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小餐館託起致富夢|惠水縣濛江街道司蒙村村民石金洪

2020-12-20 天眼新聞

我是惠水縣濛江街道司蒙村四組村民石金洪,家中4口人,2004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我整個家庭的生活陷入了困境,10歲的兒子石禮奎在車禍中造成肢體二度殘疾、腦部受損,長期臥床,需要人長期照顧。

從2004年至2014年這十年中,我做過屠夫、賣過豬肉,由於家庭雜事耽誤,始終沒把豬肉生意做大,只能勉強維持家庭開支。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戶,自此司蒙村駐村工作隊的幹部幾乎每周都到家中來「問長問短」,為我家的發展出謀劃策。2015年在工作隊的引薦下,我的妻子羅啟蘭在我家附近的一家早餐店謀到一份服務員的工作,每個月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這樣不僅能照顧兒子,還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2016年,為了在時間上更自由,能更好地照顧家庭,我改行開始跑摩的。雖然收入不夠穩定,但只要勤快,每月至少能掙1500元,這一年,我家成功的摘下「貧困戶」的帽子。  2017年,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流動人口越來越多,看到附近村民開起農家樂生意都還不錯,我結合自己愛做菜的特長,也在村口租下一間30平米的門面,開起了小餐館。

2018年,在工作隊的推薦下,我參加了生態護林員職業技能培訓後,順利應聘成為了村級護林員,每年能獲得10000元的報酬。

2014年以來,我的兒子每年能領到殘疾人護理費500元左右,女兒上學也減免了學費,妻子也獲得了就近務工的機會。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我家先後入股了雲頂茶葉項目、大棚蔬菜種植項目、標準化大棚建設項目、養魚項目、茶葉種植等項目,每年共計能拿到分紅資金2000元左右。

