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幾百小時的交流和訓練,是出不來的!培養學生要靠「耳濡目染」

2020-12-16 網易新聞

來源:光明日報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機跑步軟體顯示,2020 年以來,他已經跑了 1100 多公裡。53 歲的他隔日一跑,每個月訓練量保持在 150~200 公裡之間。

奔跑,是他的生活習慣,也是人生法則。這些年,他辭去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到清華大學,多年教書育人,從初創學院院長到清華大學副校長,又成為新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的首任校長。與此同時,一茬茬優秀青年科學家從他的實驗室脫穎而出,一個個世界級的科研成果相應產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科學不是量的競爭,而是頂尖人才的比拼。」 以奔跑的姿態,他一次次朝著 「頂尖」 發力。「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要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要承擔起這一使命,根本靠人才,最終比拼的是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能否做出最頂尖的科研、培養出最頂尖的人才。」 施一公說。

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景,施一公心甘情願地用人生的下半程擔負起創建一所頂尖大學的重任。

兩年多的校長生涯,他說自己主要在做兩件事情:

一是頂尖人才招聘,西湖大學面向國際,現在有 125 位博士生導師,90% 以上是海外引進的人才。

二是面向社會進行募捐,因為我們是一所新型大學,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就是社會給大學的捐贈。」

同時,他始終謹記自己是一名科學家。由於學校事務的增加,他對科研重心做了不小的調整 ——不做可有可無的課題,要做就做最前沿最頂尖的科研

「我放棄了或者說大大減少了一些相對普通的科研課題,現在做的都是一些方向很獨特的課題。」 施一公告訴記者,眼下他還開闢了量子生物學的 「第二戰場」。

「這是一個極富探索性的研究課題,是我從 10 年前就開始醞釀和布局的方向,從創辦西湖大學起就在同步全力以赴,希望今後兩年能有所突破。」

這些年,培養最頂尖的學生,浸潤在他百分百的生活之中。「培養學生只有一個方式,那就是耳濡目染,一定會有極多的交流。

不管施一公多忙,他都會和學生們一起開組會、分析問題,甚至教他們怎麼表述。在他看來,一個學生博士期間沒有和導師幾百個小時這樣的交流和訓練,是出不來的。

他看重學生的刻苦和努力,因為 「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他更看重的,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能通過這種 「師傅帶徒弟」 式的培養把學生 「燻」 出來:「批判性思維是絕大多數中國學生最欠缺的,這一點做好的話,學生是可以成為有獨立分析能力的科學家的。」

全力奔跑的這些年,如何協調家庭和工作的關係?

施一公的妻子趙仁濱,曾是哈爾濱高考理科狀元,與他同樣畢業於清華本科,並獲得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施一公坦言:「沒有妻子的全力支持和付出,就沒有今天的我。」

2006 年 5 月,施一公回到清華講學,清華邀請他回來主持生命學科發展,他通過越洋電話徵求妻子的意見,立即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支持。2018 年施一公參與創辦西湖大學,趙仁濱幾乎承擔起全部的家庭重任。

「這些年,照顧老人、養育孩子,幾乎都是她在盡力。其實她也有一份很精彩的事業,常常工作到半夜 12 點以後。」 施一公滿心感激,「她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讓我能夠全力以赴地去實現我的夢想。」

他特別提到了自己與《光明日報》的情緣:「我從 1980 年左右就開始讀了。這麼多年,《光明日報》報導知識分子的事情多、反映知識分子的心聲多,我寫的一些文章也常常首選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希望《光明日報》一直是知識分子的好朋友,繼續反映知識分子的心聲和知識分子面臨的共同問題。」

施一公說,他的理想是:「這裡,將擁有世界上最傑出的一批科學家,培養最優秀的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研教育體制機制,為中國的高科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支撐,為世界文明作出無愧於中華民族的貢獻!」

