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上車」以後

2020-12-16 汽車之心Autobit

寫在前面:

今年 7 月 30 日,華為在深圳總部舉行 2019 年上半年業績發布會。

今年上半年,華為實現營收 4013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3.2%,淨利潤率 8.7%。這是華為首次重磅發布半年報,成績優異。

在發布 2019 年上半年強勁表現財報後,華為將全球研發預算增加了 20%,從 2018 年的 150 億美元增加至 180 億美元。

這一動作背後,不禁讓人好奇:定位為增量部件供應商,今年升級為一級部門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其研發投入又是如何?

截至 2018 年底,華為在 5G 的研發上投入超過 20 億美元,約佔 2018 年總研發費用為的 8%。目前華為在 5G 領域已獲得 50 個商用合同。

據此保守推斷,升級為一級部門的汽車 BU,研發費用佔 5% 至 6% 並不為過。

華為汽車板塊的研發費用——隨著智能汽車 BU 迎來營收,將在一定程度上碾壓傳統車企和零部件企業。

類似於華為手機對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逆勢上漲,這一幕或許會在智能汽車 BU 上重演。

華為,落子不虛

5 月 27 日,華為總裁任正非籤發了一份組織變動文件。

這份文件顯示,原來的車聯網業務部升級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Business Unit,業務單元),與運管商 BG、企業 BG 同屬 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業務組織,直接向 CEO 匯報。

在華為內部,BU 是與 BG 並列的一級部門。

至此,華為擁有三大 BG:運營商 BG、企業 BG 和消費者 BG;兩大 BU:Cloud&AI 產品與服務 BU 和新成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新 BU 的定位是:作為智能汽車領域的端到端業務責任主體,提供智能汽車的ICT部件和解決方案,助力企業造好車。

跟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上海車展說的基本一致。

難以想像,就在半年前,徐直軍還是華為內部喊造車喊得最響的一位。

4 月 17 日,華為有史以來第一次參加車展,徐直軍三番五次「吐血」強調:華為致力於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汽車行業原有的部件華為不會去做。

專業造車 100 年的整車廠商們應該可以鬆口氣了。

不過,華為從來落子不虛。

一個敏感的時間點

華為正式拎起智能汽車領域解決方案服務的時間點,值得推敲。

地球人都知道,2019 年初的那場孟晚舟被扣留事件,再到一個月前,川普把華為列為實體清單和國家安全出口黑名單,以及接踵而來的谷歌、微軟停止與華為合作……

華為選擇在這個時候加速汽車業務,是一次對美國的公開叫板——爾要戰,便戰。

川普的忌憚,或許可以從美國商務科學交通委員會主席、參議員 Roger Wicker 口中一窺究竟:「美國一定要贏下 5G,否則美國將徹底失去引領科技的優勢。」

贏下 5G,已經化作一種焦慮的心情,瀰漫在美國政壇。

這其中,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手握眾多 5G 通信協議專利與底層晶片研發技術的華為。

這種背景下,華為正式發力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來說,都有著獨特的意味。

智能汽車的「咽喉」

2016 年底,中國提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規劃。

在這個發展規劃中,「智能」的基礎是晶片,「網聯」的基礎是通信——華為恰巧在這兩個領域都是巨頭,它是全球最大的通信技術提供商,中國最大的晶片設計廠商。

對於成立 31 年、早在 2009 年就布局車聯網的華為來說,它有著充足的 ICT 技術積累——就像正在崛起的華為雲一樣,車聯網也是華為將自己過去 30 年在 ICT 產業的技術積累釋放出來的成果。

