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給恐懼親密的你

2020-12-20 壹心理諮詢

在你的心裡,是否出現過這樣的聲音?

「我不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

「太忙了,我沒有時間談戀愛。」

「我再也找不到像Ta這麼好的人了。」

「我寧願獨身,也不願進入感情裡。」

於是,你拒絕了所有的可能,一個人吃飯,工作,睡覺,逛街。直到有一天,你意識到其他人好像都成雙入對,只有自己形單影隻。在感受到孤單、孤獨時,不禁暗自發問,為什麼其他人都可以找到合適的伴侶,只有自己總在感情之路上格外坎坷。

其實,不少人對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有恐懼的。今天,我和你來談談「親密恐懼症」(philophobia)即害怕談戀愛、害怕維繫親密關係,對承諾感到恐懼和焦慮。這種情緒會影響著親密關係和生活質量,使之更遠離關係和承諾,選擇獨身一人。

今天的文章獻給每一個既渴望關係又害怕的你,祝願你能逐漸卸下心防,擁有令自己滿意的親密關係。

01

七個害怕親密關係的表現

1. 你總是很忙碌

你總想著用忙碌的生活充實自己,一旦有空閒的時間,你很有可能會想做些其他的事情。你可能不太喜歡沒事幹的感覺,認為很多焦慮是自己太閒造成的,所以你更會讓自己忙起來,比如加班。因為,忙碌可以幫助你有效地避免拒絕關係帶來的負面感受

2. 你被認為是個非常積極的人

你很有可能給他人留下的印象是心態很好,總是很堅強,無憂無慮的。當你試圖隱藏自己脆弱部分時,也是將自己最深的部分隱藏了起來,就能避免更親近的聯繫了。

3. 你是最佳傾聽者

你是否常常做為傾聽者,聽朋友談起她們的經歷和需求,並且當她們談到感情經歷時,你都是侃侃而談,分析透徹,而你從不願提及自身的情感經歷。

但是在內心深處,你感到非常的孤獨。你對他人問題的持續關注成為了你躲藏的擋箭牌。

4. 你總是看起來很完美

你外表看起來越完美,別人就會感覺自己和你不一樣,有距離感,他們也就越不敢接近你。此刻,你的完美主義是一種迴避他人的方式。

5. 你確信自己清楚自己想要的伴侶,只是還未找到ta

你很有可能已經給自己列出了理想伴侶的標準,但「理想伴侶清單」是很難有人能夠達到的。你可能會通過「我確定我想要什麼,而你不是我想要」的理由去拒絕與他人聯繫。

事實上,作為一個親密恐懼症患者,即使你發現了你的理想伴侶,你也不會輕易選擇Ta, 主要是為了避免受到傷害。

6.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你會有很多面

你有可能都不清楚如何做真實的自我,你習慣於隱藏自己,甚至不願為他人改變。每個人靠近你的時候,你都會展示出不一樣的你願意呈現的一面,而當別人不喜歡你的時候,你也會說,「反正你也不是真正地了解我。」

7. 你有強烈的個人觀點

你可能是比較多自我觀點的人,你也可能會向他人提供比較多的建議,其他人就會被嚇跑,這樣一來,你就避免了任何真正的親密行為。

02

害怕親密關係的原因

當你避免談戀愛或者任何關係的嘗試,你的核心信念可能聽起來像這樣:

關係是危險的;

我不需要任何人;

最好避免愛情,因為它會傷害你;

我不配得到愛。

為什麼會害怕親密關係?

1. 早期的創傷經歷和依戀問題

我們並非生來就害怕愛情,它往往需要追溯到早期的經歷

單次的不良的分手經歷,會讓你短暫出現害怕進入下段戀情的情緒和行為,通過一段時間就能恢復。但如果這是你生活中的一種模式,人際關係總是頻頻出錯,且讓你心力交瘁,那麼這很可能和早期經歷有關。

對於有些人來說,有些經歷是創傷經歷,這包括性虐待,身體虐待,喪失,或被拒絕、拋棄或忽視。創傷經歷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全,為了保護自己,會學習相應的防禦方式,比如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或者迴避行為。

慢慢地,這些防禦方式會變成習慣的模式,可能會在當下「保護」你,也可能會讓你成長為「失聯的」的人,比如拒絕愛和親密。

我沒有經歷過創傷,為什麼我也害怕戀愛呢?

