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輟保學工作
教育部把控輟保學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政治任務,5月底專門召開了全國控輟保學工作現場推進會,強化了聯控聯保責任機制,建立了控輟臺帳銷號管理制度。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作為漠視侵害群眾利益的重點問題開展專項整治,並召開了專項整治工作會,進一步加大控輟保學推進力度。
10月29日,中紀委公布了控輟保學專項整治工作進展情況,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2019年5月底的29萬減少至6.5萬,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人數由15萬減少至2.7萬。「三區三州」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由2019年5月底的7.1萬減少至2.7萬,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人數由3.3萬減少至0.8萬。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為到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
教育部堅持多措並舉,積極推動各地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2018年是近十年來大班額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國平均大班額比例下降到7.1%,其中,超大班額比例下降到0.5%,有14個省份提前實現了到2020年大班額比例控制在5%以內的目標。
2019年,教育部採取強化招生入學源頭控制、加強學校建設經費支持、開展督導檢查等措施,重點推動大班額比例超過6%的11個省份加大工作力度。據摸底,這11個省份大班額平均比例由去年的11.8%下降到目前的6.5%,其中,海南由17.2%下降到3.4%,湖南由16.2%下降到5.1%,青海由13.5%下降到6.4%,河南由13%下降到6.9%,廣西由14.2%下降到8.5%。
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是今年的一場「攻堅戰」。今年以來,在全面完成摸排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治理整改工作力度,治理工作小組專門召開了會議進行專題研究,教育部等7部門制定印發了《關於做好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整改工作的實施意見》;今年10月,以治理工作小組名義召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各地整改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並將治理工作成效納入今年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
各地普遍加快了治理整改進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任務的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有1.14萬所,佔應治理總數的57%。
義務教育招生入學
近些年來,教育部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法》規定,紮實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改革,以促進教育公平為導向,按照「學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的目標,推動各地形成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學規則。今年初,專門印發了做好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通知,積極穩妥推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全覆蓋。特別是在中發〔2019〕26號文件印發後,要求各地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實行公辦民辦同步招生,並在明年招生入學工作中全面落實到位。
今年,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總體平穩,取得了新的進展。全國24個大城市(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和福州、南昌、鄭州、長沙、貴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8.6%。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的11個領域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顯示,人民群眾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名列第一;中國教科院開展的教育滿意度調查顯示,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名列前茅,其中對小學滿意度達87.4%,對初中滿意度達80.7%。
中小學課後服務
近兩年來,為解決家長「三點半」接孩子難題,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小學建立學生彈性離校制度,有效開展課後服務工作,明確相關保障措施,不斷擴大課後服務覆蓋面,豐富課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
目前,有29個省份已經制定了關於建立中小學課後服務制度的意見,絕大部分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也制定了具體實施辦法。據統計,全國36個大中城市(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5個計劃單列市)66.2%的小學,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後服務,43.2%的小學生、33.7%的初中生自願參加了課後服務,參與教師比例分別為58.3%和35.1%。同時積極推動課後服務向市縣中小學延伸拓展,滿足有需要的家庭和學生需求。
減輕學生過重負擔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社會上也廣泛呼籲做好減負工作。去年底,經報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30條),這是第一個全面系統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文件,明確了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和政府各方責任。各地積極貫徹落實「減負30條」,已有24個省份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
隨著地方減負實施方案的出臺,最近部分媒體和家長對此予以了較多關注,也報導了一些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對於家長來講,希望孩子打好學習基礎,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與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目標本質上是一致的。這裡,需要我們對減負工作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
1.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學生完成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是其應盡的學習義務和應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負擔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不應該視為過重學業負擔。我們還是要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勤奮學習、刻苦學習,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同時也要讓學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
2.減負是要優化學生的合理負擔。減負不能簡單地降低課業難度,減少作業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減負,應按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科學減負,有減有增,優化學生課業負擔,使學生負擔保持在合理的、適度的範圍之內。要針對當前學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問題,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實踐,同時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堅持因材施教,提供選修課程、彈性作業和幫扶輔導,積極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保障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
3.減負要堅持綜合施策、多方聯動。首先,學校要認真貫徹落實中發〔2019〕26號文件精神,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質增效,精準分析學情,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解決好學生學習上「吃不飽」、「消化不了」、需求多樣等問題;要減少考試次數,不得公布考試成績和排名,堅決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其次,要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規範培訓行為,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單」制度,切實減輕校外培訓造成的過重課外負擔。第三,深入推進家校協同育人,幫助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幫助孩子設定人生目標,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參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訓。第四,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不片面以升學率考評學校和教師,更不得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要深化中高考命題改革和招生入學改革,切實提高命題質量,注重考查學生綜合素質,不出超標難題怪題,規範招生入學秩序,緩解競爭壓力。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