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孩子逆襲的真實故事: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喚醒孩子內在動力

2020-08-28 飛慕課

別讓你的「外驅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


之前見過一個寶媽,對孩子的學習特別苦惱。


說孩子一寫作業就「作妖」,一會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吃零食,一會兒要用手機查東西,沒一刻消停。


一開始,她好聲好氣,對孩子說:好好學習,到時給你買玩具。


後面苦口婆心地教育:你不好好寫作業,將來考不上大學就等著去工地搬磚吧。


再後來,都十點了孩子還在磨磨唧唧,於是怒火中燒:12點沒寫完,你就等著挨棍子吧。


其實,這位寶媽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的學習太過關注


你會發現,太過關注孩子學習的家庭,孩子反而不愛學習,甚至成績還比不上家庭情況一般,父母又不怎麼管的孩子。


很多家長在言語上還給孩子造成了對學習非常不好的印象:學習是為了得到喜歡的玩具,可以避免挨揍,可以不去工地搬磚。


而這樣的理由,沒有一個能說服孩子持續不斷地學習。


《孩子的情商》一書說: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做事的動力,其實是因為我們大人用過度的外在推力,傷害了他們的內驅力。


我非常能理解父母們的好意。


考一個好學校,意味著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甚至改變幾代人的命運。


但千萬別讓一個人的學習成績,決定全家人的生死榮辱。


想起多年前的一則新聞,一個單親母親,從兒子中考一直陪讀到兒子考研。


很不幸,孩子很努力,但兩次都以失敗告終。


為了母親,他還想再考。


但這時,他已經患有了嚴重的抑鬱症,再也考不下去了。

於是孩子持刀自殘,母親奪刀相救,結果還誤刺了母親,險些要了她的性命。

據說,這位母親本來是一個性格開朗、工作幹練的基層婦女幹部。


當她下決心進城陪讀時,才40歲出頭。她拒絕再婚,辭掉工作,賣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兒子身上。


我們常說,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


後來不知道哪裡看來一句話,深表認同:不要相信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壓力從來都只會成為病例。人生真正的動力,源自於內心深處對於快樂與興趣的追求。


三個故事告訴你,孩子的內驅力來源哪裡?


這三個故事,其實都是來自身邊的真實案例。


第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從小就喜歡跳舞,高中選文理分科時,她決定走藝術高考這條路。


但父母不同意,覺得舞蹈沒前途,希望孩子能選文科,將來做老師。


但女孩的態度非常堅決,用絕食來反抗,最終父母同意了她的選擇。


後兩年,父母也不怎麼管她,但女孩卻能一個人勤學苦練,自己去聯繫老師輔導,請教,最終實現夢想,考上理想學府。



第二個故事:


有個小男孩,上初中時,喜歡班上的一個學霸。


但他成績平平,有點自卑,連向學霸請教的勇氣都沒有,他自認為自己的才華能力都不足以與女孩匹配。


於是給自己定下目標,發奮圖強,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於是先從自己的弱項英語做起,有時間就去翻牛津字典,一一背誦,找人一起練習口語,堅持了三年。


後來大學畢業後,男孩選擇創業,開口譯班,年紀輕輕就擁有了百萬年薪。


第三個故事:


有一個男孩,平時學習做作業非常不自覺,罵一罵動一動,得過且過,考上的高中也非常普通。


高一時,爸爸得了癌症,半年後去世了。


爸爸去世後,男孩似乎一夜長大了。


開始發瘋似地學習,特別自覺,平時和媽媽吃飯也會分享一些心得體會。


他告訴媽媽,以後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過上好日子。


最後,男孩從年級五百多名衝刺到了前50名,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後來保研了北京的名校。



在第一個故事中,女孩的內驅力來源於她的興趣,她非常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遵從自己的內心,所以非常自覺。

在第二個故事中,孩子的內驅力,是想獲得自己心中覺得最重要的人的認可。從而默默的努力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在第三個故事中,喚醒男孩的驅動力,是他內心的責任感。他覺得自己是家裡的男子漢,通過努力不斷強大自己給媽媽一個更好的生活。


這些內在動力,都與監督無關。


很多孩子,最勤勉上進的時光,恰恰是獨自一個人的時光。



在沒有人監督的時候,默默為了心中某個目標努力。



而前面的孩子之所以會逃避、抗拒學習,就是因為他學習的內驅力沒有喚醒,覺得學習是為他人所學。


在他沒有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之前,困惑、焦慮、煩惱與憤怒始終圍繞著這個家庭。


如何培養愛學習的孩子


相信身邊有很多寶媽會遇見文章開頭說的情況。


孩子不喜歡學習,不喜歡寫作業。


這裡面原因有很多,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習本身就是件困難的事,孩子天生不喜歡上學。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更高效的學習,有成就感,喜歡上學習呢?


