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甚至拒絕上學的孩子讓家長頭痛不已。
從表面上看,孩子厭學拒學的原因是成績差。其實,「成績差」只是導火索,而不是問題的根源。
問題的根源在於孩子的心理。
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先驅傑羅姆·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都能以一定的知識的正當形式,有效地教給處於任何發展時期的任何兒童。
布魯納的這句話對我觸動巨大:由此看來,早教不是不可行的,而是教育者怎樣做到適應兒童個性化心理特點的因材施教。
孩子不愛學習,一定是教育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出現了問題。布魯納特別強調了通過激發孩子的個性化思考替代程序化、死記硬背的機械化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要在學習中激發孩子的創造性,誘發他們的快感。
孩子從厭學絕學到自傷自殺,只是同一問題的不同發展程度而已。
如果孩子討厭學習、絕對上學,那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向家長發出求救的信號:目前的學習生活真是太糟糕了,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收到這個信號後,家長該怎麼辦呢?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是責罵孩子,或者是緊張得不知所措?
小明(化名),初中一年級男生,小學時成績優異,乖巧聽話,除了敏感內向一點外,沒有什麼讓父母擔心的。然而上了初中一年級一個月後,開始慢慢變得起床吃力,後來逐漸發展到一到上學時間不是肚子疼就是頭疼,經常請假在家。有一次,他對父母說,不想上學了,交不上朋友,數學也沒有考好,特別懷念小學的時光……父母除了耐著性子,或溫情或嚴厲的給小明講解好好學習的利害外,好像還是無法解決小明的困擾。隨著軀體症狀越來越嚴重和頻發,小明不得不在家裡休學了……
在休學的「美好」時光裡,軀體症狀不翼而飛,小明既沒有頭痛也沒有腦熱,只是迷上了手遊,經常玩到半夜三更,反正第二天也不用上學……
爸爸媽媽也是焦頭爛額,惶恐不知所措,只能小心的忍者……直到有一次,凌晨三點發現孩子還在瘋狂的玩遊戲,他們終於忍無可忍,像被逼瘋了似的,與孩子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試圖馴服孩子回到校園,然而小明喊道:「我很沒用,我也不想活了,活得那麼痛苦!」
得知孩子的自殺念頭,父母也陷入了焦慮失眠之中,擔心孩子想不開有個三長兩短,一家人陷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
為什麼一個乖巧、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升入初中後,會遇到這麼大的危機?從開始的學習危機到後來的自殺危機,似乎父母也不敢要求小明好好學習、成績優異了,只期待他能正常回到校園就行了!
當孩子厭學拒學後,我們都想尋找到背後的根源,但似乎原因並不好找,很多因素複雜的糅合在一起。我們嘗試談論其中幾個關鍵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家庭關係緊張或混亂。比如說,親子關係緊張、疏離,夫妻關係不和甚至矛盾重重,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與學習適應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孩子早期經歷的不適當的家庭教育經歷,貌似已經被遺忘,實質上仍深深鐫刻在孩子的大腦中,成為強大的潛意識存在,長久而深刻的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所以,無論過去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做得如何,把握好現在並看清過去,才是最重要的。家長應關注和關心孩子內心的聲音,因為那才是對現實生活的補償、警醒和糾正。如果一味拒絕、排斥、壓制或糾正孩子內心的真正所思所想,那麼這些所思所想就會變成強大的力量,猶如魔鬼一般,將孩子撕成碎片。
因此,對於好的家庭教育來說,最重要的首先還是家長要經營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其他家庭關係。
我們既要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更需關心孩子的情感需要。
第二個因素:共生關係剝奪了孩子的獨立人格。由父母主導的親子共生關係固化了孩子的思維模式和心理模式,低自我分化的家人終日朝夕相處,心理上逐漸相互依戀,孩子仿佛變成一個連體嬰,一旦分離便焦慮不已。於是,孩子無法上學、無法出門,父母也無法離開,即使暫時離開,心理也無法不掛念孩子。同時,低分化的父母會將自己情緒的不穩定投注到某個最脆弱的孩子身上,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感受到父母的情感狀態,同步呈現出對學習、生活的無精打採。
當孩子出現厭學拒學的情緒後,大多數父母卻反過來抱怨孩子被動,缺乏自主能力。殊不知根源就在家長身上,是自己在潛意識中對孩子控制的太緊造成的。
父母用無限的耐心纏住孩子,把孩子「綁起來」。他們對孩子真正的情感需要毫不關心,而只想把孩子佔為己有。為了孩子,世上所有的事情他們都願意做,只有一件除外:讓孩子獨立。
第三個因素:不安全依附型人格特質的形成。擁有此類人格特質的孩子缺乏正確有效的學習動機、缺乏學習和生活目標,容易出現敵意和攻擊行為,導致學業艱難維持。那不安全依附型人格特質是怎樣形成的呢?
