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小區信箱無人使用成「擺設」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趙大娘是長春一家小區的保潔員,負責4棟樓的衛生保潔工作。她做事認真負責,連樓門邊上的信箱也不肯放過,每天都要擦上一擦。可日子久了,趙大娘心裡不禁嘀咕起來:「能不能把這些信箱撤了啊,反正也沒人用,天天擦它都挺費工夫。」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手機等通訊工具已經成為大眾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使用傳統信件的人卻越來越少。近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小區的信箱已經成為「擺設」,有的被塞入廣告宣傳單,有的布滿灰塵,破損不堪。

  爭議

  資訊時代 信箱還有沒有必要存在

  雖然使用率極低,但又不得不建。因為2012年8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的國家標準《住宅設計規範》規定,新建住宅必須每套配套設置信報箱,開發企業未設計或未安裝信報箱的住宅項目,將不能通過初期相關審批和分戶驗收。

  「現在每處小區在建設時會統一規劃信箱設置點。」一位小區物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房地產開發商會按每戶一個郵箱的標準去配置,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信箱,但業主以後想訂報刊雜誌時會更方便些。

  在長春市寬城區長新街上的一棟高11層的公寓樓下,100多個嶄新的墨綠色郵箱很是醒目,可記者粗略打量了一眼,發現這些信箱基本都處於「張嘴」的狀態。住在這裡的徐女士告訴記者,別看剛搬來不長時間,但她家信箱的鑰匙已經「杳無蹤跡」了。「現在基本上都是打電話、發信息,有什麼東西也是快遞,沒事誰寫平信啊!」

  「小區信箱華而不實,有的信箱外面做得很好看,可是訂的報紙、雜誌卻放不進去。」長春市民丁先生說,一般來說自己的來往信件和報刊、雜誌,都在單位解決。而且現在與他人聯繫,都是打電話、發電子郵件、QQ或MSN,幾乎用不上信報箱。

  不過,對一些老人來說,信報箱還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家住三馬路的江大爺就因為小區內沒有符合標準的信箱而頭疼不已。「我一直和在江蘇的妹妹保持書信聯繫,郵遞員每次給我打電話我還耳背總聽不到,要是有了固定信箱,可就方便多了。」

  分析

  管理維護不到位 加劇棄用現象

  在長春市郵政局發行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看來,目前有不少市民對信報箱不夠重視,是因為「家書」比以前少了。但這種冷落是暫時的。「雖然家信少了,但商業信函在快速增加,如各類消費帳單、水費單、電費單、小型包裹等,有些還涉及隱私,居民更願意寄往自己的家中。」

  其實,即使是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信報箱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內平均每人每年的函件數為5—7件,而美國每年人均達到700件以上,絕大部分為銀行、基金、水電費等帳單和定投廣告。在一次與郵政相關的座談會上,有關人士稱,目前信報箱的利用率這麼低,如果不弄清其根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大批量開建信報箱就沒有必要,免得將來又造成浪費。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信報箱使用率低的直接原因,是傳統的書信業務大幅萎縮,現代通信方式已以電話、網絡為主。許多人認為保留信報箱沒有必要。此外,信報箱建設、管理脫節,也是其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這位業內人士指出,信箱的日益落寞,和有關部門對信箱在產權、管理、維護上的分工不清晰有很大關係,這就導致用戶用不上用不好也用不慣,慢慢就變成不願意用。

  據郵政部門對長春某小區信箱情況進行的調查顯示,這個小區信報箱安裝率達到95%,完好率約為80%,而使用率約為50%。之所以這裡的信箱使用率要高於其他小區,是因為物業公司派了專人負責管理,住戶用起來方便放心,形成了良性循環,使用率自然水漲船高。

  建議

  信箱去「郵政化」 以多功能吸引用戶

  在採訪中,也有很多市民向記者提出這樣的建議:信箱應該社會化,不能過分強調其郵政專屬色彩,應該「多功能化」、「去郵政化」,這也許可以幫助信報箱走出目前的困境。而這一觀點也得到不少郵政人士的認同。

