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過半!
補習班、課外班孩子在上嗎?
夏令營、外出遊玩.孩子玩的愉快嗎?
居家安全、交通安全、預防性侵.
孩子們的假期安全,家長們想周到了嗎?
臺灣「兒童自然教育之父」徐仁修:
讓孩子得到大自然的滋潤與撫慰
臺灣「兒童自然教育之父」,著名生態探險家、作家、攝影家。1946年生於臺灣新竹。從1980年代開始,他開始生態寫作,希望幫助人們重新審視自然。1995年,他創立了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將孩童帶入大自然,通過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大自然之美。幾十年來,他深入臺灣地區的高山深谷探險,並走向島外探險旅行,足跡遍及東南亞、美國西部國家公園、澳大利亞、巴西亞馬遜河和中國大陸。2013年,獲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頒發的「國家地理臺灣探險家」,透過表揚挑戰極限、探索世界的精神,鼓勵更多人勇於開創新局、突破現狀。代表作:《與大自然捉迷藏》、《大自然小偵探》,童詩集《村童野徑》、《寫給大自然的情書》系列等等。
「孩子離大自然太遠,也太久了!原本應該在大自然裡與各種動植物嬉戲交往,現在卻被各種要考試的課程取代;原本應該攀樹渡河的時間,變成在狹窄的空間上英文、數學以及所謂的才藝課。到大自然去,就是要去感受自然,玩得快活,在野外過程中去體驗、感受其他的生命。家長和老師應引導兒童透過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讓孩子看見大自然物種間的這種完美關係。看自然的連續劇,聽自然講故事,以此來建立孩子正面的思考與價值觀。去明白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暑假,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把,讓孩子生命得到大自然的滋潤與撫慰。」
徐仁修
印度的聖人喇嘛尊者Swami Rama在他的名著《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中,一再強調:童年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石,童年播下的種子,他日終將開花結果。從這裡不難體會童年教育的重要。然而,我們看到今天成長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真的很令人憂心忡忡。他們看似長得高壯,卻是體力欠佳,耐性虛弱。他們看似精明堅強,但情感卻是愚蠢脆弱,情緒無法控制。他們有的對電玩上癮,有的被手機綁架……怎麼會這樣呢?在徐仁修看來,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離大自然太遠,也太久了!他們的生命得不到大自然的滋潤與撫慰。而暑假,正好是可以讓孩子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時機。
徐仁修:在暑假,真正該做的幾件事,就是把那些平常你沒有辦法好好玩的地方,去好好地玩;平常你沒有辦法接觸大自然,借這機會進入大自然。在暑假這個時候,父母親該陪著孩子去。第二個就是,運用這個機會讓孩子再多接觸像農村,或者父母親自己的故鄉等這樣的地方。讓孩子們形成一點對故鄉的感覺。一個沒有故鄉的人,情感是很脆弱的。如果你有故鄉,長大之後就會有鄉愁,那鄉愁其實讓會讓人的情感變得很深厚。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包括我在北大出版社出了很多的書,那些書的靈感和源頭都來自童年,來自大自然。所以暑期的時候,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要去參加什麼營隊,也要選一下,選好玩的,孩子願意玩的。而不是逼著孩子去,甚至還讓他們參加什麼補習班、才藝班啊。我是真的可憐這些孩子們。所以我希望家長們能讓孩子多玩一點吧,多接觸一些大自然吧,然後回到父母親的故鄉去看看,也看看他吃的食物從哪裡如何地生長出來……這就是我覺得這個暑假裡面他們可以做的事。