施一公告訴記者,12 年來,所有這些朝著 「頂尖」 的發力,就是為了這同一個目標:「初心未改,使命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導師幾百小時的交流和訓練,是出不來的!培養學生要靠「耳濡目染」
    「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要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要承擔起這一使命,根本靠人才,最終比拼的是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能否做出最頂尖的科研、培養出最頂尖的人才。」施一公說。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景,施一公心甘情願地用人生的下半程擔負起創建一所頂尖大學的重任。
  • 國學經管:只要堅持幾百小時某項特意訓練,你也是天才!!!
    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訓練,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格拉德威爾雖然駁斥了「天生就會」的天賦論,但心理科學史上從來不存在一個所謂的1萬小時定律。因為:① 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不同。習得一門樂器,擅長西洋棋,掌握記憶技能等所需的時間並不相同。
  • 芝大CS博士談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幾件事,「學術放養」和「認真負責」並不衝突
    他不會手把手教你做研究,但總會留很長的「comments」。在這種「放養」的模式下,學生依然能夠體會到他的認真負責和一絲不苟…… 在這篇文章中,Gimpel 的學生、芝加哥大學計算機博士褚則偉總結了他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幾件事。
  • 博士「申請考核制」,對學生來說更加公平了嗎?
    這會抑制考生的創造力,且對研究生教育的正常培養環節產生不良影響,大幅度縮減學生在科研訓練方面的時間與精力,容易造成甚至已經造成部分高校的應試型研究生教育。此外,筆試初試製度削弱了導師的招生自主權。有導師表示:「初試有個筆試門檻。學生如果筆試過不了,達不到基本線,導師想招也不可能。」
  • 為什麼要讀研,聽聽博導怎麼說
    比如能吃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學習研究;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本科階段經受過基本的學術訓練,有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如果還有求真務實的態度,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好了。在選擇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時,我還是會優先考慮有明確學術志向的學生。讀研,特別是讀在職研究生之前,還是要想清楚,你的研究和你設定好的職業路徑有沒有關係。如果沒有,念下去其實是一種資源浪費。
  • 熱議 | 為什麼要讀研?聽聽博導怎麼說
    比如能吃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學習研究;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本科階段經受過基本的學術訓練,有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如果還有求真務實的態度,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好了。在選擇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時,我還是會優先考慮有明確學術志向的學生。讀研,特別是讀在職研究生之前,還是要想清楚,你的研究和你設定好的職業路徑有沒有關係。如果沒有,念下去其實是一種資源浪費。
  • 「聽見花開」慢鼓工作坊
    2010年離開山上劇場後,子翎抱著「美,回歸簡單的感動」的信念,展開一系列全人教育課程,結合瑜珈、戲劇、擊鼓,體驗美學給予人的感動。5 mins回歸—與自己對話•      透過身體的靜心,讓思緒沈澱,緩和充滿了驚奇、歡樂......等的學習情緒。•      分享、感謝這堂神聖、奇幻、的自我探索之旅。  導師演出:
  • 學術放養和認真負責並不衝突,芝大CS博士談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幾件事
    在這種「放養」的模式下,學生依然能夠體會到他的認真負責和一絲不苟…… 在這篇文章中,Gimpel 的學生、芝加哥大學計算機博士褚則偉總結了他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幾件事。在芝加哥大學讀博士的 5 年中(其實只有 4 年在做 NLP),我從導師 Kevin Gimpel 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有關於學術研究的,也有關於工作方式的,這裡寫下來和大家做個分享。
  • 學術放養和認真負責並不衝突,芝大博士談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幾件事
    他不會手把手教你做研究,但總會留很長的「comments」。在這種「放養」的模式下,學生依然能夠體會到他的認真負責和一絲不苟…… 在這篇文章中,Gimpel 的學生、芝加哥大學計算機博士褚則偉總結了他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幾件事。
  • 中科大「少年班」對手來了!清華「丘成桐領軍計劃」招收優秀中學生