  多位讀者反映,此前郵政部門在眾多小區安裝的信箱,往往只有郵遞員能夠打開投進信件,報紙,水電費單據、自辦發行的報紙,都塞不進去。其用途少了,受到的關注程度也相應降低。去「郵政化」後的信箱,更方便,使用的人自然會更多。

  對此,郵政部門人士稱,郵政信箱只是一種習慣的叫法,叫不叫郵政信箱,不是問題的關鍵;不再是郵政一家專用,也不是問題。關鍵是讓老百姓的信件有接收的地方,不至於放在水錶蓋上、塞在門縫裡,以免丟失或損壞。

  長春市民閔先生認為,有信報箱總比沒有好,但只有讓大家用得好,才能提高其利用率。他建議,信箱不妨轉入社會化,如不僅可以放進去信件、報紙、牛奶,甚至可以存放小型物品,居民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小儲存櫃經常使用。

  對於這類建議,省郵政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也支持新建小區在設計信箱的時候多加變化,比如將其變得大一些,會有一個隨意投遞的口子,供人放置書刊、雜誌、小件物品。增多了功能後,住戶就會用上它。另外,信報箱設置的位置,也將是重點考慮的問題,遠離住戶房屋設置信箱的方式將會被摒棄。最終的目的是讓用戶用得上信箱,用得好信箱。

  律師

  可動用小區維修基金建信報箱

  那麼,對於一些尚沒有信箱,或是信箱遭到嚴重損毀的小區,業主能否向物業申請設立並維修信箱呢?

  長春良智律師事務所的張嘉良律師表示,根據《郵政法》及相關細則,郵政設施屬於小區的配套設施,如果建設城市新區、獨立工礦區、開發區、住宅區的郵政設施不到位,小區業主可以找小區的開發單位或建設單位解決郵政設施配套問題。

  此外,小區業主也可以動用小區維修基金安裝信箱,由業委會開會討論信箱設置的地點、數量以及所需費用,安裝方案形成後,業主進行投票表決,超過三分之二就可動用維修基金安裝信箱。

  如果小區沒有成立業委會,可由小區物業部門牽頭,討論安裝方案,然後在小區內公布,並通知業主進行投票,參加投票的業主需超過全體業主數的二分之一,贊同票數超過投票業主數二分之一時,同樣可動用維修基金安裝信箱。(記者 毛焯)

  窘境

  無人使用 小區信箱成「擺設」

  「你看這些信箱都是開著的,裡面大把大把的都是廣告。」趙大娘手裡攥著一沓花花綠綠的傳單告訴記者,雖然小區辦理入住的時候物業給每家都發了對應的信箱鑰匙,可就她負責的這4幢樓來說,沒有一戶給自己家的信箱上鎖。

  「就是都不用唄,好像就15棟有一對老夫妻,訂了報紙才把信箱上了鎖。」趙大娘告訴記者,平時在這些敞開的信箱裡,全是保險公司、裝修公司、家政服務的宣傳單和名片。「早上清空後,晚上去看又有一堆。還有一些人特別討厭,把小廣告貼到信箱上,我們清理起來很困難。」趙大娘顯得有些無奈。