每個人基因裡都有蠻荒鄉愁,
父母要為孩子的基因寫入好程序
對於兒童成長而言,與大自然親近為什麼如此重要?徐仁修認為,這要追溯到人類百萬年來的祖先如何生活,他們在我們細胞中印記了什麼重要的訊息或程序。只有弄懂了了這些,才能知道大自然與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健康與快樂有多麼直接的關係。
徐仁修:荒野人類有百萬年生活在蠻荒大自然裡。祖先為了適應那樣的環境,而在生理心理隨著自然環境發展出了各種適應性,這些都會印記在我們的細胞基因中。例如,我們的生理時鐘。有越洋旅行經驗的人就明白生理時差的痛苦。其實睡眠的時間與我們的生理,甚至心理都息息相關。我們的消化與吸收、荷爾蒙的分泌、內臟的休憩……總配合著睡眠運作。這是人類無法改變的古老印記,我們只能順著它。如果長時間逆著它,我們的健康就一定受影響,看看習慣過夜生活的人,就很容易明白。
徐仁修說,百萬年來,蠻荒環境也形成我們的感官效率,例如我們的視覺。在漫長的年代中,人類的眼睛最常看的距離是兩米以外的物體,天黑後就很少使用視覺。看看現代的孩子,長時間都注視45釐米以內的書本,晚上還點燈夜讀,還要看電視,滑手機,目不轉睛地打電玩……全都違反我們數百萬年打造出來的眼睛生理與結構,也就難怪有那麼多的孩子眼睛出了問題,要戴上眼鏡,變成青蛙王子。
徐仁修:同樣地,我們的聽覺、嗅覺、味覺也都受到現代生活的扭曲,我們戴耳機聽音樂,讓耳膜直接受到聲波衝擊。我們吃很重的口味,造成體內「三高」而危害身體健康。這些都是容易查覺的,但在心靈上、情感上,我們就很少人能覺察。例如,我們的祖先每天要與千百種動植物接觸,尋找它們,傾聽它們。生活中隨時有機會與大自然不同的物種生命聯結,這成了我們生命的潛習性,也形成我們今日身體細胞對蠻荒環境的鄉愁。
徐仁修認為,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行為程序,是在出生後由父母主寫,隨後環境也來加入。人類的童年時期很長,這樣才能寫入很多日後需要的各種程序。寫入怎樣的程序,也決定孩子的未來是怎樣。兒童時期是寫入大量程序的時候,而最難也是最容易寫的是由大自然來主寫的程序。
徐仁修:印度一位智者曾經說,人類出生時,基因幾乎是空白的,而動物出生時,多少都在基因中已寫好許多程序,越低等的寫得越滿。所以昆蟲的一生所需的行為程序,出生前即已寫好!愈高等的動物寫得愈少,而人類最少。在眾多的程序中,讓孩子熟悉環境以及環境中的各種生物是重要的第一個程序,這是費時長久的事,但功效顯著。一位學者研究發現,亞馬遜雨林裡一個11歲的印地安孩子,他對熱帶森林的知識與經驗,超過美國大學的森林系研究生。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怎樣在他的記憶裡面,寫一些什麼樣的程式,你這個時候就給他灌輸很多的知識,是沒有用的。你要在他發展過程中讓他了解他這個時間最適合、對他成長最有用的東西,這才是我們該真正去了解的,在孩子的發展過程當中,要給他什麼,他要經歷什麼。而不是用學校的成績來衡量,也不是說你讀名校就能彌補這種體驗。
在徐仁修看來,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是身心健康最直接與最簡單的途徑,而且孩子越小成效越好。如果等到網路遊戲成癮,就事倍功半了。他也很擔心地表示,很多父母對兒童教育的不了解,錯過了童年時期的荒野自然教育,導致未來孩子長大後的觀念與行為產生了偏差。