兒童的依附關係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人格特質,在孩子一歲時,就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嬰兒身上表現出不同的依附形態。如果父母對嬰兒的照顧從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周到有佳,嬰兒就會形成安全依附型的人格特質。這種特質有八成以上會維持到學齡期,到成年後,仍有七成以上會維持不變。由此可見,早期家庭教育,尤其是嬰幼兒時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父母沒有照顧好兒童的深層心理需要,有三分之二的安全依附型會轉變為不安全依附型。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1623-1662)在著作《思想錄》(第4卷)中指出:情感有著理性無法領會的理由。
父母如何領會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呢?
從孩子的作品中了解孩子,包括他們的繪畫、自由寫作、遊戲塑造、沙盤製作等;還可以從孩子無意間做出的細微動作、不自覺流露出的轉瞬即逝的表情來透視孩子的內心;對于敏銳的父母來說,哪怕是最隨意的揮灑,也隱藏著孩子靈魂深處的秘密。
對於孩子來說,做出決定的並不是他們自己,而是他們內心某種更為強大的情感力量。
第四個因素:父母的狹義引導。成績是唯一的評判標準,沒有成績,天便塌了。單一的評價標準,缺乏彈性,危機四伏,很容易將孩子推向危險的懸崖。如果恰巧遭遇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機,孩子生存的壓力倍增。父母過分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他們的情感需求,很容易阻隔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如果缺乏情感和愛的滋養,人的成長就會沒有重要的內在動力,就會變得沒有方向和力量。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有權力成為自己。正如英國作家毛姆所言:「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月亮和六便士》第218頁,【英】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李繼宏譯,天津出版傳媒集團,2016年1月第1版)
第五個因素:學校教育本身的局限性。校園學習標準化、單一化,缺乏因材施教的氛圍和舉措。學習是一系列複雜心理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這種心智過程的激發因素是積極的創造性思考而不是機械式的程序化教學。我們的學校教育過於標準化和程序化,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孩子的心理厭倦,此時如果有外界誘惑(比如說電子遊戲等)帶來的刺激和巔峰體驗捕獲孩子的喜歡探險、新奇、創造的心靈,學習便會成為一種糟糕的體驗。
這個世界唯一能給人帶來生命活力和意義的兩樣東西就是藝術與愛。藝術不產生真理,而產生美。「美是一種玄妙而奇異的東西,只有靈魂飽受折磨的藝術家才能從混亂的世界中將其提煉出來。當藝術家把美提煉出來之後,這種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認識的。要認識它,你必須重複藝術家的痛苦歷程。美是藝術家唱給你聽的音樂,要在你的心裡再次聽到它,你需要知識、敏感和想像力。」(《月亮和六便士》第84頁)雖然生活在喧囂的城市,我的內心卻比沙漠的隱士更加孤獨。只願其他人別來打擾我,此外更無所求。我全心全意追逐著目標,為了追到這個目標,我甘願犧牲精神之外的自己。我有著世俗所不能理解的理想。
2020年12月12日1120至1415於家
附:家庭會議0038摘要
時間:20201205晚上1948至2040
地點:HOME
出席: MEI WM WW ATAO YH
主持:MEI
紀要:
1.討論WM下周過生日事宜;
地點?WM說在家裡
WM的生日禮物?WM說要芭比娃娃,200元,ATAO出錢;MEI說WM自己也要出一點兒,不能全讓別人出
下周星期日上午去挑選生日禮物
買一些吃的零食
下周星期日下午在家裡開
邀請的朋友由WM決定
是否定蛋糕?WM說要定!!!
2.從1955至2040,ATAO MEI WW 三人打牌跑得快;WM和YH倆人玩。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