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各國之間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交流,因而,翻譯這個行當,無論在哪個國家,都顯得非常重要。
原本,通過翻譯來拓寬國人的視野和知識面,這是一件勿需置疑的利國利民之事,然而當下譯本之「爛」,不說讓好事變成了壞事,至少也給讀譯本的人徒增了不少困惑和麻煩,卻也是事實。近日,知名專欄作家魏英傑就在自己的博客撰文,向中國翻譯界狠狠開了一炮。
那麼,中國翻譯界到底有多亂多沒底線呢?對此,記者作了相關採訪。記者 劉芳
垃圾翻譯,怎麼能讓讀者買單?
6月13日,魏英傑在新浪博客發表題為《沒有責任與底線的中國翻譯界》的文章,對中國翻譯界的種種亂象進行了尖銳抨擊。文中,魏英傑力陳了翻譯界四大硬傷:一是譯名混亂,二是語言拖沓臃腫,不堪卒讀,三是常識性錯誤太多,四是隨意性太強,對原文任意取捨。在談到譯名混亂問題時,他以自己閱讀經歷舉了例子,比如他想了解漢娜·阿倫特關於「平庸的惡」(the banality of evil)概念的論述,在查看了自己手頭已經擁有的很多資料後,他又特意跑到書店去買了一堆相關書籍回來,結果資料查下來發現,「平庸的惡」這個詞,同時還有平庸的邪惡、平庸之罪、惡的平庸性、罪惡之浮淺性以及罪惡的平庸性等等多種譯法,而譯名不同,意思完全不同。於是,阿倫特所說的「惡」,究竟是邪惡,還是罪惡,他就不得其解了。
採訪中,魏英傑說,最讓他無法接受的是有些翻譯文章,因為譯者本身對原著某句或某段話不懂,所以在翻譯時,索性就把不懂的地方給忽略了。為此,他以前就寫過好幾篇批評翻譯界的文章,他覺得「中國翻譯界存在的混亂問題,已經是罄竹難書了。」
魏英傑告訴記者,中國也有好翻譯的,只是他個人認為尊重原著的好翻譯實在少之又少,所以,翻譯界總體給他的感覺就是很「爛」。「本來學術界一些翻譯著作要求非常嚴謹,可往往一本書讀下來,這樣那樣的問題多得不得了,不僅對學術一點幫助都沒有,其中所出現的錯誤還要全部由買書人買單,這是什麼道理?」魏英傑說著說著,就有些氣憤了。
「我懷疑我書架上的翻譯書有一大半都是垃圾,多年辛苦,卻是在搜集垃圾,這種心情很糟糕。」魏英傑說,也許現在不只是他一個人注意到了翻譯界存在的諸多問題,更多的人不說,可能是不屑去說,或者是已經見多不怪了。
稿酬太少,不是「爛」的理由
翻譯界緣何如此「爛」?癥結在哪裡?魏英傑認為,主要是外行翻譯多。
魏英傑說,現代學術體系日益繁雜,專業分工日益精細,懂得一門外語並不足以應對所有專業領域的翻譯工作。比如一個研究歷史的學者,你讓他去翻譯哲學、醫學論著,這本身就等於跨行,已經超出其翻譯領域,出錯也是必然的。再者,有些譯者雖然術有專攻,但總是急於求成,所以在翻譯時就出現摻水現象。比如,之前他看到一套經濟學叢書,題材很具吸引力,結果細看發現,四五本書只有三本是同一譯者,這種情況下,他就不得不懷疑這套叢書的品質了。
另外,魏英傑還提到了出版體制的問題,他說,據他了解,由於版權的時效性,出版社留給譯者的時間並不多。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許多譯者可以說是數年、數十年磨一書,但現在譯者拿到一本書,幾個月就得拿出譯稿。這樣一來,難免不出現粗製濫造。當然,翻譯作品稿費過低,出版社專業人才貧乏等問題,也是出現大量無良翻譯的原因。試想,出版社請人翻譯法語作品,自己卻找不到懂法語的編輯審稿,這樣的圖書就這麼發行出去,讀者看到的書又會怎樣?