  在趙大娘這個小區的旁邊,是一所實施全封閉管理的高檔小區,車輛和居民都需要憑卡進出。這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外來人員進入小區都需要和業主進行對接,因此各種廣告和傳單在這兒的信箱內還不算常見,不過談起小區內信箱的使用和維護,他也忍不住一聲嘆息,「我們小區每棟樓裡都設有信報箱,每家每戶都有,不過利用率確實不高。」 相對於多數新小區信箱只是少人問津的現狀而言,一些老舊小區的信箱狀況甚至可以用悽慘來形容。在位於長春市朝陽區天寶街上的一個老舊小區,記者發現居民樓牆外釘著的一排信箱基本都已損壞,不但積了厚厚的一層灰,有的結滿蜘蛛網,還有的有不少汙跡。信箱的門更是七零八落地開著,塞滿了廣告宣傳單,看來似乎已經多年沒人使用。在這裡住了十多年的林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每天上樓下樓都會經過這個信箱,可是平時沒看到什麼人往這寄過信,自家更是從來沒用過它。「信箱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擺設,根本沒什麼信件,反而成了投放宣傳單的地方。」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長春許多老式小區信箱設置較少,且大多在小區門口的保安室,損壞比較嚴重;而新建小區則大多有信箱,基本能保證每家每戶一個信箱。

  另外,在不同的小區,信箱類型、設置地點也不同。新建小區的信箱基本為不鏽鋼材質,一般設在每棟樓入口處,一戶一個。多數老式小區信箱則是直接掛在單元門上,而且很多都是用戶訂報紙的時候獲贈的。

