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秋霞 許青青 蔡敏婕
9月8日晚,
榮獲「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院士
從北京乘機返回廣州。
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的師生
自發聚集在學校圖書館門口,
迎接院士歸來。
這陣仗堪稱「大型追星現場」
↓↓↓
9月8日晚,師生自發聚集在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圖書館門口,迎接院士歸來。廣州醫科大學供圖(張迪 攝)
「南山風骨,國士無雙!」
師生們高喊著這句話
他們舉著亮燈的手機
現場宛若一片星光海洋
鍾南山對廣州醫科大學師生講話。廣州醫科大學供圖(張迪 攝)
鍾南山說,獲得共和國勳章,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疫情還未結束,希望能搭建更好平臺讓年輕團隊更深入參與抗疫工作。「年輕人上來,我最開心。」
敢醫敢言的鐘南山,還是一位教書育人的老師。從1960年至今,他都在不斷培養年輕人。
9月10日,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的慶祝第36個教師節大會上,鍾南山說:「我從小就聽到一句話,教師的工作像點燃的蠟燭,這輩子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但我認為只有一半是對的。教師不僅照亮了別人,也體現了價值。」
鍾南山稱,從醫從教60年來,他的體會是醫生既是靈魂工程師,也是人類保護健康的工程師。他希望學生能學會醫術,學會做人,學會如何更好對待病人,給病人同情和勇氣。
鍾南山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的慶祝第36個教師節大會上講話。何俊傑 攝
作為老師,鍾南山對學生的要求頗為嚴格。比如,在每一次查房之前,他都會詢問學生病人病症、療效等前後變化。
「鍾老師多次強調看病人不能只看一次,一定要有長期的跟蹤。如果我們沒有跟蹤的話,他一定會追問到底。如果查房的時候有醫生一問三不知,肯定沒辦法會過關。」廣州醫科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關偉傑說。
關偉傑曾是鍾南山的博士生,如今已是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位主要研究者。由於在支氣管擴張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今年9月下旬,關偉傑將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參加第4屆世界支氣管擴張和非結核分枝桿菌病大會。
鍾南山院士在課室與學生交流。廣州醫科大學供圖
關偉傑告訴記者,當初是鍾南山建議他將支氣管擴張作為主攻方向,並指出支氣管擴張研究雖然短時間難以出成果,「但現在病人急需我們用科研幫忙解決問題,我們就要甘於坐冷板凳,勇於開拓」。
在關偉傑看來,鍾南山做研究最鮮明的一個特點是基於臨床發現問題,然後通過研究解決問題。「鍾老師不會為了發文章而隨便找個課題做,一般都是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解決的話能夠改變現在診療策略,他就會去做。這也使得我們團隊的研究選題,一定圍繞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對學生要求嚴格的鐘南山,也嚴於律已。儘管如今已經80多歲,每次課題結題,他都會親自出馬,而且在答辯之前,特意讓助手聽他完整講述一遍,指出其中的問題,反覆演練到自己熟練為主。如果遇到自己不太清楚的問題,他也會虛心向晚輩請教。
鍾南山院士為南山班學生網絡授課。李凱萍 攝
對於這一點,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唐瀟瀟深有體會。
「鍾院士做報告的PPT基本都是自己做的,如果裡面有些內容他不太了解,他一定會詢問相關的人。如果是跟我做的研究方向相關,他會直接給我打電話,約時間當面討論,他一定要弄懂,才去講,他不會講自己不懂的東西。」唐瀟瀟說。
唐瀟瀟記得年終匯報的時候,鍾南山會從頭到尾聽取大家的匯報,然後用筆記錄下來,「有一次我坐在他附近,看見他在本子上密密麻麻記了很多,別人講完後,他就提出自己的疑問,講出自己的觀點。」
鍾南山院士給本科學生上課 廣州醫科大學供圖
鍾南山實事求是,還體現在不迷信權威或教科書上。一旦他有疑問,就會思考,進而查找原因,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的團隊。
關偉傑說:「即使我們的論文跟國外權威雜誌定調不一樣,如果確認我們的結論是正確的,鍾老師會一直堅持,而且會跟對方力爭,不會說對方是權威就不質疑。」
值得一提的是,鍾南山團隊裡的成員,幾乎大多數白天是醫生,晚上是研究者。科研和臨床的結合,是鍾南山一直所推崇的,他希望能夠培養臨床科研複合型人才。
在鍾南山的推動下,廣州醫科大學相繼在2010年、2013年分別創辦了南山班、南山學院。他工作再忙,也堅持為南山班親自授課。
廣州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李建華告訴記者,按照鍾南山的教育理念,南山班致力於培養優秀的臨床醫師、優秀的臨床科研工作者和優秀的臨床管理人員。「鍾院士覺得醫學人才的培養一定要跟臨床結合,他特別強調臨床實踐能力。」
在鍾南山的推動下,廣州醫科大學將南山班、南山學院作為試點,將基礎和臨床課程整合,課程體系全部以疾病為主線。李建華指出,南山班學生在第三個學期就開始上器官系統課程,併到醫院見習。目前,南山班已經有167名畢業生,他們現在大部分都在從事臨床研究。
梁恆瑞(右一)和鍾南山院士合影。受訪者供圖
梁恆瑞曾是「南山班」的一員,如今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院胸外科專業型研究生。他說:「即使到現在,醫院基本上是臨床和科研兩手抓。每周的大查房,鍾院士都在,他們老一輩的人通過討論的形式給我們傳授經驗,讓我們知道最前沿的情況,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梁恆瑞坦言,剛上大學時,自己什麼都不懂,現在學會了治病救人的方法。疫情發生以來,他也參與到新冠肺炎整個研究過程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鍾南山培育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唐瀟瀟說,即使不是他的學生,鍾南山為人處世的方式,對於科研的態度,都在潛移默化影響大家。
廣州醫科大學校園內的橫幅。孫秋霞 攝
「前天晚上,當鍾院士回到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時,校區門口擠滿了學生。其實,剛開始學校只是安排十幾個教授去迎接他,沒想到同學們陸續加入進來,這都是大家發自內心地去追逐榜樣,相信一直都會影響這些年輕人。」唐瀟瀟說。
【編輯:郭夢媛】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