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與徐銘謙老師合作,在大陸舉辦了首屆「步道學培訓」。此後,自然教育領域不時能看到有關手作步道的工作坊和工作假期的信息。但是,我們真正認識步道嗎?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給出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森林步道 圖片:photo.pclady.com.cn
在臺灣,「步道」是指「專供人行山走路的小徑」,是一個專有名詞。「手作步道」這一說法,則是徐銘謙老師在2006年去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參與步道志工的經驗之後,為了「簡單易懂,與現代化工程區隔,同時凸顯不只是自然步道(路是人走出來的,好像沒有認為幹擾,路可以維持自然又好走是不需維護的迷思)」,於2009年提出的,指的就是「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
其實,世界上大多都是手作步道,手作步道是在華人的語境下才特別強調。在歐美等地,trailbuilding這個詞就是人力去維修步道(不論是僱用專業的工人,或是志工),而不是工程。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就是志工參與步道維護的經典,紐西蘭的步道則都是由ranger(漫遊者)維護的,阿爾卑斯山等等也是由人力去維護。然而,這些步道雖由人力維護,但呈現的都是很自然的樣貌。
臺灣·魚路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那麼,我們有沒有手作步道呢?當然也有,古代茶馬古道、京西古道,無一不是手作的。事實上,很多山林都存在著當地的先民靠著人力建造出來的古道。
很多百千年前的古道能存留到現在,說明其堅固耐用。他們的建造方法常常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減少了運輸的成本和由此產生的浪費。同時也會根據特定的地形、生態、水文等環境條件建造不同的步道,與周邊景觀融合,而非千篇一律。比如,鵝卵石多的地方就用鵝卵石鋪底。打鑿切割石頭也具有特殊性。鋪設的時候會因為現場能取得的石材大小、坡度地形、水流情況等而有符合現地的鋪法,通常可以尋找到規律且有線條曲折之美。如果造階梯,階梯的高度也考量人體工學設計.
古道都是由工匠累積對環境的觀察與了解,善用在地資源就地取材解決需求,知識與技術統合在一個完整的人身上。但是現代化工程將此完整性切割,導致異化後果。畫設計圖的人根本不了解現場,缺乏對環境生態、人文史跡的長期知識與深刻調查;畫設計圖的人也不會參與步道的實際興建過程,於是因為設計與計價之便、要有材料才會有更多工程經費等原因,畫設計圖的人就畫具有固定規格的材料,而真正的勞動力的價值被低估貶抑。
希望步道堅固安全、耐用舒適,很多時候用水泥將原本自然的路面硬化,但水泥步道其實是很容易損壞的(步道水泥硬面和土壤接縫的地方常常會被水侵蝕而掏空),最麻煩的是損壞之後很難維修,一定要用工程的方式維修。不透水,生物不能在這裡鑽進鑽出,每生產一公噸水泥會排放九百公斤的二氧化碳,為了搬運這些非當地材料而產生施工便道.這些都是它問題。
臺灣·富士坪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同樣,為了堅固耐用開發出的塑膠仿木材料,它在自然裡會變形,最後還是壞了,而該材料本身一千年不會壞。生產塑膠仿木需要很多石油,一直追溯到從別處挖礦、製造、加工、切割,然後用交通工具運輸、機具搬運上山,以及材料被棄置之後會變成山裡的垃圾多久,要付出多少環境代價.整個過程是一系列的。
臺灣·內雙溪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以工程方法興建的水泥、花崗巖步道,對環境來說是切割棲地的存在。人為踐踏衝擊之下的「天然步道」,對環境也造成極大破壞。
那麼,一條美好的步道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曾有人這樣回答:稀有跟重要的空間應該優先迴避,應該讓開它,而不應該強行把路開過去;必須保留當地特有的文化環境;需要達到步道最基本的條件,至少不泥濘;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讓人去親近山林,而不是去侵犯山林;而且步道儘量採取就地取材的概念。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做了跟沒做一樣」,施作完後讓人覺得「這哪有做什麼,本來不應該是這樣嗎」,這是步道工法最上聖的工法。就地取材,與環境有很高的融合度,考量生態一體,就能完成這樣的步道。
手作步道就是踐行依靠人力去興建和維護這樣的美好步道。
臺灣·猴硐越嶺三貂嶺步道 圖片:tmitrail.org.tw
那麼,手作步道有哪些基本的原則呢?
