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見過一個寶媽,對孩子的學習特別苦惱。
說孩子一寫作業就「作妖」,一會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吃零食,一會兒要用手機查東西,沒一刻消停。
一開始,她好聲好氣,對孩子說:好好學習,到時給你買玩具。
後面苦口婆心地教育:你不好好寫作業,將來考不上大學就等著去工地搬磚吧。
再後來,都十點了孩子還在磨磨唧唧,於是怒火中燒:12點沒寫完,你就等著挨棍子吧。
其實,這位寶媽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的學習太過關注。
你會發現,太過關注孩子學習的家庭,孩子反而不愛學習,甚至成績還比不上家庭情況一般,父母又不怎麼管的孩子。
很多家長在言語上還給孩子造成了對學習非常不好的印象:學習是為了得到喜歡的玩具,可以避免挨揍,可以不去工地搬磚。
而這樣的理由,沒有一個能說服孩子持續不斷地學習。
《孩子的情商》一書說: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做事的動力,其實是因為我們大人用過度的外在推力,傷害了他們的內驅力。
我非常能理解父母們的好意。
考一個好學校,意味著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甚至改變幾代人的命運。
但千萬別讓一個人的學習成績,決定全家人的生死榮辱。
想起多年前的一則新聞,一個單親母親,從兒子中考一直陪讀到兒子考研。
很不幸,孩子很努力,但兩次都以失敗告終。
為了母親,他還想再考。
但這時,他已經患有了嚴重的抑鬱症,再也考不下去了。
於是孩子持刀自殘,母親奪刀相救,結果還誤刺了母親,險些要了她的性命。
據說,這位母親本來是一個性格開朗、工作幹練的基層婦女幹部。
當她下決心進城陪讀時,才40歲出頭。她拒絕再婚,辭掉工作,賣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兒子身上。
我們常說,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
後來不知道哪裡看來一句話,深表認同:不要相信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壓力從來都只會成為病例。人生真正的動力,源自於內心深處對於快樂與興趣的追求。
這三個故事,其實都是來自身邊的真實案例。
第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從小就喜歡跳舞,高中選文理分科時,她決定走藝術高考這條路。
但父母不同意,覺得舞蹈沒前途,希望孩子能選文科,將來做老師。
但女孩的態度非常堅決,用絕食來反抗,最終父母同意了她的選擇。
後兩年,父母也不怎麼管她,但女孩卻能一個人勤學苦練,自己去聯繫老師輔導,請教,最終實現夢想,考上理想學府。
第二個故事:
有個小男孩,上初中時,喜歡班上的一個學霸。
但他成績平平,有點自卑,連向學霸請教的勇氣都沒有,他自認為自己的才華能力都不足以與女孩匹配。
於是給自己定下目標,發奮圖強,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於是先從自己的弱項英語做起,有時間就去翻牛津字典,一一背誦,找人一起練習口語,堅持了三年。
後來大學畢業後,男孩選擇創業,開口譯班,年紀輕輕就擁有了百萬年薪。
第三個故事:
有一個男孩,平時學習做作業非常不自覺,罵一罵動一動,得過且過,考上的高中也非常普通。
高一時,爸爸得了癌症,半年後去世了。
爸爸去世後,男孩似乎一夜長大了。
開始發瘋似地學習,特別自覺,平時和媽媽吃飯也會分享一些心得體會。
他告訴媽媽,以後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過上好日子。
最後,男孩從年級五百多名衝刺到了前50名,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後來保研了北京的名校。
在第一個故事中,女孩的內驅力來源於她的興趣,她非常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遵從自己的內心,所以非常自覺。
在第二個故事中,孩子的內驅力,是想獲得自己心中覺得最重要的人的認可。從而默默的努力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在第三個故事中,喚醒男孩的驅動力,是他內心的責任感。他覺得自己是家裡的男子漢,通過努力不斷強大自己給媽媽一個更好的生活。
這些內在動力,都與監督無關。
很多孩子,最勤勉上進的時光,恰恰是獨自一個人的時光。
在沒有人監督的時候,默默為了心中某個目標努力。
而前面的孩子之所以會逃避、抗拒學習,就是因為他學習的內驅力沒有喚醒,覺得學習是為他人所學。
在他沒有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之前,困惑、焦慮、煩惱與憤怒始終圍繞著這個家庭。
相信身邊有很多寶媽會遇見文章開頭說的情況。
孩子不喜歡學習,不喜歡寫作業。
這裡面原因有很多,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習本身就是件困難的事,孩子天生不喜歡上學。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更高效的學習,有成就感,喜歡上學習呢?
