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臺灣傘燈返鄉:弘揚傳統燈籠文化

2020-12-18 福建婦聯

中國燈籠文化源遠流長,它象徵著希望與光明,團圓與喜慶。「兩岸同根同源,文脈相通」,在致力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的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一個臺灣油畫傘燈民間工藝品展銷館已經集聚越來越多的目光。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燈籠技藝已經逐漸消失,鐵線做骨架的塑料大紅燈籠已經量制化推向市場,而臺灣光遠燈籠是臺灣唯一一家別具特色製作傳統燈籠的觀光工廠,至今已經傳承三代,始終堅持純手工製作,有六十餘載歷史。

傘燈,是流行於臺灣地區的一種燈籠,因不用時可像紙傘一樣收起而得名。

在位於平潭綜合實驗區澳前鎮的該展館裡,懸掛的傘燈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一盞盞傘燈上描繪了花卉、昆蟲、中國龍等色彩斑斕的圖案,或寫有「招財進寶」「合家平安」等吉祥語。

將臺灣傘燈帶到平潭的是該展館負責人「大陸新娘」康桂箖。她表示,並不在意遊客數量多寡,創辦展館的初衷在于堅守並弘揚傳統文化,將燈籠文化傳播開來。

展館合作方——臺灣光遠企業董事長謝志成祖籍福州閩侯,其父以製作福州油紙傘為生。父親移居臺灣後,受到市場衝擊的油紙傘因不耐用,被布傘等取代。為了繼承家業,謝志成在福建泉州認識一位燈籠製作師傅之後,便將油紙傘的工藝同燈籠的構造相結合,造就了臺灣傘燈。

作為臺灣光遠企業在亞洲的總代理,康桂箖對臺灣傘燈歷史如數家珍。她說,臺灣傘燈迄今始終堅持純手工製造;製作傘燈,需耗時20餘天,經歷十幾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燈上的圖案均為手繪而成,因此每盞燈都是獨一無二的。

展館內,不僅有傳統的臺灣傘燈,還有結合現代元素創作的各種燈籠,寫有「獨佔鰲頭」「永浴愛河」的祝福燈,如寫有「惜緣」「人生如戲」等箴言的檯燈。

在康桂箖看來,傘燈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文化,以及一個讓年輕一代發揮創意的平臺。她希望藉助在燈籠上繪畫這種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吸引年輕人關注並傳承傳統文化。

廟宇平安燈

財子壽燈籠懸掛的寓意是求財、求子、求壽,一般懸掛在家中廳堂或家中正門。

彩繪燈籠

與中國旗袍的完美結合,韻味十足,透著淡淡的朦朧,讓人舒心而愜意。

竹編檯燈

選用的是防火防水的材質,每一盞燈籠都是純手工繪製的,可書法、繪畫、插花、黏土、貝貼燈多元素結合。

花布燈籠

可用於喬遷、升職、婚慶節日等場合送禮,燈籠上的話語寄託著人們的祝福。

康桂箖想承辦幾場燈會,選擇大陸「有故事的燈」,與臺灣燈籠同臺展示、進行交流。

燈籠,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一種情懷,一個實用和裝飾兼備的手工藝品。大人和小孩都可以體驗一把做燈匠的感覺,感受傳統燈籠的技藝之美。

宅家「家」課堂|福建特級名師傳授親子悅讀秘籍(一)

