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近日發布《關於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劍指一些網絡平臺的網貸營銷罔顧消費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廣告吸引流量等亂象。這也回應了近期某些土味借貸廣告把奇葩當流行、博眼球所引發的強烈社會關切。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很多提供線上服務的平臺都在極力拓展自己的金融業務,提供外賣服務的可以借錢給你,從事打車服務的也在借錢給你……一時間給公眾一種幻象:仿佛全世界都等著借錢給你,仿佛只要借錢就能過上好日子。前段時間,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更是發布了「打工者借錢給女兒過生日」「農民工借錢給患病的母親升級頭等艙」「老漢借錢追求空姐」等一系列土味借貸廣告,內容惡俗胡編亂造,令人極度反感。
這些刷屏的借貸廣告,以農民工、快遞員等底層群體作為主角,以動輒十幾萬元的借款額度作為誘惑,一邊突出借貸之前的生活困窘,一邊美化借貸之後的上層生活,刻意弱化還錢壓力,誇大免息福利,以土味情節營造虛假場景,以奇葩人設吸引大眾眼球,極盡譁眾取寵和低俗營銷之能事。在歪曲的價值導向下,溢出這些廣告畫面的,是滿滿的欺騙和誘導。
綜觀這些土味廣告,都在片面強調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但所謂零利息卻並不等於零成本,這背後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名目繁多的費用,此類產品息費的實際綜合年化利率也會很高。由此觀之,土味借貸廣告不僅只是誇大宣傳,更涉嫌欺詐,明顯違反了廣告法,同時還涉嫌不正當競爭,應該受到多重處罰。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網絡平臺之所以選擇農民工、快遞員等群體拍廣告,將他們當作目標人群,正是利用了這一群體對網絡借貸缺乏認知和對借貸規則一知半解的弱點。而通過廣告轟炸的形式,不斷傳播過度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必然導致一些高風險產品被錯位地推介給大量承受風險能力有限的群體。
任何產品都不容誇大宣傳和虛假宣傳,凡誘導客戶甚至誤導客戶的行為,都必須受到重拳懲治,網際網路金融產品自然不能例外。在輿論炮轟之下,停掉土味借貸廣告或許很容易,但要停掉某些網絡平臺經營理念中誘導用戶過度消費的思維恐怕很難。因此,要治理的不只是土味借貸廣告本身,還有平臺為了賺取利潤瘋狂無底線宣傳,無序放貸導致用戶過度負債的亂象。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些亂象。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就旨在從規章層面規範網絡小貸業務。該暫行辦法規定,網絡貸款公司應根據借款人收入水平、總體負債、資產狀況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金額和期限,使借款人每期還款額不超過其還款能力。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網絡小貸從業機構要對照相關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並特別強調,「禁止誘導借款人過度負債、多頭借貸」。這一通過完善法律規章對網絡小貸公司進行嚴格規制的舉措,及時而必要。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是風險和陷阱。合理使用借貸產品,能夠解燃眉之急,能夠便利日常生活,但以土味借貸廣告為典型代表的惡俗借貸營銷,不僅不利於消費者樹立理性的消費觀,還可能導致借款人過度負債,甚至讓他們身陷沉重的債務泥潭,毀掉本來的正常生活和整個人生。
人性是脆弱的,在貌似不勞而獲的好事面前,很多人禁不住誘惑,尤其是在嚴重缺乏相關金融知識的背景之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目標客戶正在日益下沉,很多原本借不到錢的人現在可以借到錢,這或許是好事,但如果風險把控不嚴,宣傳過度消費,誘導過度負債,危害的不僅是借貸者的資金安全和生活安寧,還可能增加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和社會不穩定因素。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及時出手,規制違規行為,正是要把風險化解在苗頭之中。相關規定正式出臺後,也要確保其得到切實貫徹落實,從而最大化地保障借貸者的合法權益,確保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