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上車」記: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汽車電子產業將成為繼家電、PC和手機之後又一次全產業鏈級別的大發展機遇。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上周網上曝光多張圖片,並傳出「小米即將發布和比亞迪聯合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的消息。雖然後來雙方紛紛闢謠,但小米造車的傳聞再掀波瀾。

科技公司依託強大的網際網路背景站在了智能汽車的風口浪尖,除了小米外,作為全球領先的 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造車」的聲音不絕於耳。屢次傳出造車、屢次否認,背後的邏輯何在?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日益飽和,增長的天花板觸手可及,智能汽車作為手機之後下一個最具前景的智能終端,華為、小米等真的如其所言「不造車」嗎?

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

這並非小米第一次被傳出造車。

2014年關於小米造車的消息不脛而走,小米當時回應稱在短期內將不會涉獵汽車、房地產等領域。但隨後一年內小米接連申請了9項與汽車相關的專利,包括定速巡航、駕駛輔助以及小米手機NFC車鑰匙等;今年4月車聯網公司上海博泰獲得小米集團的4億元投資,後者佔股超9%;6月小米商城發布一張附有汽車的預告海報,配文「造車?我們是認真的!」,最終被曝出是一款電動遙控車。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雖然沒有造車計劃,但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是蔚來汽車的投資人之一,其名下的順為資本和小米集團分別參與了小鵬汽車的兩輪融資。

雷軍曾表示:「難道做汽車一定要做發動機嗎?我不知道為什麼做個整車就沒技術。」這種觀點與小米進軍汽車圈的方式不謀而合。與擁有龐大線上生態的網際網路巨頭相比,小米的優勢在於車家互聯,小米基於已有產品或生態基礎搭建IoT(物聯網)智能終端體系,在汽車行業廣泛布局,智能語音「小愛同學」則是其切入點。

去年6月,梅賽德斯-奔馳展示的全新MBUX智能人機互動系統中,其中智能家居的控制功能部分由小米「小愛同學」賦能實現。此外,小米與一汽奔騰合作,推出了奔騰T77米粉定製版。

和小米相比,華為造車的傳聞不遑多讓。事實上,在智能汽車產業鏈上,華為幾乎擁有全套技術。其五大業務板塊覆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和智能車雲,其在電驅動系統、車載電源、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已經推出了量產產品,並且實現了商用。而這也是外界一直認為華為會造車的底層原因。

「眾所周知,投資造車的前提是要有資本實力,華為和小米被公認為是成功的科技公司和製造商,一直有良好的營收,容易讓人有聯想。」12月20日,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鍾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有種形容說是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如同一臺移動的大手機,所以有人按此邏輯推演認為華為和小米等手機業巨頭可以把新業務延伸到汽車業中,重新複製手機的成功。」

另一方面,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逐漸飽和,接近發展的瓶頸,小米、華為們不得不尋找下一個增長點。IDC此前預測,在出貨量和出貨規模方面,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近兩年已經陷入停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金額從2020年至2023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僅為4.31%。

安信證券認為,汽車電子產業將成為繼家電、PC和手機之後又一次全產業鏈級別的大發展機遇。當前汽車電子已經進入新一輪技術革新周期,汽車電子滲透率及單車價值量都將會得到大幅提升,市場空間超萬億。

IHS Markit發布的《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市場搭載車聯網功能的新車滲透率約為45%,預計至2025年可達到接近60%的市場規模。中國搭載車聯網功能的汽車市場規模預計也將在未來持續增長,並在2025年超過75%。

智慧型手機的增長天花板觸手可及,同質化、價格戰問題此起彼伏,汽車作為下一個最具前景的智能終端設備,成為小米、華為尋求多元化發展、開拓新的增長點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華為在剝離榮耀、手機業務銷量下滑之後,華為深入智能汽車腹地的決心更加堅定。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華為屢次被傳言造車背後,也離不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與期盼。「因為華為和小米在智能網聯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小米在網際網路方面做得不錯,華為也擁有配套完整的服務體系,所以公眾認為他們有能力去造車,也希望他們能有所發展。」12月20日,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

