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是造車 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2020-12-16 網易汽車

一份華為內部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的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信息與通信(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正式進入2.0階段。



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

內部文件稱,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但會「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華為對汽車業帶來的是智能化的增量動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此外,華為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信息與通信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並將布局多年的汽車業務提升至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和Cloud&AI BG並列的一級部門。而此次調整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

華為的這一文件,被市場視為對當天早間一則傳聞的回應。該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由長安汽車製造完成,計劃在明年底上市。傳聞中提及的多家上市公司股價隨即巨震。

為此,華為在文件中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並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類似的話,18年前任正非就曾說過,只不過對象是手機。2002年,當在調研會上聽到「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時,任正非喊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但在當年底的手機終端立項討論會上,任正非不僅同意立項,還當場決定投入10億元——這幾乎是華為當年的淨利潤總額。

2014年新年,任正非在名為《華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烏龜》的內部講話中提到,公司內部爭辯過「寶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任正非支持寶馬,並認為華為也是追趕「特斯拉」的「寶馬」。5年後的2019年,徐直軍給出的答案是:「特斯拉現在能做到的,我們都能做到。」

跨界只做「增量」生意

在汽車領域,華為給自己的定位是「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家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供應商,如何在看似相去甚遠的汽車行業中做好「增量」生意?

華為想做的以及要做的,是構建涵蓋「雲-管-端」的智能網聯汽車解決方案。相比18年前倉促立項的手機業務,華為在智能網聯汽車業務上的布局更顯長久,積累也更為深厚。

早在2009年,華為就啟動了車載模塊的研發,並在2013年發布車載模塊ME909T,正式進軍車聯網;2014年,華為先後與東風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一汽集團等建立合作關係,在包括車聯網、智能汽車等方面開展合作;2016年,包括華為、奧迪、寶馬、戴姆勒、高通等在內的「5G聯盟」成立,旨在調配互聯設備以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2018年11月,華為與上汽通用五菱籤署戰略合作框架,提出以其在工業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5G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幫助合作夥伴向智能網聯轉型。

進入2019年,華為加快了智能網聯汽車業務關鍵產品的亮相,先後發布了「雲」業務的智能車雲、「管」業務的智能網聯,以及從傳統車機拓展而來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電動三大終端,最終形成五大業務板塊。

在今年10月備受矚目的年度旗艦新品發布盛典上,華為除了發布Mate40系列手機產品外,另一重量級的內容便是涵蓋上述五大業務板塊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

「全家桶」的生意經

自有品牌的發布,意味著華為汽車業務的目標不僅想「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更想做成一個汽車智能網聯化的「全家桶」——用徐直軍的話來說,就是「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

進軍智能汽車領域的科技公司並非華為一家,但所有入局的科技巨頭均有明確的主攻方向——阿里、騰訊聚焦車機系統、應用服務;谷歌和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直接競爭;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的車載晶片不相上下;微軟的「主戰場」在雲端平臺服務。

而華為在汽車領域要做的是,基於自有晶片和通信技術構建物聯網,在此基礎上逐步拓展到傳感器、電機電控等高附加值硬體。華為這麼做的底氣,是其藉助終端產品建立了成熟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這讓華為有足夠的實力進入硬體領域。

比如,立足於5G和C-V2X的智能網聯是華為的傳統強項,不僅在2019年發布了兩款全球首創的產品——支持V2X的5G多模終端晶片Balong5000和5G車載模組MH5000,更有多個合作車企爭相「上車」。在智能駕駛方面,華為並不滿足於整合自研晶片和OS(作業系統)做好「大腦」——智能駕駛平臺,還成立了總計1萬多人的光電研究中心,以期開發出高性價比的「眼睛」——雷射雷達。

現階段,華為的智能網聯技術「全家桶」看似是在給車企「做嫁衣」,但背後有著明確的商業訴求——隨著汽車智能化帶來的價值轉移,華為將從中攫取更多的利益。

「這個市場足夠大,從市場角度,我們看到的全是機會。」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看來,當汽車智能化程度提高1%,全球汽車零部件(除美國外)市場空間可能就會擴大33億美元;智能化程度和電動化程度同時提高1%,整個汽車零部件的空間就會擴大60多億美元。