美國有一個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寫了一本著作《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書裡介紹了9個認知科學原理。
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原理,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主動學習了。
慕課君給大家選了其中的4個,給大家一些引導建議。
01 給孩子的問題難度要適中
研究發現,人類天生好奇,但並不是天生擅長思考。
學習是需要思考的,但人類行動更多地依靠記憶。
比如說,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常常沿用與上次做這件事的相同方式。你吃飯點菜的時候,想不好要吃什麼,就點原來吃過的那些,這樣最節約認知資源,或者俗話說的,最省腦子。
那我們為什麼有時候願意思考呢?
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讓人有快樂的感覺。
但這問題太難或太容易都不行。難度太低,無聊;難度太高,挫折;難度適中,就剛剛好。
所以,讓孩子喜歡學習,給孩子的問題要難度適中。
給孩子定一些跳一跳、夠得著的小目標,讓孩子覺得學習有些挑戰,但努力之後,又可以克服的事情。
02 儘早豐富孩子們的事實性知識
我們常說,三年級是個坎兒,許多孩子會突然跟不上同齡孩子,差距越來越大。
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的背景知識有差別,知道得越多,學習新知識越容易。
舉個例子,判斷下面哪個動物不屬於昆蟲:蝴蝶、蒼蠅、蜘蛛、蝗蟲。
那麼,首先你要知道昆蟲的定義,知道上述動物的身體構成,這些事實性知識。
再舉個例子,玩遊戲三國殺,有背景知識,你理解起來就容易,如果對三國的人物不了解,玩起來就會慢一些。
因此,我們要儘早豐富孩子的事實性知識。比如閱讀、參觀博物館、旅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等,都很不錯。
03 教育孩子,多用孩子熟悉的事物來舉例
不知道你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問孩子,手裡有4個梨,媽媽再給2個,答,6個。再問孩子,警察叔叔昨天抓了4個小偷,今天又抓了2個,答,不知道。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因為和梨比起來,抓小偷是孩子比較陌生的事物,所以用不熟悉的例子來學習算數這樣的抽象知識時,孩子會遇到困難。
04 想要熟練掌握,必須練習再練習
很多人反對題海戰術,事實上,練習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把複雜問題練習到自動化的效果。
但慕課君並不建議孩子寫完作業,完成你的要求後還要源源不斷地給孩子出題做,佔用孩子玩耍的時間,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
分散時間練習的效果是比較好的。用一個周末下午做完100道題,不如把這些題分散到周一到周五,每天20道,這樣孩子會掌握得更加牢固。
想了解更多的家長,建議去買這本書來看看。
看過一個紀錄片《出路》,裡面有個女孩子令我特別惋惜。
影片中12歲的女孩,雖然在一間只有兩個人的教室讀書,普通話都講得不怎麼標準。
但她有自己的追求:「我要去北京讀大學,然後給別人打工,每個月掙一千塊錢,給我家買些面,家裡的面不夠吃,再買一些油。」
可惜最後卻扛不住現實,她輟學回家找工作。
可大堂經理告訴她:「你太小了,前臺需要基本的電腦操作,大多都需要學歷。」
「掃地……呢?」她這樣問。
後面,她回了家,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孕婦談論著家長裡短。
幾年後,16歲的她,嫁給了表哥。
我總在想,如果她能多讀幾年書就好了,這樣就不會毫無選擇,只能早早回家結婚生子。
人生沒有了盼頭。
想起龍應臺寫給兒子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為人父母,支持孩子讀書是一項重要義務,但如何引導,其實非常考驗家長的能力與耐心。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