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娘是長春一家小區的保潔員,負責4棟樓的衛生保潔工作。她做事認真負責,連樓門邊上的信箱也不肯放過,每天都要擦上一擦。可日子久了,趙大娘心裡不禁嘀咕起來:「能不能把這些信箱撤了啊,反正也沒人用,天天擦它都挺費工夫。」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手機等通訊工具已經成為大眾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使用傳統信件的人卻越來越少。近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小區的信箱已經成為「擺設」,有的被塞入廣告宣傳單,有的布滿灰塵,破損不堪。
爭議
資訊時代 信箱還有沒有必要存在
雖然使用率極低,但又不得不建。因為2012年8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的國家標準《住宅設計規範》規定,新建住宅必須每套配套設置信報箱,開發企業未設計或未安裝信報箱的住宅項目,將不能通過初期相關審批和分戶驗收。
「現在每處小區在建設時會統一規劃信箱設置點。」一位小區物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房地產開發商會按每戶一個郵箱的標準去配置,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信箱,但業主以後想訂報刊雜誌時會更方便些。
在長春市寬城區長新街上的一棟高11層的公寓樓下,100多個嶄新的墨綠色郵箱很是醒目,可記者粗略打量了一眼,發現這些信箱基本都處於「張嘴」的狀態。住在這裡的徐女士告訴記者,別看剛搬來不長時間,但她家信箱的鑰匙已經「杳無蹤跡」了。「現在基本上都是打電話、發信息,有什麼東西也是快遞,沒事誰寫平信啊!」
「小區信箱華而不實,有的信箱外面做得很好看,可是訂的報紙、雜誌卻放不進去。」長春市民丁先生說,一般來說自己的來往信件和報刊、雜誌,都在單位解決。而且現在與他人聯繫,都是打電話、發電子郵件、QQ或MSN,幾乎用不上信報箱。
不過,對一些老人來說,信報箱還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家住三馬路的江大爺就因為小區內沒有符合標準的信箱而頭疼不已。「我一直和在江蘇的妹妹保持書信聯繫,郵遞員每次給我打電話我還耳背總聽不到,要是有了固定信箱,可就方便多了。」
分析
管理維護不到位 加劇棄用現象
在長春市郵政局發行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看來,目前有不少市民對信報箱不夠重視,是因為「家書」比以前少了。但這種冷落是暫時的。「雖然家信少了,但商業信函在快速增加,如各類消費帳單、水費單、電費單、小型包裹等,有些還涉及隱私,居民更願意寄往自己的家中。」
其實,即使是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信報箱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內平均每人每年的函件數為5—7件,而美國每年人均達到700件以上,絕大部分為銀行、基金、水電費等帳單和定投廣告。在一次與郵政相關的座談會上,有關人士稱,目前信報箱的利用率這麼低,如果不弄清其根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大批量開建信報箱就沒有必要,免得將來又造成浪費。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信報箱使用率低的直接原因,是傳統的書信業務大幅萎縮,現代通信方式已以電話、網絡為主。許多人認為保留信報箱沒有必要。此外,信報箱建設、管理脫節,也是其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這位業內人士指出,信箱的日益落寞,和有關部門對信箱在產權、管理、維護上的分工不清晰有很大關係,這就導致用戶用不上用不好也用不慣,慢慢就變成不願意用。
據郵政部門對長春某小區信箱情況進行的調查顯示,這個小區信報箱安裝率達到95%,完好率約為80%,而使用率約為50%。之所以這裡的信箱使用率要高於其他小區,是因為物業公司派了專人負責管理,住戶用起來方便放心,形成了良性循環,使用率自然水漲船高。
建議
信箱去「郵政化」 以多功能吸引用戶
在採訪中,也有很多市民向記者提出這樣的建議:信箱應該社會化,不能過分強調其郵政專屬色彩,應該「多功能化」、「去郵政化」,這也許可以幫助信報箱走出目前的困境。而這一觀點也得到不少郵政人士的認同。
多位讀者反映,此前郵政部門在眾多小區安裝的信箱,往往只有郵遞員能夠打開投進信件,報紙,水電費單據、自辦發行的報紙,都塞不進去。其用途少了,受到的關注程度也相應降低。去「郵政化」後的信箱,更方便,使用的人自然會更多。
對此,郵政部門人士稱,郵政信箱只是一種習慣的叫法,叫不叫郵政信箱,不是問題的關鍵;不再是郵政一家專用,也不是問題。關鍵是讓老百姓的信件有接收的地方,不至於放在水錶蓋上、塞在門縫裡,以免丟失或損壞。
長春市民閔先生認為,有信報箱總比沒有好,但只有讓大家用得好,才能提高其利用率。他建議,信箱不妨轉入社會化,如不僅可以放進去信件、報紙、牛奶,甚至可以存放小型物品,居民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小儲存櫃經常使用。
對於這類建議,省郵政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也支持新建小區在設計信箱的時候多加變化,比如將其變得大一些,會有一個隨意投遞的口子,供人放置書刊、雜誌、小件物品。增多了功能後,住戶就會用上它。另外,信報箱設置的位置,也將是重點考慮的問題,遠離住戶房屋設置信箱的方式將會被摒棄。最終的目的是讓用戶用得上信箱,用得好信箱。
律師
可動用小區維修基金建信報箱
那麼,對於一些尚沒有信箱,或是信箱遭到嚴重損毀的小區,業主能否向物業申請設立並維修信箱呢?