一站式守護蓓蕾!以「法治+愛心」保護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權益

沈躍躍:充分發揮婦女作用 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貢獻巾幗力量

朋友圈裡有態度我關注 我贊同 轉發

來源/閩姐姐、中新網福建

編輯/常斯雅

校對/郭小麗

編審/許松青

相關焦點

  • 臺灣傘燈落戶平潭 兩岸共建傳統燈籠文化傳播平臺
    展館內不僅有傳統的傘燈,還有結合現代元素創作的燈籠,如寫有「獨佔鰲頭」「永浴愛河」的祝福燈,如寫有「惜緣」「人生如戲」等箴言的檯燈。  在康桂箖的眼裡,展館就好比文化之「根」,她並不在意遊客數量之多寡。她創辦展館的初衷在於,將燈籠文化推廣開來,堅守並弘揚傳統文化。  康桂箖坦言,傘燈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文化,以及一個讓年輕一代發揮創意的平臺。
  • 開封:"迎新年 掛彩燈"手工創意燈籠製作弘揚傳統文化
    為了弘揚、傳播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對傳統工藝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中小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同時為開封市景區「大宋上元燈會」徵集作品,開封市教育局、市文廣新局、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聯合開展「迎新年 掛彩燈」手工創意製作比賽活動。
  • 臺灣文化走筆:點亮傳統之光的鹿港燈籠鋪
    中山路騎樓下的一間老店前,曾有位鬚眉皓白的老人,常常坐在那裡,細心勾畫著懷中的燈籠。  如今,店前的各式燈籠還在風中搖曳,老人卻已不在。推門進去,一人蹲坐在低矮的桌前,同樣抱著盞燈籠,專注地落筆抹上油彩。他叫吳怡德,是老人的小兒子。  吳怡德的父親吳敦厚先生2017年初辭世,生前秉持傳統技法製作燈籠80餘載,在臺灣被譽為「活的燈籠史」。
  • 實驗區這三所學校成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
    「此次活動很有意義,既鍛鍊了孩子手作能力,又更加熱愛『非遺』文化。」城關小學學生林鍇鴻的家長胡燕雲說。親自動手製作非遺項目,許多學生們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嵐城中心小學學生翁梓涵表示,手繪燈籠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能鍛鍊耐心。「從三年級加入傘燈社團,通過社團學習,對原本陌生的傘燈文化更加了解,也能更好地將其傳承下去。」翁梓涵說。
  • 娃們學習俗做燈籠 弘揚傳統文化
    12月19日下午3點,玉皇閣北街街道辦事處東方社區的活動室裡笑語連連,十幾名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圍坐在桌邊,聽志願者老師講元旦習俗,學習製作燈籠和窗花。 活動一開始,來自銀川市春熙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先給孩子們講述了元旦的習俗和來歷。「根據習俗,元旦的時候要吃一顆雞蛋,在如今看來,吃一顆圓圓的雞蛋,代表著希望和圓滿。」
  • 燈籠,具有象徵意義的傳統手工藝作品,是值得延續的一種文化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燈籠與中國人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裡,處處都有燈籠。
  • 成都雙源社區開展少兒繪畫藝術體驗活動弘揚傳統文化
    活動旨在以繪畫藝術體驗方式促進轄區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天府農耕文明的了解,並增強保護動物、熱愛故鄉的意識,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次公益活動邀請了青年藝術家、成都8090繪畫工作室創始人班魯為社區的孩子公益教學,以十二生肖為素材來繪製燈籠畫。
  • 大紅燈籠可不是中國風,中國傳統燈籠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我國古代傳統的宮燈以及日常用的木質燈籠,應該是下面這樣子的,像這個立式的燈——或者這種木質圓燈——八角宮燈——如今我們受官方用燈的習慣,以及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燈的形象的誤導而那些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的燈籠製作技藝,其實就藏在民間,藏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等待著你來發掘。比如,傳承200多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汴京燈籠張」,就是一家致力於恢復傳統宮燈製作技藝的非遺老字號。
  • 李宅小學:「荷花燈」課程風生水起,令傳統文化教育「活」起來
    而這些作品的誕生,是來自該校特色校本課程「荷花燈」,其中傳遞出對傳統文化濃厚的發揚熱情。  了解荷花燈歷史,品悟傳統文化  「1926年燈的設計,李宅花臺門內的月塘大放荷花燈,取水族動物形狀,以荷花燈襯託,燈光水影,交相輝映,精彩別致,轟動東陽內外。1984年國慶35周年,李宅荷花燈應邀參加西子湖燈會,博得中外人士讚賞。
  • 萬盛萬東鎮開展迎七夕手繪燈籠活動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4日6時訊(通訊員 黃志衛 王麗)筆者昨(3)日了解到,為了豐富轄區青少年暑期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慶市萬盛經開區萬東鎮關工委、團委聯合組織開展了迎七夕手繪燈籠活動。本次活動共吸引轄區40餘名家長攜孩子前來參加。