依戀理論發現一個孩子要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需要能夠相信至少一個成年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愛ta和關心ta;當ta在痛苦時,能夠被給予支持和安撫。

缺乏安全的依戀關係意味著這個孩子沒有完成心理發展的重要部分,聯結bonding和分離separation

安全的依戀是,作為小孩的你,通過和主要養育者(父母)發展出一種你可以依賴和信任他人的感覺。

分離指的是在你三歲左右,你已做好準備,包括身體和精神上,與你的主要養育者分離,並且你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你也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它。

如果沒有安全的親密聯結或健康的分離,長大後就會難以信任他人,缺乏安全感,會出現有關的依戀問題。

什麼樣的養育方式會產生依戀問題?

1.當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常常情緒化時,自身的精神和情感也不穩定,孩子就不確定父母是否能被給予支持,因此孩子也容易情緒化,或者常採取取悅父母或照顧父母的方式,掩蓋著自己內在真實的情緒,為了維持平和的關係。

這種養育方式會導致成年後在關係中出現焦慮或混亂的情緒。

當父母是挑剔、控制欲強、羞辱的方式對待孩子,並且無法忍受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常常在孩子耳邊提醒,「男孩有淚不輕彈」、「只有壞孩子才會生氣」、「你這麼不乖,我就不愛你了」。你可能會學會隱藏任何你認為自己「軟弱」的部分,展示的只是父母期待的你。

這種養育方式會讓你成為與人保持距離的成年人,難以讓他人接近你,因為你害怕被他人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也許你也容易變成批評家,對自己和他人都很苛刻,讓他人無法接近你。這就是常說的迴避型依戀

2. 失敗的人際關係

前文提及,在過往的創傷經歷中,被拒絕、被拋棄是很殘酷的,這增加了對關係的恐懼。如果一個人認為在每段關係中的每個嘗試都只會以失敗告終,比如離婚、分手等,這會產生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就會讓人害怕去經歷這些事情,或者嘗試建立一段關係。

3. 文化和社會規範

在傳統的文化中,你需要早點找到伴侶,比如,30歲前你要結婚,組成自己的家庭,沒有家庭或伴侶的你會被指責或者被歧視。這就會出現被催婚、被迫相親、被催生的現象,長輩的催促和文化帶來的準則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焦慮和不安感,也會造成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03

如何克服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你可以克服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只要你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就有可能學習如何更好地與他人聯結。

1. 承認自己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承認恐懼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許多人都受過很多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喚起過去的傷痛,才會不自主地否認,壓抑,甚至隨之『忘記』,就這樣我們繞過著痛苦的路。

然而,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最大的障礙不是這些創傷經歷,而是我們自身如何走未來的道路,唯一能掌控的是自己。無論環境如何,無論伴侶做什麼,我們都有能力決定自己成為怎麼樣的人,並為之行動。

2. 回溯過往經歷

回顧情感經歷和追溯早期經歷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可以從近期的關係中開始。

這段關係的阻礙在哪裡?

這段關係的結束,是哪裡出問題了呢?

有哪些問題是不斷重複出現?

雙方是如何把愛推開呢?

是什麼想法觸發了這些行為?

當我們在做激怒對方的行為什麼,我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3. 識別並暫停內心的批判性聲音

當我們識別出內心批判性的聲音時,才能開始認識到反覆出現的行為和話題,並識別出互動模式,包括防禦系統和脆弱點。比如,我們很難獲得伴侶的認可和關注,或者當伴侶依賴我們時,都可能讓我們感到不安和憤怒感。

當我們深入下去,就能開始了解到自身的模式,追溯它們的根源。

這些模式是從哪裡來的?

你是否被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拒絕或幹涉過?

你是否在童年時感到被拋棄?

父母之間是否存在不良的互動?(包括頻繁爭吵、暴力、酗酒等)

父母之間的不良互動是否影響過去和現在的你和你在關係中的互動?