今天,任何一家整車廠,背靠華為一家,就可以同時解決通訊晶片、處理器晶片和 AI 晶片的替代供應問題。

然而,這也意味著,除了華為,在汽車電子領域,中國沒有一個世界級的 Tier1 供應商。

今天中國的智能汽車市場,被博世、大陸、電裝這些國際Tier1供應商巨頭壟斷,本土供應商不到 1%,尤其在通信晶片、處理器晶片和 AI 晶片領域,極度依賴美國。

對於整車企業而言,沒有替代供應商是異常可怕的。對於中國的汽車產業而言,沒有替代供應商是異常可怕的。

日後回望中國汽車產業高速向智能化邁進的這段徵程,所有的中國汽車人應該都會深深記得,華為發揮了怎樣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對華為來說,這也是它將自己的業務深度綁定國內市場的一個先發嘗試——國外不買我的方案,出口轉內銷,擴大國內車企的朋友圈,自然是宜早不宜晚。

事實上,從 2015 年起,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親自上陣,跟時任一汽董事長徐平、總經理徐憲平接觸,然後又接連將廣汽、長安、東風、上汽、北汽一把手們拉入朋友圈。

這是華為人實幹精神的一個小小註腳。

如今將所有跟智能汽車相關的業務獨立出來,可以讓華為充分整合內部資源,利用內外部的人力資源池,從單純承接技術研發的需求,到引入專業前端需求挖掘和 BD 同事配合,不至於出現一個客戶面對好多個對接人的不專業局面。

對於以管理見長、又有著「以客戶為中心」企業文化浸潤的華為來說,這是一步好棋。

但事情又沒有那麼簡單。

這個已經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諸多暴利行業的巨頭,它在智能汽車上的一舉一動,都不可避免地會攪動起整個汽車圈的一江春水。

事實上,華為造車的傳聞,已經沸沸揚揚傳了好多年。

早在 2018 年,它還跟造車新勢力威馬傳過緋聞,當然後來雙方都澄清了。

2018 年 2 月,華為還試著將旗下的 Mate10 手機與保時捷深度綁定——這臺 AI 技術的華為手機可以直接啟動保時捷,讓華為在汽車圈再次小小地轟動了一把。

這次,它還非常高調地將自家的菊花標印上保時捷的車頭。

2019 年 1 月,華為正式和奧迪籤署自動駕駛前瞻技術方案協議,在未來幾年,為奧迪品牌汽車實現 L4 級別的智能駕駛。

這大概是華為最接近造車的一次。

華為的「肌肉」

美團創始人王興問一個懂行的朋友:「全球範圍內長期來看,自動駕駛你最看好哪家公司?」

朋友回覆:「三五年內哪家都沒戲,長期來看,如果一定要挑一家公司,我選華為......」

此言不差。

既有實力跟自動駕駛大數據、雲計算見長的 BAT 爭高下,又能和博世、大陸、電裝這些以硬體見長的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一較高下,華為有著絕對實力,成為車聯網供應商領域的 No.1。

更何況,造車的利益誘惑,不只是一條魚,而是一片海洋。

美國諮詢機構 IHF 曾預測:到 2035 年,全球智能汽車銷量將突破 1000 萬輛。

麥肯錫的預測更加大膽:2025 年,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9 萬億美元。這其中蘊含著極大的商業價值,不管是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還是整車廠本身。

面對近在眼前的蛋糕,不管有沒有前期積累,巨頭們都不會心如止水。

蘋果、谷歌、阿里、百度、英特爾等紛紛砸進巨資,華為作為全球通訊巨頭,站在人類高新科技和基礎科學研究的前沿,不可能無動於衷。

電動車和智能駕駛的趨勢判斷已經非常清晰,戰略既定,全力以赴拼執行。

對於華為的決策團而言,他們也確實需要為這艘載有 17 萬平均年薪 110 萬的年輕人的巨輪,尋找新的增長點。

今年 3 月 28 日,華為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上,華為預計 2021 年收入超過 1500 億美元。但去年開始,華為的收入增速開始放緩,尤其是支柱的運營商業務。

以手機為主的華為消費者業務現在是增長的主力。但是,在全球智慧型手機整體市場已經進入新的平臺期的當下,手機業務很難支撐華為在未來 10 年的增長需求——不久前,徐直軍就直言不諱地對外表示,手機業務的風險是存在的。

