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一直是圈中媽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但就在昨天,媽媽面對他花樣式耍驢以後,最終,也還是以拳腳相對了。
齊齊上演的一幕,其實家家都在重複。
媽媽喊齊齊洗澡,齊齊藉故各種拖沓,最後還假裝聽見,媽媽好不容易勸他進了澡盆,結果又好說歹說的堅決不肯出來。汽車積木扔了一地,寧願冒著多次滑倒的風險也誓死不收。
疲憊一天媽媽,手裡還有數項工作代辦,就想著等齊齊睡了趕緊去工作,結果眼看快十點了,小傢伙不僅不睡還花樣撒潑,最終媽媽怒氣直線上升,順勢衝進衛生間,奪下手裡玩具,硬生生從澡盆把他揪出他,暴揍一頓,不管三七二十一,由著他哭鬧,套上衣服,丟到床上,迅速關燈,把他按倒。
一系列零溝通強制執行的動作,帶來的就是孩子摸著黑,哇哇大哭。最終疲憊這伴著眼淚入睡。
孩子睡是睡了,但一直翻來覆去的睡不安穩,不僅在心裡自責,到底睡前惹他幹嘛。
其實,當你對孩子發脾氣的那一瞬間,你非常清楚,明天他依然和沒事人一樣,睜開眼睛一臉熱情的和你說早上好,但是又有誰能知道,在你與他睡前的這樣一場權力之爭的勝利背後,孩子究竟要付出多大代價。
其實由於媽媽這個角色的特殊性,註定了每個媽媽心裡都會有自己的一個小算盤和小鬧鐘,會不自覺的去計劃讓孩子幾點洗澡,幾點睡覺。只有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來,才不會破壞自己的計劃。可是孩子的心裡哪有什麼計劃,只有「看心情」罷了。
如果非要我給「孩子」這個物種下個定義,我覺得他就是某個階段,上天派來「專門打亂你計劃和磨練你耐性的」不可控生物。
不然為什麼那麼多媽媽都踏上了學習如何育兒的道路,除了想把孩子養的更好,估計也是因為養孩子這件事,真的是太!難!了!
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出:睡覺前,孩子如果受到刺激,大腦會提高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水平,明顯地提升個體所感受到的壓力,使人變得情緒不穩定、易怒、易激惹。入睡後,大腦的思維還在繼續,孩子會做噩夢,甚至夢遊。
也就是說睡前的情緒,很容易被孩子「刻」在內心深處,也許,在他的記憶中,第二天可以輕易忘記,但他心靈受到的每一次暴擊,都有更多可能,成為他性格中的一部分。
睡前是一個人內心最安靜的時候,溫暖和刺激都是加倍存在的。
的這段時光,是一個人,特別是孩子內心最寧靜,最渴望溫暖,渴望溝通的時候。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比起華麗的大餐或偶爾一次的旅行,爸媽做的一碗麵、睡前講的一個小故事,更能觸動孩子的心,讓他們念念不忘。
如果家長能靜下來,放下手中的工作,順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巧妙地利用這睡前的一小段時間,堅持做好陪伴及互動這件事,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不可思議的媽媽》裡面,就向我們展示過幾個媽媽陪孩子睡前談心的溫馨。
鄭希怡和孩子一起回顧一天的收穫。
何潔告嘉獎和鼓勵孩子敢於突破了自己。
蔣麗莎幫孩子總結他們的進步。
孩子是很需要鼓勵的,而別是媽媽溫柔而堅定的語言,幫他梳理他當天的成長與進步,他會覺得很受鼓舞,這種積極愉悅的心情,會把孩子帶入甜睡時光,更會無形中讓他在第二天想要做的更好的鑰匙。讓孩子帶著認可和愛入睡,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我們做家長的,總是會在孩子長大,到了青春期時,開始感嘆,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願意跟父母交流了。
其實親子之間的交流習慣,應該從小就養成。孩子並非整天無憂無慮的。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心思,甚至比較痛苦悲傷,而家長要走近孩子的心,睡前的時間,是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這個時間,親子之間像是朋友一樣,說說樂趣,說說煩惱,說說成長,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美好的了。
在《好媽媽與好老師》的書裡講到心事重重的圓圓,一直悶悶不樂憂心忡忡,原來是學校的李文文告訴我她家有一把青鎖劍和紫隱劍,如果我告訴了別人,寶劍就會刺穿我的胃。
媽媽雖然覺得這個「秘密」很好笑,但是也借著這個機會給她做了認知梳理,讓女兒知道這些故事都是假的,解決了孩子的心事。
睡前閱讀是一種習慣,也是孩子大腦發育、思維形成的過程。閱讀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認識世界的一個窗戶。
美國暢銷兒童書作家蘿拉·努梅羅夫曾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說:
「小時候,我的父母每天晚上都讀書給我聽,正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讀書。
九歲的時候,讀別人寫的故事讓我感到無比興奮,我開始想要自己寫作。
而今天,寫作成了我的職業。」
睡眠對於孩子是一個很重要的生長發育過程,建立良好的睡眠儀式,不但能讓孩子準時入睡,還能提高睡眠質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在這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能與孩子安心相處的其實也僅僅是每天下班回家的短短幾小時,在照顧家庭細碎的家務同事,我們更要珍惜孩子睡前的那一點點時間,我們把自己交給孩子,也讓孩子把心交給我們,是一種情感的升華。不讓孩子孤獨甚至傷心入睡,換個方式,這將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財富。
關注海豚心智,專注家庭教育,輕鬆教養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