高調否認造車背後

從2014年阿里聯手上汽打造出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汽車」,到騰訊、阿里、百度、美團紛紛投資造車新勢力,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相繼在打造自己的智能汽車生態。

今年以來,科技公司與汽車企業的合作變得越發密切。先有長安汽車、華為與寧德時代兩手打造CHN品牌,後有上汽和阿里再次聯姻推出智己汽車項目,近日百度造車傳聞又起,有消息稱百度考慮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並已就可能性與吉利、廣汽、一汽等幾家車企進行了談判。科技公司造車的傳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科技公司定位應該還是做汽車行業供應鏈的參與者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供應商最好的發展模式還是為整個行業服務,為所有的廠家服務。應該把這個角色扮演好,而不是直接參與進來去造車。」有車企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便合資,比如華為跟長安合資,華為能扮演什麼角色?是技術供應商、戰略投資者還是與長安同樣的身份去造車?恐怕還是技術供應商的身份,造車的事情還是以長安為主。」

華為每次被問及造車的話題,「華為不造車,但我們未來將聚焦ICT技術,幫助汽車製造商造好車」就會被反覆提及。11月底,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的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強調,「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在鍾師看來,華為和小米公開否認插手造整車,原因應有多方面。「若真沒動此心思就必須對外澄清,否則對資本市場未必是好事,原有的大股東是衝著手機等終端電子消費品來的,對股價和分紅等都有既定的期待,若企業跨界到新領域,成敗未卜,風險倍增。所以必須澄清以便打消給資本市場造成概念歧義。」

儘管目前科技公司基本掌握算法等方面的核心技術,但造車是一項複雜且龐大的過程,涉及到巨額的資金投入以及強大的研發水平,也關係到整合上下遊產業鏈資源的能力和服務體系力。相較於手機行業的供應鏈整合和渠道鋪設方式,智能汽車行業的技術壁壘更高。

崔東樹認為,華為聲稱堅決不造車,對內可以更加明確發展戰略,使他們有精力做自己專注的事情;對外有利於和車企開展更好的合作,將服務鏈條做好,獲取更高的利潤。

「我認為他們短期之內會考慮造車門檻和自身財務壓力,但主要考慮的應該是配套資源的問題,比如性能更強的集成化的零部件體系等,目前對華為而言這些資源不夠完善,需要通過與車企的深入合作來提升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做準備,目前不聲張是較為理性的做法。」

華為的強硬表態與其說是對內部的警示,不如說是安撫外部車企加強合作的「定心丸」。此前,有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華為太弱小,當供應鏈高度垂直整合的時候,華為不造車也要造車,因為華為的對手從來不是國內的車廠,它的對手可能是特斯拉,可能甚至是潛在的品種。華為此次嚴厲表態也是為了讓車廠與之合作,如果讓別人明確華為的長期戰略,或者說10年以後的用心,現在就沒人跟華為合作了。」

未來真的不造車嗎?

華為軟體部總裁王成錄曾表示,「華為眼裡看所有東西都是手機,車是帶四個輪子的手機。」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未來具備自動駕駛能力的電動汽車,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

按照此種表述,不難繼續追問:技術積累深厚、品牌影響力巨大的華為,未來真的不做自有品牌的整車嗎?在雙循環的背景下,小米和華為兩大智能硬體製造商真的會安於做汽車產業的超級供應商嗎?

「資本上的合作、技術上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種合作,至於是否做傳統意義上的整車或者華為自己品牌的汽車等等,還是要定時間,拭目以待。到那個時候,像特斯拉這種競爭就會慢慢顯現出來,三五年以後(科技公司)造不造車不是現在這種狀態。」平安集團智慧企業副總經理兼CSO張君毅表示。

國信證券認為,對於華為而言,原先的三大支撐業務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已經較為成熟,在提升這三大業務增量的同時,華為也在不斷尋找新的業務機會,而汽車領域無疑是一個恰好的選擇。從2017年開始,華為的收入增速開始放緩,尤其是支柱的運營商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決議》還做出了兩項決定: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同時華為還決定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BU的業務管轄關係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華為2019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華為的全球銷售收入為85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1%,其中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營收為4673億元,同比增長34%,貢獻了將近一半的收入。

