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親近自然之名興建的步道,如何回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境

2021-02-07 自然教育論壇

2014年,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與徐銘謙老師合作,在大陸舉辦了首屆「步道學培訓」。此後,自然教育領域不時能看到有關手作步道的工作坊和工作假期的信息。但是,我們真正認識步道嗎?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給出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森林步道 圖片:photo.pclady.com.cn


  在臺灣,「步道」是指「專供人行山走路的小徑」,是一個專有名詞。「手作步道」這一說法,則是徐銘謙老師在2006年去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參與步道志工的經驗之後,為了「簡單易懂,與現代化工程區隔,同時凸顯不只是自然步道(路是人走出來的,好像沒有認為幹擾,路可以維持自然又好走是不需維護的迷思)」,於2009年提出的,指的就是「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


  其實,世界上大多都是手作步道,手作步道是在華人的語境下才特別強調。在歐美等地,trailbuilding這個詞就是人力去維修步道(不論是僱用專業的工人,或是志工),而不是工程。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就是志工參與步道維護的經典,紐西蘭的步道則都是由ranger(漫遊者)維護的,阿爾卑斯山等等也是由人力去維護。然而,這些步道雖由人力維護,但呈現的都是很自然的樣貌。


臺灣·魚路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那麼,我們有沒有手作步道呢?當然也有,古代茶馬古道、京西古道,無一不是手作的。事實上,很多山林都存在著當地的先民靠著人力建造出來的古道。


  很多百千年前的古道能存留到現在,說明其堅固耐用。他們的建造方法常常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減少了運輸的成本和由此產生的浪費。同時也會根據特定的地形、生態、水文等環境條件建造不同的步道與周邊景觀融合,而非千篇一律。比如,鵝卵石多的地方就用鵝卵石鋪底。打鑿切割石頭也具有特殊性。鋪設的時候會因為現場能取得的石材大小、坡度地形、水流情況等而有符合現地的鋪法,通常可以尋找到規律且有線條曲折之美。如果造階梯,階梯的高度也考量人體工學設計.


臺灣·鹿堀坪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古道都是由工匠累積對環境的觀察與了解,善用在地資源就地取材解決需求,知識與技術統合在一個完整的人身上。但是現代化工程將此完整性切割,導致異化後果。畫設計圖的人根本不了解現場,缺乏對環境生態、人文史跡的長期知識與深刻調查;畫設計圖的人也不會參與步道的實際興建過程,於是因為設計與計價之便、要有材料才會有更多工程經費等原因,畫設計圖的人就畫具有固定規格的材料,而真正的勞動力的價值被低估貶抑。


  希望步道堅固安全、耐用舒適,很多時候用水泥將原本自然的路面硬化,但水泥步道其實是很容易損壞的(步道水泥硬面和土壤接縫的地方常常會被水侵蝕而掏空),最麻煩的是損壞之後很難維修,一定要用工程的方式維修。不透水生物不能在這裡鑽進鑽出,每生產一公噸水泥會排放九百公斤的二氧化碳,為了搬運這些非當地材料而產生施工便道.這些都是它問題。


臺灣·富士坪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同樣,為了堅固耐用開發出的塑膠仿木材料,它在自然裡會變形,最後還是壞了,而該材料本身一千年不會壞。生產塑膠仿木需要很多石油,一直追溯到從別處挖礦、製造、加工、切割,然後用交通工具運輸機具搬運上山,以及材料被棄置之後變成山裡的垃圾多久,要付出多少環境代價.整個過程是一系列的。


臺灣·內雙溪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以工程方法興建的水泥、花崗巖步道,對環境來說是切割棲地的存在。人為踐踏衝擊之下的「天然步道」,對環境也造成極大破壞。


  那麼,一條美好的步道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曾有人這樣回答:稀有跟重要的空間應該優先迴避,應該讓開它,而不應該強行把路開過去;必須保留當地特有的文化環境;需要達到步道最基本的條件,至少不泥濘;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讓人去親近山林,而不是去侵犯山林;而且步道儘量採取就地取材的概念。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做了跟沒做一樣」,施作完後讓人覺得「這哪有做什麼,本來不應該是這樣嗎」,這是步道工法最上聖的工法。就地取材,與環境有很高的融合度,考量生態一體,就能完成這樣的步道。


  手作步道就是踐行依靠人力去興建和維護這樣的美好步道。


臺灣·猴硐越嶺三貂嶺步道 圖片:tmitrail.org.tw

  那麼,手作步道有哪些基本的原則呢?