而廣為期待的 5G,在華為的產業版圖裡,只是一個產品。

曾經寄予厚望的華為雲,短期內面臨阿里、騰訊等對手的強烈競爭,即使贏下政務雲這種局域市場,也必然是慘勝。

業務的成長性,是華為戰略的優先選項,保持良好的業務成長性,關係到整個華為體系的正常和安全運轉。

不管華為以什麼姿態表達「不造車」的所謂初衷,但事實是,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到「自主造車品牌」,距離可能沒有那麼遠。

今天,造車的門檻正在不斷降低。

隨著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為主導的智能駕駛的興起,傳統造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的護城河正在被抽乾,汽車從機械產品變成電氣產品、電子產品、網際網路產品、AI產品。

傳統汽車正在喪失主動性,進入比拼供應商的階段。

這跟當初功能手機向智慧型手機迭代的情況非常類似。

而眼下的華為,在汽車領域,也正在走當年造手機的老路子:先做供應商,或者直接做 OEM,然後慢慢做品牌,做高端。

在智慧型手機賽道,華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它能夠將晶片、硬體、軟體和AI有效地整合,然後打造出大家喜愛的產品。

如果為了成為最大車聯網供應商而放棄造車的機會,是非常愚蠢的。

當然,不一定是今天。

造車的供應鏈複雜度,一定遠超手機行業,不過,有哪家公司會無視成為「華為汽車」供應商的機會呢?對這家傳奇企業來說,又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沿途下蛋」

今天,如果有人真喊出華為造車去,第一個不同意的,可能是華為的精神領袖,任正非本人。

儘管具備了技術與實力,但對於造車,任正非有自己的堅持。

一手塑造了華為狼性文化的任正非,是華為內部的保守派,曾經不止一次當著諸位媒體的面,否決華為進軍汽車製造業的想法。

實際上,從 2013 年開始,華為內部就有過一輪爭辯,爭辯的主題是:寶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

任正非顯然偏心寶馬,他說:

「寶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一段時間是我們公司內部爭辯的一個問題。多數人都認為特斯拉這種顛覆式創新會超越寶馬,我支持寶馬不斷地改進自己、開放自己,寶馬也能學習特斯拉的。

汽車有幾個要素:驅動、智能駕駛(如電子地圖、自動換檔、自動防撞、直至無人駕駛)、機械磨損、安全舒適。後兩項寶馬居優勢,前兩項只要寶馬不封閉保守,是可以追上來的。

當然,特斯拉也可以從市場買來後兩項,我也沒說寶馬必須自創前兩項,寶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創新的狹隘自豪。」

長期以來,任正非自己的座駕也是寶馬。

任正非的保守,可以一窺究竟。

任正非給華為謀劃的「上車」實驗,更接近一個傳統企業對網際網路的謹慎擁抱。

不過,這位當年的「學毛選標兵」、軍事家、戰略家、馬雲最佩服的企業家,一定有著自己的戰略思想,他太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了,應該做什麼了。

我們大概只能從他第一人稱的講話裡面,琢磨出一絲一毫他的思想流向。

比如在 2018 年的一場內部匯報會上,他就祭出金句: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沿途下蛋。

在他的思維體系裡,無人駕駛就是爬珠峰,有人可以半路放羊,有人可以半路挖礦,有人可以半路滑雪……把孵化的技術應用到現有的領域中,解決現存的問題,就是撈蛋的機會。

「無人駕駛是一個珠穆朗瑪峰,是一個領袖型產業,它是基礎研究,支持科學家為理想而奮鬥。

先讓科學家一心一意研究科學,不要顧及商業利益,將來即使我們不能在馬路上無人駕駛,可以在生產線上使用,管理流程中使用,低速條件下的工作中使用。

朱廣平(華為技術戰略部部長)說我們要做電信網絡的無人駕駛,各種東西都可以引入無人駕駛這個思維概念,但是它不一定就是無人駕駛。」

也有生意人的精明。

「現在很多公司,把無人駕駛作為產品目標,若果它失敗的時候,我們就要網羅他們的人才,就讓他來我們這裡母雞下蛋。失敗的人都是理想太大,平臺太小,到我們這來,我們的平臺很大,那不就成功了嘛。我們反過來要擁抱失敗人才,不僅僅是擁抱成功人才。」