華為不造車聲明的末尾,意味深長地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值得玩味的是,三年有效期到了之後,華為仍然只滿足於做「增量部件的供應商」嗎?近年來華為的產品、技術開始陸續「上車」,三年的時間足以讓華為的技術和產品跟隨車企走過一個完整的項目周期,積累數據和場景。

有汽車行業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科技企業與傳統車企的深度合作,可能是中國式電動化、智能化的重要解決方案。此模式能否成功,取決於合作雙方的誠意與格局、合作的內容與架構、協同效率、資源投入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均衡性等因素。」

華為真的會如其所言「不造車」嗎?從華為以往的行事作風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很久之前,任正非多次表示,華為不再做手機業務,結果華為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此前多次表示不做電視的華為後來推出智慧屏。按照此種邏輯,堅決不造車的華為未來不排除造車的可能。

「華為因已有網聯技術、資料庫技術和車機作業系統等,利益最大化是儘可能多的與車企合作,如果自己搖身變成車企,原有的技術資源就可能丟失與其他車企的合作了。相對來說,小米沒有華為已有的「包袱」,未來介入整車業就不會有類似的忌憚。」鍾師最後表示。

(作者:見習記者宋豆豆 編輯:張若思)

相關焦點

  • 嘴上闢謠造車,背地裡偷偷布局?小米華為可真有你們的!
    前兩天,小米聯合比亞迪推出的8萬塊敞篷小跑車刷爆了朋友圈。小米「碰瓷式造車」不是第一次了,猶記得當年那個玩具吉姆尼,揭幕後我直接去B站給每一個雷總的鬼畜視頻一鍵三連。果不其然,比亞迪和小米雙雙闢謠此事為假。不過仔細想想,科技公司試探性造車的傳聞就沒停過,樂視、小米、華為、蘋果、谷歌、百度、阿里、滴滴、騰訊……996和內卷已經不是頂尖網際網路科技大廠的標誌了,造車才是。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拼多多不久後也會造車。
  • 華為「上車」記:車企緣何追捧?
    在《決議》中,華為重申不造車,聚焦ICT業務,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據了解,華為主要為車企提供包括3G/4G(未來5G)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雲數據中心等ICT技術。「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任正非在《決議》中寫道。
  • 華為「上車」以後
    事實上,華為造車的傳聞,已經沸沸揚揚傳了好多年。早在 2018 年,它還跟造車新勢力威馬傳過緋聞,當然後來雙方都澄清了。不管華為以什麼姿態表達「不造車」的所謂初衷,但事實是,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到「自主造車品牌」,距離可能沒有那麼遠。今天,造車的門檻正在不斷降低。
  • 小米造車傳聞再起,官方一句狠話回應
    圖片顯示,該車輛是一輛敞篷車型,並標註「小米藍天計劃」,用戶預定後須到達指定的比亞迪經銷商店進行提車。不過小米和比亞迪在今日進行了否認。@小米品牌安全 轉發 @成都王化 微博稱:1.小米沒有造車計劃。2.感謝各位的關注,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一直在否認,卻老是被誤會的華為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誰就離崗! 這幾年,華為的『不造車宣言』一直在反覆猜疑中反覆被強調。 2015年,華為加碼車聯網,時任集團輪值董事長郭平對外堅決否認「華為有進入汽車製造業的計劃」;2019年初,任正非又公開表示,「華為是有發展邊界的,只做車聯網模塊,永遠不會造汽車。」
  • 華為不是造車 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內部文件稱,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但會「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為此,華為在文件中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並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類似的話,18年前任正非就曾說過,只不過對象是手機。2002年,當在調研會上聽到「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時,任正非喊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小標題)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內部文件稱,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但會「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華為對汽車業帶來的是智能化的增量動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 網傳小米將聯合比亞迪造車 雙方均否認