我們需要識別出腦海中的批判性聲音,比如「ta沒有及時回覆信息,ta不愛我了」、「ta靠的我太近了,是想操縱我,不是真的愛我」。

我們需要了解過往的模式,讓自己回到現在,過去和現在是不一樣的,這個習慣性的想法和感受是為了保護過去的自己,但現在已經長大了,慣性的想法也需要有所變化,嘗試暫停批評聲以及克服被挑起的焦慮感,變回當下的真實的自己

4. 挑戰原有防禦模式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我們很容易在現在的關係中回到舊的、熟悉的模式,那個模式讓我們感到被保護,也會讓我們感到孤獨和不滿足,築上一層厚厚的圍牆。因為那時候還是孩童時期,向大人敞開心扉會讓我們感到威脅。

然而,現在不同了,我們長大了,過去的防禦似乎對目前的關係不受用,我們需要摸索出新的、適應當下的方式,真正的保護自己

5. 感受自身的感覺

愛能讓我們有感覺,它能夠激活內心的活力和快樂,也能讓我們受到傷害和痛苦。所以,進入親密關係很容易讓我們想起過往的傷痛,它讓我們意識到存在的感覺。正因如此,當我們試圖迴避痛苦時,也同時在抑制住愛和快樂

在情緒出來時,真實地感受自身的感覺。也許我們會擔心強烈的感覺會淹沒自身或者控制著生活,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不去阻止它們,感覺是短暫的,因為情緒是會過去的,當我們允許自己感受悲傷時,才能敞開心扉感受到快樂

6. 保護脆弱的部分,並嘗試打開自己,真實地生活

我們許多人對於脆弱的部分都感到恐懼,從小到大都會被告知,要勇敢點,堅強點。然而,脆弱不等於軟弱,而是有力量的標誌,這說明你暫停了腦海中批評性的聲音,打破了你熟悉的防禦模式,根據當下的你真實感受而行動。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才學會了真實地生活,成為你自己。

你可能會覺得,說比做容易太多了,一個人真的很難完成這些步驟。你可以尋找相關的書籍或者參加相關的工作坊去學習,或者去尋找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通過與心理諮詢師的安全和穩定的互動,你可以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和建立關係,就能打破原有的模式,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克服恐懼,享有親密的道路的確是不容易的,但與此同時,它也是件很值得的事情!透過全心投入一段關係,我們獲得個人的人格成長,和一個人的深度連結,是我們真實活過的印跡。

你,值得擁有。

以上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文章分享自壹心諮詢師李敏楠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心理學乾貨內容,歡迎關注我們哦

