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清平樂》熱播,引發了大宋熱潮。宋朝「背誦默寫天團」曾一度上了熱搜熱,歐陽修、範仲淹、晏殊、王安石、蘇軾等,這些人簡直就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噩夢,很多人看了這部電視劇以後才知道,原來這些文人不僅僅只會作詞,他們還是朝廷命官。殊不知那時候的文人志士,大多以當官為志向,他們想藉助這個平臺一展抱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是其中有一個人不同,他就是韓琦,雖然也號稱是北宋詞人,作品卻不多。其實韓琦的文採也是很不錯的,他「詞氣典重,敷陳剴切,有垂紳正笏之風」,只不過他專心政務,認真做官,靜下心來作詞,寫文章的時間少得可憐,不像其他文壇大家,「不務正業」,還能有時間賦詩作詞。可以說,韓琦在文學方面的才華,都被當官所耽誤了。為官不為,如同匪人,一個滿腹經綸的人,但凡認真做起事來,勢必會掀起一番波瀾。
電視劇《清平樂》韓琦人物劇照
韓琦在弱冠之年便考中了進士此後憑藉著自己穩紮穩打的官風,一直做到了知諫院諫官,類似於現在的紀委,專門監督別人的工作有沒有做到位,或者是向皇帝獻言獻策。這個崗位可一點都不好做,很容易得罪人,尤其是皇上,韓琦就因為敢於直諫的性格好幾次,好幾次遭到了宋仁宗皇帝的「訓斥」,所謂訓斥,就是宋仁宗經常教育韓琦說話要顧及別人的面子,給別人臺階下,不然容易樹敵,畢竟他作為皇帝也不好做人。
宋仁宗在位的第十六年,氣象災害頻發,收成不好,導致老百姓大量流離失所,但是當時的宰相王隨、陳堯佐以及參知政事韓億和石中立,手中掌握著開倉放糧的調度權卻沒有及時給老百姓分發糧食,在給仁宗的奏摺上也只是說天有異象,個別老百姓流落街頭,官府已妥善解決此事。具有敏銳洞察力的韓琦覺得此事有蹊蹺,於是派人暗中做調查,才知他們四人合夥欺君。氣急敗壞的韓琦連上了四份奏摺痛斥四人庸碌無能,在仁宗面前陳詞,稱宋朝八十年太平基業,決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在朝的大臣皆被韓琦的諫言所折服,紛紛附議罷免四人,宋朝建立來第一次四人同日被罷免,這就是所謂的「片紙落去四宰執」。從此,韓琦名動京城。
當國家出現危機或者治理困難的時候,能夠力挽狂瀾的大臣至少都有兩個特點,一是德高望重,二是直言不諱。此時的韓琦德望還不能夠服眾,但是他敢於直言的真性情,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公元1040年,李元昊舉兵進攻陝西延州,宋夏之戰正式拉開序幕。韓琦剛從四川考察回到京城,就走馬上任。韓奇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舉薦人才,因為他知道一個有能力的將軍,抵得過十萬士兵,他要舉薦的那個人就是日後與他成為一生摯友的範仲淹,也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人翁。韓琦雖然在對待西夏出兵的策略上和範仲淹有些分歧,但是他不會自我武斷,而是在充分採納範仲淹的基礎上,加強軍備防禦措施,然後快馬加鞭上報朝廷,請仁宗做決定。
電視劇《清平樂》範仲淹人物劇照
韓琦敏銳的洞察力在軍事上又有了一番用武之地,李元昊率大軍攻打宋前,想出了詐和的鬼點子,想裡外夾擊一舉攻破宋軍。沒想到被韓琦撕破了,範仲淹問韓奇是怎麼識破的,韓琦對他說「無約而請和者,謀也。」範仲淹對韓琦大加讚賞。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計謀被撕破,李元昊不甘心,於是率十萬大軍進攻渭州。韓琦命令大將任福領兵兩萬先行抵禦,出發前吩咐任福繞到夏軍背後,能夠突襲就突襲,不能突襲就看情況埋伏起來,等待夏颯的大軍前後夾擊。這本來是個很好的計謀,當時李元昊的十萬主力部隊幾乎都駐紮在渭州四面環山的地形裡,小部隊突襲加大部隊正面進攻,怎麼也能重創李元昊的十萬大軍。哪知道任福是個貪功之人,在張家堡突襲成功以後,冒然出擊渭州,西夏大軍四面合圍,宋軍大敗,任福等數百名軍官也戰亡。此後,李元昊率大軍一路過關斬將,宋軍節節敗退,朝廷不得不與西夏談和。