  考量環境生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等,兼顧使用者特性與棲地整體性。考量人文歷史:依循歷史反映工法,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設定環境承載量:基於在地資源調查,設定可接受的遊客衝擊程度,進行步道分級及相對應的施作強度,提供從大眾化到荒野級多樣的遊憩體驗機會。儘量就地取材:減少外來材料從採礦到運輸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既有自然材料。重視常態維護: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強調公私協力: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專業者與民間組織從規劃討論、施作與後續維護需共同參與、平等合作。

臺灣·幼坑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在手作步道的過程中,參與者會做一些簡單的就地取材。徐銘謙老師談及到美國的阿帕拉契山徑跟美國的志工一起做步道的經歷時曾說,那個地方沒什麼石頭,所以就取木頭。她說自己是從自然教育和環境的角度去想,怎麼樣不破壞自然去維護步道。所以到美國同伴讓她砍樹去做步道的時候,她非常抗拒,覺得作為一個環境保護主義者,怎麼可以砍樹呢?但這正是環境倫理對話的開始。


  「當你真正要去砍一棵樹的時候你會開始認真思考:要取一棵長了五六十年,甚至超過七八十年的樹,來做步道一些設施的時候,能不能觀察整座森林哪一棵樹可能是長得最不好的,只取它,而且用的時候一定讓它發揮最好的效應,解決問題,不能對不起這棵樹的生命,如果它犧牲的話。」


臺灣·東勢格越嶺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徐銘謙老師亦談及帶臺大的學生去做步道的事情,說通常砍樹是最興奮的,因為從來沒有做過這件事情。可是鋸到後面開始出現第二個心情的種子,就是:好累,怎麼還沒砍斷?怎麼不給我們電鋸,電鋸一下子就處理完了。這是她就會跟學生們說:「這棵樹比你們還老。用鋸子鋸,你才會感受真實的生命,你才會在過程中去尊敬大自然,砍下來之後你才會想要善用它。透過這個過程才能認識自己跟自然之間的關係。」


  徐銘謙老師也曾帶學生在敲石頭的過程中認識石頭的質地。他們搜集現場的石頭,把它敲碎,這種石頭會產生非常多不規則的銳角,回填到步道上夯實就會找縫隙鑽。回填碎石是為了讓土壤層的透水性變好,而且當它變得非常密實的時候,承載力比鋪水泥還好。用老祖先的智慧去人力興建、修復步道,用常態維護的制度配合大自然「消失又會長出來」的節奏


臺灣·灣潭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步道除了提供人類走路的自然環境,讓我們去領受大自然所有的美好之外,它還必須提供一些生態的功能。自然的鋪面、孔隙及步道上/周邊的植物,具有很重要的生態價值


  黑食蟬。在土裡面待了7年以上的蟬,要出來羽化,如果一條自然的步道被鋪面石板,它一上來就撞到頭,然後死在土中,本來是要出來繁衍後代的。鼴鼠。它叫鼠,但是不是獵食類,視力很低,前爪非常有力,就在自然的土裡面挖來挖去。攀木蜥蜴生蛋,一生生兩顆,它會用它的後腿一直踢土,踢了一個小小的凹槽,然後把蛋生在這裡。還有竹雞.生物需要利用自然的鋪面繁殖、覓食等,自然的鋪面對它而言是重要的棲地環境需要


臺灣·炮子崙古道/茶山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黃灰澤蟹。拉氏清溪蟹。它們都是需要很多孔隙做居巢。鞭蠍也是躲在石頭縫裡。冰河的生物三角魚也會躲在孔隙裡。


  步道及周邊還有很多植物,這些植被有什麼生態價值?最常見的是蝶類會去吸取花蜜。巢鼠窩,巢鼠會咬莽草的根莖組一個巢。不同的步道上還拍到鳥窩,老鼠窩,這是山豬窩。


  一條步道原生態保護好,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以上種種;如果它只是為了人類而建,把原生態都破壞了,人走進去叫走路,沒有別的意義