目前,傳統燃油新車的價值構成中,硬體成本佔據絕對比例,平均約九成,軟體僅佔一成;在未來,一輛智能網聯汽車的價值構成中,軟體、內容、服務等佔比將超過60%。以此簡單計算,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的市場將達到3000億美元的規模。

徐直軍曾說,汽車產業有其獨特規律,華為也會懷有耐心,「雖然投資巨大,但我們看到這是個機會。如果我們抓住了,未來為公司創造的收益是巨大的。」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投入超過5億美元,短期內卻不考慮汽車業務盈利。

要做汽車行業的「Android」

華為的「全家桶」提供了從作業系統到自動駕駛平臺、從自研晶片到雷射雷達、從智能座艙到三電技術的一整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是科技巨頭們所不能的,也是博世、大陸等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無法實現的。

事實上,「逆風翻盤」的劇情就曾在智慧型手機行業上演——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中國手機廠商們,藉助Android(安卓)作業系統,在由蘋果開啟的智慧型手機時代中成功逆襲。

面對行業整體向智能化轉型的挑戰,面對特斯拉在電氣架構和智能化上展示出的實力,傳統車企面臨著與當初傳統手機廠商同樣的困境,急需一個智能化解決方案的系統性供應商。

這次,華為要成為汽車行業的「Android」。

在調整組織架構之際重申「不造車」,意味著華為選擇要做所有車企的「朋友」,而不是「對手」,讓車企在是否跟進「HI」上沒有額外的顧慮。在已與華為建立合作關係的車企「朋友圈」中,長安汽車率先將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從「朋友」上升為「盟友」。本月14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央視節目中透露,長安汽車與華為、寧德時代聯手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首款產品將進入量產階段。

作為技術型公司,華為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經歷了從落後到追趕再到領先的全過程,能否在智能汽車領域再現這一成功尚且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網聯汽車業務已經駛入華為的「主航道」,必然會成為資源集中的高地。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馮楠_NA1279

