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戰略的核心:產品價值公式

2020-12-16 VIVI大世界

文章來源 | 邁迪品牌諮詢

談到價值,我們首先回到價值的一個最基本的公式:價值=品質/價格,對於產品(包括所有形式的產品與服務)價值而言,這個公式可以具體表達為:

其中,「產品功效和利益」不單指產品性能(function),也包括產品帶給消費者的利益(benefit)。消費成本(cost)對於消費者而言主要體現在兩個環節:

1、金錢成本C1,主要體現為價格(部分產品存在維護成本,使用成本等。)/2、

2、時間成本C2,主要表現為消費者在購買與使用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例如購買渠道的便利性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時間。

所以上述產品價值公式又可以表達為:

V=B/(C1+C2)

也就是說,一個產品的價值取決於三個要素,即產品功效與利益、價格和時間成本,因此優化產品價值的方向有三個:一是提高產品功效與利益;二是降低價格;三是降低時間成本。

提高產品功效與利益

在優化產品價值的三條路徑中,「提高產品功效與利益」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各行各業產品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因此也誕生了許多「超級產品」(super product)。

提高產品的功效與利益通常需要通過產品創新來實現,根據技術進步和創新的程度不同,這裡面既存在著很多的「微創新」(如產品升級與迭代式創新),也存在著很多「顛覆式創新」,而「超級產品」多來自顛覆式創新。

例如,iphone智慧型手機的首次誕生(2007年)相對於傳統的功能性手機而言是顛覆式創新,而iphone第二代、第三代……的推出就屬於產品升級,它們都在不斷提高產品的功效與利益。顛覆性創新的產品剛誕生的時候往往都是不理想的甚至是粗糙的,而後續的產品升級與迭代才能使之走向完善,並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

我們來討論幾種典型的提高產品的功效和利益的方向:

① 提供全新的利益:

提供品類從未有過的全新產品利益,或者在現有的主要產品利益基礎上提供新的附加利益。

提供全新的利益點通常需要強有力的技術創新來支持,但如何讓新產品的利益能被消費者明顯感知到,並且帶來超出期望值的令人驚喜的用戶體驗也同樣非常重要。

② 消除品類缺點:

消除現有品類內產品普遍存在的重要缺點

這類缺點的存在毫無疑問是影響消費者體驗的,但因為是品類產品的共性缺點,所以也是消費者不得不承受的「代價」,消除這類缺點可以帶來品類的升級和消費者的「解放」。

消除品類缺點需要產品技術支持,但不一定所有的「消除品類缺點」的產品都需要顛覆性的技術才能實現。例如,強生嬰兒洗髮水推出的「無淚配方」,就是消除洗髮水品類的缺點——對眼睛有刺激,從而幫助媽媽們保護了寶寶稚嫩的眼睛。

③ 更出色的產品表現:

能明顯領先於品類其他產品的綜合表現

這種產品表現上的差別應該是顯著性的、可被消費者明顯感知到的,從而創造出超越競爭的用戶體驗。

領先於品類其他產品的綜合表現並不單純依賴產品性能的提升,更需要考慮用戶感知到的利益點和綜合體驗的提升。

除了「提供全新的利益、消除品類缺點、更出色的產品表現」之外,提高產品的功效和利益方式還包括:抓住新趨勢、提供對比性優勢、提供概念性優勢等等。

降低價格

在優化產品價值的三條路徑中,降低價格是最容易實現的路徑,也是最容易被消費者直觀感知到的方式。但是降低價格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即在產品的功效和利益達到消費者期望值的前提下,降低價格才有意義。

單純的低價不一定能提升產品的價值,所謂「便宜無好貨」是消費者對單純低價產品的一種本能的心理障礙,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同樣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例如,所有的零售超市都在銷售品牌產品的同時,著力發展自己的自有品牌(private label)業務,這些貼有超市自有品牌的產品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通常為超市部分品類熱銷品牌的主力品種的一種低價複製品(價低10%——30%不等),超市從這些自有品牌的產品中能收穫比銷售其他品牌更高的毛利,所以通常也會不遺餘力地給予這些自有品牌產品「綠色通道」支持,包括優勢陳列、堆頭,甚至不惜下架一些熱銷品牌以取而代之。儘管如此,多數零售超市的自有品牌業務通常不會超過常規品牌銷售的20%,也就是大多數消費者仍然會堅持選擇價格更高的品牌產品。這裡面有諸多原因和影響因素,其中一條就是消費者對單純低價產品的心理障礙——產品功效和利益的期望值不能輕易被降低。

降低價格通常在產品功效和利益達到消費者期望值,並且對應價格預期比較高的情況下,能對提升產品價值發揮實質性的效果。

前面談到產品價值公式中的金錢成本時,我們提到除了產品的購買價格之外,部分產品可能還會包括維護成本和使用成本,例如汽車的耗油量、空氣淨化器的濾網、水淨化器的濾芯、電器類的耗電成本等。降低維護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樣能夠提升產品的價值,雖然沒有降低產品價格那麼直接。例如,美的空調的「一晚1度電」。

