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土豆老師的一篇文章,她說好幾萬的「寫作愛好者」跑來諮詢她關於寫作的事,大多目的也是為了賺錢,見證了很多人從興致勃勃到默默退出。
分析原因,主要歸結於3點:基礎知識薄弱;方向不明確;沒有寫作計劃。
很多寫作營的宣傳上都會標明「零基礎、無門檻」,所以評論區總有人在問:「我文筆不好,可以寫作嗎?」;「我小時候作文很爛,現在可以通過寫作賺錢嗎?」
早些時候我也對此有所顧慮,害怕文筆太爛丟人現眼,後來讀到秋葉大神所著的《寫作7堂課》,「新媒體寫作」第一次如此系統的展現在我眼前,我才知道,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重點,我們之所以「沒得寫、不會寫」,主要是因為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心中沒有完善的知識框架樹。
《寫作7堂課》封面圖
《寫作7堂課》的作者秋葉老師是武漢工程大學副教授,從2002年到2007年在業餘時間習作,五年期間幾乎沒有賺到過稿費。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葉秋老師厚積薄發,逐漸成為新媒體寫作的標杆人物,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想要寫作變現的新手:
把寫作的價值看小了,過於功利化了,反而會因小失大。
《寫作7堂課》主要講了7種寫作必備技能: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復盤式寫作。本文我們就針對上述的「沒得寫,不會寫」著重講一講「框架式寫作」這堂課。
搭建框架:讓積累的素材各回各家
我們平時積累的素材也好,靈感也罷,都是一瞬間的事,然而那些被我們記住的東西,往往都是帶有個人情緒化的,就像彼得·梅爾在《重返普羅旺斯》中說過的那樣:
記憶是一位帶著有太多偏見和情緒的編輯,他常自作主張地留下他喜歡的東西。
如果你不是寫抒情式散文,文章是需要你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去寫的,永遠都不要帶著偏見去寫作,所以,我們必須搭建好結構框架,把靈感和素材規範起來。
那麼如何搭建屬於自己的結構框架呢?
簡單來說,就是你逛街買衣服,看中一款比較心儀衣服之後,再接著逛就會發現隨處都有同款的衣服。這不是什麼神奇的事,而是你往大腦裡放置了一個錨點,潛意識裡就會按照這個錨點搜索其它相應的事物,這就叫做「視網膜效應」。
在寫作前給自己搭建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就是寫作的錨點。在這個知識領域有一個宏觀的認識,以框架為基礎發掘靈感和素材,要比憑空想像容易得多。
我們平時寫大綱,做框架就是在給文章立一個空間軸,好比給空蕩蕩的房間歸置家具,而時間軸就是這些家具具體在什麼時間發揮什麼作用,把時間軸和空間軸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框架,也就是具體時間-該幹什麼(按照大綱來)。
這一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寫作方面有對生活更敏銳的感覺,邏輯思維也會得到很好地鍛鍊。
秋葉老師有個合伙人叫「鄰三月」,之前關注的更新頻率是2年3更,她的主要問題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搜集靈感和素材,更沒時間去寫作了。
我們的大腦喜歡有結構的記憶。
當我們腦海中有一個這個領域的宏觀框架,那麼隨時出現的靈感和素材就不會一閃而過了,他們會被大腦有目的性的記住,這是個科學道理。
秋葉老師規劃了一個寫作主題的框架出來,身邊親朋好友,工作單位發生的瑣事,人的一言一行再結合自己的觀點和體驗,都可以填補框架,從而寫出文章來。
這種輸入倒逼輸出的節奏,不僅可以提高寫作頻率,也是提高觀察力的表現,我們在生活中會更細心,更敏銳,別小看這種細緻入微的小事,或許在關鍵時刻能解決不少問題。
通常在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列一份大綱,剛開始肯定寫不出來一份完善的大綱,不要著急,由粗到細,先列出一個大範圍的大綱來,往後有搜集到這個主題的素材再填寫進去。
更細緻地來講,比如想把一個人寫得活靈活現,就先寫你們認識的途徑,這個人的聲音是怎樣的?穿著打扮是怎樣的?給你怎樣的感受?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讓你感到很震驚?他背後又付出了什麼不為人知的汗水?他做這件事情之後是什麼樣子的?