臺灣·新山夢湖步道 圖片:tmitrail.org.tw


  當我們看到自然環境跟使用舒適度上的失衡,通常我們會外力介入去改善步道。如何在介入的時候取得跟環境的平衡?最基本的就是去做調查分析,對步道的定義能有正確的理解。通常我們會做大尺度的分析,有區位、人群、地質、海拔,如果只是做這樣的調研通常不夠。步道鋪面狀態、步道寬度、步道現在排水狀況、泥濘區域、環境敏感區域、危險區域、周邊動植物,如果運用到就地取材,這些材料在哪裡.都需要調查。還有使用行為的調查。如果是前期已經有整建過的步道,改善的時候,還必須針對前期步道的缺失進行調查,這些都跟未來的施工工法、施工間距、材料預防及環境有很大的關聯。


  文耀興老師說,他以前覺得不生態或者對生態不友善就是阻斷或者妨礙環境中的生物跟非生物之間能量的轉換,後來查一下,原來連加速都不對,簡單講,破壞生物間能量轉換的平衡就是不生態。


  在外部介入步道改善的過程中,能夠影響部分越少越好。是不是生態工法,是不是環境友善的工法,必須做足功課。生態的調研必須要很清楚,哪個地方有生物的熱點,是什麼生物,它的習性。做出來的工法如果不會加速阻礙,或者阻擋它的能量轉入,這樣子才稱得上生態工法。


臺灣·銀河洞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在臺灣,公眾對手作步道的認可程度相當高,比對政府的步道工程還要信任,甚至現在政府單位紛紛宣示要以手作步道原則來推動步道改革。


  但是公眾認可度高,必須要確保品質把關。有些人看了手作步道很認同,就自己找一塊地按照自己認知的意思開始動手做起來,結果用了一些廢棄材料,也缺乏環境美學,可能也沒辦法解決步道的問題。手作步道的興建,需要嚴謹的步道學課程的培訓。公眾意識起來了,必須要一步一步帶領有興趣的人先做本職學能的基礎工作現場的博物學的調查研究技術也需要日積月累學習練習判斷不同環境最適當的工法。不可以無序。徐銘謙老師說,因為求快而破壞了步道改革的價值與內涵,讓人對手作步道的概念產生誤解,是他們不願見到的。「所以我們在推動非常嚴謹,按部就班的,這也是我希望對大陸的自然環保團體強調的重點:不要一窩蜂、一頭熱、無序地各自推動,這樣最後反而引起公眾質疑,我們在臺灣的推動之所以獲得信任,是因為我們很嚴謹,把關品質,專業度受到肯定。」


臺灣·內洞林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在臺灣,工程技能往往由專業訓練養成,獲得技師資格認證執業的人才能畫設計圖,才具有工程資格。要獲得公眾的信任,取得步道改革的發言權,手作步道的專業品質必須能比這樣的專業者還要高,甚至將自身做成品質把關的守門員角色。徐銘謙老師談到,大陸可能會面臨到「不具備工程資質的人其專業度從何而來」的問題,還沒辦法建立起專業度的情況下,會面對的質疑就會很嚴重。她說這也是自己前面說的,必須自我要求嚴謹,有一套專業的訓練養成機制,用成果證明。


  此外,徐銘謙老師還談到,在大陸土地屬於國家或者集體,一條步道必然是公眾通行的空間,因此必須依照程序獲得政府與土地管理單位的支持,不能隨意亂做。步道做得不好,如果有行人受傷,也牽涉到責任的歸屬。因此在臺灣,我們都是與政府取得共識,品質把關,也同時做公眾教育。

