評介亞當斯的《成功的輔導》
文/李浩
《成功的輔導》全書十一章篇幅。縱觀全書,作者基本思路大致可釐為:1、對現代心理學的分析及批判(第一章和第三章);2、引介聖經輔導原則(第二章和第四章);3、聖經輔導原則面面觀:應用原則、方法應用(五章至十一章)。
首先,作者對現代心理學的一些前設提出嚴厲批判。如:弗洛伊德精神病學、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學進路等。並指出現今教牧輔導常常不分青紅皂白採納這些世俗、且錯誤的輔導學前設——故此,作者引用非基督教心理學家(奧.何蒙理)的話諷刺性指出:福音派信仰是否已將其長子的名分賣了,所換回來的不過是一大碗不值一文的心理學紅豆湯?基於此原因,亞當斯以保守派的立場提出「勸誡式」的輔導法(作者稱為「努直達輔導」,音譯自希臘文),以此否定主流的「非勸誡式」輔導法——他認為非勸誡式輔導法有許多弊端和錯誤前設(如忽略罪的影響)。作者認為,通常的輔導方法鼓勵人追尋現今行為的複雜原因和歷史背景,以及處理「為何」這一問題;但「勸誡式輔導法」的注意力卻擺在「你如今做的是什麼事」上……因為「為何」在輔導之前便早已知道了:罪!
對作者而言,羅傑斯的人本主義輔導原理是「接納」,弗氏的心理治療輔導原理是「轉移」,但勸誡式輔導原理是直面當事人的問題:罪,並給予聖經真理的指責。用亞當斯博士自己所例舉的比喻或許能更加清楚明了其中的原委:
有一個可憐人坐在釘子上痛苦難堪。一位輔導員經過,他所持的是化學或生理的觀點,於是立刻開一劑陣痛藥(如果是外科醫生在場,也許提議將受刺激的神經線割除);一個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家經過,觀察後說:「這苦楚的位置正是靠近他的性器官,我認為我們最好回到病者的孩童經歷,找出他早期的性生活經歷;這樣我們也許能減輕他的痛苦。當然這不一定成功,我們了解他被社會道德水準影響了,他的超我很嚴厲,像暴君,若能再重建他的社會道德,他是可能會好轉的」;一位羅傑斯跟隨者經過,說:「我不會給你任何忠告,我知道你自己本身有足夠的資源解決一切困哪。我只能作一面鏡子,將你的問題澄清,使你了解並洞悉你的狀況。」最後,一位努直達輔導員來到,說:「起來!將那顆釘子拿掉!過來這邊,我來和你談談以後應該怎樣避免坐在釘子上,好嗎?」
亞當斯在很大部分上處理基督教輔導學的「前設」問題。因此讀者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基督教輔導學前設的反思。根據亞當斯的介紹,讀者嘗試總結幾位抱有錯誤前設的心理學家及其的心理、輔導理論:
第一位是弗洛伊德,其心理治療法的前設是:就是精神病者不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他對精神病學的教義)。他認為人就如其它動物一樣,受本能和潛意識所驅使和支配,其思想多是不合理性,富原始性的衝動。弗氏這一基本前設基於他之前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以生物學的觀點去研究人的思想和行為。此外,弗氏認為,人的問題和成長背景有緊密聯繫,是由於同年一些不快之經歷引起。這就直接決定他的心理治療方法:將潛存在潛意識中之困擾浮現至意識的層面,經分析而達至在意識上的了解,某人若能了解過去的事件如何影響著現今的他,便能產生某種程度的解放。換言之,弗氏的治療就是要把一切的責任推卸給以往影響著現今你的因素。弗氏對基督教的態度是敵視的,他否認宗教。認為宗教之產生乃由於原始人類對圍困的黑暗世界感到懼怕。道德戒條也不是從起初就有的,只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人與人之間便有了衝突。社會逐漸擴大,以規條規範人的行為,道德觀由此而產生。由於群眾嚴懲破壞規條的人,良知(即超我)之意識遂產生,最後,為了使人尊重這些規條,乃稱之為所謂神之誡命。弗氏的心理治療法對基督教而言幾乎是一種毒瘤。在這一點上,亞當斯非常不客氣地予以批判和棄絕。(讀者曾經閱讀過張永信牧師的相關性書籍《唇齒相依:教牧關顧輔導》,張牧師在這方面的立場有點開放,他藉著分析弗氏心理學與基督教輔導法的相異指出,並採納之。讀者在此順帶一提。張永信牧師在分類輔導法的時候,將亞當斯歸為「屬靈派」,這顯然對其不公允。張永信聲稱屬靈派完全漠視心理學的貢獻。但亞當斯絕沒有否認心理學的貢獻。亞當斯只是否定錯誤前設的心理學(如:弗洛伊德、羅傑斯等)。另外,讀者很懷疑張永信對「屬靈派」的定義——或許在張永信牧師所例舉的屬靈派代表人物中,他們其實並非如張牧師所言的這麼極端「屬靈/保守」。)
