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家長認為溺愛孩子不好,於是反其道行之,卻往往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棍棒教育。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非常痛心。
宿遷市的一位「虎爸」蔡某就用棍棒教育10歲大的兒子小瑞,致使小瑞二級重傷!經法院判決,這位父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
據小瑞描述,其父親先將他的手和腳捆在凳子上,再用木棍毆打,到最後木棍斷了還不罷休,又用皮帶抽打。
到底是怎樣的情況,竟對自己的親兒子下如此狠手?
原來,蔡某覺得自己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於是省吃儉用,一心盼著小瑞能好好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可最近他發現小瑞成績下滑嚴重,還隱瞞了學校退還的80元學雜費,於是重重地體罰了兒子。
我們能看得出,蔡某生活很窘迫,於是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可他自身文化程度低,甚至還可能是法盲,自己都沒搞明白該如何教育孩子。
2
用暴力完成「教育」,不是觀念有問題就是無能。
①觀念錯誤,控制欲強很多父母認為,我們給了孩子生命,供他吃供他穿,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附屬品,一旦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掙脫我們的束縛時,我們就可以關起門隨意「處置孩子」。
②父母對自己無能的發洩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沒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卻又害怕孩子挑戰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於是就用暴力來打壓孩子,簡直是欲蓋彌彰。如果打罵能奏效,那天下豈不儘是成功人士?想收拾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還不容易?
3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應以「教」為主。適當的懲戒只是輔助手段而已,可以小懲大誡,避免將來釀成大禍,但家長一定要明確懲罰不是體罰。當打孩子成為一種記憶,就會給孩子帶來一輩子持久且深刻的傷害。
有研究發現,短期遭受過打罵的孩子,會對周圍充滿不安全感,同時容易出現心理疾病,比如焦慮、敏感、自卑等。
還有的孩子在家長的棍棒下滋生了恨意,變成了下一個施暴者。待他成年後,面對比自己弱小的同伴、子女甚至父母時,就會選擇以暴制暴、拳腳相向。棍棒下不是孝子,很可能是逆子啊!
4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很多家長會問,那孩子犯錯了,我們就不管了嗎?當然不是!教育本就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一蹴而就的。比起簡單粗暴,我們更主張給孩子提供正向的引導,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而不僅僅是「不能做什麼」。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當校長時,他在校園裡看到一名男生正用石頭砸向另一名同學。陶行知急忙上前制止,並讓這名男生去自己的辦公室。當他辦完事回到辦公室時,那名男生已在他的辦公室了。
於是,他掏出第一顆糖遞給男生:「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
沒等那名男生反應過來,他又拿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你就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據我了解,你打那名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別的同學,說明你有正義感。」
此時的男孩已經泣不成聲了:「陶校長,我錯了。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陶校長聽了,於是又掏出第四顆糖:「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塊也獎勵你。」
陶先生看見孩子的不良行為後,並沒有粗暴式指責孩子,而是先冷靜客觀地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在指出孩子的缺點前肯定他的優點,並對其進行鼓勵,這樣孩子就更願意接受並改正錯誤。
陶先生用愛和智慧小心地呵護了孩子的自尊,並讓他感受到教育的寬容與善良。很多時候,和風細雨的教育比簡單粗暴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