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川話誦唱古詩 這兩位老師央視上「火」了

2020-12-25 上遊新聞

@CCTV經典詠流傳

「九天開出一成都, 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詩人李白的這首《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傳唱了1200年。如果融入四川話將這首詩唱出來,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8月1日,來自都江堰的黃天信、鄧堃蓉兩位老師作為經典傳唱人,帶著作品《錦繡成都》登上了CCTV-1《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的舞臺,將帶有巴蜀韻律的古風與現代搖滾相融合,為全國觀眾描繪出錦繡成都的美好畫卷。

古詩詞改編成曲登上央視 現代與古風相融作品火了

「非常激動,作品在央視首播後,我的微信很快就『炸』了。」《錦繡成都》的作曲兼編曲、四川音樂學院音樂理論教師黃天信難掩喜悅,他告訴記者,作品播出後,他的微信響個不停,朋友們紛紛點讚。8月1日晚,由他和都江堰市奎光小學副校長鄧堃蓉老師合作,改編自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的《錦繡成都》,在CCTV-1《經典詠流傳》中作為第三首曲目登臺演出。

節目中,兩位老師將帶有巴蜀韻律的古風與現代搖滾相融合,融入四川方言,古樸且高雅地暢抒了一回天府之國。黃天信介紹,此曲採用典型的四川音樂元素譜曲而成,在編曲上著重突出最適合演奏四川音樂的古琴,並巧妙融合於搖滾樂隊的配器編制中。一曲演罷,身為成都人的廖昌永意猶未盡:「我覺得夠四川的,你的歌裡邊,我可以看見寬窄巷子,可以看見巷子裡的茶鋪,看見層戀疊嶂的青城山。」

作品「火」了,黃天信沒想到,自己這種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現代西方作曲的音樂理念,被大家所認可。作品的詞作者鄧堃蓉老師介紹,去年,《經典詠流傳》節目組發布了一條校園原創歌曲徵集令,她便投稿了自己和黃天信老師合作的原創作品,沒想到被節目組選中。

鄧堃蓉說,作為節目三季以來的忠實「粉絲」,他們常常會將經典傳唱的方式融入教學中,希望以此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情感,沒想到還獲得了意外收穫。

沉迷傳統文化為成都寫歌 感受詩詞魅力讓經典傳承

「聽一席風春花閒開,聽一場雨靜思閒來……」鄧堃蓉用自己的筆觸,讓古今成都展開對話,「成都是個大美的地方,讓文字傳承經典,用現代語言對詩仙李白的經典詩篇進行解剖,是創作作品的初衷之一。」鄧堃蓉說,這次之所以選擇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進行改編,是因為它極具代表性地描寫了盛唐時代成都的繁榮景象。

今年35歲的黃天信,當過「北漂」、玩過樂隊、擔任過音樂製作人,如今是一名大學教師,他和鄧堃蓉老師較早之前就認識,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十分著迷。「我以前寫過許多歌,有搖滾、有粵語歌,但是作為成都人,還從來沒有寫過關於家鄉的作品。」黃天信說,一次偶然的機會,鄧堃蓉老師提議合作一首關於成都的作品,這個想法剛一提出,兩人一拍即合。

古往今來,「天府之國」的美譽名揚天下,它是璀璨奪目的西部明珠,無數文人墨客在此迸發靈感,他們用詩詞向世人描繪出成都最美的輪廓。鄧堃蓉說,儘管如此,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卻沒有出現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為了讓孩子們更了解自己的家鄉,她和黃天信便將這首詩譜寫成曲,希望用音樂去啟迪孩子們的智慧,讓經典繼續傳承。

2018年,鄧堃蓉擔任詞作者、黃天信擔任作曲兼編曲的《錦繡成都》,經過幾天時間的精心創作,正式與大家見面,並一度登上QQ音樂平臺熱曲榜。黃天信和鄧堃蓉表示,作為成都兒女,同時作為都江堰市文聯文藝志願者,通過這種演繹方式,「希望孩子們從歌聲中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去熱愛自己的家鄉,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新聞多一點>>>