於是,就在外界饒有興致地爭論華為未來究竟會不會造車的時候,任正非的思維就已經延展到了另一個維度:

沿途下蛋,淺灘撈魚,在追求理想主義目標的時候,用孵化出來的技術做出現實主義的產品。

或許,這才是華為「上車」這個動作背後最原始的出發點,那座珠峰,才是華為真正下場要徵服的領域,甚至可能跟汽車毫無關係(想想華為插遍全世界的通信基站)。

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是,一直想突破智能家居和物聯網的小米,囿於當下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掣肘,成為橫亙在小米公司面前的珠峰。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用小愛音箱來搶灘市場,順便聚攏現金流。

還有一個值得尋味的細節是,在盛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華為內部,職業唱反調的華為藍軍曾經發過一篇《任正非10宗罪》,其中一條就是:

「老闆在理論創新時很積極,但是一講到產品全是收的,要聚焦主航道,不能盲目創新,不能亂立項,不能做小項目,等著未來別人失敗我們好淺灘撿魚。」

內部人的視角,總是最犀利的。

沒有人是完人,技術的腳步,也不會等任何人。

註: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四驅姑娘」,「汽車之心」經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華為小米「上車」記: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
    11月底,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的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強調,「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在鍾師看來,華為和小米公開否認插手造整車,原因應有多方面。
  • 華為雷射雷達 上車!
    「華為有信心成為全球第一個真正車規的高線束雷射雷達的供應商」。這是華為在車載雷射雷達領域立下的目標。雖是豪言,但似乎所言非虛。12月22日,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T10 ICV CTO峰會上,華為首次面向行業正式發布車規級高性能雷射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
  • 華為「上車」記:車企緣何追捧?
    會上,華為終端有限公司MBB(移動寬帶業務)產品線副總裁劉曉濱興奮地宣布,華為要正式進軍車聯網了。這是華為進軍車聯網領域的開端。「華為終端只會聚焦於自己擅長的車聯網通信解決方案,不會越出這條邊界,其他的都交給合作夥伴。」
  • 華為以後會用什麼晶片?
    前言:華為如今的困難就在於即將「無芯可用」,目前主流的智慧型手機晶片無非就那麼幾種,那麼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用光了以後,選擇使用哪種晶片的概率更大一些呢?高通晶片高通方面是很想與華為合作的,按照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如果跟高通合作,必然能給高通帶來大把的收益,但高通能不能給華為提供晶片,還要看人家的「老子」同不同意,所以華為和高通能否合作,這兩者均沒有最後「拍板」的權利。
  • 雙十一換機指南:高性價比千元機盤點,另附目前的上車價格
    雖說目前智慧型手機品牌的銷量越來越集中,國產手機品牌越發集中於華為、小米、oppo、vivo四個品牌之中,但是因為今年的機型數量眾多,其實選擇比去年更多樣,也更困難。這篇文章想做的是一個雙十一千元機的換機指南,通過盤點各品牌高性價比的千元機,以及目前的上車價格,希望給大家選擇千元機提供參考。一、華為華為千元機目前有三款高性價比的機型,分別是榮耀9X、華為Nova5Z和榮耀20S。