宋朝疆域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宋夏之戰結束以後,韓琦,範仲淹因用人不當被調職,兩人一同被調往涇州,共同守護大宋西門。韓琦在這裡與範仲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取長補短,同心協力,一起守衛大宋的邊疆,朝廷也非常信任二人,天下人稱「韓範」。
仲淹謝曰:「涇原地重,第恐臣不足當此路。與韓琦同經略涇原,並駐涇州;琦兼秦鳳,臣兼環慶。涇原有警,臣與韓琦合秦鳳、環慶之兵,掎角而進;若秦鳳、環慶有警,亦可率涇原之師為援。臣當與琦練兵選將,漸復橫山,以斷賊臂。不數年間,可期平定矣。······」
人這一輩子難得遇到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況且還是在戰場上經歷過打打殺殺的戰友,過命的交情,為以後兩個人合力推行新政奠定了基礎。
韓琦在朝中當了十年的宰相,輔佐了三朝皇帝,仁宗、英宗和神宗都對韓琦非常倚重,朝中大小決斷之事,都要問韓琦的意思。韓琦在朝廷也公正不阿,運籌帷幄,為人臣者,韓琦盡忠職守,為官父母,韓琦體恤一方,正如他本人所說:
「人臣盡力事君,死生以之,至於成敗,天也,豈可豫憂其不濟,遂轟不為哉!」。
仁宗皇帝雖然以仁愛治國被後世稱讚,但是天不遂人願,他的三個兒子接連病逝,本人因此鬱鬱寡歡,從此一病不起,而皇嗣又一直未立,朝中內外憂心忡忡。自古以來,設立儲君,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涉及到江山社稷的永續穩固,包拯、司馬光等大臣紛紛上奏仁宗,但仁宗一直寄希望於後宮能再生幾個皇子,於是一拖再拖。韓琦身為宰相,對儲君之事自然十分用心,在與司馬光等人商量後,趁某天仁宗午睡醒後,拿著《漢書·孔光傳》直接走進皇帝臥室,對仁宗說:
「漢成帝即位二十五年無嗣,立弟之子定陶王為太子。成帝,中才之主,猶能之,以陛下之聖,何難哉!太祖為太子。太祖為天下慮、福流至今」、「願陛下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可者」。
韓琦的意思就是,希望仁宗向漢成帝學習,為了本朝江山穩固,可以立兄弟兒子為儲君,一是兄弟兒子也是趙家血脈,二是彰顯陛下聖能,流芳百世。在韓琦的極力勸說下,仁宗終於下決心,立後來的英宗為接班人。
英宗即位後,身體就一直不好,於是就由曹太后垂簾聽政,曹太后這人思想比較保守,嫉妒心強,英宗不是仁宗所生,加上一些小人挑撥離間,導致英宗和曹太后心生嫌隙,朝廷局勢也分成兩派。韓琦又一次敏銳觀察到了這一點,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他再次站了出來,一面勸說太后放權,一面安慰英宗並以舜帝之孝諫曰:
「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凱其餘盡不孝也?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愛而子不失孝,乃可稱耳。政恐陛下事太后未至,父母豈有不慈愛者!」
英宗聽後,被韓琦的話打動了,想想自己當初也是因為仁宗皇帝的大愛,自己才能坐上帝王之位,於是不再交惡曹太后,不久,曹太后也撤簾還政,一場政治危機悄然化解於韓琦的苦心勸說下。
英宗命薄,在位五年後病重,韓琦又要考慮儲君之事,他向英宗勸道,立皇子宜早不宜遲,這樣才能穩住大宋江山,穎王趙頊雖然稱不上雄才大略,但是為人賢德,可為儲君。英宗同意,次年,英宗病逝,宋神宗趙頊繼位。
仁宗、英宗和神宗御容
縱觀歷朝歷代,儲君之事,大多是本家族內部之間討論得出,韓琦作為一宰相,能夠左右掌權者立儲,可見朝廷對於韓琦眼界和品德的肯定。
「史臣稱魏公相三朝,立二帝,垂紳正笏,不動聲氣,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琦歷相三朝,功在社稷,生平不以文章名世。」
韓琦本有機會成為北宋一位文學大家,卻陰差陽錯做了父母官,這一做,就是一輩子。北宋能有如此政績清明的風氣和安如泰山的局面,這裡面有晏殊、司馬光、範仲淹等「背誦默寫天團」的努力,也有沒時間寫詞,只想一心做官的韓琦的功勞,可以毫不誇張地講,韓琦撐起了北宋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