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理工科出生,作文巔峰水平停留在高考階段,十多年沒有提過筆的人來說,完成一篇上千字的長文實在太難了。有的時候,寫著寫著就不知道講什麼!有的時候,想要表達一種感受,卻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鬱悶。一言以蔽之,書讀少了。
難道讀書少的人就寫不出好文章嗎?為什麼一些網絡寫手本身並沒有特別好的語言基礎,仍然行文流暢,可以實現每日一更?我想這與培訓一樣,除了授課的專業乾貨之外,一定存在技術層面可以快速掌握的部分。
今天,我讀到秋葉大叔的《秋葉特訓營 寫作7堂課》,這本書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明澈感,原來掌握7種寫作技法,普通人也可以實現快速入門。
書的作者秋葉老師是秋葉商學院創始人,秋葉PPT品牌課程創始人,他不僅是大學老師,要在大學上課,而且講座、培訓、網課、訓練營樣樣出彩,同時著有《創業7堂課》、《寫作7堂課》、《時間管理7堂課》、《學習7堂課》等眾多暢銷書籍。
這本書以7堂課的形式,系統總結了常用的7種寫作方法,分別是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以及復盤式寫作。整體內容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和自身實踐的智慧提煉,對於快速提升寫作、實現自我能力的躍遷具備不小的指導意義。
作者在書中講到,
寫作,是每一個人都能掌握的技能。而寫作是無法看會的,你需要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在7種寫作方式中,作者多次強調框架式寫作的重要性。這種寫作方式就是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列出所有可以討論的話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建立話題庫。框架就好比骨架,先有骨架,再有血肉。人的大腦喜歡結構化記憶,框架式寫作幫助我們建立結構化的思維習慣。
1、搭建寫作變現的認知框架,梳理自己的寫作方向
秋葉老師在書中提到,目標導向明確的人相較情感充沛的人,更容易把寫作這件事堅持下來。如果寫作定位不清晰,很容易跟風,也容易浪費時間。
作者介紹藉助寫作的6個提升方向:
① 打造個人品牌,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頭部人物;
② 快速提升流量,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③ 賺稿費,多平臺投稿;
④ 推廣軟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成交率;
⑤ 掌握結構性表達,提升自己和別人的溝通效率;
⑥ 通過文字自我療愈。
其中個人品牌的打造是很多自媒體作者關注的焦點。
2、利用3個關鍵點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個人品牌的建立,記得微信公眾號的登陸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那麼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呢?
① 系列化運營自己的個人品牌
理解多平臺卡位的思維、全局思維,不斷擴大自己的個人影響力。比如,線上線下一體化、連結更有影響力的社群等;
② 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發揮的平臺
在研究怎樣寫作之前,先選一個相對容易冒尖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深耕做出影響力,再借勢多平臺卡位;
③ 明確自己產出的內容和風格
塑造自己的個人風格,有自己的溫度體現在字裡行間當中,讓讀者喜歡你的文章,更喜歡你這個人。
3、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樹」
找到自己專注的細分領域,把這個領域想像成一顆樹,把重要問題看作樹枝,不同主題看作樹葉,這樣就建立了這個領域知識的全局視角。
對於身邊有小寶寶的媽媽來說,白天拿出一整塊完整的時間寫作幾乎是不可能的。記得我剛開始練習寫作的時候,通常晚上十點鐘坐到書桌前,其實這個時候已經很疲累了,對著標題,憋一個小時,既沒有靈感,也沒有素材,要麼熬夜熬很久勉強完成一篇,第二天一整天沒有精神;要麼當天直接放棄第二天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秋葉大叔在書中提到他的寫文時間不超過1小時,除非特別重要的文章,會寫久一點,但最多不超過4個小時。
在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時間被動地被分割成若干個細小單元,每個單元撿起來似乎不足以完成一件像模像樣的事情。假如放棄,一天下來「碌碌無為」,非常容易陷入焦慮並且沒有成就感。