徐仁修:講一個很好玩的例子。我帶小朋友參加夏令營,有一個傍晚我們要帶著小朋友穿過沼澤邊緣的小路,穿越一片森林,再進入森林裡面一個很古老破舊的土地廟。我們到達那邊後,就把所有小朋友的手電筒收起來,叫他們兩個兩個結伴,沿剛才我們走過的路,回到我們出發的地方。他們都有點害怕,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過晚上走路竟然不使用手電筒。我就要他們選,把這一隊裡面最勇敢的兩個小孩選出來。最後他們選出來了在學校裡面經常互鬥打架的兩個孩子一起去。這兩個孩子因為已經被選出來,就不得不走啦。這兩個孩子最後是敵人變成朋友,手牽手共同去冒險走回去。事實上我沿途已經布置了很多個輔導員,萬一孩子有什麼狀況我們都隨時會出現。最後所有的同學都回去了,他們整個晚上興奮到沒有辦法睡覺。這個事情過了,暑假結束後,有一天我在街上被其中的一個家長碰到,她大叫我,跑過來說:「徐老師,你暑假帶了我兒子去幹了什麼事啊?」我就嚇一跳,以為出了什麼事。我說:「發生什麼事嗎?」她說:「不是,我們家孩子回來一個多月還在吹牛。他說什麼黑夜中他的眼睛多好,可以穿越森林,可以在那個什麼沼澤邊緣的小路上看到螢火蟲,看到青蛙、樹蛙,怎麼樣怎麼樣的。然後她說,你知道我兒子,很不喜歡寫作文,很討厭作文。可是他暑假結束後,學校有一個作文比賽,題目是《暑假最精彩的一天》,結果他就把他的那些經歷寫成了一篇作文,參加了比賽,竟然得到了第一名。然後她跟我講,「你知道嗎,他寫的裡面錯字連篇,竟然還得第一名!」其實那個孩子只是把過程描述出來,讓人家覺得他那一天很精彩。所以這次經歷給了他很多體驗,讓他發現,晚上並可怕。所以我覺得,能讓孩子在暑假中有這麼一個「從來未體驗過的高峰經驗」,讓他開始有自信心,開始去體驗大自然跟黑夜。很多小孩子就告訴我,晚上哪裡有鬼,只有青蛙叫。所以我覺得孩子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的話,他對很多事情的理解不是來自於體驗,而是通過別人告訴他來的,這就會很可惜。因此我建議,孩子在這個暑假裡,多讓他去自然裡玩和體驗。
1995年,徐仁修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開始將孩童帶入大自然,通過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大自然之美。徐仁修介紹,「荒野」在臺灣全島幾乎都有分會,每年有大大小小兩千多場活動,都是希望教導孩子們樹立好的自然觀念,讓都市的孩子一個月有一兩天的機會到野外去。
徐仁修:例如,抬頭好好欣賞星球的完美運轉,日夜四季的變化,星河的浩瀚。看看水的奧妙:澎湃的海洋,藍色的湖泊,壯麗的瀑布,皚皚的雪山,雨後的彩虹,都是水分子神妙的遊戲。明白自己所生存的宇宙是如此壯麗、神奇、完美,人怎可能不敬畏大自然,怎麼會不謙卑呢?再比如,我們要學習傾聽各種蟲鳴鳥叫,分辨各種花草樹木的氣味,而最重要的是去觀察生物與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間發生的故事與彼此的關係,也就是去看身邊這整個生態系統裡每一種生命間共生共榮的完美關係,看見每一種生物都同等重要而沒有貴賤。唯有如此看待這大自然的一切,尊重生命才會成真。
徐仁修說,生命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神奇完美,更是孩子們自然觀察與欣賞的核心。帶孩子進入自然,除了玩耍,最重要的是自然觀察。自然觀察並不是要孩子們在意分類與命名,而是要學習欣賞宇宙自然的神奇。
徐仁修:引導兒童到自然荒野裡去,讓孩子看見大自然物種間的這種完美關係,來建立孩子正面的思考與價值觀。去明白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懷有這樣認知的孩子才能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溪水方有再清澈的機會,天空才有再湛藍的機會。想想大自然有國界嗎?候鳥千裡迢迢飛到南方過冬,會被當地的其他鳥類驅趕殺害嗎?大自然可以做到四海一家,為什麼自稱靈性動物的人類卻做不到?這值得思考。