相關焦點

  • 手作步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014年,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與徐銘謙老師合作,在大陸舉辦了首屆「步道學培訓」。此後,自然教育領域不時能看到有關手作步道的工作坊和工作假期的信息。但是,我們真正認識步道嗎?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給出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 手作步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014年,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與徐銘謙老師合作,在大陸舉辦了首屆「步道學培訓」。此後,自然教育領域不時能看到有關手作步道的工作坊和工作假期的信息。但是,我們真正認識步道嗎?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給出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 手作步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 手作步道101
    今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和深圳市綠色基金會將在深圳修建手作步道。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2014年,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與臺灣千裡步道協會合作的「步道學培訓」上,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的分享吧!
  • 【分論壇乾貨】徐銘謙:手作步道概念與經驗介紹
    徐銘謙:手作步道概念與經驗介紹為了讓遊客更好地親近自然,所以興建步道。這樣的話常有聽到。然而,以親近自然之名興建的步道,到底會在這個地球上留下多久、多深、多長的痕跡?這件事情相對少有人談。「手作步道與自然教育」分論壇,入場志願者檢查 劉水河/攝我們一般講的步道跟教育的關聯,大概就是「藉由走這條步道去觀察自然」,這是通常步道在自然裡扮演的角色。自然觀光、自然導賞都要走步道,但是在走步道的時候其實隱隱然在哲學層次出現一個矛盾:主體跟客體的對立——把自然當做一種客體,把自己放在自然之外。
  • 「手作步道」串起臺灣
    徐銘謙如今是臺灣千裡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臺灣大學「國發所」助理教授。儘管年輕,但在環保界頗有聲望。要對抗「現代化」工程的「水蛭」,她開出的藥方是「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源於美國「無痕山林」的理念,指人在自然中活動時,要關注並保護、維護生態環境,走過不留痕。
  • 雖由人作宛若天開|萬科翡翠臻園景觀示範區【芸香館】亮相新市府
    7月20日,新中式園林代表作,萬科翡翠臻園景觀示範區驚豔亮相渾南新市府,匠作壺中天地園林典範,遊園雅會境啟城南詩意生活。我國造園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林中樹立著獨特的風格。有檻前細數遊魚;有亭中待月迎風;有軒外花影移牆,宛然如畫,靜中生趣。
  • 臺灣6大健行步道 讓你親近自然樂享美景
    有時美景並非唾手可得,必須要付出一些體力才得以親近。臺灣達人為您精選6條健行步道,既能運動又可走訪美麗景致、親近自然。
  • 天津高顏值的沿海步道公園,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快跟著小津去看看蜿蜒的人行步道掩映在綠樹叢中,緊鄰的永定新河宛若一條綠飄帶,一個鬱鬱蔥蔥的親海景觀帶已經形成,從高空俯瞰,南堤濱海步道美景盡顯。南堤濱海步道公園打通生態城綠道系統結點,對原有灘涂溼地進行生態修復,營造河海交接半鹹水沼澤生境,為鳥類和動植物營造棲息地。圍繞泥漿地原貌和老海堤走向,南堤濱海步道設計的核心理念為「綠葉方舟」——整個項目猶如一枚枚綠葉飄落在渤海灣畔永定洲旁。
  • 你以為不言而喻的手作步道,原來有這麼多深意
    徐銘謙(臺灣千裡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臺灣大學國發所兼任助理教授、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理論思考:步道作為自然教育場域的特殊性步道營造和自然教育之間關聯是什麼呢?僅僅是藉由行走在步道上去觀察自然嗎?從哲學意義上來說,這其中存在著一種主客體的對立。人是主體,步道是客體,二者之間沒有發生真正的互動。
  • Sasaki:濟南CBD景觀設計之延綿山律、起伏水韻
