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

2020-09-05 初中物理化學

「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麼,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一個人就不會有大智慧。一個人的情懷和境界,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學習,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的高度。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



1

教育已遠離了其自身的功能


這個話題與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有極大的關係。學校教育到底是幹什麼的?現在學生上小學為了上中學,上中學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工作。在這樣一個話語體系裡,根本沒有培養人的問題,沒有為生活做準備、為終身發展做準備的問題。當前我們的教育本身並不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當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內在聯繫,教育本身才更有意義,學生的學習也才更有興趣;相反,學習脫離了生活和人自身的體驗,學習就是枯燥的,孩子還有什麼興趣?學生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才可以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是什麼,比如他在課堂上突然解開了一個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學習興趣立刻就可以調動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回到教育本質上,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後掙大錢才快樂。為什麼孩子們感覺到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最累,因為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都是和自身體驗沒有直接關係的東西,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2

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需要


看待壓力,關鍵要看清楚這種壓力來自何方。是自己內心的一種需要,還是家長、學校強加給他的。當前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多是系統體制下的壓力,而不是內心自我成長需求所帶來的壓力。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的問題。

考大學是為了什麼?不少學生認為,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我的父母和自己過上好日子,而沒有把自己將來的事業,同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聯繫起來,沒有對國家未來的關心,更沒有對人類命運的關懷。現在我們說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喝不到清水,但我們給了孩子這種人文情懷嗎?這種教育缺失之後,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視。他們沒有自我內在發展動力,沒有強大境界支撐下的動力,所有的壓力都來自於學校、教師和家長強加的通過考學改變命運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沒有給今天的學生提供獨立自主能力成長的空間。

當我們培養的高中生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時候,我們的人才培養就是非常值得憂慮的。我曾經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麼,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他就不會有大智慧。錢偉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錢偉長是依靠歷史和語文考了滿分進入清華的,他的物理只考了五分,但是他卻成了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為什麼?日本人入侵中國了,他要報效祖國,就毅然放棄了中文,改學了物理。他沒有物理學的基礎,可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大家。這說明情懷和境界是決定人生和事業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動人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所謂要給學生一定的壓力,在我看來,就是要喚醒學生內在的追求,沒有內在的人格的自我覺醒、自我意識的覺醒,外在的所謂各種壓力,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所起的作用不僅是短暫的,而且就學生的終生發展是極其有害的。不能不說,一些高中生離校時採取的極端發洩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進入大學就迷失方向、不願意學習,就是這種惡果的直接體現。



3

減負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標


我不贊同減輕課業負擔這個說法。我認為,應該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什麼叫性質?從被動到主動學習。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什麼重?是因為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結構,就是學習內容不能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的。既有書本學習,也有實踐學習;既有課堂學習,也有校外的學習;既有制度化學習,也有自主的學習。狀態,是指學生的學習是有興趣的,是有效率的,沒有興趣、沒有效率的學習負擔是無意義的。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念: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不是減輕負擔,而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結構和狀態,讓每個學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飯、睡眠、交際之外,都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

因此,談到減負,只做「減法」,沒有「加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要減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同時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讀書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4

中國學生缺失三種「素質」


我對中國教育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今天,中國的學生熱情、獨立、開放、自信,但卻嚴重缺乏強烈的學習興趣,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是學生最重要、最寶貴的學習素質,是引領、促進、保障學習有效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品質;獨立性,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對生活的自主處置能力、對問題的自主判斷能力,等等;社會責任感,是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對家庭所擔負的自我使命。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別。而這三個要素又恰恰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我曾經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麼,是國家情懷,社會情懷,人類情懷。沒有這種大德,一個人就不會有大智慧。一個人的情懷和境界,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當下的學習,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的高度。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



5

擇校問題需要綜合治理


說到底,擇校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改革開放之後,為了所謂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國家還是集中財力辦了一批重點學校。這個問題一開始並不突出,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的時候,資源不均衡問題就十分突出了。2006年,《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要均衡發展,把均衡發展上升為國家政策。解決這個問題,一要抓資源配置增量均衡;二要通過標準化學校建設,解決學校之間存量差距過大的問題。三要通過促進優秀校長和教師的流動,解決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這恐怕是我們各地下一步要突破的難點。

我認為,因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帶來的擇校應該解決。但由於學校辦學特色和個性不同,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遷徙和長期流動等因素帶來的擇校問題會長期存在,所以我們對擇校要持歷史、客觀的理性態度。當資源配置相對均衡,校長和教師順暢流動,這一切形成制度化,還存在擇校問題,怎麼辦?這時學額的分配要有公平的辦法,要有民主的監管機制。比如電腦搖號就是個好辦法。