第二位是卡爾.羅傑斯,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理論家和發起人。羅傑斯的治療法被稱為「當事人為中心治療法」。他受存在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影響,反對以研究動物的態度去端詳人,也不贊成將人當成一個病人去看待,因為人是量度一切事物的準繩,人是由尊嚴和價值的。他認為人基本是良善、理性、合群和上進的,輔導員應該對每位尋求幫助的人投以積極的眼光。因此他認為要人為的製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尊重氣氛治療方法,輔導員的首要任務是給予當事人一個安全的環境,使人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儘可能不為他人之標準所影響甚至控制,乃由他自己決定;輔導員與當事人是平等的,不能將其視為病人。人本身有足夠的資源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以人為本的自由派思想,是他整個輔導理論的基本假設。這個資源可以藉非直導式輔導法被發揮出來。羅氏認為,我們對罪人所當做的是「接納」,而非「勸誡」,他說:「輔導員接納他、了解他,並替他澄清一切消極感覺。」由於以「接納」(縱容式接納)代替「負責任」,羅氏輔導明顯地沒有聖經所教導的「努直達輔導」的味道。這與基督教的態度相違背:他高舉人的智慧和潛能,漠視人的無能以及罪的影響。
3、 第三位是史金納的行為主義治療法。史金納的行為主義治療法大致內容為:人的一切均是外在的行為,並沒有什麼所謂內在的心理世界。人基本如機器和傀儡一樣,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所影響和支配,亦可以說是受環境所制約,一切有關內心世界的研究都不重要,外在的因素才是決定性的,所以,人如何受環境的感染,使人習染或剔除某些行為才是焦點所在。史氏認為人的行為都是學來的,追問為何學上或何時學上那些行為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對付現在出現的這些行為。對付的方法就是:改變環境,以除去一直驅使當事人進行不正當行為的要素。如強化去刺激當事人養成良習。史氏的治療法也和基督教思想起衝突。基督教是談內心狀態的改變,而行為主義注重外在的行為。
最後,讀者想用張永信牧師在《唇齒相依:教牧關顧輔導》一書中舉的一個例證作為總結:譬如一個男病人槍殺了八個女護士,史金納的行為主義會怪責壞境,指出如果以男護士取代女護士,便不會發生這個悲劇;弗洛伊德會以他的心理分析法為基礎,相信病人之所作所為,是出於他內心的困擾如失戀或自少被母親遺棄,以致對女性產生了報復的心理。羅傑士則會以他的當事人為中心的理論為出發點,接受和同情那兇徒。因此,讀者總體傾向亞當斯對輔導前設的態度,儘管在張永信牧師看來是屬於「屬靈派」。當我們對這些錯誤前設的輔導心理學理論青睞和涉足之時,無形中會受其影響(儘管有人認為他們有可取之處)。
使徒彼得的話始終是所有牧者、輔導者的提醒:(輔導者)務要牧養(輔導)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信徒/非信徒),按著神旨意(正確的心理學前設)照管(治療/輔導)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後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