    12月15日午間消息,近日網傳小米將聯合比亞迪造車,小米和比亞迪方面均稱為假消息。近日網絡上流傳,「小米即將發布和比亞迪聯合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並有多張圖片曝光。比亞迪方面表示,該內容屬於虛假消息,比亞迪並未與小米生產該款車型。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另外,此次官宣意圖很明顯,首先說明「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同時也是放狠話穩軍心。「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看到這句話,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表示「老闆回來了」,有人稱「這種說法很華為」,還有人調侃「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老闆原話」。話雖強硬,戰略絕不是一成不變。
  • 華為不造車 為什麼「有效期」三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不造車,是近年來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與四大BG平級,同時稱不造車。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
  • 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跨界造車真的那麼容易嗎?1953年成立的中國一汽,造了近70年的汽車,並且與德國大眾、奧迪、日本豐田、馬自達等國際知名企業合資合作,然而到現在依然在虧損。賈躍亭為了造車從樂視網套現170多億,質押樂視網5億股,獲得幾十億資金,總共200多億開始了造車夢,然而到現在FF依然在虧損。恆大投入額度已超3000億元。曾在短短五天,花出2800億元。
  • 比亞迪和小米闢謠雙方合作造車
    小米總辦副主任徐潔雲一句話闢謠傳聞。日前,網絡上流出一條傳聞,稱「小米即將發布和比亞迪聯合出品『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比亞迪方也對此回應表示,該內容屬於虛假消息,比亞迪並未與小米生產該款車型。
  • 熱點:小米闢謠聯手比亞迪造車:沒有造車計劃
    首頁 > 熱點 > 關鍵詞 > 小米最新資訊 > 正文 熱點:小米闢謠聯手比亞迪造車:沒有造車計劃
  • 但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
    蘋果造車跟華為造車的本質區別在手機界能跟蘋果抗衡的,現在也就只剩華為了,而華為也公開了他們在造車領域的一系列產品與規劃,因此當蘋果汽車又再出現在聚光燈下時,我們自不然要談論一下華為。再說一個小道消息,華為內部其實很早之前就開始考慮造車了,因為有了手機的成功,再加上華為本身的研發實力,所以公司內部的年輕人都熱情高漲,連樣車都已經造了出來。但是,這個整車項目後來被解散了。
  • 華為嘴上說不造車,野心卻比造車大得很!
    其實就是:華為不造車,只做零部件供應商;華為不做傳統供應商們已經搞得很好的東西,只做智能汽車相關的增量業務。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首先,智能汽車乃大勢所趨,未來核心競爭將會在電動化、自動駕駛、數位化三個維度展開,這就註定了,科技企業將在這場變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將賦予汽車前所未有的電子產品屬性。
  • 出手榮耀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抉擇: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
    一旦華為汽車業務被劃歸消費者BG,由專攻C端業務超過10年的餘承東總負責,這必然會被外界解讀為——華為造車,箭在弦上。但車智君認為,華為汽車業務到 戰略抉擇的時刻了,是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01 從2B到2C,華為如何選?
  • 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則關於華為造車傳聞,多股股價巨震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再度刷屏,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餘承東在負責汽車業務。」
  • 小米聯手比亞迪造車被闢謠
    這可能會引起韓國民眾對新能源車的質疑。//小米闢謠:沒有造車計劃日前,有消息稱小米將和比亞迪聯合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小米官方迅速對此作出回應:「沒有造車計劃」,並表示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同時,比亞迪方面也對該消息進行了否認,稱內容屬於虛假消息。
  • 口嫌體正直,「蘋果」們紛紛下場造車
    基於此,蘋果開始在汽車領域多線並舉,並開啟了造車計劃。早在2013年,蘋果就宣布進軍汽車領域,並發布了「iOS in the car」 計劃,做好了「上車」的準備,其首批合作夥伴包括法拉利、沃爾沃和奔馳,這也是蘋果歷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軟體搭載在其他公司的硬體產品。也是在那個時間點,「蘋果要收購特斯拉」的傳聞甚囂塵上。
  • 小米闢謠造車,玩汽車真那麼香?企業決策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網傳小米比亞迪聯手打造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的消息是謠言,不管是真是假,我們都選擇相信官方的闢謠。所以這個消息我們就當做是一個笑話,但是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有些謠言,確實遙遙領先的語言,所以我們還是希望立貼為證,如果小米造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