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恰逢亂世,遍地兵燹,殺伐不斷,因此英雄輩出。
有一位武功蓋世、心地單純的人,似乎當得起英雄的稱號 。但他卻被世人誤讀了將近1800年之久 。這人就是驍勇無敵、騎一匹赤兔馬、握一枝方天戟縱橫天下的悲情英雄——溫侯呂布。
也許有人會質疑說:呂布是英雄?一個兩次誅殺自己的乾爹,跪地認過三次乾親,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的反覆小人,居然是個無敵英雄?有沒搞錯!
所謂英雄,能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拯民於苦難之中者 ,才可以獲此光榮稱謂。而被視作「牆頭草」、「三姓家奴」、立場搖擺不定的呂布,其實真正做到了上述幾點。
呂布除掉了獨持權柄、禍亂朝綱的民賊董卓,結束了董卓的恐怖黑暗統治,以實際行動證實自己才是真英雄。呂布在其他人都無能為力、噤口不言、或退避三舍之時,義無反顧的挺身而出,果斷殺掉了奸賊董卓 。呂布的義舉,使東漢末期動蕩混亂的政局暫時結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脫了百姓的無盡苦難。曹操想幹而辦不到的事情,呂布三下五除二就幹成了 。他不是英雄是什麼? 至於他是中了王允、貂蟬設下的美人計,與義父董卓爭風吃醋,這才殺了董卓,不過是後世演義小說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罷了。
呂布勇冠三軍,是三國群英譜中一等一的虎賁 。但他最為人所詬病之處是其一貫不忠、不義。 在影響甚大的三國故事裡,呂布有勇無謀,而且這廝似乎立場模糊、沒有定見、再三背主,乃見利忘義之徒,誰有勢力就幫誰賣命。
在小說中,猛張飛一句喝罵「三姓家奴」就將他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細看三國,發現呂布的經歷確實有些不清不白。他先跟隨并州刺史丁原,並認丁原為義父。丁原受何進邀請率兵入京誅殺禍亂朝綱的「十常侍」 。誰料謀劃不周,陰計外洩,何進反遭「十常侍」殺害。後來,董卓率西涼軍入京,開始獨霸朝堂。丁原和董卓為各自利益起了衝突,董看重丁原義子呂布勇猛絕倫,又忌憚他的驍勇難敵,因此遲遲不敢動手。後又聽說呂布這廝重利輕義,於是設計拉攏呂布,誘使呂布殺了義父丁原 。呂布改換門庭,投了董卓。
呂布改認董卓為義父,被人斥為「認賊作父」。而後司徒王允為除掉奸雄董卓,用金錢美色引誘呂布,後利用董、呂」重色輕義「之爭愈演愈烈 ,以及雙方難以調和的矛盾,再次唆使呂布除掉了董卓。
一個兩次殺掉自己乾爹的人,在講究三綱五常的中國古代社會意味著大逆不道,實乃人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忤逆之輩 。因此,呂布的歷史定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真實的呂布究竟啥樣?他真的如演義小說中描寫的那樣齷齪嗎?檢閱史書,隱隱覺得他似乎是一位被後世有意無意誤讀、被妖魔化的東漢末、三國早期的大英雄。
從當時風雲激蕩的社會大背景來看,呂布的所作所為似乎並不出格。在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失序,人們為土地、為官位、為錢財、為理念、為美女、甚至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陡起殺機 。部下擊殺上司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比如:張翼殺劉璝,甘寧殺黃祖,都是以下犯上之事件,卻並未引起任何爭議。或許是呂布的名頭太過響亮,才引得後世惡評如潮,至今餘波未平。
呂布殺丁原,似乎有見利忘義之嫌,可視為不義之舉,亦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然而,他殺董卓,則是大快人心之舉。他襲殺董卓,既有個人恩怨所致,也有道義與底線之爭。在當時的情形下,呂布也算勇於擔當,敢愛敢恨了。他一舉除掉殺人如麻、天怒人怨的董卓,是歷史大事一件,亦是好事一樁。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中說,當初司徒王允策反呂布之時,呂布也曾經猶豫遲疑 。兩人之間的對話十分耐人尋味。布曰:「奈如父子何」!意思是我倆畢竟是父子,怎忍心下手弒父。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王允說,你姓呂,他姓董,又沒有一絲血緣關係。何況你現在最該考慮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還談什麼本就不存在的父子情誼啊!
通過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呂布並非滅絕人性,毫無底線、喪盡天良之人。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呂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史載, 呂布武藝精熟,力大驚人,是個亂軍之中可直取上將首級的絕世勇將 。他在三國英雄譜中堪稱數一數二,是憑自身真本事混飯吃, 可以隨意縱橫疆場的豪傑之人。關於呂布之勇,史料中不乏記載,演義小說中更是將之吹得神乎其神。
三國人物中誰的武功與戰績最強 ?民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一呂、二關、三典韋,四趙、五馬、六張飛」。意思是呂布、關羽、典韋、趙雲、馬超、張飛戰力穩居三國英雄譜前六位。
《三國志》中並無「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記載,想是小說中的藝術加工與渲染 。但史書對呂布之勇屢有記載,說他「弓馬嫻熟,膂力過人,號為飛將」。將他和西漢名將、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相提並論,可見其悍勇無匹,名頭響亮。
由此可見,那句從古至今民間流傳甚廣的諺語「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真不是吹的。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形成「呂布這廝外形看似高大威猛、濃眉大眼,實則是個奴顏媚骨、認賊作父的無恥小人」之類的固定印象 。
然而,呂布的無奈又有誰懂?