  • 臺灣觀光夜市文化協會在重慶銅梁舉辦美食節暨燈籠展
    臺灣觀光夜市文化協會為了促進臺灣旅遊業的發展,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的美食文化,在重慶銅梁舉辦美食節和燈籠展。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哧 哧 哧傳統花枝丸已經夠美味,她竟還另PLUS三種:墨魚香腸+飛魚籽香腸+臺式香腸,四合一的串燒很令人滿足。更有七種配料隨意挑選,其中一種白胡椒粉可是臺灣空運而來!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孩子開心地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  王 焰  「看我做的兔子燈!」「這是我自己剪的大公雞!」孩子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成果。  寒假裡的「非遺課堂」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非遺部主任劉媛之告訴筆者,2017年寒假,南京市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三大主題,其中之一為「傳統文化在身邊 幸福新春喜盈門」,此主題與博物館的「非遺周周學·南京非遺在我身邊」正好契合,於是南京各校小學生自發組織起雛鷹假日小隊,紛紛來到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跟隨非遺大師學非遺。
  • 天安門城樓懸掛大紅燈籠習慣始於何時?燈籠如何製作?
    為此,有關部門決定將天安門城樓大紅燈籠的骨架改由鋼構架,將上、下兩個燈盤和燈條,全部改為金屬結構。這樣,燈籠就更加結實了,不用頻繁更換,只需過段時間更換燈面和燈穗即可。改為鋼結構後,城樓的大紅燈籠具備了很好的防火功能。不過,這樣一來,紅燈籠的重量比以前更重了,已經超過200斤,需要五六個小夥子一起用力才能抬起。
  • 棉花糖、糖葫蘆、摺紙傘,中原區桐柏路小學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
    河南商報記者 杜世民 通訊員 彭鑫棉花糖、射擊、糖葫蘆、摺紙傘、舞龍舞獅……各種玩的、吃的應有盡有。1月13日,鄭州市中原區桐柏路小學學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年味十足的的傳統文化體驗「年俗進校園」活動。傳統文化「熱鬧的廟會」在一陣喧鬧的鑼鼓聲和舞龍舞獅表演中開市了! 操場上張燈結彩、人來人往、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孩子們紛紛拿出親自製作的年俗手工藝品,布置好自己的「小商鋪」,投壺、射箭、扔沙包、糖葫蘆、棉花糖、摺紙傘、紙面具、紙燈籠……擺上了桌面。
  • 猜燈謎、做燈籠、寄心願—— 「我們的節日」傳統文化系列主題活動...
    猜燈謎、做燈籠、寄心願—— 「我們的節日」傳統文化系列主題活動啟動 2020-09-28 16:09:04   來源:蚌埠新聞網
  • 2020臺灣燈會 臺中市文化館舍與觀光工廠點亮造型燈
    臺灣民俗文物館完成大型「月亮燈籠」。(臺中市文化局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臺中市文化局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    為配合、響應2020臺灣燈會,臺灣民俗文物館完成大型「月亮燈籠」、觀光工廠寶熊漁樂碼頭也布置「旗魚造型燈」迎接新年。臺中市文化局表示,兩處造型燈都是打卡亮點,文化局將串起臺中文化、產業、教育與科技的經濟效益,共同行銷燈會,邀請民眾一起來臺中玩。
  • 天安門大燈籠格外紅
    1981年入廠的郭燕青介紹,傳統工藝製作燈籠需要十幾道工序。先將毛竹劈成板,破成竹條;將木材旋成外圓內空、薄厚一致的上下燈盤;把竹條兩端用鐵絲穿好,嵌入燈盤凹槽並固定;燈簧貫穿上下兩個燈盤,燈簧有用粗鐵絲窩成的,也有用鐵管打眼製成的,這樣就製成了燈籠的骨架。然後整理好骨架周正的圓形,用小線固定,防其走樣。
  • 傳統工藝新思維! 臺灣燈會傳統燈區邀你來
    「傳藝城」傳統燈區四大燈區示意圖。(圖/臺灣交通部門觀光局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交通部門「觀光局」今(21)日表示,「2020臺灣燈會-傳統燈區」有別以往燈車型式,今年特別融入「觀光局」「小鎮漫遊年」、「脊梁山脈旅遊年」、「鐵道觀光旅遊年」等主題旅遊年及「臺灣好湯」國際級活動概念展現4大主題燈區,結合傳統花燈製作工藝與現代光影多媒體科技,並提供遊客與花燈良好的互動體驗,讓傳統花燈走出新方向。
  •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時間:2016-02-20 17:20:10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顧檸語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後天就是正月十五了,每年的這個節日都有猜燈謎、賞花燈的習俗,孩子們會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出門玩耍,而家家戶戶的門前也會掛上大紅燈籠。
  • 西興手工燈籠挾古風入滬
    而這場元宵燈展的主辦方———東方既白總經理王齊介紹說,西興燈籠是上千年的傳統手工藝品,製作精良,工藝複雜,難以仿製,遺憾的是目前能編制燈籠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者,技藝面臨失傳。這次請《東方早報》將兩位民間藝人從杭州接來,為的是向上海市民一展古樸燈籠文化的風姿,還原最傳統的中華文化元素。  「這一盞盞小燈籠,承載的卻是沉甸甸的千年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