  • 以後不需要取票,就可以直接上車了
    以後不需要取票,就可以直接上車了現在高鐵也成了大家出行的主要方式,但多數都是人們特別趕時間的時候,才會選擇高鐵,這個時候再排著大隊的話,人們就會異常煩躁,本來就是趕時間,還要去排隊。國家為了解決這問題,也就推出了新舉措,升級了系統,也就是說,現在很多小夥伴們去一些比較主要的高鐵站點,就已經開始取消了紙質車票,預計到了明年全國的高鐵站,就可以實現電子車票了,以後我們再也不需要取票,直接就可以上車了,說到這裡,小夥伴們是不是非常開心呢?
  • 科目二初次上車後,在以後的練車中需要注意哪些基本問題?
    考駕照我們過了科目一以後,就會進入到科目二的學習,科目二和科目三都是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那麼當我們進入科目二的學習之後需要注意什麼呢?2、相信初次上車練車,學習的肯定是前進後退,一般情況下練習前進後退車子不會有很大方向角度偏差,但是實際過程中很多學員前進後退都能把車子開偏了。我們需要學會修正方向,記住一點進入車庫線內哪邊寬方向就往哪邊打,適當距離時方向要及時回正。
  • 以後不需要車鑰匙 一部華為手機就夠了
    一直以來,車鑰匙一直是汽車非常重要的部分,不過隨著智慧型手機在功能方面的拓展,未來大家並不需要車鑰匙,這需要一部華為手機即可。近日,華為商城官微上傳了HUAWEI HiCar的宣傳視頻,為大家展示了無車鑰匙時代的駕車體驗。
  • 我還沒上車,我還沒上車呢...
    1.我還沒上車呢上周五管理層出來降溫之後,股市回踩了一下。今天上證繼續上攻,創了今年的新高之後,衝高回落牛市情況下技術面很難判斷,市場更多再走情緒面,但是技術還是要說,目前技術上,今天大盤衝高以後,大盤出現了兩大背離:一是大盤技術指標背離,大盤雖然創出新高,但大盤先行指標KDJ出現背離,說明大盤還有回落休整,等待技術指標修復;二是大盤創出新高,但大盤上攻量能沒有創出新高,說明後期大盤還有回落補量
  • 華為平板MatePad Pro 以後能玩3A雲遊戲了!?
    [PConline資訊]在剛剛結束的華為發布會上,華為新推出了華為平板MatePad Pro 5G版本,而此次新版本的到來,也讓人們看到——在不斷突破著平板性能邊界的同時,華為還繼續重構著其獨有的創造力。
  • 氣人,刪了照片以後,華為手機存儲空間還是不足?
    氣人,刪了照片以後,華為手機存儲空間還是不足?相信很多使用安卓手機的用戶都會有這樣的煩惱,不管是64G還是128G的手機,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都會面臨著內部存儲空間不足的煩惱。但是有的華為用戶在刪除了照片之後,卻發現手機的存儲空間並沒有被騰出來多少,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其實,這個問題的罪魁禍首就是華為並不是直接刪除你的照片,為了避免用戶出現操作失誤而刪除重要圖片的現象發生,華為會默認在手機上創建一個名為「最近刪除」的相冊,你表面上刪除掉的照片其實都藏在這裡,依然佔用著手機大量的存儲空間。
  • 坐火車和高鐵,總是發現一些沒票上車的人,他們是怎麼上車的呢?
    根據小編自己多年來經常出差乘坐火車包括高鐵的經歷情況,知道在沒有票就能上車的情況有以下5種:第一種情況:網上購票無需取票,憑刷身份證進站、過檢票閘門,看訂票回復上車對號入座!大家知道,根據鐵路部門的有關規定:鐵路系統內的幹部職工憑工作證、會員證和相關的通勤票、出差票、探親票、免費票等票證,是無需購買車票就可以上車乘車的。比如節假日買不到車票卻要臨時坐車,那麼有認識車站職工的則提前打個招呼讓進站上車補票(多收兩元手續費,無座票)。因此,這部分乘客也是看不見車票的。
  • 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研發成功,華為以後終於不用看人臉色