美國有一個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寫了一本著作《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書裡介紹了9個認知科學原理。



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原理,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主動學習了。


慕課君給大家選了其中的4個,給大家一些引導建議。


01 給孩子的問題難度要適中


研究發現,人類天生好奇,但並不是天生擅長思考。


學習是需要思考的,但人類行動更多地依靠記憶。


比如說,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常常沿用與上次做這件事的相同方式。你吃飯點菜的時候,想不好要吃什麼,就點原來吃過的那些,這樣最節約認知資源,或者俗話說的,最省腦子。


那我們為什麼有時候願意思考呢?


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讓人有快樂的感覺。


但這問題太難或太容易都不行。難度太低,無聊;難度太高,挫折;難度適中,就剛剛好。


所以,讓孩子喜歡學習,給孩子的問題要難度適中。


給孩子定一些跳一跳、夠得著的小目標,讓孩子覺得學習有些挑戰,但努力之後,又可以克服的事情。


02 儘早豐富孩子們的事實性知識


我們常說,三年級是個坎兒,許多孩子會突然跟不上同齡孩子,差距越來越大。


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的背景知識有差別,知道得越多,學習新知識越容易。


舉個例子,判斷下面哪個動物不屬於昆蟲:蝴蝶、蒼蠅、蜘蛛、蝗蟲。


那麼,首先你要知道昆蟲的定義,知道上述動物的身體構成,這些事實性知識。


再舉個例子,玩遊戲三國殺,有背景知識,你理解起來就容易,如果對三國的人物不了解,玩起來就會慢一些。


因此,我們要儘早豐富孩子的事實性知識。比如閱讀、參觀博物館、旅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等,都很不錯。


03 教育孩子,多用孩子熟悉的事物來舉例


不知道你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問孩子,手裡有4個梨,媽媽再給2個,答,6個。再問孩子,警察叔叔昨天抓了4個小偷,今天又抓了2個,答,不知道。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因為和梨比起來,抓小偷是孩子比較陌生的事物,所以用不熟悉的例子來學習算數這樣的抽象知識時,孩子會遇到困難。


04 想要熟練掌握,必須練習再練習


很多人反對題海戰術,事實上,練習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把複雜問題練習到自動化的效果。


但慕課君並不建議孩子寫完作業,完成你的要求後還要源源不斷地給孩子出題做,佔用孩子玩耍的時間,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


分散時間練習的效果是比較好的。用一個周末下午做完100道題,不如把這些題分散到周一到周五,每天20道,這樣孩子會掌握得更加牢固。


想了解更多的家長,建議去買這本書來看看。




看過一個紀錄片《出路》,裡面有個女孩子令我特別惋惜。


影片中12歲的女孩,雖然在一間只有兩個人的教室讀書,普通話都講得不怎麼標準。


但她有自己的追求:「我要去北京讀大學,然後給別人打工,每個月掙一千塊錢,給我家買些面,家裡的面不夠吃,再買一些油。」


可惜最後卻扛不住現實,她輟學回家找工作。


可大堂經理告訴她:「你太小了,前臺需要基本的電腦操作,大多都需要學歷。」


「掃地……呢?」她這樣問。


後面,她回了家,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孕婦談論著家長裡短。



幾年後,16歲的她,嫁給了表哥。


我總在想,如果她能多讀幾年書就好了,這樣就不會毫無選擇,只能早早回家結婚生子。


人生沒有了盼頭。


想起龍應臺寫給兒子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為人父母,支持孩子讀書是一項重要義務,但如何引導,其實非常考驗家長的能力與耐心。


和大家共勉!