降低時間成本

在優化產品價值的三條路徑中,時間成本是過去常常被忽略的環節。所謂時間成本,主要指產品在購買與使用過程中消費者所花費的時間,其主要表現形式如:

① 實體產品的渠道

實體產品的銷售渠道的數量和分布決定了消費者購買的便利性。例如在社區便利店和大型超市都有分銷的產品,顯然比只在大型超市分銷的產品具備更好的便利性,即使便利店的價格偏高,消費者仍然願意購買。

② 服務產品的響應速度

傳統的線下服務產品包括餐飲、交通、零售、金融等,都存在大量的顧客等待時間,尤其是在中心城區的熱門地段,排隊已經成為「新常態」,不排隊就更是一團糟,這對消費者而言存在大量的時間成本。

③ 選擇成本

消費者在挑選產品與服務時所花費的時間與腦力成本。「選擇」這個詞具有兩面性,對消費者而言「沒有選擇」肯定不好,「選擇太多」同樣糾結,尤其是碰到患有「選擇症候群」的某些消費者。選擇不單單是花費時間成本,還需要消費者花費一定的腦力和智商進行比較,這些對消費者而言都是成本。

電商網絡購物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消費者降低了實體產品的渠道和選擇兩項成本,即更具便利性和更容易比較。

至於選擇成本,網絡購物同樣發揮了超越傳統渠道的優勢。選擇成本包括選擇範圍(產品豐富度)和選擇標準(如何選擇適合的產品)兩個維度。在選擇範圍上,電商有絕對優勢;在選擇標準上,電商平臺的用戶評價體系、個性化推薦系統等又能為用戶節約大量時間和腦細胞,如亞馬遜、噹噹、天貓等。

綜合來看,在優化產品價值的三大路徑下,有很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產品、價格、渠道等,一個產品的價值是綜合這些要素的產出。優化產品價值的核心是圍繞著消費者需求進行產品綜合體驗的改善與創新,並以贏得消費者的價值認同和滿意度為持續動力。