    《北京青年報》1月5日消息,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今年起增設「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面向「全球」招收「中學階段」綜合優秀且具有突出「數學」潛質及特長的學生。 「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招生規模不超過「100人」,錄取至「清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 怎樣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怎麼能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呢?有沒有方法?輝哥可否願意聊一聊?張輝:有一個詞可以概括:直達本質的能力,即洞察力。今天我就來簡單談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培養洞察力的。首先定義一下洞察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反過來說:直達本質的能力。有朋友問:這不是繞圈子,把自己給繞進去了嗎?且聽我解釋:我需要一個簡短的詞來在文中反覆引用,而非一個短語。所以,我需要引入「洞察力」這個詞。
  • 600名能「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AI大學生結業!
    鬥地主 AI 項目小組組長張天昊同學現場進行 Demo 展示別看鬥地主這個遊戲上手簡單、頗接地氣,但對於 AI 來說,想要與人類玩家對戰卻不容易,存在較大的學術難度,因為這裡要解決的是不完美信息下博弈問題,換句話說,要在無法看見其他玩家手牌的前提下,對遊戲中的 14 種合法牌型、13551 種合法出牌、10 的 30 次方的狀態空間和
  • 「頭條」臺灣著名私立大學來了,要聯合寧教培養教育人才
    在2016年9月的甬臺教育合作交流會上,寧波教育學院和銘傳大學籤訂合作辦學協議書,為未來師幹培訓和科研學術、師生交流等合作奠定基礎。共同建設銘傳大學學生寧波實習基地,為銘傳大學實習生提供實習指導,共同建設寧波教育學院臺灣教育實踐基地,寧波教育學院的師生在銘傳大學進行學術交流、訪問、進修雙方聯合定期舉辦研討會、交流會,共同探討兩地人才培養的新領域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有許多調查發現,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或宜居指數最高的地方,那裡的經濟條件、經濟素質都不是所謂的第一名,但是那裡的治安狀況和幸福感非常好。他們不需要靠手段、暴力的管制來歸正人的行為,他們憑藉的是什麼呢?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 呼吸 」 一切訓練的基礎
    還記得我每次教課時都要教授呼吸方式,剛開始帶學生練習呼吸時,他們也會提出一些疑問,似乎在說:「這真的那麼有效?一點訓練強度都沒有!是不是在混時間?」最主要的是他們並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處理呼吸和姿態問題,而是不了解到底要怎麼做,也不知道練了能獲得什麼實質幫助。這造成一些人以為疼痛或訓練伴隨疼痛是正常的,按摩按摩,做做SPA就好了。始終不去在意訓練動作的質量,不願意花時間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只是吭哧吭哧的練練練。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在未來的話,學者們需要把這種更複雜的語境綜合在一起,之後才能真正解決語言理解的問題。」「作為學生,至少我很努力了」2002 年就讀清華本科,2011年博士畢業,到 2013 年博士後出站留校任教至今,劉知遠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座象牙塔。在不少人的眼裡,劉知遠能在國內一流學府深造,並成為桃李滿天下的人民教師,著實非常幸運。
  • 18歲少年如何「不靠文憑」收到3份工作邀請?︱自學生分享會007」
    自由學社分享會00718歲少年如何「不靠文憑
  • 施一公:不做可有可無的課題,要做就做最前沿最頂尖的科研
    「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要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要承擔起這一使命,根本靠人才,最終比拼的是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能否做出最頂尖的科研、培養出最頂尖的人才。」施一公說。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景,施一公心甘情願地用人生的下半程擔負起創建一所頂尖大學的重任。
  • 戒網癮「被憋氣」死亡案 雅博4學生:我們是被教官逼的
    山東省人民法院審理後,分別判處王姓教官、于姓教官無期徒刑與15年有期徒刑;4名涉案學生中,1名涉嫌毆打死者的學生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其餘3名學生皆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雅博學校實施軍事化管理,並稱「能夠培養學生刻苦耐勞的性格」。
  • 要不要學奧數?數學興趣怎麼培養?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與「雞娃」類似的名詞還有:「青蛙」:普通孩子;「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素雞」:雞娃中注重素質教育的一類,包括安排琴棋書畫各種才藝和情商禮儀活動在內,很值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更「高」更「貴」的運動中;你覺得「雞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