  不過如今在很多小區,都面臨著信箱成為「雞肋」的窘境。

來源: 城市晚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承德平郵書信逐年減少 網絡時代書信文化漸行漸遠
    資訊時代,作為情感依託、記錄歷史變更的書信,正從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淡出,並且漸行漸遠。鴻雁傳書,是否成為正在消失的歷史?    現象 紙筆逐漸失寵    「打電話多方便呀,為什麼要寫信?」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特別是在年輕人眼中,傳統書信更為陌生,有些人甚至不了解書信的正確格式。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
  • 網絡時代小區信箱成雞肋?上海郵政:有些帳單須用信傳達
    曾幾何時,信箱作為承載書信往來的重要工具,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物。而隨著網絡資訊時代的到來,如今,滬上多數小區居民樓下雖設有信箱,但使用率普遍較低,有的信箱因長期無人使用,已然成了擺設或「廣告箱」。在一些市民看來,信箱已漸漸成了設之乏用、棄之可惜的「雞肋」。
  • 漸行漸遠的修行
    孩子之於我們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早上送兒子上學,快到學校門口時,兒子說:「媽媽,你不用送到門口了,我現在都六年級了「,我一想就十幾米了 聽到這一句話,突然發現兒子又長大了,其實想一想,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與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有一天會展開有力的翅膀飛上更向更遠的藍天。 記得你第一次去幼兒園,不放開我的手,更不願意離開我的懷抱,但做為你的媽媽,我知道對你好就是讓你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狠心推開你,聽著裡面的你哭著找媽媽,你可知道,媽媽也正在垂淚。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市民印象: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新的小區、新的學校等不斷增加,有的郵筒被圍被佔,我們就會根據實際情況將失去功能的郵筒移走,在人們需要的地方再增加郵筒。」工作人員表示。專家建議:有空不妨寫封信回味獨特的味道我省著名民俗學家施立學老師認為,書信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古人把家書看得很重要,杜甫更留下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名句。
  • 父母與子女是漸行漸遠的緣分
    可以為了孩子去拼命,也會因為孩子戰戰兢兢,盼他健康,盼他平安,盼他快樂,盼他有所成。父母與子女相遇,就是世間最隆重的緣分,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也會漸行漸遠。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從牙牙學語到學有所成,這個過程包含了父母多少心血和祝願,一點點進步承載了父母多少努力和希望。他越長越大,越來越獨立,小學、中學,乖巧、叛逆,這是必經的階段,無法逃避。
  • 所謂父母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不覺想起龍應臺的《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用在那時那刻竟是該死的妥帖。晚上8點左右,兒子用寥寥幾個字微我:到了,不打電話了。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  記得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今年因為咦情難得在家多住幾個月,有天陪我媽出去散步,看見好多人家的地裡都種著油菜花,我感慨說今年好多種油菜花的,往年都沒見過,我媽說:每年都這樣,你往年哪在家待到過油菜花開呢?
  • 多少漸行漸遠的人,都曾交換過靈魂
    但有一段時間,我總為自己有一個好朋友而感到傷感,因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好朋友也總會漸行漸遠。回憶小的時候,總是忘不了一個短髮、瓜子臉的女生,記憶中的她總是跟我們一幫男生廝混在一起,會踢球、會打遊戲,會跟我們一起扮演卡通人物,大大咧咧,無所畏懼。
  • 孩子與父母的緣分,是終究走向漸行漸遠的必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曾經聽朋友說,父母與孩子最親密的時光也就從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這三年,之後都是看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時還沒有孩子,感受不到,如今我才發現真的很現實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1.相隔的不是歲月,而是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
  •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世傳的美人,並不一定真美,古人考功名時有句話:「不願文章中天下,但願文章中考官」,不需要天下人喜歡,只要考官喜歡你的文章就行了。很多人的婚姻不幸福,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吧?
  • 心理學家:無論你們曾經是多麼好的朋友,總會漸行漸遠的
    為什麼再好的朋友都會漸行漸遠?我們需要先了解友誼的本質。霍曼斯是社會交換理論的創始人,他運用強化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構成社會交換理論基礎的基本命題。首先是成功命題,他認為行為重複的頻率決定於行為獲得獎賞的頻率和及時性。
  • 調查指83%的人提筆忘字 手寫時代漸行漸遠
    隨著電腦、手機、印表機的普及,「手寫」仿佛與青年生活漸行漸遠。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北京益派市場諮詢公司,對207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較多手寫機會,大多數人(74.2%)表示手寫機會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寫機會很少,4.4%的人幾乎已經不用手寫了。 大學是手寫機會變少的「分水嶺」?
  • 所謂母子父女一場真的是漸行漸遠嗎?
    看過龍應臺的一篇文章《目送》,裡面有句話非常觸動我:「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生活嘰裡咕嚕推著人前行,越來越衰老的父母已追父母在不遠行不上子女的腳步,漸行漸遠地在後面向我們揮手
  • 小熊遇到了一個煩惱,它的朋友全都漸行漸遠了……
    有這麼只小熊,它與朋友們漸行漸遠,然而,在一次危機中,它為朋友們挺身而出。它的命運會怎麼樣呢?一個溫馨可愛的童話故事,娓娓道來人生道理。《小熊的煩惱》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中國中福會出版社作者:阿咚 文/圖出版時間:2020年09月要是有一天,你和朋友們漸行漸遠
  • 「姑死舅埋了,親戚不來了」,很多親情,正在漸行漸遠
    親情,還能漸行漸遠多久?現在過年走親戚飯都不吃飯了,開車到親戚家,放下兩三箱東西,聊一兩小時,直接走人。我的父母有時候會感慨,親戚到了你們這輩,為何不親了?
  • 漸行漸遠,才是友誼的常態
    就是你們小時候關係很好,但是因為你事業越來越好,他覺得你們倆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然後他就自己疏遠你的那種?人家會覺得有負擔,會覺得他說認識我,別人就會覺得他在炫耀。」也許,漸行漸遠,才是友誼的常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面對離開,不必糾結,各自安好便是。至少當初還是好的,至少我們曾真心對待過彼此。
  • 我們已經漸行漸遠,是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
    分開後的我們,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有的人當上了老闆,有的人成了小商販,有的人在不到的縣城裡跑出租,有的人在擁擠的工廠裡面打工,有的人在工地上幹著苦力,有的人結婚,有的人依舊碌碌無為。
  • 外出培訓,開啟與孩子漸行漸遠的分離~
    感謝雙方父母和豬爸爸的強大後盾,讓我借著出差的時機更加堅定斷奶的想法,讓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久違的學習中,也開啟了這場與孩子漸行漸遠的修行。其實剛離開家的時候,我就開始鼻子酸,在飛機上開始看手機照片,這時候我意識到擔心斷奶真真是不僅給嚕嚕斷奶,更多需要「斷奶」的人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