《錦繡成都》

詞 李白(唐) 鄧堃蓉

曲 黃天信

天地之間有大美

天府之國芙蓉城

山川之間有幽境

蜀道早已上青天

聽一席風春花閒開

聽一場雨靜思閒來

品一壺茶浮生若夢

彈一曲古韻悠悠來

九天開出一成都

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

秦川得及此間無

原標題:用四川話誦唱古詩裡的錦繡成都 這兩位老師央視上「火」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成都老師用川話讓古詩詞搖滾起來
    □本報記者邊鈺  「我覺得夠四川,你的歌聲裡,我可以看見寬窄巷子,可以看見巷子裡的茶鋪,可以看見重巒疊嶂的青城山……」8月1日,央視《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的舞臺上,川話版《錦繡成都》曲畢,鑑賞團成員
  • 古詩背誦有妙招,一讀二畫三誦唱
    對小孩子來說,背古詩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往往能把母慈子孝的氣氛搞成雞飛狗跳。怎樣背古詩效果好點呢?我在指導小孩子背古詩時總結了一套方法,即一讀二畫三誦。古詩學習時,先要將每個字音讀準確,做到字正腔圓,讀到一字不錯。這一點不難做到,但有些小孩性急,還沒有讀流利,就趕忙背誦,結果怎麼也背不下來。一來二去,家長生氣,老師生氣,自己洩氣。所以,讀準讀順是背詩的第一步。第二,畫一畫。怎麼畫?小孩和家長多數不可能像康震老師那樣畫得惟妙惟肖。我們可以大致畫一畫,只是為了幫助記憶和理解。因為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對圖畫的感知力比對文字要強一些。
  • 古詩詞唱誦的「代言人」——李濤
    2017年12月28日下午,「吟風雅頌,動聲曰情——首屆校園古詩詞唱誦展演(上海站)」在詩音悠揚的賀綠汀音樂廳拉開帷幕。十一所學校,十七個節目,這場獨特的古詩詞唱誦展演活動是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副教授李濤主持的中國古詩詞唱誦名師工作室第一次推行古詩詞唱誦項目的成果展示。
  • 鄉村老師兒歌教古詩登央視舞臺 瓜瓜龍英語原創兒歌助力語文啟蒙
    用音樂教語文,靠詩歌吟唱《苔》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作為一名80後鄉村支教老師,梁俊從沒有想到竟然通過跟山區學生一起演唱古詩兒歌的方式登上了央視的舞臺。經過現代音樂的演繹,及梁俊和孩子們純真、動情地演唱,一首並不知名的小詩《苔》讓節目嘉賓庾澄慶和曾寶儀感動落淚,也讓孩子們領會了詩歌中更深的精神力量。
  • 能唱能誦還能演!湖北8000名中小學生用音樂唱誦經典
    楚天都市報11月20日訊(記者狄鑫 通訊員董智嵐 張婉怡 視頻剪輯王鵬)「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一聲聲清脆的童聲在舞臺上響起,悠揚悅耳的鋼琴旋律和輕盈飄逸的青春芭蕾,拉開了教學成果展演的序幕。
  • 長寧北新涇第四幼兒園開展「唱童謠·誦經典」比賽活動
    據青年報報導:為進一步提升本市學前教育內涵質量,提升每一位幼兒的文化素養,市教委在全市範圍組織開展市在園幼兒「唱童謠·誦經典」公益展演活動。本活動為各年齡階段幼兒推薦共18首經典童謠,通過家庭親子閱讀、園園律動遊戲、互動展示交流等形式,讓經典童謠深入人心。  為了豐富幼兒園文化生活,學校開展了「唱童謠·誦經典」比賽活動。
  • 85後小夥用四川話唱響蜀風雅韻,央視播了,你來聽聽這川味怎麼樣?
    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實習生鄒阿江 「九天開出以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8月1日,央視播出的《經典詠流傳第》第三季的舞臺上,四川小夥黃天信氣勢磅礴地唱自己作曲的《錦繡成都》。
  • 音樂人把長篇古詩文譜成歌曲成「爆款」,其價值不僅僅是方便背誦
    有網友甚至給他們留言:「如果早幾年有這首歌,就不怕上語文課了。」甚至還有中學語文老師留言,希望他們把《前赤壁賦》等古詩文也寫成歌曲,減輕學生的背誦負擔。有了這些支持,奇然和他的團隊一發不可收拾,接連推出了《逍遙遊》、《阿房宮賦》,甚至把《離騷》也譜成了歌曲。這群年輕的音樂人給這些由古詩文創作的歌曲起了個名字:「高考背書系列」。
  • OM唱誦法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唱誦OM呢?
    很多伽人開始瑜伽課程之初,總會覺得課程前後老師帶領大家進行OM唱誦法的練習很讓人尷尬,不少伽人基本不開口,怕做得不好惹人笑話。還有的就直接閉上眼睛,假裝已經融入其中。這樣的經歷許多人都有過,但多次上課後,許多練習者也會漸漸適應這個環節並會加以嘗試——悄悄地張開嘴和著老師的聲音,但內心裡其實還是不曉得為什麼要唱誦OM。不管怎樣,肯張嘴嘗試、附和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那麼OM唱誦法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唱誦OM呢?這篇文章給你解釋!
  • 《生僻字》歌曲被央視點讚,萬人請求上春晚,但其實已過時被取代
    最近網絡上爆紅的額《生僻字》就在網絡上爆紅。 之所以可以紅遍網絡,是因為這首歌很特別,歌曲中都是生僻字,而且身為中國人的我們80%都不認,所以這首歌還起到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現在人們本來就很少用手寫字,幾乎都是電子版,現在突然出現一首具有中國文化的歌曲,備受大家的好評,讓網友們體會到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 擬定幼兒園開展「白露古詩誦」創意主題活動