6

並不反對基於內在興趣的校外班


選擇興趣班的關鍵在出發點。比如奧賽,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奧賽班的出發點就有一些功利,他們把奧賽作為敲門磚為孩子升學做準備。這跟人的天賦和成長是沒有關係的,很多參加奧賽的孩子並沒有天賦,奧賽變相成為扼殺人才的一種工具。所以我主張各種奧賽必須和升學的功利價值分開,不能把它作為升學的敲門磚。三年前,山東省即把所有的社會證書考試和中考切斷了關係,包括奧林匹克競賽都不能作為升學的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呼籲,高等學校自主招生也應該和奧賽切開,各種奧賽的金牌獲得者不能直接獲得升學資格。將來我們徹底把這些功利切開以後,才能引領家長讓孩子因興趣、因天賦、因素質而參加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歡的興趣班、奧賽班,而不是直接把它作為敲開各級各類學校大門的「敲門磚」。


7

沒有效率的學習,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越差


愛孩子是人人都會的,對於父母來說這是天然的本能。但是會愛孩子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真正愛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教育是有規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學的,從整體上講,家長的教育素養還應該進一步提高。當然這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的家長,實際上學校的工作做得並不好。很多學校是掛著家長學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長就教育孩子的科學問題真正進行過溝通。比如,我們開了許多必修課、選修課,家長認為不必要,認為只要開好考試科目就行了。他們不懂得,課程就像一個營養菜單,講究科學的結構和比例問題,這些都需要跟家長溝通。必須要讓家長了解關於課程開設的科學知識,學10個小時未必比8個小時成績高,如果缺乏學習興趣、不講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話,學生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會越差。