相關焦點

  • 追逃|明明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破解親密關係的迷思23》
    事實上,伴侶之間真正令人感到壓抑和窒息的並不是爭吵,而是連吵都懶得吵,或者是你想吵,對方都不跟你吵。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談的夫妻之間糟糕的互動模式:追逃和冷戰。這一講,我們談追逃。妻子想和他說會話,安慰他一下,可丈夫默不作聲。妻子有些不悅地說道:有什麼事難道不能和我說一聲嗎?我是你的妻子,又不是外人,你這樣總是藏著掖著,你覺得這是尊重我嗎?丈夫不耐煩地從客廳走到書房,話也不說地直接將門反鎖。妻子在門外怒吼道:每次都這樣,我欠你的嗎?你啞巴了嗎?連說話都不會了嗎!妻子越說越大聲,而丈夫卻沒有任何回應。
  • 【吉他譜】五月天《溫柔》「為什麼我的心,明明是想靠近,卻孤單到...
    就像歌詞中的「讓你自由」,在一層層的感情遞進中,催人淚下。 這首歌背後想要表達的感情就是:在這段感情中, 你發生了變化,你要走了 ,我也就給你自由, 就像"不打擾是我的溫柔"一樣, 我再也不打擾你了 ,可是還是很想你 ,想靠近你 ,想和你說話 ,可是你執意要走, 我去打擾你只會徒增你的煩惱 ,那就讓我一個人念著你的名字孤單到天明吧。
  • 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是什麼歌歌詞介紹
    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是什麼歌歌詞介紹  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歌名、歌詞介紹  你的答案  歌手:阿冗  所屬專輯:你的答案  作曲 : 劉濤  作詞 : 林晨陽 /劉濤  編曲 Arranger:譚侃侃
  • 心理學:沒有親密關係的性,僅僅只是欲望承載,是對愛的一種拒絕
    我想,這個標題還可以換一種表述:32歲,我還是一個男孩。「明明是想靠近 卻孤單到黎明不知道 不明了 不想要為什麼 我的心那愛情的綺麗 總是在孤單裡」五月天的歌唱出了這種「被動」。曾經一個挺精神的27歲小夥跟我說他半年前才剛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戀愛。我特別吃驚:「為什麼呢?」
  • 教你用四種依戀風格,來判定你親密恐懼的深層次原因
    你知道什麼是依戀風格嗎?你是否有親密恐懼的症狀呢?今天讓小編帶你了解4種依戀風格,幫助你認識到你親密恐懼的深層次原因。1. 安全型依戀風格:你會因被愛而感到安全,而不是被你接近的人拋棄。你對自己感覺良好,也對別人感覺良好。
  • 越喜歡一個人越不敢靠近他?心理學:你或許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我喜歡了一個人但我卻不敢靠近他在感情生活裡,你本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人,但真正遇到喜歡之人時,你卻發現自己不敢靠近。這種難以隱藏的焦慮感,讓你像熱鍋上的螞蟻。你試圖說服自己要勇敢一些,但無力的說服只會讓你越來越沒用勇氣去接近。最後,你想了想,自己就在遠處看看吧。或許有一天,喜歡之人發現了你的焦慮感,碰巧他對你也有好感。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愛,想要擁有卻又不敢接觸愛情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有的人,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墜入愛河,有的人即使朝夕相處,也很難擦出火花,很多單身的人們都很想擁有一段甜蜜的愛情,但是又不敢去接觸,他們又很恐懼愛情,怕遇到讓自己傷心的另一半,也怕自己因為另一半改變了自己,讓自己失去了自我和自由,甚至你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牴觸了外界的接觸
  • 明明想靠近卻推開對方,你是不是「賤」得慌?
    可你沒有打開窗,默默地拉起口罩,戴上耳機,閉上眼睛,恨不能一覺睡到九十公裡的終點才施施醒來。你還是沒有睡過去,不出半個鐘頭,睜開眼睛,摘下耳機,一種毫無緣由的怒氣湧上心頭。到最後一個乘客約定的地方了,他要來霸佔你靠窗的位置了。
  • 明明是喜歡的人,卻要刻意保持距離,你的親密關係裡,隱藏著什麼
    明明是自己喜歡的人,卻刻意保持著很遠的距離。明明自己一個人孤單寂寞,卻不願開始一段美妙的戀情。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他們會把別人拒之千裡之外,即便這個人,是他們喜歡的類型。這在道理上講不通,但這種現象,卻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 迴避型人格:有一種恐懼叫「越想靠近,越先遠離」
    有了傳言的"慫恿",兩個人的距離瞬間被拉近了,女孩也開始關注到他。聽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個十分單純美好的青春期樣本。但如果你接著聽下去,就不會這樣想了。有一次,他終於鼓起勇氣約女孩周末一起寫作業,女孩一口答應了。到了那天,他很緊張也很興奮。他坐在桌子上等女孩的時候,腦子裡已經想像過了無數個他們近距離接觸的畫面。
