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更新待起航。
浙江在線9月14日訊 古籍《山海經·海內南經》載:「甌居海中」。甌海之名由此而來。
甌海因水得名,山水風光得天獨厚,景區面積佔全區面積的41%,是溫州的「山水精華」所在。在甌海的街鎮地名中,隨處可見「山水」之影,如郭溪、瞿溪、婁橋、潘橋、澤雅、三垟……莫不讓人聯想出一片山光水色間的江南水鄉風韻。
然而,甌海的水鄉風韻卻並非燈光槳影間的「慢節奏」。這些年,它在交通、治水、辦醫、辦學等各方面顯現出來的「拼勁」往往讓人咋舌,堪稱「甌海時速」。因這種「拼勁」,甌海顯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之美,有著一天一個樣的發展勢頭。
且看甌海是如何跑出屬於自己的「快節奏」——
發展之基
三年治水 兩度拿下「大禹鼎」
今年6月,一行近20人乘船從甌海龍舟基地出發,浪花飛濺處,一路經過會昌湖、梧田老街、荷塘月色、白象塔……
遊船上不斷傳出陣陣驚呼。攝影愛好者管金亮說:「3年前,這河邊髒臭讓人不願靠近,哪裡還敢下河啊?今天走過才發現,不僅河水清澈,這從水上看溫州,也是美景萬千!」
家住梧田街道的市民黃麗芬,眼看著這些坐著遊船前來的人們,感嘆道:「我小的時候,河道清澈寬敞,瑞安人來市區都走這條水路,真高興現在又可以走了。」她說,這些年來,自己看著家門口的塘河從清變濁,又從濁變清。
這是甌海區治水辦組織的「遊河看治水」的一次攝影活動,近20名參與者表示,他們近距離地感受到甌海水道的「華麗蛻變」。
今年是「五水共治」的第三年,甌海河道整治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全區完成7條垃圾河、70條黑臭河整治,累計完成87公裡河道綜合治理,河道黑臭、髒亂的現象基本消除。截汙納管實現區域全覆蓋,重汙染行業整治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塘河水質明顯好轉 ,省控站位水質提前消除劣V類。
去年,甌海還創成省級「清三河」達標縣(區),成為溫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平原縣(區);更值得一提的是,甌海區連續兩年拿下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綜合性獎項——「大禹鼎」。
能夠摘下「大禹鼎」,甌海區自然有其「秘訣」在——
首先,在垃圾河、黑臭河整治的基礎上,甌海區實行一河一策略的方案,通過建立河道保潔長效機制,整治畜禽養殖、沿岸綠化駁坎等措施,實現河道環境的改善。
其次,則是開展沿河綠化工作,對沿岸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開發。如今,塘河兩岸相繼建成劉基文化公園、荷塘月色公園、謝靈運公園、主塘河(甌海段)博物館群等文化提升工程。
總而言之,甌海區在「五水共治」項目上多措並舉,以各種創新手段來保障治水的有效推進。
今年,甌海區再次亮出「五水共治」的「十三五」規劃,計劃利用5年時間,推進「治汙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及「水鄉文化提升」六個大類工程75個項目,從組織、資金、政策、考核和輿論5個方面強化保障,實現總投資84.85億元,確保到「十三五」末實現全區水生態、水環境明顯改善,水鄉文化明顯提升,美麗塘河宜居水鄉基本建成。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良好的環境優勢,是一個城區發展、騰飛的基礎。環境的美好能讓城區具有無限的魅力,如築巢引鳳般吸引四方資源與人才。
甌海擁有溫州城區一半以上的高速。圖為金麗溫高速婁橋收費站。
發展之勢
四年鋪路 織就甌海交通網
若說「五水共治」奠定了甌海區飛速發展的基礎,那麼這幾年間迅速構成的「便捷甌海」,卻足以凸顯該區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甌海有這麼一組數據——轄區內公路總裡程729.232公裡,約佔溫州市區53.92%;高速公路(含在建)總裡程37.9公裡,約佔溫州市區55.01%;鐵路總裡程53.8公裡,約佔溫州市區51.75%。
這意味著,溫州城區一半以上的公路、鐵路都盤桓在甌海境內,足見其交通優勢。
就甌海對外交通體系而言,甬臺溫高速、老104國道、104西過境、繞城高速西南線等縱貫南北,330國道、金麗溫高速、南過境路橫穿東西。
就甌海區域交通體系而言,南北走向的福州路、寧波路、園區路、廣化路、溫瑞大道,與東西走向的溫瞿公路、六虹橋路、甌海大道、大連路,構成「五縱四橫」的格局。
就甌海交通節點而言,高鐵溫州南站將結合S1線站、客運站打造「零換乘」樞紐中心,周邊有南白象高速互通和今年3月14日剛投用的金麗溫婁橋互通,加上在建的繞城高速西南線瞿溪互通、潘橋互通,輔以市域鐵路S1線、S3線、M1線、M3線,構成了一個立體的交通疏散網。
這一交通網,始於2012年《溫州市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該《規劃》提出,甌海中心區要向著溫州西部樞紐的目標邁進,構成以溫州火車南站、甌海站(貨運站)、潘橋物流園區、潘橋長途客運站為載體,集公路、鐵路為一體的綜合樞紐港和區域物流中心。
4年後的今天,甌海終於衝破山體圍合的「口袋」,讓溫州城市交通從此踏入無縫銜接的樞紐時代。
然而,「便捷甌海」並未止步,在「十三五」規劃中又繪出新的藍圖——
