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城新聞網
□慄園園
從教28年,擔任班主任18年,帶過9屆高中畢業班,2018年,他所帶班級1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4名考入北京大學,29名考入「985」,17名考入「211」,堪稱陽城教育史上的「奇蹟」。這位「奇蹟」的創造者就是陽城一中語文教師——馬克儉。
「好多人說語文課是一個橡皮課,不像數學課那麼更容易提高分數。」作為語文老師,馬克儉對這樣的話不以為然。他除了把語文教學集中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上外,更注重情感體驗、生命頓悟、心靈對話,將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演變成了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寬鬆民主教學。
在他的課程中,馬克儉組織開展了一節課名叫「名字中的語文」。「班裡一個學生叫王豔寧,一般意義上講,就是豔麗、寧靜,但從文言文一詞多義上來講,豔有豔羨、羨慕的意思,那麼豔羨寧靜,其實就是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思想表達,這樣去考究一個名字的意義,就更有深度了。」馬克儉說,他要求班裡的每一個同學都深度解析自己的名字,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遇到文言文詞語時,學生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深刻理解文言字詞,把枯燥無味變成了樂趣無窮。馬克儉還開設「地名中的語文」。「比如陽城,一般人認為是陽光之城,其實陽在古文中是山南水北,根據陽城的地理來講,就是太行山之南、濩澤河之北。這樣講起來學生們都非常有興趣。」
課外,馬克儉大力提倡學生們多看《中國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節目。「不能讓學生們兩耳不聞窗外事,更應該讓大家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趣幽默的馬克儉讓班裡的每一位同學都愛上了語文課。
馬克儉經常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他心裡,每個學生是不一樣的,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如果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尊重,就會有許多學生只顯現他的「差」,「善」的方面就得不到發掘、培養,他的優點就會萎縮以至消失,就必定成為所謂的「差生」。「學生以學習為主,但如果成績出現了倒退,不要簡單粗暴地認為他是主觀不努力,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班上有一位名叫張宇(化名)的同學,由於語文考試成績不理想,在語文課上總是少言寡語,缺乏信心。馬克儉發現這一情況後,主動找孩子聊天,並不時在課上提問,給予誇讚,漸漸地張宇重拾信心,不僅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還經常找老師交流學習,語文成績有了很大進步。馬克儉說:「每個學生都渴望被老師表揚,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這樣才會發現孩子們的身上有很多好品質。」
在教研路上,馬克儉始終保持赤子之心,做事追求細緻、力求完美。他將教學中的心得詳細記錄下來,歸納總結,反覆思考;每次聽完課,都主動向授課老師交流教學設計理念,「細嚼慢咽」地梳理完所有重難點後及時撰寫聽課反思。多年的努力,馬克儉收穫很多的榮譽:市優秀教師、省電化教學能手、省電教先進工作者、省模範教師……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他始終堅持的教育理念。他和學生一起學習,將忘我的工作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擺在首位;他和學生一起勞動,以身作則,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共同進步;他和學生一起遵守校紀班規,嚴要求、強管理,到達學校的時間比學生還早。「每當我站在講臺,我所做的就是韓愈在《師說》中所言『傳道授業解惑』。」他希望自己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做人的道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師者的堅守。」馬克儉微笑的臉上透露著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