相關焦點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小標題)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內部文件稱,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但會「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華為對汽車業帶來的是智能化的增量動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 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    內部文件稱,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但會「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華為對汽車業帶來的是智能化的增量動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 何必造車?華為可以inside每一輛車
    從ARCFOX到長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越來越多車企將華為列為戰略合作夥伴加以強調,華為申請汽車專利被媒體廣泛報導,華為造不造車的老話題也被翻出來再次討論。這其中,最讓汽車業界關注的,是華為宣布要將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logo HI打在汽車車身上。
  • 華為:對汽車Say HI,要「牽手」每一輛車
    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隨著10月30日華為首發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其在汽車領域的定位和業務邊界再次明確。但不同的是,HI的發布顯然可稱得上華為在汽車領域邁進的一個裡程碑,其不僅彰顯了華為依託自身ICT技術為汽車行業創造價值、賦能車企的實力,同時也表明了華為將觸角持續延伸至車產業核心、謀求更大話語權的決心。  回顧過去,可以說從2014年成立「車聯網實驗室」開始,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探索及布局便呈現明顯的加速趨勢,外界對華為造車五花八門的猜測也喧囂塵上。
  • 華為三年之內不造車,那三年後呢?
    「沒想過」、「不考慮」、「不造車」,這一開口,便知道是「老任正非」了。數年如一日,華為類似的公開否認造車次數已難以統計。就在11月25日,關於華為造車的「否認三連」又有了新版本。這似乎在說明,在華為內部,對於現在是否造車存在著極大爭議。「三年之期」、「幫助車企『造好』車」,怎麼看都像在擱置爭議。天知道三年之期一到,華為還會不會只甘心做個「供應商」。畢竟,當年任正非那聲「華為永遠不做手機,誰再提做手機誰就給我立馬走人!」
  • 華為不造車 為什麼「有效期」三年?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與四大BG平級,同時稱不造車。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但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
    2017年,蘋果大概是意識到造車這事沒有造手機簡單,開始將泰坦項目從生產一輛整車轉變成「開發自動駕駛系統」。之後,蘋果多次更換了泰坦項目的負責人,並相繼解僱了四百多名員工。就在大家都覺得蘋果汽車將會成為永遠的傳說之時,它又來了!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華為:我不造車,要我說幾遍? 蘋果:我造。 百度:那我也造。 短短一個月之內,幾家科技巨頭接連被爆料。「跨界造車」雖已不是新鮮事,但在特斯拉市值的推潑助瀾之下,再度成為大公司們競相追逐的「夢中情人」。
  • 華為「造車」背後的陽謀|特斯拉|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比亞迪|蔚來...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  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百度開啟科技公司造車大時代
    百度造車,強烈刺激的不僅僅是傳統車企同仁們已經極度粗壯的神經,更重要的是,將會給包括谷歌、華為、阿里、騰訊、滴滴、美團在內的全球的科技巨頭帶來靈魂的提問。在接下來的一兩年之內,要不要造車?全球汽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格局,正在徹底地被顛覆,以人工智慧、新能源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席捲這個世界,百年汽車產業正在成為這場工業革命的核心戰場。
  • 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然而車在哪裡呢?格力電器董明珠也宣布跨界造車,花了近30億收購了珠海銀隆。然而2018年7月份珠海銀隆公司也被查封,格力的造車夢也就此破滅。傳統車企在虧損,跨界造車都失敗。造車真的不容易。那麼蘋果造車,為什麼知名車企感覺壓力山大呢?龐大的蘋果帝國如果說三星是一個「帝國」,那麼蘋果這個帝國只會更大。
  • 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則關於華為造車傳聞,多股股價巨震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再度刷屏,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餘承東在負責汽車業務。」
  • 不造車的華為如何顛覆汽車行業?
    來 源 |東吳汽車黃細裡團隊 撲克導讀 最近,華為造車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今天,華為正式亮出了自己的態度: 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 ICT 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小米「上車」記: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
    應該把這個角色扮演好,而不是直接參與進來去造車。」有車企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便合資,比如華為跟長安合資,華為能扮演什麼角色?是技術供應商、戰略投資者還是與長安同樣的身份去造車?恐怕還是技術供應商的身份,造車的事情還是以長安為主。」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另外,此次官宣意圖很明顯,首先說明「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讓車企放心跟華為交朋友;同時也是放狠話穩軍心。「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看到這句話,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表示「老闆回來了」,有人稱「這種說法很華為」,還有人調侃「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老闆原話」。話雖強硬,戰略絕不是一成不變。
  • 華為「上車」記:車企緣何追捧?
    在《決議》中,華為重申不造車,聚焦ICT業務,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據了解,華為主要為車企提供包括3G/4G(未來5G)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雲數據中心等ICT技術。「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任正非在《決議》中寫道。
  • 華為嘴上說不造車,野心卻比造車大得很!
    其實就是:華為不造車,只做零部件供應商;華為不做傳統供應商們已經搞得很好的東西,只做智能汽車相關的增量業務。 於是,立志「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華為,已經著手研發CC架構。 華為的CC架構,可以做到軟體可升級、硬體可更換、傳感器可拓展。它將車輛分為三大部分:駕駛、座艙和整車控制,並推出了三大平臺:MDC智能駕駛平臺、CDC智能座艙平臺和VDC整車控制平臺。華為通過提供晶片+作業系統,將上述三大平臺的每一個平臺都打造成一個生態系統。
  • 蘋果什麼時候造車,得看中國產能什麼時候過剩!蘋果造車前景分析
    關注「黑洞科技觀察」傳遞科技背後的思考大家好,今天說說蘋果造車這件事兒。新能源汽車領域真是一片沃土,任正非剛剛一錘定音華為不造整車,蘋果和百度就來湊熱鬧要造車。而且都是坊間熱議,當事人不回應。我在華為賣榮耀的消息實錘之前就說過,華為想要闢謠太容易了,只要發個聲明各路媒體滿世界轉載。不闢謠的事情,八成就是真的!謠言謠言,就是遙遙領先的預言。
  • 嘴上闢謠造車,背地裡偷偷布局?小米華為可真有你們的!
    小米「碰瓷式造車」不是第一次了,猶記得當年那個玩具吉姆尼,揭幕後我直接去B站給每一個雷總的鬼畜視頻一鍵三連。有了玩具吉姆尼的前車之鑑,再看看這不知道被轉發了多少次,略顯模糊的圖;以及仿佛用word設計的字體後,我並沒有把它當回事。果不其然,比亞迪和小米雙雙闢謠此事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