相關焦點

  • 【舐犢情深】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 01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很簡單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放眼望去,有的孩子能夠主動學習,廢寢忘食,而有的孩子每天花同樣多的時間學習,卻沒有一點效果.這是為什麼?雞蛋,從內部打破才有生命力,孩子亦如此.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佼佼者,就必須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 如何呵護孩子內在動力?
    因為是普通人家孩子奮鬥出來的,所以不敢拒絕各種請求、怕因此得罪人,這恐怕是很多沒背景的人成長的真實心理。從這些真實的旁白我看到了什麼呢?看到了一個人成長的內在動力。一個孩子如果有了強大的內在動力,不管他的處境和條件有多麼不理想,但總是能夠闖出一片天地,有一番作為。
  • 如何調動孩子的內在動力?本文解密讓孩子幸福與成功兼得的小妙招
    其實也就是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1.內在動力就是我們做事的動力來源於內在,是為了享受樂趣,提高能力,出發點與自己有關,與體驗有關,能自得其樂。如果把人比喻成一輛汽車,擁有內在動力的人,即擁有發動機,又能生產燃料,自給自足,形成了做事的閉環,能直接驅動自己。
  • 孩子不想學,家長該怎麼引導?試試自我目標設計法,喚醒內在動力
    幸虧後來看到一篇介紹【喚醒孩子學習動力訓練營】的文章,裡面提到老師像教練一樣帶著學的【訓練營】模式吸引了我。學習課程之後,老師對孩子學習心理的分析顛覆了我的認知,我終於知道了孩子學習背後的內在邏輯!運用老師教我的方法,我慢慢引導兒子的學習態度,幫助他找到學習的目標要和方向,兒子的改變真的好大!
  • 【新時代文明實踐】西關社區開展《喚醒孩子內在學習動力》家長學校活動
    為了幫助廣大父母更新家庭教育理念9月7日,街道西關社區婦聯開展《喚醒孩子內在學習動力》家長學校活動,街道及各社區村婦聯主席、婦聯執委參加。區婦聯專家就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扼殺孩子學習動力的三個因素;人生志向對於學習的激發;家校共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講解,強調了注重家庭教育,注重閱讀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 教育就是喚醒,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內在力量才是智慧的教育
    教育就是喚醒教育就是喚醒,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內在力量才是智慧的教育父親說,「以這隻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我們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被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像是沉睡在石塊裡面的獅子,需要父母和教師將其從蒙昧中喚醒,激發他們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
  • 孩子在家這段時間,如何「點燃」他的內在動力?| 家庭教育每周一課...
    不過,學校可以不去,孩子的成長卻不能落下。「停課不停學「成了近期備受關注的事情。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裡很難進入學習狀態,該怎麼辦呢?如何才能「點燃」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 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墊底辣妹》:片中「喚醒」孩子學習力的3個方法,值得父母參考
    故事簡單,但很真實,也很勵志。影片主角是一名被測試水平只有小學四年級的高中女生,也是一個考試全年級倒數第一的「差生」,還是一個穿著奇裝異服的「小太妹」,但就是這樣一個日本女孩,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拼博,居然成功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名校:應慶大學!這種完美逆襲,不得不令天下的父母們心生希望,同時也令不少學子們深受感動、熱血沸騰。
  • 教育是為了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人成才,教學大綱上也明確提出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這裡的的「傳道」、「成才」、「德」,都是「道」,把教育的首要目標都放在"傳道"上。 其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這才是傳道的本質。
  • 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
    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現在我們說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喝不到清水,但我們給了孩子這種人文情懷嗎?這種教育缺失之後,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視。他們沒有自我內在發展動力,沒有強大境界支撐下的動力,所有的壓力都來自於學校、教師和家長強加的通過考學改變命運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沒有給今天的學生提供獨立自主能力成長的空間。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韓愈在《師說》裡講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這才是傳道的本質。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高級智慧高層維度的質點,本身自帶全部維度的一切智慧,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含義。科學表明,即使最聰明的人如愛因斯坦,也只是使用了大腦的5%的能量,還有95%的潛能沒有使用和開發。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什麼東西缺失了,沒有這個東西,我會很難受,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一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與其用外力推著走,不如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內在的力量遠比外在的力量更強大。,因為,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 當滿足了這些後,我認為,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主要靠以下三點:
  • 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需要被「喚醒」,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想讓孩子學習好,這真的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學習好只是單純的考高分嗎?我想不是。學習好是要背誦很多古詩文嗎?也不僅限於此。想要孩子自身的素質好,不是任何一項能力就可以說明的。每一個孩子的大腦,都有無限開發的可能性。有育兒專家說道:"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必須得喚醒他的內在驅動力。"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 奮戰500天,減重128斤,考上國防科大: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喚醒孩子...
    詩人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只有點燃孩子對實現自我的渴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要想要點燃這把火,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孩子的內在力量。1擁有內在力量,到底有多爽?可是她卻忘了,從小到大都被她困住的孩子,猶如剪斷了雙翅的小鳥,還怎麼飛翔呢?不管是《陽光普照》中的阿豪,還是狄鶯的孩子,他們都丟失了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獨立的靈魂。他們活在別人的期望中,活在別人以愛的名義進行的控制中,從小到大都是靠父母推著走,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內在動力。
  • 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覺醒, 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
    原來那些內在的驅動力,就被外在的動機所取代。史丹福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著名的「畫畫實驗」。他們招募了51個年齡在3到4歲的學齡前兒童,所有參與研究的兒童都對繪畫十分感興趣。孩子們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小組中。其中一個小組中,孩子們被告知,如果他們自覺畫畫,就會得到一份帶有金色印章和緞帶的證書;另外一個小組,孩子們被告知不會有任何獎勵。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超簡單
    孩子的學習問題牽動著每一個父母的心,按理來說,我們為他們報了各種補習班、自習室可成績為什麼提不上來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缺少了內在驅動力。舉個例子,內在驅動力就是「渴了想喝水」,外在驅動力就是「遲到要扣錢」。一般來說,外在驅動力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所以具有三個弊端:沒有延續性:「寫完作業我給你個棒棒糖」,但要是沒有棒棒糖呢?孩子還願意寫嗎?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分享《自驅型成長》這本書的最後一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另外,當我們在說一個孩子做事缺乏積極性時,其實指的是「缺乏內在動力」。一旦這些外在力量沒有了,動力也就消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你推一下,他動一下,你不推了,他也就不動了的原因。所以,要想長久的解決孩子的學習動力問題,必須要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給他們加滿油,讓他們自我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