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機跑步軟體顯示,2020 年以來,他已經跑了 1100 多公裡。53 歲的他隔日一跑,每個月訓練量保持在 150~200 公裡之間。
奔跑,是他的生活習慣,也是人生法則。這些年,他辭去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到清華大學,多年教書育人,從初創學院院長到清華大學副校長,又成為新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的首任校長。與此同時,一茬茬優秀青年科學家從他的實驗室脫穎而出,一個個世界級的科研成果相應產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科學不是量的競爭,而是頂尖人才的比拼。」 以奔跑的姿態,他一次次朝著 「頂尖」 發力。「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要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要承擔起這一使命,根本靠人才,最終比拼的是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能否做出最頂尖的科研、培養出最頂尖的人才。」 施一公說。
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景,施一公心甘情願地用人生的下半程擔負起創建一所頂尖大學的重任。
兩年多的校長生涯,他說自己主要在做兩件事情:
「一是頂尖人才招聘,西湖大學面向國際,現在有 125 位博士生導師,90% 以上是海外引進的人才。
二是面向社會進行募捐,因為我們是一所新型大學,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就是社會給大學的捐贈。」
同時,他始終謹記自己是一名科學家。由於學校事務的增加,他對科研重心做了不小的調整 ——不做可有可無的課題,要做就做最前沿最頂尖的科研。
「我放棄了或者說大大減少了一些相對普通的科研課題,現在做的都是一些方向很獨特的課題。」 施一公告訴記者,眼下他還開闢了量子生物學的 「第二戰場」。
「這是一個極富探索性的研究課題,是我從 10 年前就開始醞釀和布局的方向,從創辦西湖大學起就在同步全力以赴,希望今後兩年能有所突破。」
這些年,培養最頂尖的學生,浸潤在他百分百的生活之中。「培養學生只有一個方式,那就是耳濡目染,一定會有極多的交流。」
不管施一公多忙,他都會和學生們一起開組會、分析問題,甚至教他們怎麼表述。在他看來,一個學生博士期間沒有和導師幾百個小時這樣的交流和訓練,是出不來的。
他看重學生的刻苦和努力,因為 「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他更看重的,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能通過這種 「師傅帶徒弟」 式的培養把學生 「燻」 出來:「批判性思維是絕大多數中國學生最欠缺的,這一點做好的話,學生是可以成為有獨立分析能力的科學家的。」
全力奔跑的這些年,如何協調家庭和工作的關係?
施一公的妻子趙仁濱,曾是哈爾濱高考理科狀元,與他同樣畢業於清華本科,並獲得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施一公坦言:「沒有妻子的全力支持和付出,就沒有今天的我。」
2006 年 5 月,施一公回到清華講學,清華邀請他回來主持生命學科發展,他通過越洋電話徵求妻子的意見,立即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支持。2018 年施一公參與創辦西湖大學,趙仁濱幾乎承擔起全部的家庭重任。
「這些年,照顧老人、養育孩子,幾乎都是她在盡力。其實她也有一份很精彩的事業,常常工作到半夜 12 點以後。」 施一公滿心感激,「她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讓我能夠全力以赴地去實現我的夢想。」
他特別提到了自己與《光明日報》的情緣:「我從 1980 年左右就開始讀了。這麼多年,《光明日報》報導知識分子的事情多、反映知識分子的心聲多,我寫的一些文章也常常首選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希望《光明日報》一直是知識分子的好朋友,繼續反映知識分子的心聲和知識分子面臨的共同問題。」
施一公說,他的理想是:「這裡,將擁有世界上最傑出的一批科學家,培養最優秀的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研教育體制機制,為中國的高科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支撐,為世界文明作出無愧於中華民族的貢獻!」
施一公告訴記者,12 年來,所有這些朝著 「頂尖」 的發力,就是為了這同一個目標:「初心未改,使命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