    &nbsp&nbsp&nbsp&nbsp山脊兩側的臺地水池呼應濟南著名的水泉景色,優先使用基地中所收集並淨化過濾的雨水與中水,可在春季時映照盛開的桃花,夏天時供遊人乘涼賞荷遊泳,提供遊人親水的機會,呈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畫卷。
  • 臺灣手作步道十年之路:在手作中,將人與自我、他人、自然的斷裂一一修補(三)
    決定工法之前,更重要的是找出問題發生的源頭,必須「見樹又見林」——這不只是指步道所在環境的整體訊息,也包括問題本身的社會脈絡,以及解決方案的系統性思考。例如,許多社區希望藉由興建步道,可以發展觀光、帶來人潮與收益,那麼實際上要問的是:步道工程是否可以滿足這個期待?
  • 攬星辰之輝 現山水之境 × 廣州龍湖·攬境
    下沉步道——10米的場地高差問題,我們怎麼解決?人與空間,有著微妙的關係。我們通過理性的設計,表達內心的感性。黑鈦不鏽鋼更迭升級,於臺階兩邊形成鏡面水幕夾景。隧道裡生長出的光與影,如何成為現實之境與時光之境的變換按鈕?延伸三角穿孔到廊道頂板,同時地面使用新型材料—透光混凝土,對空間進行光的營造。結合體驗區三角形元素,將牆面與地面有機結合,使牆面的影子投射到地面,增加星空天幕隧道的光影變化。
  • 回歸自然 樂活生活
    回歸自然  樂活生活——朔州國學丙申年初冬樂活生活體驗記  親近古典,親近聖賢
  • 教你打造出桃源之境
    對於現代的生活家居,不少人都樂意崇向於更為親近自然的田園風格,而對于田園風格,其本質與核心便是「回歸自然」。那麼對于田園式的家具風格在軟裝上應該如何搭配起來呢?所謂的家中田園風格,是通過軟裝來實現更為親近自然的田園風氣感,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待田園風,更為的讓人有愜意舒適感,最為樸實、情切與實在。從牆壁的軟裝來打造出家居田園風格,裝飾畫一定是最為重要的,一幅畫的風格定義了家中的風格,那麼有哪些適合家居的田園風畫作呢?
  • 回歸大自然,打卡野馬瞰山步道
    位於雪霸農場後方,我習慣在日出後走進步道,這時的太陽從側面射入林間形成反差對比,我想這應該是林子裡一天中最美的時刻了。臺灣的林業在日治時期發展至巔峰,但畢竟臺灣地狹人稠,後來因為山林保護的概念普及,林業便逐漸式微,我們這一代才有機會在這些參天古木裡享受芬多精的洗禮。步道不長,大約,夏季太陽出的早,清晨來走還能趕上農場的早餐Buffet。
  • 枯筆之境
    此稱謂雖含有用筆之意,然實為運墨之法。《林泉高致·畫訣》有記:「墨之用如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①後來唐岱《繪事發微》講:「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幹、溼、濃、淡是也。」②華琳在《南宗抉秘》中稱「墨有五色:黑濃溼幹淡」,並稱「夫幹墨固據一彩」③。綜上可見,運墨有濃(焦)、淡之分,後將「幹」歸為一色,枯筆之墨色即為「幹」。
  • 以現代之名,築東方之境 | 海倫堡·玖悅名築
    從老子的「上善若水」,到莊子的「天人合一」;從陶潛的「歸園田居」到蘇軾的「月夜遊寺」,古代先哲們,乘物於天地間,遊心於萬物中,悟道返璞歸真的澄明之境。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在全球文化融合的時代際會下,人們理想中的悟道之境又是什麼模樣?
  • 《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田園之秋》,寫於他回歸田園兩年後的秋季,分初秋、仲秋、晚秋三大篇章,於1983-1984年初版,2006年引進大陸,書名曾為《大地的事》。在臺灣,《田園之秋》具有熠熠生輝的光環,是臺灣各級學校國文教本選錄,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此書頗有梭羅《瓦爾登湖》的味道,浸透著熱愛自然、眾生平等、簡單生活等生態意識。
  • 理念×感性,天珺園林展現律動之美
    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從巴赫到貝聿銘,從莫奈到吳道子,從杜甫到卡爾維諾園林也不例外,如果把園林看做一個整體,那麼它在空間尺度上比其他的藝術形式更為宏大,也能更直接地表現出和諧與秩序,展現出別樣的理念與感性。嶺南園林向來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意境,然而,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精心雕琢的建築園林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但關於秩序、和諧以及平衡的園林之美卻傳承至今。
  • 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 | 手作步道102
    在步道整建與維護的過程中,志工的參與看似療愈受傷的土地,實際上透過與土地深層的互動,現代生活中與自然隔離的焦慮、人與人之間疏離的關係也將獲得療愈。手作步道期望帶來的是更全面的改變,藉由實作行動的過程促發環境的覺知、增進對環境的關懷與敏感度,進而關心更廣泛的環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