「勤奮」是一個好品質,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勤奮會帶來好的效果,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個人越勤奮,其惡果會越嚴重。沒有效率的勤奮只能扼殺孩子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人生追求。值得珍藏的教育金句(連載24)
    517、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接受生命教育的過程。生命,就像一場永無休止的苦役,不要懼怕和拒絕困苦,超越困苦,就是生活的強者。518、接受教育的經歷是一個讓生命趨於成熟的過程。任何經歷都是一種累積,累積得越多,人就越成熟;經歷得越多,生命就越有厚度。痛苦並成熟著,快樂並豐滿著。
  • 最美的邂逅,教育的職責,是喚醒學生素養發展的內在追求
    最美的邂逅,教育的職責,是喚醒學生素養發展的內在追求陽信實驗小學王春花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帶著對她的膜拜,我們一行數人,來到了夢寐以求的浙大華家池校區學習,通過一次次與名師大家零距離的交流,帶給我們意識的喚醒,理念的更新和思維的碰撞,添了一份大氣,多了一份底氣。
  • 教育是為了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人成才,教學大綱上也明確提出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這裡的的「傳道」、「成才」、「德」,都是「道」,把教育的首要目標都放在"傳道"上。在這個世界中,你會發現,你現在的所有困惑和迷茫,你追求的所有人間繁花,在你的內在中都有,你會每天在內在不同的成長和提升中找到一一對應,找到喜悅和大自在。 所以教育的第一要務是喚醒。 喚醒什麼?要喚醒孩子的內在覺察力。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覺察本自具足的內在力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人成才,教學大綱上也明確提出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德智力全面發展。這裡的的「傳道」、「成才」、「德」,都是「道」,把教育的首要目標都放在"傳道"上。但是在現代教育的實際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好多家長拔苗助長,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學校都是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授業解惑上,而忽略了傳道的重要性。
  • 如何調動與激勵學生:喚醒每個內在學習者
    這個結論非常重要,體現出了動力在教育過程中的塑造性。比起智力或其他具體能力,動力更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比如課堂目標……所以,改善學生表現,調動學生的激情和內動力與教授知識同樣重要。顯然,老師是可以讓學生對學習有熱情的,而一些老師也確實做到了。學習動力似乎是教學研究的中心。如果我們想弄清楚為什麼在學校裡有些學生熱愛學習而有些學生卻消極厭學,那麼就必須對激勵這個問題進行思考。
  • 教育就是喚醒,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內在力量才是智慧的教育
    教育就是喚醒教育就是喚醒,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內在力量才是智慧的教育父親說,「以這隻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我們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被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像是沉睡在石塊裡面的獅子,需要父母和教師將其從蒙昧中喚醒,激發他們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
  • 張志敏:喚醒學生內在的認知,這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我認為,教學是一種喚醒。教師更應關注的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特別是喚醒學生內在的認知。教學的目標指向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掌握知識點,那就比較膚淺了。下課鈴聲響了之後,不應該是句號,而應該是省略號和問號。
  • 【教育就是心靈的喚醒】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具有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因,並外在地表現為不滿足於已有的定論,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從於任何外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還表現為對自己的現在自我發展狀況的不滿足和否定,致力於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發展。因而我們的教育應該呵護、關懷這種生命的衝動意識,使學生在現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促進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很簡單
    雞蛋,從內部打破才有生命力,孩子亦如此.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佼佼者,就必須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我有個朋友,家裡條件很不錯,父母跟她的關係也很好,但就有一個問題,她始終對學習提不起勁,一提學習就煩躁。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它說的是,"填鴨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教育是靈魂的喚醒師,而不是雕刻師
    蘇格拉底有一個故事,他曾經問自己的父親,如何做一個好的雕刻家,他的父親指著眼前的一個石獅子說,就拿它來說吧,我並不是要雕刻他,而是要喚醒他。雕刻意味著它是一塊石頭,而喚醒意味著給它賦予了靈魂。雕刻意味著被動,而喚醒意味著內心的主動。那麼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喚醒它還是雕刻它呢?
  • 【舐犢情深】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 01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沒有引導學生去認識生命的尊嚴、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出來的人僅僅學會了一些知識,掌握了一些技能,卻不能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以及人之為人的尊嚴,丟失了應有的人文精神,同時也失去了人生的樂趣。學生的情感、心靈和個性受到忽視,甚至被壓抑,學生知識的增長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為代價,最終導致了學生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懷疑、虛幻與破滅。
  • 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教育改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減壓,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明白為什麼而學習。雖說一直在倡導教育改革,但是人們的傳統觀念一時轉變不過來,都是還在追求成績。該如何喚醒和引導,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做:第一,喚醒和引導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每個人包括學生也是,總是有著一種生命的創造衝動的。這說明人具有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因,並外在地表現為不滿足於已有的定論,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從於任何外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
  • 喚醒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
    多年的班主任經歷,我發現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智力水平一屆比一屆好,但自主發展意識有越來越弱的趨勢。究其原因,是生於「安樂」年代而衣食無憂的學生沒有確立理想目標,沒有「像渴望空氣那樣強烈地渴望成功」,因而成長的動力不足。中學生不應只看到眼前的考試,還應追求遠大的志向。
  • 喚醒孩子內在的精神力量
    鑑於其講座的標題為《釋放你的教育智慧》,我想先談談智慧。單從這一點上看,足見他是一位具有教育智慧的好校長。如果是一位到處兜售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的人,在我眼裡充其量是一個三流的教育工作者。第一個我想提的是馳騁中國教育界幾十年的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他獨特的教育方法令所有接受過他教導的學生幾乎都喜歡上了語文,當然在歷次的語文考試中自然也會拿到較好的成績。魏老師教授語文的方法是當世所公認的,難道有人懷疑嗎?
  • 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需要被「喚醒」,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育兒專家說道:"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必須得喚醒他的內在驅動力。"什麼是內在驅動力?激發起孩子對探索知識的渴望,讓他有主動學習的思想,並且可以積極的汲取知識。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正如古文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激發孩子這些對知識的主動性,而給孩子的這種力量,便是我們所說的"內在驅動力"。
  • 三個孩子逆襲的真實故事: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喚醒孩子內在動力
    後面苦口婆心地教育:你不好好寫作業,將來考不上大學就等著去工地搬磚吧。再後來,都十點了孩子還在磨磨唧唧,於是怒火中燒:12點沒寫完,你就等著挨棍子吧。其實,這位寶媽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的學習太過關注。
  • 教育是一種喚醒,一種寬容,一種責任,一種規範習慣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就是「喚醒」,一詞用得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教師,喚醒教師對教育的深深思索和探索,喚醒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喚醒對人生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教育,就是喚醒家長,喚醒家長對孩子的期盼、嚮往和希冀。教育,就是喚醒學生,喚醒學生心靈最美好最本真的東西,喚醒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
  • 蘇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
    ,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1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從東西方教育看弗勒姆「喚醒寶貝自然成長力」的巨大發展潛力
    來自香港的Heidy Lam老師,她用生動風趣的語言,分享從「東西方教育看『喚醒寶貝自然成長力』的巨大發展潛力」,分別從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方面來一一闡述。一、教育理念中國是一個以群體文化為主要文化特徵的國家。這種群體文化意識必然會投射進教育思想上,中國教育注重「同一性」。教育毫無生氣的雷同牽制著學生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