長春良智律師事務所的張嘉良律師表示,根據《郵政法》及相關細則,郵政設施屬於小區的配套設施,如果建設城市新區、獨立工礦區、開發區、住宅區的郵政設施不到位,小區業主可以找小區的開發單位或建設單位解決郵政設施配套問題。
此外,小區業主也可以動用小區維修基金安裝信箱,由業委會開會討論信箱設置的地點、數量以及所需費用,安裝方案形成後,業主進行投票表決,超過三分之二就可動用維修基金安裝信箱。
如果小區沒有成立業委會,可由小區物業部門牽頭,討論安裝方案,然後在小區內公布,並通知業主進行投票,參加投票的業主需超過全體業主數的二分之一,贊同票數超過投票業主數二分之一時,同樣可動用維修基金安裝信箱。(記者 毛焯)
窘境
無人使用 小區信箱成「擺設」
「你看這些信箱都是開著的,裡面大把大把的都是廣告。」趙大娘手裡攥著一沓花花綠綠的傳單告訴記者,雖然小區辦理入住的時候物業給每家都發了對應的信箱鑰匙,可就她負責的這4幢樓來說,沒有一戶給自己家的信箱上鎖。
「就是都不用唄,好像就15棟有一對老夫妻,訂了報紙才把信箱上了鎖。」趙大娘告訴記者,平時在這些敞開的信箱裡,全是保險公司、裝修公司、家政服務的宣傳單和名片。「早上清空後,晚上去看又有一堆。還有一些人特別討厭,把小廣告貼到信箱上,我們清理起來很困難。」趙大娘顯得有些無奈。
在趙大娘這個小區的旁邊,是一所實施全封閉管理的高檔小區,車輛和居民都需要憑卡進出。這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外來人員進入小區都需要和業主進行對接,因此各種廣告和傳單在這兒的信箱內還不算常見,不過談起小區內信箱的使用和維護,他也忍不住一聲嘆息,「我們小區每棟樓裡都設有信報箱,每家每戶都有,不過利用率確實不高。」 相對於多數新小區信箱只是少人問津的現狀而言,一些老舊小區的信箱狀況甚至可以用悽慘來形容。在位於長春市朝陽區天寶街上的一個老舊小區,記者發現居民樓牆外釘著的一排信箱基本都已損壞,不但積了厚厚的一層灰,有的結滿蜘蛛網,還有的有不少汙跡。信箱的門更是七零八落地開著,塞滿了廣告宣傳單,看來似乎已經多年沒人使用。在這裡住了十多年的林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每天上樓下樓都會經過這個信箱,可是平時沒看到什麼人往這寄過信,自家更是從來沒用過它。「信箱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擺設,根本沒什麼信件,反而成了投放宣傳單的地方。」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長春許多老式小區信箱設置較少,且大多在小區門口的保安室,損壞比較嚴重;而新建小區則大多有信箱,基本能保證每家每戶一個信箱。
另外,在不同的小區,信箱類型、設置地點也不同。新建小區的信箱基本為不鏽鋼材質,一般設在每棟樓入口處,一戶一個。多數老式小區信箱則是直接掛在單元門上,而且很多都是用戶訂報紙的時候獲贈的。
不過如今在很多小區,都面臨著信箱成為「雞肋」的窘境。
來源: 城市晚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