作者指出,現代職場,總的趨勢就是工作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我們真正要關注的重點問題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系統性的工作。如果不能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目標,那麼會影響當天其它事情的進展,甚至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得不償失。
秋葉老師提出碎片化的寫作技法,
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鐘靈感+5分鐘構思+5分鐘提綱+5分鐘素材+半小時高效寫作+5分鐘排版+5分鐘配圖+1分鐘推送+1分鐘回複評論
使用碎片化寫作需要養成3個關鍵習慣:
1、一有靈感馬上記錄,否則很容易忘記
比如,使用手機備忘錄,隨身帶一個記事本,發微博朋友圈,使用在線筆記軟體等。關鍵在於養成快速記錄的習慣。
2、馬上抽時間把靈感變成提綱
將記錄的靈感快速轉變為文章的結構,這樣有利於我們結合這個結構快速地搜索素材、金句等。
3、平時有意識地積累各種寫作框架
很多人寫作是不缺靈感的,缺的是結構性思考。秋葉大叔在書中指出,資深寫手的產出效率比一般人高的秘訣在於對更多寫作框架的學習和掌握。就像「庖丁解牛」,熟悉了牛的骨骼的基本結構,閉著眼睛也能飛速完成工作。
比如完成一篇書評,
通常讀一本書,我們可以獲得信息量相當豐富的靈感和知識點,但是不可能在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中全部呈現出來,這時就需要一個書評習作的基本結構,譬如一位資深書評導師介紹的寫作框架就非常好:破題-引題-作者簡介-邏輯主線-亮點解讀-立意總結。結合關鍵詞閱讀,藉助秋葉老師在書中提到的「視網膜效應」,這個過程會變得保質而且高效。
就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而言,碎片化的寫作方式,實際上倡導的是一種新的工作習慣的養成。在現代社會中,最最稀缺的就是整塊的可用時間,在面臨多任務交付的背景下,利用碎片化時間組合完成整塊工作並實現交付是一項技能,而且是一項亟待提升的剛需技能。
提升過程中,留意以下幾點:
① 不管寫的如何,先下筆。記得有位老師說過「快寫慢改」,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第一句話越蠢越好,反正後期都要經歷改稿;
② 避免追求完美和產生習得性無助,不論如何先完成一篇。有一位品牌打造的老師在課堂上分享過一句話:「爛特色好過無特色」。同理,寫得差強人意好過寫不出來;
③ 迭代升級。完成初稿之後,利用碎片化時間根據需要調整幾輪,每輪聚焦一個主要調整目標。
作者在書中指出,一個擅長寫作的人,之前一定是有很多積累的。別人花十年時間積累下來的靈感、素材,我們也必須通過時間獲得。
聯機式寫作,首先就是要自覺建立自己寫作的網感。高手可以用不同的風格寫作,建立了不同的網感。對於新手而言,建立自己的閱讀習慣,培養寫作網感是首要任務。所謂培養網感,就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去堅持廣泛輸入,從廣度、深度、溫度、高度四個層面入手。
1、從記知識點到記關鍵詞
通常讀完一本書,我們不需要去刻意記住太多內容,實際上也記不住,但是找關鍵詞並標記就相對容易,藉助這些詞足以檢索到足夠多的素材以供我們接下來的寫作。
2、從泛閱讀到主題知識樹閱讀
「信息不是知識,知識是有組織的信息。」在進行聯機寫作之前,一定要在某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樹,保證閱讀圍繞自己的知識框架書進行迭代、升級。
3、從「刷屏閱讀」到開機閱讀
在小屏閱讀的時代,我們發現,系統會智能地投其所好的推送我們之前常看的類別和信息,這種方式極大限制了我們的閱讀視野。所以,秋葉老師建議,不要只依賴手機,定期打開電腦,看看不同的門戶網站,多樣化的閱讀網絡信息,在不同的事物和信息背後尋找規律和聯繫,更容易成為一個聯機思考者。
4、從跟蹤趨勢到跟蹤行業
作者建議,越是在聯機時代,越要長期關注幾個行業發展趨勢,參加行業活動,這樣就能慢慢接觸到行業的核心資源,真正了解一個行業。這個過程,靠的不是技巧,而是長時間的積累。
5、從輸入信息到輸出信息
作為聯機思考者,不能只從網上獲取信息,更要塑造個人品牌,主動輸出信息。
在信息流泛濫及AI時代,寫作不僅僅是記錄分享個人或身邊的那點事。其中,搜索能力是寫作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利用好網絡信息庫,提高搜商,寫作事半功倍。
《秋葉特訓營 寫作7堂課》這本書系統講解了實現好文寫作的眾多細節。書作者強調,寫作是一件充滿無限可能的事情,關鍵是儘快養成堅持寫作的習慣,讓寫作技能持續提升,不斷內化成自身的能力。
有這樣一句話:「好的作者都是時間研磨出來的。」如果說誰最能給寫作賦能的話,我相信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