  • 我害怕和男朋友親熱: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親密恐懼症
    每當上升到身體接觸,我就本能地抗拒;這些年別說上床了,連接吻牽手都很少。即便心底裡知道自己很愛面前這個人,卻忍不住時不時地疏離,也不敢把關係進一步。明明心裡寫滿了「我愛你」,說到嘴邊卻全是冷漠。在喜歡的人面前明明很在意卻要假裝若無其事,想要靠近卻一直在遠離。害怕與人交往,害怕展露自己的內心。有時覺得自己足夠獨立,有時又害怕會孤獨至死。即便進入了一段親密關係,也從來不敢全心投入;過不了多長時間,關係就走向死亡。
  • 為何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在感情生活裡,你本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人,但真正遇到喜歡之人時,你卻發現自己不敢靠近。 這種難以隱藏的焦慮感,讓你像熱鍋上的螞蟻。你試圖說服自己要勇敢一些,但無力的說服只會讓你越來越沒用勇氣去接近。 最後,你想了想,自己就在遠處看看吧。
  • 明明是你先靠近我的,可最後捨不得的卻是我!
    導讀:明明是你先靠近我的,可最後捨不得的卻是我其實我們害怕的可能不是結婚本身,而是迫於種種壓力跟不太適合的人綁在一起,放棄對愛情的期待和信仰若愛情只不過是一場計算輸贏的遊戲,那不過是一場投機性質的男女關係,所以難於放下,因為不甘心想把失去的賺回來凋零的心
  • 怎麼樣克服對親密關係的恐懼這種心理?
    成長過程中,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無時不在影響著對親密關係的認知和理解。如果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這個孩子就會覺得夫妻關係就應該是比較恩愛甜蜜的。是未來可期待的。而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大聲的爭吵,甚至有過激肢體的暴力行為,並且有語言的惡意攻擊,或長期的冷戰沉默,都在孩子心裡留下了陰影。他覺得,婚姻是可怕的,痛苦的,人與人之間不可信的,這個世界是黑暗的。
  • 讀《終身成長》就算親密關係天註定,你我也要努力靠近
    接下來,我想從《終身成長》的思維解讀,到其中和愛人家人相處心理及解讀,與你分享成長型思維的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有多大。1 兩種思維模式決定我們對成敗認知和生活方式一翻開這本書,就有種激動的感覺。2 在兩人親密關係中,最能感受思維模式的不同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明明兩個人很相愛,卻很難相處,最後因為彼此不愉快的經歷造成創傷,不得不離開。又或者即使痛苦也依然勉強在一起,怎麼也捨不得分開。
  • 親密關係:我總是不喜歡和孩子靠近! 
    孩子六歲多,每當跟孩子靠近時,她總是有一種排斥感!每當看到孩子打遊戲,她總是感覺非常嫌棄!1.催眠治療,連接問題的原因!一個人,嫌棄別人,嫌棄某些方面,是因為她曾經也這樣被嫌棄過!一個人,不能靠近親密關係,是因為她曾經想要靠近時,感受到的是傷害和挫折,所以她變得沒有安全感,不再願意靠近!
  • 有些男人,明明很愛你,卻不敢靠近,3種心理「出賣」了他們!
    相信很多女生,在感情中遇到過這種男人,他們會給你一種深愛的感覺,但在實際行動上,他們往往又沒有任何的付出;他們往往陪伴在你身邊,卻又從來不會談及愛這個字眼,很多女生認為這是男人不夠愛的表現,於是在這種進退兩難的境遇中,選擇了默默退出,從而錯過了一段真正的好姻緣。其實啊!有些男人心裡明明很愛你,卻從來不敢去靠近你,因為他們往往有以下三種心理。
  • 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親密關係的終結,始於你想讓對方改變
    與此同時,我「慶幸」自己不是少數陷入這一困境的人,也慶幸自己的親密關係或許會因為這本書有所提升。·儘管身邊有個人,卻感覺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空虛感。·激情開始消退,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生活中,你和你的另一半是否也是這樣?總感覺漸行漸遠,親密關係形同虛設,脆弱得似乎一碰就碎,不及同事之情。因為關係親密,我們變得有期待我和我老公結婚4年,兩人的爭吵和我的賭氣大多源於他的謊言。
  • 現代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也算是心理學流派當中的一個分支,大概是指不限年齡、性別兩人之間親密無間和諧融洽的關係。也不僅僅限於戀人、夫妻,要好的朋友以及親子也屬於親密關係。 就我個人來說,是一個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同樣,很多人害怕以及恐懼與他人產生身體或情感上的親近接觸。其實平心而論,說不需要親密關係未免有些太過,還是對親密關係有些許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