除此之外,魏英傑還提到部分翻譯的態度問題。他仍以自己買書為例。他說,有一天他去書店,看到一本書很想買,結果一看是老師帶著本科生、研究生翻譯的,就不敢下手了。他調侃自己的英語本來就不好,但仍能在譯本中找出那麼多問題,這翻譯水平可想而知。
不過,魏英傑最討厭的還是那些無良翻譯拿稿酬低說事兒。「那些人認為稿酬低了,翻譯水平就得和稿酬成正比。如果是純粹搞翻譯的,嫌稿酬低你可以不做啊,總不能稿酬低,你就胡亂翻譯吧?」魏英傑說,「還有那些為了出論文,不給錢做翻譯的,這些人完全就是態度問題。翻譯本身就是個很嚴謹的工作,專業不過關還出來翻譯,尤其是學術類的書,主要拚的是專業背景,對概念的把握,如果沒有專業底子,能翻譯好嗎?這不是害人嗎?」
層層轉包,造成翻譯市場混亂
對於魏英傑的批評,從事翻譯工作多年的王雲樺認為,譯名混亂問題算不上問題。他說,同一文稿會被不同的人多次翻譯,譯名不同是正常現象,畢竟翻譯是一項無標準答案可循的工作,不像1+1=2這麼絕對。不過,前提是譯法要準確。
王雲樺說,至於譯本中語言拖沓臃腫等諸多問題,的確是翻譯界的一大弊病,其主要原因和層層轉包有關。王雲樺告訴記者,在翻譯圈裡,很多翻譯作品都有被層層低價轉包的經歷,最後落在了經驗不足的菜鳥級翻譯手中,以致問題譯本層出不窮。不過他堅信,一般經驗達到十年以上的老翻譯,其譯文可讀性還是比較高的。
武漢青橙翻譯服務有限公司翻譯陳學亮也認為,譯名混亂是翻譯界普遍現象,不過他覺得這個問題只會出現在原文信息含量少的情況下,尤其是標題類和一詞多義。
翻譯講究「信、達、雅」,職業翻譯一般都有過校對經歷,遇到「拖沓臃腫,不堪卒讀」的譯文,的確讓人火冒三丈,因為翻譯痕跡太重,根本不是正常人的說話方式。這種譯文缺乏再創造,也就成了「英式漢語」。
針對魏英傑提出的翻譯界「爛」現象,陳學亮認為,有些譯本之所以「爛」,和翻譯界的「亂」是密不可分的。他說,現在翻譯界根本無規範可依,做翻譯的門檻很低,無任何準入限制,很多在校大學生都在做兼職翻譯。他覺得,外語能力只是做翻譯的條件之一,更重要的還是經驗,沒有一百萬以上的翻譯量,譯文肯定是「不堪卒讀」的。
另外,陳學亮也指出,有相當一部分翻譯公司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以極低的價格接業務,然後找報價更低的譯員,這也是造成翻譯界混亂無序、譯品劣質的原因。正是上述翻譯公司和出版社及不合格的譯員擾亂了翻譯市場,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他希望相關部門能拿出態度對翻譯市場加以規範。
寬容接納,但譯者更要態度嚴謹
寧波某外貿公司業務經理楊英說,她雖然主要從事口語翻譯,但作為讀者,譯本她也看過不少。她覺得,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對有些詞的的翻譯也會不同。比如一些習慣用語的差別,「New Zealand,Sydney」,這樣的地名我們國內習慣翻譯成紐西蘭和雪梨,而臺灣或者香港更喜歡翻譯成紐西蘭和雪梨。所以,她只能認同魏英傑的部分觀點,整體來看,她個人覺得魏英傑對翻譯界要求過於嚴格了。
吳浴陽是一家公司的項目負責人,雖然日常工作很忙,但研究生畢業的他仍然保持著日常讀書的習慣。對於魏英傑的觀點,他表示很贊同,他說,即便只是一名普通的讀者,但他讀到一本翻譯不理想的書時,確實會有那種吃飯吃到了蒼蠅般的不爽。不過他也認為,翻譯的「爛」,其責任不能都歸於翻譯界和翻譯人,出版社也難辭其咎。
誰在審稿?誰決定出版?另外,出版社為什麼不尊重翻譯人的成果把酬勞降得那麼低?還不是利益的驅駛。綜合以上因素,出版社也只能找一些水平不高的人翻譯。吳浴陽說,他當年買了一本麥可·波特的《競爭優勢》專業書,結果發現,譯者竟然是自己認識的人。因為感覺這本書讀起來特別艱澀,於是他和譯者聯繫,結果對方很坦誠地對他說,這本書是他和幾個學生一起譯出來的。後來他又看了另一家出版社譯的同一本書,完全是兩種感覺,讀後一本書的速度明顯比前一本要快很多。
吳浴陽說,以前他在工作中還碰到過一個翻譯,水平很有限,接到譯本後就藉助金山詞霸,搞得來像是會用金山詞霸的人就可以做翻譯。吳浴陽認為,一本好的譯作,其實對作者來說是一個再創作過程,語言體系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致,思維方式有差異,這些因素都對譯者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他們對自己要求嚴謹了,才能譯出好譯本來,才能對得起讀者的期望和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