考量環境生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等,兼顧使用者特性與棲地整體性。考量人文歷史:依循歷史反映工法,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設定環境承載量:基於在地資源調查,設定可接受的遊客衝擊程度,進行步道分級及相對應的施作強度,提供從大眾化到荒野級多樣的遊憩體驗機會。儘量就地取材:減少外來材料從採礦到運輸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既有自然材料。重視常態維護: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強調公私協力: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專業者與民間組織從規劃討論、施作與後續維護需共同參與、平等合作。
臺灣·幼坑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在手作步道的過程中,參與者會做一些簡單的就地取材。徐銘謙老師談及到美國的阿帕拉契山徑跟美國的志工一起做步道的經歷時曾說,那個地方沒什麼石頭,所以就取木頭。她說自己是從自然教育和環境的角度去想,怎麼樣不破壞自然去維護步道。所以到美國同伴讓她砍樹去做步道的時候,她非常抗拒,覺得作為一個環境保護主義者,怎麼可以砍樹呢?但這正是環境倫理對話的開始。
「當你真正要去砍一棵樹的時候你會開始認真思考:要取一棵長了五六十年,甚至超過七八十年的樹,來做步道一些設施的時候,能不能觀察整座森林哪一棵樹可能是長得最不好的,只取它,而且用的時候一定讓它發揮最好的效應,解決問題,不能對不起這棵樹的生命,如果它犧牲的話。」
臺灣·東勢格越嶺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徐銘謙老師亦談及帶臺大的學生去做步道的事情,說通常砍樹是最興奮的,因為從來沒有做過這件事情。可是鋸到後面開始出現第二個心情的種子,就是:好累,怎麼還沒砍斷?怎麼不給我們電鋸,電鋸一下子就處理完了。這是她就會跟學生們說:「這棵樹比你們還老。用鋸子鋸,你才會感受到真實的生命,你才會在過程中去尊敬大自然,砍下來之後你才會想要善用它。透過這個過程才能認識到自己跟自然之間的關係。」
徐銘謙老師也曾帶學生在敲石頭的過程中認識石頭的質地。他們搜集現場的石頭,把它敲碎,這種石頭會產生非常多不規則的銳角,回填到步道上夯實就會找縫隙鑽。回填碎石是為了讓土壤層的透水性變好,而且當它變得非常密實的時候,承載力比鋪水泥還好。用老祖先的智慧去人力興建、修復步道,用常態維護的制度配合大自然「消失又會長出來」的節奏。
臺灣·灣潭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步道除了提供人類走路的自然環境,讓我們去領受大自然所有的美好之外,它還必須提供一些生態的功能。自然的鋪面、孔隙及步道上/周邊的植物,具有很重要的生態價值。
黑食蟬。在土裡面待了7年以上的蟬,要出來羽化,如果一條自然的步道被鋪面石板,它一上來就撞到頭,然後死在土中,本來是要出來繁衍後代的。鼴鼠。它叫鼠,但是不是獵食類,視力很低,前爪非常有力,就在自然的土裡面挖來挖去。攀木蜥蜴生蛋,一生生兩顆,它會用它的後腿一直踢土,踢了一個小小的凹槽,然後把蛋生在這裡。還有竹雞.生物需要利用自然的鋪面繁殖、覓食等,自然的鋪面對它而言是重要的棲地環境需要。
臺灣·炮子崙古道/茶山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黃灰澤蟹。拉氏清溪蟹。它們都是需要很多孔隙做居巢。鞭蠍也是躲在石頭縫裡。冰河的生物三角魚也會躲在孔隙裡。