在外部交通體系建設上,甌海要融入全省「1小時交通圈」,加快溫州南站綜合交通樞紐、南白象交通樞紐中心等樞紐場站建設,實現15分鐘覆蓋甌海全域、1小時通達溫州市域及周邊地區。
在內部交通體系建設上,甌海構建「七縱五橫六環」的區域路網,推進內部交通的成環聯網。還將依託高鐵溫州南站,打造公路、鐵路、軌道交通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零換乘」平臺。
在城市公共運輸建設上,提出到2020年,甌海建成城區公交站點500米內全覆蓋,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達35%,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100%的目標。
發展之果
兩年護航 點亮小鎮璀璨光
不久的將來,在甌海區仙巖街道將有這麼一方區域,既可逛逛精品購物街,「玩轉」鞋服的「私人訂製」,又可在秀麗迷人的山水風光裡,拍一套婚紗攝影,還可在各種創意辦公區接受一場時尚產業的「頭腦風暴」……這就是甌海區首個特色小鎮「時尚智造小鎮」。
2014年10月,「特色小鎮」這個詞彙剛剛出現,8個月之後時尚智造小鎮就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緊接著,甌海區的特色小鎮建設一發不可收拾。今年1月,「溫州生命健康小鎮」列入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3月,再添肯恩小鎮、智創小鎮、財富小鎮3個市級特色小鎮;如今,甌海區還在謀劃建設茶山街道的夢創小鎮、瞿溪真皮古鎮等大大小小的特色小鎮10多個,堪稱遍地開花。
特色小鎮還吸引了不少「大咖」上門。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寧一就率隊加盟甌海生命健康小鎮,將建立生物醫藥研發項目孵育技術平臺,與小鎮共同發展。
甌海區成立了特色小鎮建設領導小組,對小鎮規劃建設進行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每個小鎮確定一名區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具體指導小鎮的建設;此外,還為特色小鎮的項目審批開闢「綠色通道」,為省級特色小鎮組建專門的公司機構,負責建設、招商和後期運營管理……
特色小鎮已成甌海區發展步伐下的「星光大道」,在一系列政策的保駕護航中熠熠生輝,為甌海區的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助推力量。
南湖城市綜合體建設4年初具規模。
發展之本
三年蝶變 提升社會軟實力
今年,甌海區南白象街道十大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北京外國語大學溫州附屬學校頗引人注目。這所學校「來頭不小」,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甌海區政府和僑領賴飛虎先生三方合作辦學。
這是甌海區繼溫州森馬協和國際學校之後,又一所民資打造的品牌學校。它的誕生,意味著甌海的民辦教育綜合改革,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甌海區,社會力量辦學已是碩果纍纍。2014年,甌海引入溫州森馬協和國際學校項目,致力於打造一流的國際化名校。今年,甌海區又引進了新加坡伊頓教育品牌,將舉辦具有國際水準的幼兒園。
甌海區的社會力量辦學,已涵蓋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系統性教育的各個門類。光民資幼兒園就有150餘所。
教育異軍突起,醫療也風生水起。甌海區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軍」醫療領域。截至今年6月,全區民營醫療機構多達254家,其中民營醫院有7家。民營機構的床位,佔全區醫療床位的比例高達53.15%。其中,有甌海臨檢中心託管溫州迪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的項目,檢驗標準已達三甲醫院的水準;頗具特色的溫州怡寧老年醫院,目前已投入運營;更有生命健康特色小鎮,承接了不少醫療項目……
甌海區社會力量辦醫、辦學的飛速發展始於2013年。以社會辦醫為例,當年甌海區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實施意見》為社會辦醫指明了方向。
類似的一系列的政策,助力社會資本對接城市「軟實力」:在社會辦學方面,甌海區對優秀的民辦教育項目,採取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降低學校辦學成本,每年還安排500萬元獎金獎勵優秀的民辦學校;在社會辦醫方面,對非營利性民辦醫療機構給予多項規費減免,對營利性的民辦醫療機構實行費用減半收取,還鼓勵社會資本利用「退二進三」的廠房舉辦醫療機構。
對於一個城區而言,醫療、教育均是軟實力,它們的發展水平代表著該城區的潛力與未來,是一個城區基礎設施,更是一個區域發展的後勁、驅動力。
甌海區巧借民資,促進了社會公共領域的蓬勃發展。與社會力量共振,使該區的發展更具有持續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