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趙丹丹 張瑜 文/攝)豐巢快遞櫃收費引發的爭議仍未平息,在快遞爆發式增長背景下,暴露出了快遞業「最後100米」的末端配送矛盾。
另一方面,作為住宅小區標配的信報箱卻成「雞肋」,隨著信件、帳單的減少,使用率越來越低。據了解,南京住宅小區傳統信報箱使用率不到20%。5月13日,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新建住宅強制建信報箱,其實是八年前住建部《住宅設計規範》中的要求,現如今看來,這個國家強制標準已經OUT。專家認為,小區標配也要與時俱進,建議從頂層設計著手,推動小區配建的傳統信報箱改為「功能二合一」的智能信包箱。
現狀:小區不少信報箱閒置,使用率不到20%在南京市中心的淮海新村和遊府新村小區,現代快報記者探訪時發現,有些信報箱裝在單元樓門口,有些單獨裝在一面牆上,基本每戶一箱。部分信報箱已經破舊不堪,生了鏽,甚至門都沒了。
「基本沒人用,常常塞滿小廣告。」遊府新村居民周先生說,這些信報箱又窄又小,沒有放信報,更放不下快遞,建議升級改造。
△南京遊府新村小區的信報箱破舊不堪
馬府新村小區是老舊小區,2019年剛整治過,單元門外換上了新的信報箱。「有的老年人會用,年輕人誰用啊?」一名居民坦言,信報箱成了擺設。
△南京馬府新村出新後,信報箱還是傳統的
在很多新小區,信報箱也是標配。「我們單元門口專門有個玻璃房子,裡面是信報箱,還挺漂亮的。」家在南京五礦崇文金城小區的市民劉女士說,入住小區兩年多,也就玻璃房中的牛奶箱有人用,信報箱幾乎沒人用。「有點可惜,還不如建成快遞櫃。」
還有多少人用信報箱?早在2016年,國家郵政局對江蘇省傳統信報箱的使用率做過調查,南京為20%,鹽城為10%。如今,四年過去了,現在信報箱的使用率更低,業內人士稱,還不到20%。
質疑:新建住宅還在強制配建信報箱,是不是OUT了?「建」之無味,棄之可惜,如今的信報箱顯得很「雞肋」。新建住宅強制配建信報箱,還有必要麼?
「信報箱肯定要建,小區設計規劃的時候,開發商要一起配建,在交付時會一起驗收。」南京一家品牌房企相關工作人員說。
之所以紛紛配建信報箱,是因為國家標準的要求。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2015年修正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規定,建設城鎮居民樓應當設置接收郵件的信報箱,並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驗收,否則將被要求整改。住建部2012年8月起實施的國家標準《住宅設計規範》(GB50096-2011)明確,新建住宅應每套配套設置信報箱。
△南京淮海新村的信報箱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7年7月實施的江蘇省《住宅設計標準》(DGJ32/J26-2017)中,也重申了住建部要求,並明確是強制性條文。
一邊是少有人用的信報箱強制配建,一邊是爆發式增長的快遞無處安放。業內人士表示,矛盾的背後,體現了相關法規標準的滯後,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
探索:江蘇有些地方信報箱已升級讓信報箱不再「雞肋」,江蘇一些地方已在摸索,比如鹽城、南京,他們建設的叫「智能信包箱」。與江蘇省提出的「智能信報箱」,其實都是一個概念,收信報和快遞的功能二合一。
鹽城市郵政管理局相關人員介紹,從2016年開始,鹽城規劃、住建和郵管等部門聯合發文,新建小區必須配建40%的智能信包箱,1000戶至少配建400個格口,既能收信件,也能收快遞,並作為小區驗收條件之一。「智能信包箱取代了傳統信報箱。」相關人員說,在圖審時要求建在小區入口處或人員密集的小廣場處,方便大家取件。至於管理,上述人員表示,建設之初就明確了開發商出資、建設方維護,第三方運營公司管理,並籤訂協議。
△鹽城20個老舊小區升級信報箱為智能信包箱
而對於老舊小區,鹽城在2017年開始把老舊小區的信報箱改造升級列入了民生實事中,市政府出資,對20個老舊小區的信報箱改造,改為了智能信包箱。「目前七八個要改造的老舊小區,將採取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推進智能信包箱的落地和後續管理。」
△南京紫竹林1號小區的智能信包箱
而在南京紫竹林1號小區,中國郵政的速遞易公司在這裡試點,建成了南京首個智能信包箱,集收信和快遞二合一。
此外,在江蘇的高郵、海門、沭陽等地,也在推進智能信包箱的落地。據悉,截至2019年底,江蘇已建成智能信包箱818組,格口數達到近10萬個。
尷尬:江蘇出臺過意見和標準,可都不是強制的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其實江蘇住宅智能信報箱的實施中,提出過不少意見和標準。比如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各地將住宅智能信報箱納入便民服務、民生工程等項目,要求新建住宅小區應配套建設住宅智能信報箱,並與住宅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施工;鼓勵老舊小區出新改造時補建智能信報箱。
江蘇還出臺了全國首個《住宅智能信報箱建設標準》,於2018年12月1日實施。標準中要求新建小區要同步設計、建設智能信報箱。智能信報箱單個格口寬度最小不得小於42釐米,深度不小於50釐米,高度不小於12釐米。這樣的信報箱比原先的要寬敞很多,既可以接收信件、報紙、雜誌,也可以接收快遞。新建小區還要設置智能信報箱用房,每百戶使用面積不應少於10平方米。
但業內人士坦言,因為缺少上位法的支持,江蘇目前出臺的這些意見和標準也都是在鼓勵推行中,並非強制性要求,所以推進難度也比較大。
建議:加大頂層設計,住宅標準中增加智能信報箱的配建內容「傳統信報箱已經不能完全符合現在生活需求,有待改進。」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規劃師、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創新實驗室主任陳軍認為,現有住宅小區配建還是沿襲老標準,導致新小區配建的傳統信報箱利用率不高,浪費了空間資源。他建議,修改相應的住宅配建標準外,智能信報箱、快遞房等設施應該同步建設。
「規劃標準上明確,建設落定,最終還要落在管理上。」陳軍說,如果每個新建小區都配建了相應比例的智能信報箱或是快遞用房後,有關部門還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範,無論是物業代管還是市場化運作,誰管理、誰維護、收益歸誰,保障設施良性運轉。
很多地方在打造智慧城市,在社區進行智慧化設施改造,陳軍建議,智能信報箱也可以納入其中,進行嘗試、摸索,這樣可以作為模板,有參考性價值。
「如果說強制住宅小區配建智能信報箱或快遞房,那還需要頂層設計,通過國家立法層面來推進。」南京市快遞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快遞設施對老百姓來說是民生配套,需要國家層面的法律支撐,需要地方政府政策、資金配套。但目前在缺乏上位法強制要求的情況下,各地對於建設住宅小區的智能信報箱或快遞箱,更多是試點推進和引導。
面對最近豐巢快遞櫃收費事件愈演愈烈,中消協5月13日也呼籲,小區原有投遞箱智能化升級改造作為新基建項目,納入公共消費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