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頻道29日報導了《教育培訓亂象 參加培訓被貸款 培訓貸成投訴重災區》。甲女士,上萬元學費,一次性支付太多,營業員就介紹了分期的「培訓貸」。但由於學校原因,要退費,學校承認是自己的原因,但又堅決說「這個費用的話確實是不能退」。乙先生更慘,培訓機構跑了,他還得繼續還貸款,不還貸款還面臨惡意催貸。
這真的是貸款的問題嗎?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培訓貸,實際背後是三方兩個合同。
合同一:培訓合同,培訓機構與學生籤署,學生繳足額學費,培訓機構提供培訓服務。
合同二:貸款合同,學生和貸款機構籤署,學生承諾按時分期還款,貸款機構代付培訓費。
當然,背後大多還有一個合同,培訓機構代銷貸款,從貸款機構獲得提成。
這麼一分,責權利就清楚了。
甲女士與培訓機構的培訓終止,培訓機構就應該退費,而且退給該女士。因為這筆錢是這位女士在貸款機構貸的。不是培訓機構的,而且使用權歸該女士。
乙先生,遇到培訓機構拿了貸款機構代付的全款跑了。貸款確實還得自己還,因為培訓機構跑了,就不還了,他違法了。貸款機構惡意催收以及高額利息是否違法,是另外一個問題。
也就是說,無論是那位女士,還是那位先生,遇到的問題都是培訓機構未能履行合同的問題,責任都在培訓機構,但這並不影響貸款合同的執行。
類似的例子,丁先生與房地產公司籤了房產分期付款合同,可房地產公司房子蓋一半倒閉了。丁先生能不能不還貸款,不能。培訓貸,雖然金額遠小於房產,但情況類似。
不要黑培訓貸,分期消費走向前臺是大趨勢,無論是高額的房產、汽車,還是金額很小的消費貸、分期付款,都會越來越普遍。
不過不可否認,與P2P類似,培訓貸背後也有大量的亂象。
貸款機構可能存在問題:大量參差不齊的小貸款公司出現,貸款利率明顯高於正常貸款,逾期不還後惡意催收。
培訓機構可能存在問題:某些培訓機構利用「培訓貸」可快速收回金額,制定高學費。銷售員為了貸款提成,利用各種話術欺騙誘導學員去貸款。培訓機構拿到學生貸來的高額學費,卻不提供培訓服務,關門跑路了。
金融主管部門應該看到這些問題,提高培訓貸提供者的資質要求,明確培訓貸款營銷的基本規則(明確利率、明示風險),促進培訓貸款整體健康發展(其他分期付款也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