有了這份具體的框架,我們回憶和檢索的目的就更明確了,寫起來也就更輕鬆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寫一份詳盡的框架,就先找別人的來用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修修改改,總比你自己原地起步強。
文章看多了就知道,那些「牛人」「大咖」寫的文章都有一定的深度,剛開始寫作很難達到這種境界,而這種有深度的文章更需要結構化思維。
他們之所以越來越成熟,正是因為有了很多個框架,框架可以深挖,框架和框架之間也可以聯繫起來,突破別人難以想到的更深層次,獨家探尋豐富的海底世界,文章的深度自然也就出來了。
所有的大問題都可以從學習簡單的框架開始,一步一步地完善。不要怕自己開始得晚,也不要怕自己開始的起點低。
因此,我們只要腳踏實地圍繞興趣愛好做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框架,一個個實施到寫作上,就可以儘早突破自我,達到變現的目的。
規範框架:讓寫作的方向合理化
很多人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都是滿腔熱血,覺得自己有這方面天賦,可以在寫作圈子裡分一杯羹,然而知曉變現沒那麼容易後,紛紛打了退堂鼓。
當你面臨煞費苦心好幾個小時寫出來的文章無人問津的時候,那悽慘的閱讀量你還會氣定神閒假裝視而不見嗎?絕對不可能做到。因為情緒本身就是一個很難控制的東西,憑著情緒化寫作很難堅持下去。
惜羽剛開始邁入寫作圈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原來網上寫文還有那麼多種類型,在不確定自己要寫什麼的時候,以8500元的高價購買了終身的寫作課程,學習過程中才發現,這個輔導班是給地方雜誌投稿的,所講的「感悟文」也完全不是我想寫的類型,儘管前期是因為花了大價錢而學習,到往後也就慢慢放棄了……
現在想來,這個虧就吃在了沒有明確目標導向上。沒有確定好自己到底要寫什麼,從哪個方向上努力,沒有認真計算過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沒有客觀評價自己的實力和資源,盲目信賴寫作輔導班的宣傳。
如果定位不清晰,寫作過程中就很容易跟風,但如果跟的風湊巧不是自己的發展方向,投入產出越大,也許越浪費時間。
寫作的方向有很多種,比如打造個人IP,就是說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專家,圖書、網課、線下分享等等全面開花,顯然,這個難度是最大的,對個人寫作質量和頻率要求都很高。在秋葉老師的《寫作7堂課》中,也是主要圍繞「打造個人IP」來講的,因為這個目標是最高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順便把以下的能力也都掌握了,比如投稿賺稿費、推廣文案、提升流量等等。
秋葉老師給「目標導向明確」提供了三種應用價值:
翻閱了一下秋葉老師的相關信息,我發現涉及的領域遠遠不止寫作這一塊兒,還有PPT、時間管理、高效學習、Excel數據處理等等。
一個人可以在如此多的領域成為其中高手,做到了可以寫書辦班的程度,實在令人敬佩。
秋葉老師也曾好奇過為什麼有人能在很短時間內弄清楚一個非專業領域,後來他在日本管理學大家研一的書中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開啟全局視角,擁有大局觀。
一棵樹的樹幹可以生出許多條樹杈,樹杈又可以分出很多枝條來,把一個領域的內容掛在樹上,就構成了這個領域的「知識框架樹」,這棵樹也就是你的全局視角。
知識框架樹分為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每個領域基本都可以分為:入門、基礎、專業和實踐,這個稱之為空間維度,把你要學習的領域按照這四類劃分出來,逐一打破斟酌,學習起來會更有效。
時間維度相當於這個領域的等級,級別越來越高,學習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也就越多。
這就好比考職稱證,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這個就是時間維度,每上一層臺階,你就需要更大的力氣;每一級別之內又分為入門、基礎、專業和實踐,你需要掌握的東西就在於此。
由此可見,知識框架樹不管對寫作還是學習都受用,而且還有非常大的幫助:
框架式寫作就像一棟房子,給了素材和靈感一個穩定的居所,我們四處招募屬於這棟房子的人,居民越來越多,越來越熱鬧,文章也就信手沾來了。
《寫作7堂課》所介紹的7種寫作習慣不僅可以應用在寫作上,它介紹的7種思維方式也貫穿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讓人受益匪淺,掌握高效自律的思維方式,並加以實施,相信我們所收穫的不止是物質方面的獎賞,更是內在精神方面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