步道及周邊還有很多植物,這些植被有什麼生態價值?最常見的是蝶類會去吸取花蜜。巢鼠窩,巢鼠會咬莽草的根莖組一個巢。不同的步道上還拍到鳥窩,老鼠窩,這是山豬窩。
一條步道原生態保護好,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以上種種;如果它只是為了人類而建,把原生態都破壞了,人走進去叫走路,沒有別的意義。
臺灣·新山夢湖步道 圖片:tmitrail.org.tw
當我們看到自然環境跟使用舒適度上的失衡,通常我們會外力介入去改善步道。如何在介入的時候取得跟環境的平衡?最基本的就是去做調查分析,對步道的定義能有正確的理解。通常我們會做大尺度的分析,有區位、人群、地質、海拔,如果只是做這樣的調研通常不夠。步道鋪面狀態、步道寬度、步道現在排水狀況、泥濘區域、環境敏感區域、危險區域、周邊動植物,如果運用到就地取材,這些材料在哪裡.都需要調查。還有使用行為的調查。如果是前期已經有整建過的步道,改善的時候,還必須針對前期步道的缺失進行調查,這些都跟未來的施工工法、施工間距、材料預防及環境有很大的關聯。
文耀興老師說,他以前覺得不生態或者對生態不友善就是阻斷或者妨礙環境中的生物跟非生物之間能量的轉換,後來查一下,原來連加速都不對,簡單講,破壞生物間能量轉換的平衡就是不生態。
在外部介入步道改善的過程中,能夠影響部分越少越好。是不是生態工法,是不是環境友善的工法,必須做足功課。生態的調研必須要很清楚,哪個地方有生物的熱點,是什麼生物,它的習性。做出來的工法如果不會加速阻礙,或者阻擋它的能量轉入,這樣子才稱得上生態工法。
臺灣·銀河洞古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在臺灣,公眾對手作步道的認可程度相當高,比對政府的步道工程還要信任,甚至現在政府單位紛紛宣示要以手作步道原則來推動步道改革。
但是公眾認可度高,必須要確保品質把關。有些人看了手作步道很認同,就自己找一塊地按照自己認知的意思開始動手做起來,結果用了一些廢棄材料,也缺乏環境美學,可能也沒辦法解決步道的問題。手作步道的興建,需要嚴謹的步道學課程的培訓。公眾意識起來了,必須要一步一步帶領有興趣的人先做本職學能的基礎工作,現場的博物學的調查研究,技術也需要日積月累學習練習,判斷不同環境最適當的工法。不可以無序。徐銘謙老師說,因為求快而破壞了步道改革的價值與內涵,讓人對手作步道的概念產生誤解,是他們不願見到的。「所以我們在推動非常嚴謹,按部就班的,這也是我希望對大陸的自然環保團體強調的重點:不要一窩蜂、一頭熱、無序地各自推動,這樣最後反而引起公眾質疑,我們在臺灣的推動之所以獲得信任,是因為我們很嚴謹,把關品質,專業度受到肯定。」
臺灣·內洞林道 圖片:tmitrail.org.tw
在臺灣,工程技能往往由專業訓練養成,獲得技師資格認證執業的人才能畫設計圖,才具有工程資格。要獲得公眾的信任,取得步道改革的發言權,手作步道的專業品質必須能比這樣的專業者還要高,甚至將自身做成品質把關的守門員角色。徐銘謙老師談到,大陸可能會面臨到「不具備工程資質的人其專業度從何而來」的問題,還沒辦法建立起專業度的情況下,會面對的質疑就會很嚴重。她說這也是自己前面說的,必須自我要求嚴謹,有一套專業的訓練養成機制,用成果證明。
此外,徐銘謙老師還談到,在大陸土地屬於國家或者集體,一條步道必然是公眾通行的空間,因此必須依照程序獲得政府與土地管理單位的支持,不能隨意亂做。步道做得不好,如果有行人受傷,也牽涉到責任的歸屬。因此在臺灣,我們都是與政府取得共識,品質把關,也同時做公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