徐仁修建議,對於平時生活在城市裡的小孩,更應該多去接觸大自然。都市裡人與人之間距離太近了,容易引起生物本性裡的一種防衛劑,以至於對彼此最基本的尊重都沒了。而現行的教育機構又提供了一種考試競爭的方式,競爭的對方就是敵人,所以同學之間總是在比來比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徐仁修:一旦我們進入大自然,就完全不是這樣,你只會跟身邊的人互動,不會再去比。當你欣賞一朵花的完美時,你也不會妒忌;當你去近距離欣賞動物時,你可以看到它們眼中那種無邪。一旦他們的注意力集中,那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例如今天我帶著十個小朋友到野外,如果每個小朋友都有手機可以照相,我就會讓他們去尋找他們覺得路上最美、最迷人的動植物是什麼。到下午時,我們就會一起討論大家究竟看見了什麼、發現了什麼。這其實鍛鍊的就是孩子們發現美、表達美的能力。
讓孩子到野地裡做自然觀察:
看自然的連續劇,聽自然講故事
徐仁修認為,到大自然去,就是要純粹去感受自然,玩得快活,在野外過程中去體驗、感受其他的生命。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是整個兒童自然教育的基礎與核心。他建議,家長和老師應引導兒童透過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讓兒童身心得以健康發展,用欣賞自然萬物來豐富兒童的想像力,進而提升創作力。同時,經由引導兒童觀察自然生態間的生命關係,來感受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基本互利原則,培養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態度。
徐仁修:我見過有的小朋友為了表現勇敢,抓到一隻蜻蜓就把翅膀扯掉,很神氣的樣子。我就會說:「你看起來真的蠻勇敢,但你是真勇敢還是假勇敢?」然後我就帶著他們去看一隻大黃蜂,跟他們說,你去把大黃蜂的翅膀也扯掉吧,他們都很害怕,說會叮人。然後我就跟他們說,弄了半天你是欺善怕惡,那你不是真勇敢。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讓他們學習,真正的尊重生命也是在這時展現的,而不僅僅是個考試題目。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很多自然教育完全變成了考試題目,孩子是為了考試去念自然,那很可能沒法感受到自然的趣味,甚至不願意去接觸自然。
徐仁修說,創造力是人類相當珍貴而獨有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從小培養,要把這種能力的程序在童年時寫進基因裡。那麼,該怎麼寫?徐仁修認為,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科學家都是從欣賞事與物中湧起深深的感受,發揮了無限的想像力而創造出了不起的作品。所以孩子要從小培養他的欣賞能力,長大之後就來不及了。
徐仁修:進入荒野欣賞自然的美好神奇,以及閱讀文學藝術是通往想像力的兩條大路。大自然的壯麗動人心弦,你會想用畫筆來描繪,或用音樂來闡述,你可能更想用詩來歌頌……人類從鳥類豔麗的羽毛,蝶與花的多彩多姿,從昆蟲不可思議的造型,魚以及野獸的線條中,汲取想像,成為創作的靈感。因此,做父母、做老師的有義務引導孩子到野地裡做自然觀察,看自然的連續劇,聽自然講故事,欣賞噪鶥的演唱,彩蝶的翩翩起舞。去發現野地各角落的生物,發掘各種生物的武功或特技,去體驗四季變化的美妙,日夜動物出沒的差異,潮汐漲落的力量……
徐仁修認為,大自然會在孩子的基因裡寫入博愛、浪漫與熱情,讓孩子有無窮的生命力,以及無限的想像力。他笑稱,這樣的孩子一生要不精彩不快樂也難!
最後,徐仁修呼籲家長們:帶孩子走自然,讓孩子生命得到大自然的滋潤與撫慰,從這個暑假,開始吧!
策劃、採訪:溫飛
微信編輯:溫飛、付慧敏
圖片部分由徐仁修老師提供,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