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武漢市第十四中學高一(1)班學生,登上學校中的鳳凰山,上了一節自然生態課。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創辦於1903年,校內的鳳凰山有數棵古樹,其中一棵樸樹已有150歲。鳳凰山上的自然生態,成為了學生們的天然課堂。
記者探訪發現,武漢有不少歷史超過百年的中小學,在這些百年老校中,很多「老物件」依然被傳承著,並且發揮餘熱,被師生們當成「活教材」。
武漢中學學生在學校舊址上思政課。 圖片由校方提供
新生第一課從百年前的學校舊址開始
武漢中學創建於1920年。走進校園,看似不起眼的校內一角,幾間小小的磚瓦房,與現代化的校園有些不搭。這裡正是武漢中學的校史館,也是董必武等人於1920年創辦的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所在。
武漢中學畢業生在學校舊址門口合影留念。 圖片由校方提供
目前,學校舊址已經被改造成校史館,成為了學生們的「思政課堂」,武漢中學新生的入學第一課也要從這裡開始。紀念館內的歷史圖片、文獻實物「告訴」學生們,這裡承載了學校的百年傳奇:董必武、陳潭秋等人就是在這裡建立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它是中共湖北早期組織的主要活動根據地,也是傳播新思想和革命火種的發源地。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三位「一大」代表,都曾在這裡授課。
每年秋季開學,新生們的「第一課」就會在這裡展開。校團委組織弘樸志願服務隊的學生志願者,為新生們講解革命傳統和進行校史教育,學生講給學生聽,用一種特殊方式傳承精神。陳夢菡是一名校史館志願講解員,接受講解培訓時,她多次和學校珍貴的歷史資料「對話」。凝視一張張寶貴的照片和資料,陳夢菡說,會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和學校的榮耀。
武漢中學思政課老師吳曉也經常將自己的課堂搬進學校的舊址裡。她結合本校的校史和校訓,給學生們講述董必武艱苦創辦武漢中學的過程,講述「樸誠勇毅」的校訓,讓學生們體會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性質和理念。
學校鳳凰山成為學生「自然生態課」基地
武漢市第十四中學的師生們在鳳凰山上上自然生態課。圖片由校方提供
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創辦於1903年,學校背依鳳凰山,校園內綠蔭掩映,鳥雀啾啾。學校的鳳凰山,成為了學生的「自然生態課」基地。本周一,武漢市第十四中學高一(1)班學生,在地理老師劉翔武的帶領下,上山觀察地貌。
在山上,劉翔武給學生們詳細講解山上巖石的種類。劉翔武撿拾起一塊山上隨處可見的石頭,石頭上有灰黑色與紅色相間的條紋。石頭由小顆粒組成,質地較堅硬,是典型的沉積巖,又由於其顆粒較小,能初步判斷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將石頭粗略打磨後,灰色褪去,我們能觀察到石頭是暗紅色的,確定是紅色砂巖的一種。學生們邊觀察邊記錄,地理教材裡知識點躍然眼前。
山上不只多奇石,還有古樹。山上一棵樸樹已有150歲,可謂「樹中壽星」。師生們除了了解古樹的知識外,還採集了落葉,進行藝術創作。
這所百年老校裡有個「古木派」
武漢市第三十九中學生觀摩、學習園丁養護古樹知識。圖片由校方提供
武漢市第三十九中學創建於1906年,園內4棵百年古樹,成為自然教育的活教材。學生們還專門為這4棵珍貴的古樹成立了社團,名為「古木派」,由老師和學生組成,專注於校內植被保護。
記者了解到,校園內4棵掛牌保護的古樹,分別是一棵國槐、一棵銀杏、兩棵女貞,樹齡100至120歲。其中,120歲的國槐生長在坡地上,由於受到雨水、蟲害的影響,樹幹中部存在樹洞和中空情況。
該校成立了以副校長童世清、地理教師杜曉麗為人文和自然導師、10名高一至高三學生為隊員的社團「古木派」。他們觀察古樹的長勢、健康狀況,收集落葉和掉落的果實等,並做自然筆記。每當綠化隊的園丁前來養護樹木,該校都要組織守護古樹的孩子們現場觀摩學習和參與互動。在守護古樹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在不知不覺成長。
根據樹木習性的不同,大家制定了不同的保護方案。學生們測量古樹周邊的地理環境,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重新制定了花壇的大小。同時,學生們還考慮用水泥製作仿生樹枝,同時用支架幫它把主樹幹固定;操場邊的女貞樹則需要儘快殺蟲打藥,還要打營養液;銀杏樹必須定期修理樹枝。
杜曉麗老師說,守護校園古樹也是一種實踐與歷練,雖然實踐時間還不長,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增強。更主要的,通過跟隨園丁學習養護古樹,他們變得更加熱愛自然和尊重生命。(長江日報-長江網 記者楊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