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米西 中國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進一步做好塑料汙染治理工作進行了部署。
以不可降解塑膠袋為例,《通知》要求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塑膠袋作為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物品,與其相關的規定必然會引發關注。在普遍支持政策帶來的環保好處外,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會對生活產生哪些影響?網友還關心哪些問題?「中國環境網」在網絡平臺(知乎)上發起相關提問後,網友進行了廣泛討論。
何為「可降解塑料」?
網友「徐致國」首先提到「可降解塑料」的限定問題,「通知沒有說明可降解塑料的標準,如果是採用GB/T38082-2019的話,我非常支持。因為該標準要求可降解塑料的所有組分都生物可降解,這種塑膠袋按理說扔進溼垃圾也沒問題。但如果是市場上一些掛羊頭賣狗肉型的『可降解塑料』,往不可降解的PE塑料裡摻玉米澱粉的假『可降解』,我覺得意義就不大了。希望國家能細化該規定或者制定可降解塑料強制性國標。」
筆者查詢到目前採用較為廣泛的定義,「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其穩定性下降,後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塑料。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
當然,也有觀點指出,這樣的可降解技術只是將塑料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且可降解部分僅限於澱粉、纖維素等添加成分,聚烯烴等樹脂成分仍然無法降解。塑料以較為微小的形式分散到環境中則更難回收和處理。
除了替代塑膠袋的可降解性是否「保真」外,網友也關心推廣可降解塑料的商家成本和消費者成本。「無非就是塑膠袋再漲價唄。」成了不少網友擔心的問題。「Mr.Super」就認為,「可降解的塑膠袋在製造成本上肯定會略高一點,能夠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廠家應該也佔少數。」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與消費國。筆者在企查查官網輸入關鍵詞「塑料」,就可檢索出475萬餘條與塑料相關的企業信息。如今新的政策下,對於當下傳統塑料生產企業來說,如何轉型升級將是他們面臨的考驗。
對此,網友們提出了期許:「需要及時協調各廠商調整生產,推出可行的替代品,不能讓外賣業等原本塑料製品需求大的行業出現大幅成本上漲」(網友「Elexxx」);「希望替代品能在強度韌性上比普通塑膠袋更強甚至超過」(網友「東鄉衡昭」)……
圖源:pexels免費圖片網
政策如何推廣?
「似曾相識」。新的塑料令,讓不少網友想起2008年起施行的「限塑令」,「限塑僅僅變成塑膠袋收費」也讓人們對新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實施產生擔憂。「想法是挺好的,就是不知道政策落地有沒有做可行性評估。個人覺得要想全面推廣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網友「歲序悠悠」說。網友「習慣一個人」也表示,希望這項舉措能全面推廣並進行徹底。
「印象中,這是對塑膠袋的第2次調整」,網友「饅頭牛牛」回憶,「上一次調整之後,『免費給予』變成『收費給予』,小小調整效果還不錯。新的調整方向改成全部禁用不可降解購物袋,但是又允許使用連卷袋、保鮮袋和垃圾袋。這就是留了口子,必然有多擦邊球的打法。比如,改裝成連有拉手的連卷袋(現在很多超市就有),改裝過後的垃圾袋等等。」
網友「要熱愛生活吖」則擔心,「市場調節下,賣家如果能夠提供免費塑膠袋,無疑會給消費者留下好印象,增加自己的競爭力;而為了降低成本,賣家又會傾向於提供更便宜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對於這種行為,如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制止處理,更多的賣家就會效仿。」
網友「數控煉丹」列舉了政策實施需要考慮的幾點要素——對於塑料廠商而言:①現有庫存如何處理?集中銷毀還是回收?損失由誰承擔?有無補貼?②生產線是否需要升級?新材料原料供應充足嗎?質檢新標準是什麼?用戶反饋與意見調查如何跟上?③違規如何處罰?
也有不少網友支起了招:「隨便起個名」覺得「一刀切政策」效果不大,應該先從袋子大幅度收費開始,然後要改善塑料製品使其可降解,政府控制廠家產量,超市收的錢交給國家用在環保上。「Mr.souter」也認為可以用經濟手段讓塑膠袋大幅漲價,「之前收費沒用,是因為塑膠袋價格還是太便宜了,漲到幾十塊一個,那所有人出門都會帶袋子的。」
圖源:pexels免費圖片網
那些「塑膠袋」以外的事
「塑料」的內涵廣泛,不僅僅是塑膠袋一項而已。網友「Mr.Super」就覺得,塑料的應用那麼廣泛,還需要多支持一下整個再生塑料產業。也有網友希望不要只關注塑膠袋,「中國每年生產幾十億件襯衫,這其中很多都用了化纖材料。大家可以查查石油化纖材料的降解時間。」
塑膠袋的處理,也涉及到垃圾處理和分類的問題。「物亦遊」認為,政策若能在農村實施的意義要遠比城市更大。「總體來說,城市都有垃圾處理系統。推廣不可降解塑膠袋對於那些沒有進入垃圾處理環節的垃圾才意義重大。雖然農村也有象徵性的垃圾桶,但處理十分不及時,大部分村民還是直接往河裡扔,導致河裡有很多漂浮物。」
「推廣可降解塑膠袋是很好,但也要考慮加快研製廢舊塑料製品的回收與再生設備,能迅速從生活垃圾中過濾出塑料製品,或從水域打撈塑料製品。現在雖然到處都在做垃圾分類,但是不少小區和寫字樓還都是一股腦全倒進垃圾車,分類並不過關。」
「限塑」也好,「禁塑」也罷,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做到減量。網友「易三叨」指出,「最大的環保是減少使用或重複利用。紙袋和布袋的生產成本和效率遠遠低於塑膠袋,一個紙袋最少要使用3次,布袋最少使用131次,才能與一次性塑膠袋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相同。如果你真的是一個環保主義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最大限度減少各類袋子的使用,或者挑幾個結實耐用的布袋重複使用。」
而減量的背後,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改變,正如「李sir」所說:「核心問題是一次性用品和一次性消費文化,不改變這點而僅尋求材料替代,不管可降解與否、是否非塑料材質,根本上只是『把一種一次性變成另外一種一次性』。對塑料的濫用是廉價社會的縮影,人人在談生活質量時只是在炫耀消費多少,在環保和健康上卻吝嗇於多花塊兒八毛。對民眾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道德呼籲,而是加強回收程序的便捷性和強調對個人利益的有效性。」
您如何看待最新的「塑料令」?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或閱讀原文,表達您的想法~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7924909
來源:中國環境
封面圖源自:pexels免費圖片網
編輯:米西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原標題:《明年起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聽聽網友們怎麼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