其實,那形象一貫正面的劉備在沒發跡前又何嘗不是如此?他今天投奔這個,明日依附那個,惶惶然如喪家之犬,誰給口飯吃、給塊喘息之地就幫誰賣命 。其實,這也是非常形勢下迫不得已之事,一切只為生存,卻無人論其長短。試想想,呂布雖有一身驚人的本領,但畢竟長久屈居人下,替人打工,屬於依人成事的那一類人 。如果他的領導丁原、董卓禮賢下士,主動要認他為乾兒子,他敢不答應這門乾親嗎?所以說,呂布不是牆頭草,也不是搞人身依附、利用別人成自己的事的狡黠之輩。而是他為人簡單,因此被丁原、董卓利用了。
呂布不是文人,自然不如文人那般精於算計,意思深狠,而是整日打熬力氣,操練武藝 。他沉溺於弓馬騎射中並樂此不疲,陶醉於「轅門射戟」這般經典遊戲中不可自拔,崇尚以力服人而非以智取人,於是給人留下了「匹夫一枚」之印象。
說呂布乃失敗的英雄,其實並無言過其實。細究起來,呂布的敗亡是早已註定了的。呂布是一員難得的虎將,卻不是一位知己知彼、眼光如炬的好元帥。他本有擊敗群雄的實力與機會,可惜因謀略與眼光稍遜,最終功虧一簣,將本可取得的勝利果實拱手讓出。他的失敗,體現在幾個方面:外交上狐疑不決,分不清孰敵孰友;對內則不聽陳宮的善言,分辨不出陳珪、陳登的內奸與臥底身份;最後是不得天時地利之便,致使身首異處。
足智多謀且死心塌地效力於呂布的陳宮,一直不被呂布重視 。呂布被曹操擒殺,和聽不進陳宮的正確意見有莫大的關係。而陳珪、陳登父子卻」身在呂營心在曹「,是如假包換的奸細 。呂布卻對他二人 深信不疑,幾乎言聽計從。呂布在外交上表現得首鼠兩端,猶豫不決,面對袁術拋來的橄欖枝,他卻該接未接,還口出惡言,從而貽誤了天賜良機。袁術一直有和呂布結盟的打算,這本是抱團應對危機四伏局勢之正解 。呂布心中並無長遠布局,而是打哪算哪,對袁術提出的建議並不採納,在與之結盟與否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猶猶豫豫。
呂布最終未與袁術達成協議,結盟之事不了了之,導致最終均被對手各個擊破,錯過了徹底翻盤的可能。
曹操之所以殺呂布留張遼,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這或許涉及到曹操與王允間的勾心鬥角與勢力之爭。
王允在朝中所擔任的職務是司徒。所謂司徒,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長,官員的升遷、任免都是他的職權範圍。王允在這個職位上深耕多年,在朝廷上下積累了豐富的資源與人脈。後王允雖被郭汜所殺,但他的影響仍在,被他提拔過的人遍布朝野。呂布因協助他殺了董卓,因此也被視作王氏集團的骨幹。呂布與王允感情甚篤,恩同父子,這種感情似乎和他對丁原、董卓的不同,顯然更為真摯。曹操或許擔心,假若放過呂布,如同縱虎歸山,有朝一日他振臂一呼,憑他的赫赫威名與出眾的武力,恐怕會應者如雲,特別是王允的徒子徒孫們定會群起響應。因此,呂布必須死!其實,呂布勇則勇矣,但智慮不足,他恐怕想不到這一層,然而,曹操是何等樣人,他最擔心的恐怕不是呂布的勇猛無人能敵,而是擔心呂布被朝中反對自己的人當作一面旗幟。 假如呂布與各種或明或暗的反對勢力沆瀣一氣,憑他曾經剷除董卓積累起的超強人氣與威望,自己恐怕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了。
呂布曾經殺掉兩位乾爹,不料卻遭自己部下暗算,被他們綁送曹操,也算命中有此一劫,抑或有此一報。假如他有所防備,區區幾個菜鳥如何近得他身?曹操怎會如此輕易得手?
呂布是個失敗的英雄,這點似乎無可爭議。人們只能記得住勝利者,卻容易忘記那些失敗者中也有大英雄。誰能否定呂布是一位身上籠罩著悲情色彩、同時閃耀著人性光輝、也有各種各樣人性弱點的不完美的大英雄呢? 至於《三國志》中所記載的劉備攛掇曹操除掉呂布的那句話:「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與董太師乎」!誰又曾親耳聽他如此說過這句挑唆之詞?那或許不過是後世史家為烘託呂布的不忠不義,為劉備的推波助瀾以及曹操的權謀手段叫好,從而對歷史事實進行一些修飾與潤色罷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