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市番禺區培智學校幼兒部助推特殊幼兒康復發展、融入社會教育陽光照耀「折翼幼兒」
小恆(化名)爸爸把廣州市番禺區培智學校幼兒部(以下簡稱幼兒部)視為「救命稻草」。在3個月大時,小恆就被診斷為孤獨症。爸爸媽媽帶他到很多康復機構診治,從電療到高壓氧、針灸,能做的治療都做了,但療效不明顯。
得知番禺區培智學校開辦了幼兒部,小恆爸爸抱著試試的心態,把孩子送了過去,「這裡的老師親切、和善、專業,學校還免保教費、康復訓練費」,更讓小恆爸爸高興的是,一段時間後,小恆綜合素養顯著提高,現在已經可以根據指令,完成一些日常活動,還能幫忙做一些家務。
為幫助更多中、重度特殊幼兒康復發展、融入社會,2014年9月,番禺區培智學校在聽力障礙幼兒班的基礎上,投入760多萬元建設幼教樓和康復樓,在全市率先開辦以教康結合為特色的幼兒部。番禺區培智學校打出配置專業師資、教研引領等組合拳,為3—6歲身心障礙幼兒提供早期幹預、康復訓練、綜合評估及教育等服務。
「只要是能離開床鋪的本地戶籍特殊幼兒,我們零拒絕」
相比於普通幼兒園火爆的招生形勢,幼兒部剛開辦時,「門前冷落」。「主要原因是部分家長不願接受孩子需要進行特殊教育的現實。」幼兒部主任朱陽介紹說,0—6歲是孩子大腦神經發育的關鍵期。越早幹預,對孩子生活自理、學習認知等方面的發展越有利。
幼兒部積極宣傳,發動更多家長把特殊幼兒送來進行教育、康復。「只要是能離開床鋪的本地戶籍特殊幼兒,我們零拒絕。」朱陽表示,目前,幼兒部開辦了1個中班、2個大班。27個孩子中,大都是中、重度的孤獨症、發育遲緩等特殊幼兒。
每個孩子入園第一個月,幼兒部都會通過觀察、測驗、評量等方式,逐一評估其綜合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為其建立一份檔案。幼兒部還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起點、能力,為他們量身定製學習計劃、發展目標。帶班、專業、康復教師在集體、分流、個訓教學中分工協作,共同打造螺旋式主題教學模式,助推每個孩子循序漸進地成長,在健康、藝術、社會等五大領域螺旋式提升發展能力。
注重提升特殊幼兒的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孩子什麼時候能學會說話、加減法?這是不少家長送孩子過來時,向我們提出的問題。而我們特別注重提升特殊幼兒的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幫他們將來更好地融入學校、社會。」幼兒部級組長蔡順潔發現,以前部分輕度自閉症孩子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時,會出現上課尖叫、隨意走動等行為,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執行規則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為幫助特殊幼兒將來更好地融入學校、社會,幼兒部有的放矢,專門開設以知覺—動作為核心的學習適應課程,提升特殊幼兒的學習、生活自理等能力。幼兒部還通過一日活動等形式,讓特殊幼兒體驗普通幼兒園的生活、學習和遊戲,並配套康復訓練,幫適合的孩子將來回歸普通幼兒園、中小學。
在教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品嘗番禺美食,體驗茶文化,還走進番禺廣場、蓮花山等地標建築。「這些孩子將來要融入社會,如果把他們從小一直『關起來』,他們很可能與正常社會脫軌。」蔡順潔介紹說,幼兒部通過「我愛番禺」等主題教育活動,讓特殊幼兒走出去,身臨其境地感受大千世界,融入社會。她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外出時沒出現哭鬧、亂跑等行為,專注力更好了,笑容一直掛在臉上。
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助推保教人員提升專業能力
「孩子的笑容是送給老師的最好禮物,而笑容背後是老師愛的奉獻和專業作為。」在朱陽看來,學前特殊教育作為跨學科、跨專業的領域,不但需要保教人員的愛心、耐心、細心、恆心、信心,更需要他們具備專業素養。
為促使保教人員發展為幼兒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幼兒部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但積極組織保教人員外出學習,還邀請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特殊教育專家,來園開展園本教研、課題研究、骨幹教師培訓。幼兒部現有8名教師在特殊兒童語言與溝通、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正向行為支持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專業發展方向。
此外,幼兒部作為番禺區學前特殊需求幼兒教育指導中心和培訓基地,著力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選派專業師資,組建融合教育巡迴指導組,到各鎮街傳經送寶,廣泛推動融合試點。目前,番禺在各鎮街安排至少一所幼兒園,接收輕度殘疾適齡兒童隨班就讀。
番禺對入園特殊幼兒全額補助保教費,對幼兒園予以5倍的經費補助,為任班教師每月發放200元特殊津貼。同時,對孤殘貧困兒童每人每年資助4000元。(劉盾 通訊員 黎鑑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