意外的發生是不可改變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相信在今後的鄉村振興中,能夠帶來更多的好政策和更多的遊客,我的餐館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整理 張輝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二老均為四級肢體殘疾,二十多歲的兒子較老實,全家原來主要收入來源是簡單傳統的農業生產,用老羅的話說「我家這情況,只能解決溫飽,最多是勉強脫貧,發家致富那是不可能的。」
  • 「記者探訪脫貧路」亮源橋村:南竹託起致富夢
    因為信息不對稱,經常出現村民費了很大勁把竹子送到收購點時,大貨車已經裝滿了。沒賣出去的竹子,只能當作柴火燒。漸漸的,大夥不太願意賣竹子。2016年,村裡引進的正煌竹製品加工廠,讓冷清的亮源橋村,一下熱鬧起來。「突突突」……7月25日上午,村民肖春華開著拖拉機滿載南竹,進了正煌加工廠。不一會兒,就拿到1100餘元。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但是看著已經擴建起來的400多個平方的養殖場,我心裡卻是無比的喜悅。我叫陸雲成,家住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宏河組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距縣城約五十多公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也算不上便利。但在這裡,我卻靠養豬託起了致富夢。
  • 雲南會澤縣寶雲街道 特色產業託起貧困群眾「致富夢」
    原標題:雲南會澤縣寶雲街道 特色產業託起貧困群眾「致富夢」   雲南省會澤縣寶雲街道立足良好氣候、水源等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
  • 織金三甲街道:八月瓜種植託起的致富夢
    六月的三甲,陽光明媚,筆者走進織金縣三甲街道五星社區後衝組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種植的八月瓜種植基地,正趕上三甲街道組織委員尚顯江在基地裡指導種植農戶為八月瓜「梳果」。看著滿地剪下來的嫩果,在合作社務工的村民劉文群一邊為八月瓜「梳瓜」,一邊心疼地說「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據村民陳祖芬說,今年趕上疫情,外出不好找工作,到八月瓜基地上班,每天有100元的務工收入,不僅能就近照顧家裡,還有可觀的收入,比外出打工還划算。
  • 靜寧:林果產業託起百姓「致富夢」
    靜寧:林果產業託起百姓「致富夢」  平涼日報記者 楊曼藝  12月8日,靜寧縣紅六福果業有限公司19噸蘋果出口澳大利亞。17.6萬貧困人口依靠蘋果一業實現穩定脫貧。        「2008年以前我在外地打工,還在縣上跑了兩年計程車,回到鎮上賣過摩託,也開過沙石場,但都沒有賺到錢。2008年,因為家裡老人身體原因,我就想著還是務果園。經過這麼幾年,因為有了蘋果的收入,二層樓也修起來,各方面的生活條件都提高了,我感覺還是劃來在家裡務蘋果。」雷溝村村民雷拴成說道。
  • 亮源橋村:南竹託起致富夢
    △正煌加工廠內,村民正在加工製作定向簾 但近期本村有幾個在外務工的貧困戶會返鄉,雖然都是「生手」,胡志成仍想把這3個崗位留給他們。因為信息不對稱,經常出現村民費了很大勁把竹子送到收購點時,大貨車已經裝滿了。沒賣出去的竹子,只能當作柴火燒。漸漸的,大夥不太願意賣竹子。 2016年,村裡引進的正煌竹製品加工廠,讓冷清的亮源橋村,一下熱鬧起來。 「突突突」……7月25日上午,村民肖春華開著拖拉機滿載南竹,進了正煌加工廠。不一會兒,就拿到1100餘元。
  • 河南鎮平馬莊:小小雙孢菇,託起致富夢
    河南鎮平馬莊:小小雙孢菇,託起致富夢 2020-12-22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阿拉丁神燈」的第一千零一夜丨惠水縣崗度...
    這不是神話故事,這跟「阿拉丁神燈」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夜晚,卻是我駐村的第一千零一夜……【第一夜】我叫樊龍江,是惠水縣崗度鎮龍塘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也沒有了嫋嫋炊煙的田園牧歌,而是那一廂廂低矮破舊、搖搖欲墜的危舊房,還有那擁擠狹窄的村委辦公房、汙水橫流的串戶土路、無處不在的白色垃圾……各種似乎與時代「脫軌」的落後景象紛紛湧入腦海,我才發現我對農村、對貧困知之甚少。我心想這村可怎麼駐下去呀?這脫貧攻堅戰該如何去打呢?帶著這樣的不安與彷徨,我久久無法入眠......
  • 成凡駐村工作隊託起村民脫貧攻堅富夢
    成凡駐村工作隊託起村民脫貧攻堅富夢 2020-08-2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照進了「一束光」|惠水縣崗度鎮龍塘村...
    我叫羅順利,今年23歲,是惠水縣崗度鎮龍塘村的一名成功脫貧的建檔立卡戶。從小我家就不富裕,收入全靠父母在外打工,雖然條件很艱苦,日子卻過得很幸福。  2016年,我考上了大學,但是高昂的學費又一次讓我在心裡打起了「退堂鼓」,也再一次讓我想要放棄。後來在國家教育政策幫助下,我獲得每年學費減免4830元,生活費也得到了2500元補助,同時還有雨露計劃以及社會愛心企業的資助,讓我順利上了大學。父母這幾年外出打工,每年也有兩三萬的收入,也在這一年,我們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鄉村振興 巾幗先行】就業培訓託起致富夢——古浪縣勞務品牌培訓...
    【鄉村振興 巾幗先行】就業培訓託起致富夢——古浪縣勞務品牌培訓工作持續進行 2020-10-07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袁玉波:用真心換來真情
    2016年,組織安排我到惠水縣火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四年多來的扶貧工作,有心酸、有辛苦、也有欣慰。剛到火陽村,看到的就是那一棟挨一棟的破房子,一戶接一戶的貧困戶。說實話,我的心情很沉重,要實現2018年全面脫貧出列,壓力非常大。
  • 梅花鹿養殖託起群眾致富夢
    村民張昌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老人年事已高需要照顧,孩子也在上學,夫妻兩抽不開身外出務工。雖然生活比較困難,但生性要強的他從來沒想著只靠政府扶持過生活。看到張阿龍的梅花鹿家庭養殖場辦的有聲有色,他覺得養鹿這事能幹,於是在張阿龍的幫助下也開始養起了梅花鹿。
  • 陝西漢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到惠水縣進行考察
    8月18日,陝西漢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到惠水縣考察旅遊康養發展情況,對接項目投資事宜。投促局、文旅局、雅水鎮等相關負責人陪同考察。當日,陝西漢華產業集團到惠水縣濛江街道山後村、咕嚕雲嶺風景區、水頭水庫等地進行實地考察,並查閱了咕嚕雲嶺風景區、水頭水庫及惠水縣旅遊規劃相關資料,就惠水旅遊康養項目進行洽談並達成共識。
  • 在政策宣講中託起群眾「致富夢」——記中航集團扶貧幹部錢江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航集團制定的定點扶貧「8+2」項目規劃,也離不開心中有愛、踴躍參與的每位中航人,他們有的紮根草原,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嘔心瀝血、成果迭出;有的身居山林間,帶領村民攻克一座座貧困「堡壘」;有的雙腳深扎泥土,幫助全村走上脫貧摘帽的康莊大道。他們用一段段動人故事和一串串扶貧碩果,勾勒出中航人、央企人的本色與初心。  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幹部。
  • 保定郭家峪:山村飄出「茶清香」,黃芩託起致富夢!
    郭家峪:山村飄出「茶清香」 黃芩託起致富夢 新聞中心記者/孫維 羅達 楊怡如 淶水臺 △正在收割的村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親如一家人|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駐村隊員...
    我叫龍林,是貴定縣政協工作人員。2018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在兩年多的駐村幫扶工作中,所見所聞、種種經歷給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
  • 「我的扶貧故事」這個90後小夥「扎勁」得很|惠水縣好花紅鎮石頭關...
    我叫李俊傑,是一名90後。2017年初,我被組織派駐到貴州黔南惠水縣好花紅鎮石頭關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石頭關村是惠水縣的108個貧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7戶433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為40.7%。
  • 「我的脫貧故事」兩塊「金牌」之家丨惠水縣好花紅鎮滿玉村村民...
    我叫楊開培,是黔南自治州惠水縣好花紅鎮滿玉村的一名普通農民。我家拿到的「金牌」不是黃金製作的金牌,而是縣委政府為鼓勵考上大學的貧困戶家庭懸掛的金色牌子--「大學生之家」,它比黃金還要貴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實屬不易。記得2016年時,我的妻子患上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