    從此以後,我們終於可以自己切割晶圓,不用再依賴於進口外國機器了。晶圓切割是半導體封測工藝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工序,而與傳統的切割方式相比,雷射切割屬於非接觸式加工,可以避免對晶體矽表面造成損傷,並且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等特點,可以大幅提升晶片生產製造的質量、效率、效益。 如果掌握了晶圓切割機技術,我們才能在半導體工業中實現獨立自主。
  • 知名手機測評人突然表示:以後不再測評華為手機,少跟腦殘粉接觸
    日前,前愛否科技主筆王躍琨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華為這家公司的產品以後不會再碰,也不會再評。也算是「雙贏」吧。我以後少一個根(跟)腦殘粉接觸的機會,華為以後少一個說產品缺點的人……」不得不說他之所以有這種表態,可能確實是他本人為了應付某些華為粉絲的攻擊而顯露疲態,最終以放棄「測評華為手機」來做妥協或者是抗爭。
  • 繼華為以後,又有33家中國公司被納入黑名單
    繼華為以後,又有33家中國公司被納入黑名單今年 5月15號,美國升級了對華為的施壓,全方位封禁華為晶片代工生產。一個在各行各業都很強大的強國,怎麼會對中國的一個科技企業虎視眈眈?原因非常簡單,便是由於他們過慣了霸主的生活,要想周邊國家都以他們馬首是瞻才行。一旦哪家層面觸遇到他們「蛋糕」,那麼他們便會馬上進行經濟制裁。而華為便是最硬生生的事例。
  • 以後乘坐高鐵動車,終於可以不用排隊取票了,直接上車就可以
    前段時間鐵路總公司對外宣布,在明年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電子客票了,也就是說以後買了票不需要再去取票了,可以直接掃碼或者是驗證手機上車。這麼一來,真的是非常的方便,而且也是非常的人性化,還節約了資源。而也因為這樣的改革,終於可以不用去排隊了,也不需要再去湊熱鬧,擠入人山人海。不得不說,在經濟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人們的生活和出行真的是太方便了。
  • 搭載華為雷射雷達方案,ARCFOX極狐HBT諜照曝光
    消息人士透露,華為此次官宣的雷射雷達,正是極狐HBT所量產搭載的96線中長距雷射雷達產品,伴隨華為車規級雷射雷達的亮相,搭載華為3顆雷射雷達的極狐HBT成為量產第一車。極狐HBT是ARCFOX極狐聯合華為打造的全新高性能智能電動汽車,將搭載3顆96線車規級雷射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和13個超聲波雷達,同時搭載算力可達352Tops的華為晶片,該車型將於明年亮相發布。
  • 恆大「人人哇」、寶能千家店、科技巨頭明投暗投爭相「上車」
    不過,2020年仍然有不少資金雄厚的大企業積極「上車」,投身汽車製造業。隨便盤一盤,都能湊上一期《奇葩說》了。恆大確實做到了「人人見,人人哇」要說2020年誰是汽車界最闊的主兒,當屬恆大和寶能。面對各界的「圈地」之疑,倆大佬拼了命來證明自己的造車誠心,咱們先說說恆大。
  • 華為手機裡隱藏著一個掃描儀,以後掃描文件再也不用去列印店了
    現在大家都在用華為手機,其實華為手機裡隱藏了很多功能,尤其是自帶掃描儀功能,以後掃描文件,再也不用去列印店了。在華為手機上,都會自帶一個備忘錄,大家在桌面上找一下,找到後進入筆記列表界面,在右下方有個藍色的加號按鈕,點擊可以新建筆記。
  • 科學網—Wi-Fi免費「上車」門檻何在
    真正意義Wi-Fi「上車」 國外有傑雷米·古斯切被開出天價Wi-Fi帳單「傷了心」,國內卻有人因趁勢發掘交通Wi-Fi商機而「開心」。此前,一位年輕人曾在國內火車上售賣Wi-Fi服務「大發橫財」。不過這一次,這條財路可能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