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一則關於華為造車傳聞,多股股價巨震

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再度刷屏,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餘承東在負責汽車業務。」

今日,長安汽車股價強勢漲停。

傳聞中還提到,智能座倉如中科創達、德賽西威可能受損,今天,中科創達、德賽西威雙雙暴跌,其中,中科創達跌幅達8%,德賽西威跌停。

對於這則傳聞,e公司記者聯繫華為相關人士進行求證,對方表示,不清楚信息的來源。

不過,在今年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旗下高科技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

華為: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

不過,就在今天,華為在心聲社區對公司的智能汽車業務作出決議。

《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以下是《決議》全文: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華為董事常委會決議【2018】139號《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明確: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因此公司再一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為了增強智能汽車部件業務與智能終端業務的技術、資源的互動,經公司總裁批准,就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管理做出如下決定:

1、 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2、 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3、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和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要堅持華為不造車的戰略,且無權改變此戰略。

相關焦點

  • 一批股票巨震!華為罕見發聲:誰再建言造車調崗處分!滬指失守3400點...
    原標題:一批股票巨震!華為罕見發聲:誰再建言造車調崗處分!滬指失守3400點,發生什麼事?華為隨即發文重申沒有造整車,還表示「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到底怎麼回事?   傳華為造車,多隻股票巨震   25日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再度刷屏,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
  • 華為不是造車 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一份華為內部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的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信息與通信(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正式進入2.0階段。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新華社上海11月26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邵好 周健 )11月25日,一份華為內部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的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信息與通信(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正式進入2.0階段。
  • 華為不造車 為什麼「有效期」三年?
    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如果說了四遍,這件事情就開始變得格外重要了。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一份名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內部決議文件,籤發人是任正非。
  • 華為三年之內不造車,那三年後呢?
    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登了一份公司總裁任正非籤發的文件——《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文件中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 新能源風口,任正非卻不準華為造車,行業霸主才是未來3年的目標
    蔚來、小鵬、比亞迪等動作不斷;赴美造車、下周回國的樂視老闆賈躍亭,也很可能會「打車回國」;而五菱「猛龍過江」,令馬斯克猝不及防,在國內創下了「銷售神話」的「龍頭」特斯拉,竟被「神秘的東方力量」壓制。然而,熱衷於自動駕駛等5G應用的華為公司,面對新能源汽車的風口,卻當起了「柳下惠」,擺出「坐懷不亂」的姿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電動車不就是「四個輪子的手機」嗎?
  • 嘴上闢謠造車,背地裡偷偷布局?小米華為可真有你們的!
    不過仔細想想,科技公司試探性造車的傳聞就沒停過,樂視、小米、華為、蘋果、谷歌、百度、阿里、滴滴、騰訊……996和內卷已經不是頂尖網際網路科技大廠的標誌了,造車才是。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拼多多不久後也會造車。接下來,我們不妨把「造車」的概念擴大一點,再簡單給大家分個類,看看科技公司是怎麼由淺至深地參與「造車」的。
  • 華為小米「上車」記: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
    雖然後來雙方紛紛闢謠,但小米造車的傳聞再掀波瀾。科技公司依託強大的網際網路背景站在了智能汽車的風口浪尖,除了小米外,作為全球領先的 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造車」的聲音不絕於耳。屢次傳出造車、屢次否認,背後的邏輯何在?
  • 但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
    蘋果造車跟華為造車的本質區別在手機界能跟蘋果抗衡的,現在也就只剩華為了,而華為也公開了他們在造車領域的一系列產品與規劃,因此當蘋果汽車又再出現在聚光燈下時,我們自不然要談論一下華為。至於華為到底想不想造整車這件事,我們等下再討論,現在先來比較一下他們在技術儲備方面有什麼不一樣。華為在9月份的北京車展已經大大方方地表示了,智能汽車所系的東西他們基本上都造出來了,但車身、底盤、電池這些車輛最基礎的產品是一樣都沒有。
  • 小米造車傳聞再起,官方一句狠話回應
    圖片顯示,該車輛是一輛敞篷車型,並標註「小米藍天計劃」,用戶預定後須到達指定的比亞迪經銷商店進行提車。不過小米和比亞迪在今日進行了否認。@小米品牌安全 轉發 @成都王化 微博稱:1.小米沒有造車計劃。2.感謝各位的關注,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 造車這件事,華為都沒敢幹,為什麼百度要硬上?_易車網
    >華為造車的消息由來已久,日前有關華為造車的消息被任正非「一劍封喉」。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核心內容之一是「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任正非對於華為之於汽車的定位是「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另外,此次官宣意圖很明顯,首先說明「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同時也是放狠話穩軍心。「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看到這句話,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表示「老闆回來了」,有人稱「這種說法很華為」,還有人調侃「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老闆原話」。話雖強硬,戰略絕不是一成不變。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一直在否認,卻老是被誤會的華為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誰就離崗! 這幾年,華為的『不造車宣言』一直在反覆猜疑中反覆被強調。 華為為什麼總是被誤會造車? 2019年4月,任正非在公司內部講話《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中提到,車聯網、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將是華為未來的三大突破點。這裡的每一項幾乎都跟車脫不開關係。
  • 華為「造車」背後的陽謀|特斯拉|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比亞迪|蔚來...
    作者:張假假/ 安琪  出品:遠川研究所製造組  11月華為造車的消息不脛而走,一份流出的內部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  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華為「上車」記:車企緣何追捧?
    彼時,劉曉濱介紹稱,華為擁有強大的全球通信技術支撐能力及全球運營商準入能力,憑藉在通訊領域的優勢,可以幫助客戶快速的發展車聯網產業鏈上的其他應用,降低使用無線技術的門檻。2020年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發布了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的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
  • 華為「造車」,汽車產業「狼」來了
    繼 2019 年成立智能汽車 BU 之後,華為高管向新浪科技確認,華為正在將智能汽車 BU 與消費者業務在汽車端的布局整合,以進一步形成合力。「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這是華為一直對外釋放的信息。其目的也是打消車企合作夥伴的顧慮,壯大華為汽車生態。在智能汽車上,華為能複製手機業務的成功嗎?
  • 華為不造整車,華為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對你說的人多了,你自然就會受到影響,很多網友之所以說華為要造車,主要原因是最近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面太多了,如下幾個點來參考;1、華為賣掉榮耀之後,華為獲得了一大筆現金流,華為完全可以用這筆錢來造車。2、繼華為手機業務之後,華為的餘承東又宣布掌管華為汽車業務,由於餘承東的影響力,很多人認為華為要造車了。
  • 華為的2002年和2020年:「誰提造手機誰下崗」 與 「誰提造車誰調離」
    任正非「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又在胡說八道!誰再胡說,誰下崗!!」在聽完下屬的再次提及造手機,華為董事長任正非顯然很很生氣,他「啪」地一聲很響地拍了桌子,這樣說道。這是2002年的一個普通的秋天,但對於華為來說並非如此。
  • 不造車的華為如何顛覆汽車行業?
    來 源 |東吳汽車黃細裡團隊 撲克導讀 最近,華為造車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今天,華為正式亮出了自己的態度: 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 ICT 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