相關焦點

  • 從產品價值公式看我們的行為
    有很多人被我們視為產品神,比如最著名的賈伯斯、張小龍、馬化騰、張一鳴自稱是產品經理。然而沒有多少人有時間梳理自己對產品的理解,成為系統的知識,並啟發和思考很多業內人士,在這些人中,我更喜歡俞軍和梁寧。從梁寧從騰訊出來後,老師整理了很多對產品的理解和思考,在接受了30堂關於產品思維的講座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俞軍老師,業內最知名的公式是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重置成本。事實上這個公式背後有一個較低層次的公式:交易=效用成本。
  • 產品盈利設計的萬能公式
    如何設計產品盈利點?產品的盈利模式有哪些?怎樣做好盈利轉化實驗?在本文中,筆者梳理了產品付費轉化的過程,不僅回答了以上的問題,還提出了產品盈利設計的萬能公式。如果一個產品打算賺錢,你覺得最佳開啟轉化的時機是什麼時候?
  • 爆款產品打造公式
    低毛利低毛利不代表低成本,低毛利是一種戰略覆蓋,以極低的利潤率,極大的出貨量來維持企業運轉,但是低毛利戰略的採用有很多前置條件,比如資金、流量、供應鏈控制等。7.以上四個方面18個元素構成了本文要介紹的爆款計算公式,根據我所了解的10款爆款產品,我推測出有4條爆款的元素組合方式,以及對每一種爆款計算公式背後的核心以及該模式下的風險進行了一些訪問和了解,我們一起來看下:三、爆款計算方式及該方式的核心及風險公式一:顯性大眾需求+大眾審美+低毛利+大平臺uv+產品質量+口碑+供應鏈能力
  • 8個字看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
    文章適合工作成就感比較弱的產品經理、考慮轉行做產品經理的小夥伴閱讀,希望幫助大家找到個人的價值所在,從而找到工作成就感和工作方向。關於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網上有一些討論,但多數是偏「術」層面的討論,這裡想從「道」的層面討論下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
  • 如何判斷一個產品需求的價值?
    產品經理必須首先確定產品的核心需求,然後圍繞這個核心需求確定其非核心需求,非核心需求可以理解為為保障產品核心需求的使用,目的是配合核心需求更好的發揮整體的使用價值。所以如何判斷一個產品的需求的價值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核心需求的價值和非核心需求的價值。
  • 善用「加減乘除」算法,做好產品戰略規劃
    做出一款好產品,不僅僅做好產品本身的開發設計工作,還要用長遠的眼光觀察市場以及競爭者的變化。在產品的戰略規劃上做好準備,才能事半功倍,讓產品達到理想化狀態。
  • 產品經理職責剖析——戰略規劃
    ——產品定位即企業對應什麼樣的產品來滿足目標消費者或目標消費市場的需求。比如獲取新聞的需求,傳統媒體提供的是報紙或電視新聞節目,而如今大量網際網路公司則為用戶提供資訊平臺,在手機應用的各種信息流中刷取新聞已成為很多用戶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姿勢」,還有智能設備的語音播報也同樣是一種滿足該需求的產品形態。(3)所提供服務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 艾永亮:不同階段的產品核心競爭力是不同的
    關於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讓企業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和話語權,那麼不同階段的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不同的,本文將通過艾永亮超級產品理論分析不同階段的產品核心競爭力的表現,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因此,產品經理的職責範圍和企業目標以及衡量標準無法一概而論,這就導致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同,其價值體現也並不一樣。
  • 從美團/知乎/拼多多等產品,洞察產品戰略五重奏
    對高階產品經理來說,產品戰略是他們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而本文就藉助七個網際網路領域的成功產品,分析它們在產品戰略迭代遞進的策略,解析它們成為領域巨頭的戰略推進過程。
  • 用平衡計分卡輔助產品差異化戰略
    【摘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差異化戰略對於企業創造競爭優勢、改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平衡計分卡是化戰略為行動的重要工具,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其實施的關鍵和難點是: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戰略構建指標體系。
  • 如何評估產品內容的價值?
    產品內容價值的綜合評分法1 確定關鍵數據指標評估產品內容價值的第一步,是要確定關鍵的數據指標,在本案例中,素材作品的主要關鍵數據指標就是:瀏覽量,轉化率(付費下載量/瀏覽量)。2 確定關鍵數據指標權重關鍵數據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使用矩陣分析法。
  • 新產品的營銷策略與戰略
    產品是企業快速搶佔市場的核心,但據統計,新產品營銷的失敗率一直都很高,在此,小編認為在進行新產品營銷時需進行市場調查,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與戰略,以此來制定新產品的營銷策略與戰略。 新產品周期性的營銷策略與戰略1.介紹期的營銷策略與戰略介紹期的特徵是產品銷量少,促銷費用高,製造成本高,銷售利潤很低甚至為負值。
  • 旅遊:跟團遊新產品規劃——產品戰略
    這次主要說的是跟團新產品規劃,對於產品的戰略規劃。當業務開展到一定階段,企業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一方面,是要進行舊業務的升級優化,另一方面則是新業務的開拓。當旅行社原有的線路以及到達瓶頸,需要新增線路時,應當考慮哪些戰略問題呢?以下從市場選擇,競爭策略,業務模式和供應鏈三方面闡述。
  • 產品、市場、服務三位一體,蘊涵著產品的價值
    在一家雲辦公企業,好的產品是有一套完整的鏈條,營銷、服務都是需要兼備的能力,但更多時候,除去關鍵的產品價值環境,其他在打造、輸出方面的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視。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產品研發部門閉門造車,想到什麼功能就開發什麼。
  • 生命周期價值公式(LTV)
    生命周期價值是一個產品隨著時間推移,該產品對於用戶的價值所產生變動的值,生命周期價值公式在表面上看起來是非常正確實用的。生命周期價值公式通常用於估算在未來,用戶願意為產品支付的價格,如果這個價格是朝上發展的,公司自然有理由全力開展市場營銷去刺激產品的市場發展,直到到達該產品市場用戶支付的最終「頂端」。
  • 從產品設計到宏觀戰略,如何規劃好一款 AI 產品?
    要想取得產品的全面勝利,每一層每一個要素,都需要通盤考量,不存在簡單的一句話戰略。來吧,停下腳步,沉浸思考,讓我們從底層開始,抽絲剝繭。二、三維棋局系統框架由下往上,我們把產品規劃的問題劃分成三個維度,分別是產品設計、競爭策略和全局商戰。
  • 2B產品構思方法(二) :「價值」是唯一核心
    構思2B產品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化過程,涉及到「市場機會」的捕獲、「產品核心」的把控、「產品價值」如何量化,等相關方向的思想指導和實踐方法。上一篇本人著重市場窗口期預測和把控與大家做了分享,收到了超過3700+閱讀和9個收藏反饋,說明大家對這個方向還是有一定興趣。
  • 核心產品30年漲價!國花瓷西鳳酒用產品升級開啟下一程「新起點」?
    有行業人士指出,在今年以來,西鳳酒多次對旗下核心單品進行價格調整,向行業傳達出品牌復興及整合旗下產品矩陣衝擊百億的決心。而國花瓷西鳳酒作為西鳳旗下前三甲品牌之一,對旗下核心產品國花瓷30年進行升級提價,不僅是為了在西鳳品牌衝擊百億的徵程上貢獻力量,更是為國花瓷西鳳酒進行品牌裂變,開啟新篇章打下基礎。核心產品再升級!
  • 一條公式解釋:產品的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我們日常一直掛在嘴邊的產品競爭力到底是什麼?你對它的理解是什麼?文章嘗試用一條公式解釋產品競爭力的定義。不妨看看,或許對你有所啟發。競爭是一個全體系的戰略問題,但幾乎都體現在了產品層面上,今天我們只說構成產品競爭關係的條件。我們知道,所有的產品或服務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的,只是有解決實際和感知問題的或者單一和複雜問題的區別而已。
  • 創意是文創產品的核心
    「一支毛筆,在洛陽的售價是100多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售價是500多元,這就是創意和品牌對商品價值的影響。」在近日召開的2017年第三期洛陽文化產業論壇上,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曲紅升用獨特的開場白,同與會專家探討如何用創意激活文化產業。  「創意=創新+意境+意義+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