    這一制度的實施,保證了幼兒園環境的淨化、擬定幼兒園開展「 白露古詩誦 」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管理秩序的優化和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為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借鑑。在幼兒園上級部門對擬定幼兒園開展「 白露古詩誦 」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管理上推行了擬定幼兒園開展「 白露古詩誦 」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工作評估方案為達標辦法與移動多元化本質安全技術配合使用不僅提出了規範化要求,而且對達到的程度和層次都作了量的自動測算,是各種評估和評比的主要依據。可成為擬定幼兒園開展「 白露古詩誦 」創意主題活動的方法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
  • 孩子們誦古詩、做手工
    孩子們誦古詩、做手工   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聽關於月亮的成語故事,朗誦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動手DIY兔子和月餅的麵塑
  • 廣西三朵金花上央視春晚 百色妹子唱"壯鄉敬酒歌"
    廣西也由此成為入選本屆央視春晚表演者最多的省區之一。在歌舞《歡歌》中,身著壯族服飾的壯族歌手韋晴晴精彩亮相——「貝呀儂……」用壯語演唱的《壯鄉敬酒歌》悠揚而起,韋晴晴天籟般的歌聲透過螢屏飄入祖國千家萬戶。這首將壯族原生態音樂與流行音樂融於一體的歌曲,讓人既熟悉又新奇,有耳目一新之感。一曲唱罷,面對手機里舖天蓋地的祝福簡訊、微信,韋晴晴喜上眉梢。
  • 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唱誦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六字大明咒唱誦。誦六字大明咒時,把每個字都有誦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集中在唱誦上即可。感覺很舒服的話,說明唱誦的方法沒問題,而且在唱誦期間也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之後繼續保持下去就好。在唱誦六字大明咒時,最好有空就唱誦,每天持咒的時間越長越好。持誦咒語不能只是用自己的口來誦的,最好能觀想或者發心的。重要的就是發心。
  • 少兒英語唱誦如何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當孩子咿咿呀呀開始學語言的時候,家長無不認真;當孩子能說話的時候就開始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情感表達方式,則是模仿家長的,比如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發脾氣,那孩子也會在別人不聽自己話的時候發脾氣;家長在親人面前和藹可親,尊老愛幼,孩子也會對身邊的人和藹可親;一言一行,足以表達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
  • 小學古詩文教學多元導讀八大策略
    針對小學古詩文教材簡潔、靈活、故事性強,學生好動、樂於表達、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在實踐中,我研究出了「以讀激趣」的八種適用於小學生,操作性較強的教學策略,分別是講讀、唱讀,誦讀、研讀,畫讀、演讀,讀說、讀寫,也就是通過「講、唱、誦、研、畫、演、說、寫」這八種策略,達到激發興趣、增加積累、強化理解、促進運用的目的,同時也為中學深入學習文言文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 小學生為創城活動誦唱「家風」
    水母網8月19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徐峰 通訊員 劉明鑫 王琪 攝影報導)8月14日,由萊山區婦聯承辦的煙臺「巾幗紅·家文明」好家風好家教聯動共創文明城市主題活動順利舉行,煙大附中小學部的孩子們用手語表演配合家風歌曲誦唱
  • 央視春晚繞不開的2段天津話,4個天津人!
    這幾乎是天津人獨有的待遇其實天津話經常在央視春晚中出現但把天津話玩出圈的兩個作品卻來自兩位外地演員我們要感謝這兩個作品它們曾讓過年期間圓滾滾的我們在春晚舞臺上學天津話的,郭冬臨不是唯一的一個,但口音太純正了!有多純正呢?你可能沒發現他是個安徽人。「竹板這麼一打啊,別的咱不誇,誇一誇傳統美食狗不理包砸,人都說我冬臨美就像一朵花,其實我看馮鞏才是狗不理包砸!」承認了吧,你們就是唱出來的!
  • 背那麼多古詩詞有啥用?央視朱廣權老師的回答,被建議寫進教科書
    在網絡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提問:「孩子背這麼多古詩詞有啥用呢?考試也用不著這麼多,與其花大量時間放在背古詩詞上,還不如多用點時間來寫題呢。」面對這樣的提問,我想起了央視朱廣權老師說過的一段話:當時朱廣權老師說完這番話後,觀眾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網友看到後紛紛表示:「這個回答真應該寫進教科書。」不得不說,朱廣權老師的回答真的震撼到我了。有句話說得好,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古詩文者得語文,可見古詩文有多重要。
  • 海來阿木登央視《我要上春晚》,《阿果吉曲》唱哭全場
    12月12日晚,兼顧抖音熱歌締造者、央視晚會常青樹、商演王、蒙面歌王「飛馳的山裡王」等綽號的中國內地最具實力音樂唱作人海來阿木,再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的舞臺,在2020《我要上春晚》節目中,分別演唱了《點歌的人》、《別知己》和《阿果吉曲》三首代表作,現場情緒一度失控,主持人任魯豫和評審張凱麗以及全場的觀眾紛紛落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