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2歲的陳奶奶沒有想到,自己在意外摔倒導致右髖部骨折後,還能順利換上人工髖關節,很快重新下床走路。
陳奶奶的主刀醫生、 博羅縣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陳天實介紹,老年人髖部骨折俗稱「人生最後一次骨折」,不少病人因為髖部骨折臥床不起,常常因為褥瘡和深靜脈血栓等併發症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術式不同,陳奶奶此次接受的人工髖關節手術採取了前方直接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下稱DAA)的入路,實現了損傷最小化的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在術後第三天,陳奶奶已經可以下地走路和自由屈伸腿部,並於不久後的5月2日康復出院。
老人意外摔傷險致癱瘓
4月初,陳奶奶在家中晾衣服時不慎摔倒。摔倒後,她的右側髖關節出現劇烈疼痛,不能活動。家人急忙把她送到博羅縣人民醫院骨科,4月8日進行的雙髖關節CT檢查結果顯示,陳奶奶的右側股骨頸骨折,這也是造成她的右髖部持續腫脹和疼痛的原因。陳天實告訴記者,當時陳奶奶的症狀已經具備手術指徵。
入院幾天後,陳奶奶自我感覺疼痛有所緩解,家人也出於對手術風險的顧慮,要求出院。然而,出院後不久,陳奶奶就因為髖部疼痛加劇,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返回醫院。
充分研判病情後,陳天實再次勸說患者家屬,為了老人的生活質量,建議儘快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百歲老人還能開刀嗎?」
面對陳奶奶家屬的疑惑,陳天實和主治醫生王壽軍解釋道,高齡老人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年齡本身並不是問題,關鍵是老人平時的身體狀況。記者了解到,早在多年前,陳天實就曾為一位同樣是10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過髖關節置換手術。
「高齡老人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如果進行保守治療,在長時間臥床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甚至引發生命危險。」陳天實說。
陳天實認為,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讓老人早期下床活動,儘快恢復到受傷前的活動能力水平,對於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旦錯過手術時機,病人最後可能就會長期癱瘓在床,非常可惜。」
在醫生們的耐心解釋下,陳奶奶和家屬最終同意手術。
多學科配合的成功案例
儘管已經積累了不少相關經驗,在陳天實看來,陳奶奶的這場手術仍然具有一定挑戰。
「一百多歲的老人,有不少基礎疾病,身體也比較瘦弱,這都會給手術過程帶來更多風險」,陳天實告訴記者,陳奶奶幾年前曾經接受過心臟支架手術,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慢阻肺等多種疾病,這就意味著,手術前期準備和術中術後的全過程,都要加倍小心。在手術前,陳天實特意請來心內科進行術前會診,在對陳奶奶心功能的詳細檢查和嚴謹評估下,手術提上了日程。
4月24日,陳奶奶終於被推進了手術室,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等手術。為了把手術風險降到最低,陳天實提前與麻醉科醫生溝通,在手術過程中時刻關注監測儀器顯示屏,記錄生命體徵的數值變化,根據客觀數據科學給藥。
對於陳天實來說,手術的難度主要在於老人的骨質疏鬆。「比起普通病人的手術,這臺整個操作過程中動作特別輕柔,要格外放慢速度,避免手術造成二次損傷。」陳天實說。
為此,陳奶奶的手術花費了比普通患者更長的時間,手術過程持續了近1個小時。
由於陳奶奶年事已高,術後,她被送進重症監護室,接受防止感染、祛痰、護胃等對症治療。4月25日,她順利轉回骨科普通病房。
先進術式助老人3天下床
在術後第三天,陳奶奶就下床行走了,扶著支架緩慢移動的她,看起來和手術前並無太大區別。
「奶奶已經100多歲了,我們沒想到她可以恢復得這麼快這麼好!」看著陳奶奶扶著支架行走的樣子,孫媳婦發出了感慨。
這一切主要歸功於DAA。「DAA的入路可以不損傷任何肌肉,提供快速康復的條件,我們業內有個說法叫『忘記髖』,也就是說,患者在接受DAA髖關節置換術以後,很快恢復行動自如,忘了自己接受過這種手術。」陳天實說。
據陳天實介紹,傳統的髖關節置換手術通常採取後外側入路,術後短時間內患者的膝蓋不能彎曲,且對術後護理要求比較高,往往需要3個月到半年,患者才能恢復正常活動。不僅如此,傳統術式的切口長達15釐米,而此次手術中,陳奶奶髖部的切口僅7釐米,出血量很少,而且由於切口位於前側,也避免了術後臥床時與床板接觸導致的劇烈疼痛。
記者了解到,後外側入路曾是該院骨科針對同類患者實施髖關節置換術的主流入路方式,轉變的契機發生在2016年,當時一位義大利的骨科教授來到惠州講學,陳天實報名參加了學習班。了解到DAA這種「新鮮」的手術入路後,頗感興趣的陳天實追隨這位教授到國內各地聽了幾節課,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於2017年初首次開展DAA髖關節置換術,大大提升了患者術後的恢復速度和質量,在陳天實主刀的這類手術中,患者最快在術後6小時就下地行走。
陳天實介紹,該院每年接診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超過50位,除了最常見的老年人摔傷骨折以外,年輕人由於酗酒和濫用激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也是常見病因,「髖部傷後48小時是進行手術的第一個黃金時段,建議患者儘早就醫,以免影響正常生活。」陳天實說。
【記者】廖鈺嫻
【作者】 廖鈺嫻
【來源】 惠州健康頭條南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