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經】媽媽是給孩子「寫程式」的人 ——徐仁修談「生態教育」與家庭

2021-02-15 南方教育時報

提示:點擊標題下方 南方教育時報 一鍵關注

10月19日,臺灣生態教育專家徐仁修做客深圳市福田圖書館「大家講壇」,為在場聽眾帶來「生態教育」觀念。講座中,聽眾聆聽到了徐仁修模仿的各種自然之聲,欣賞了由他拍攝記錄的自然界「奇觀」,還聽到了他講述的探險經歷。「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是徐仁修「生態教育」的核心觀念,同時,他也推崇讓「生態教育」觀念影響家庭教育。

「寫程式」最佳時間是7至12歲

講座伊始,徐仁修首先講述了大自然中的一個現象:某種幼蟲會自行挑選樹葉,將自己「卷進去」。除了選擇大小、乾濕都適宜的樹葉,幼蟲還要咬斷大約三分之一的葉脈,為的是減弱在卷樹葉時的舒張力。為什麼幼蟲沒有媽媽 「教」,卻對「卷樹葉」很有一套?那是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程式早就被寫好了。

在「寫基因程式」的問題上,徐仁修還為大家做了科普:雖然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程式早就被寫好,但越是高等的生物,其基因程式被寫得越少,空白處越多。所以,人類可算是基因程式最為空白的物種。這些空白的程式,首先要靠家庭教育來書寫,為此,媽媽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徐仁修認為,「媽媽就是給孩子書寫程式的人。」

在這種觀念下,徐仁修提出,作為「書寫程式的人」,媽媽一定要了解「書寫程式」的最佳時間,這個最佳時間是孩子的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對應的年齡是7到12歲。「難以想像,一個憂傷的媽媽能書寫出快樂的程式。」徐仁修舉例說,絕大多數人從來都沒有接觸過蛇,沒有被蛇咬過,為什麼卻那麼怕蛇呢?原因就是,怕蛇是媽媽「教」的。有一次他帶兒童深入大自然探險時,讓一條偶然出現的青蛇在孩子們的脖子上、手臂上爬來爬去,孩子們覺得很好玩,而電話那頭的媽媽們卻連連尖叫。「青蛇非常溫順,真正接觸時,孩子們未必會害怕它,以前他們怕蛇是因為在童年時,媽媽就為其寫入了『怕蛇』這種程式。」

基於媽媽是給兒童「寫程式的人」這一理論,徐仁修還提出一種觀點:職業媽媽。他援引動物界諸多的事例說明,在動物界,媽媽都是全天候的,是專職的。「只有人類的媽媽才會把後代交給保姆,交給不相關的人去教養。」徐仁修無奈地說。

「鄉土銘印」增加兒童想像力

媽媽該如何給孩子「寫程式」?徐仁修以自然界的一種聲音「銘印」現象為例說明:燕蛾幼蟲出生後,會把第一次接觸到的聲音認為是媽媽的聲音,經過一段時期的強化,幼蟲就能「銘印」這一聲音,而且終身不忘。很多動物都通過聲音「銘印」的方式來認識父母。

徐仁修曾經充當過6隻某種飛鳥的「媽媽」。在幼鳥出生時,徐仁修代替鳥媽媽出現在幼鳥身邊,並照顧它們的飲食。一段時間後,這些幼鳥就熟知了他的聲音,並篤定地認為他就是自己的「媽媽」。當這些幼鳥成年後,徐仁修把它們放飛了。多年後的一天,徐仁修在臺灣某個火車站候車時,抬頭發現天空中的一群飛鳥似曾相識,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火車站大聲喊叫起來,還引來周圍人的詫異目光。後來發生的一幕更讓人驚異,這一群鳥中的6隻飛鳥停下了飛行,並歡快地降落在徐仁修的身上。那一瞬間,徐仁修覺得,「自己就像上帝一樣」。可見,媽媽給孩子「寫程式」的方法就是陪伴。

年近古稀的徐仁修也有自己的聲音「銘印」,他輕輕地哼唱起童年時候的童謠和歌曲,《媽媽教我的歌》、《紅蜻蜓》、《多麼快樂的下雨天》,這些童謠和歌曲中,有的充滿了鄉愁,有的充滿了歡快。通過自己的童年記憶和鄉愁,徐仁修告訴家長,兒童需要鄉土銘印。「鄉土是情感的寄託,是生命的聯結點。童年的生活,童年的環境,在兒童心中寫下了最深刻的銘印。所以,帶著鄉愁的人,往往充滿了靈感和想像力。」

大自然是「創造力」的源泉

「生態教育」同樣重視孩子創造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徐仁修認為有兩種途徑,一是欣賞文學藝術作品,二是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

講座現場有不少孩子,於是徐仁修現場做了一個創造力實驗。他向在場的孩子提問,如何讓動物在沒有翅膀的情況下飛行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給小動物裝上發射器、螺旋槳……答案千奇百怪。聽過回答,徐仁修給大家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實例:鼯鼠可以利用衝力滑行,蛇也有遠距離「扭動飛翔」能力……動物能「飛」,植物也能「飛」,橡果能夠靠旋轉「飛行」,最遠能「飛」300多米。看,如果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他們對「飛行」的想像力就會更豐富。

徐仁修曾經多次到野外探險,拍攝了很多畫面,他把其中的一些動植物照片展示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給植物命名,神奇的「搖錢樹」,火紅的「烈焰紅唇」花,蜘蛛「布置」的聖誕樹,黑白紅三色完美搭配的瓢蟲……現場的家長和小朋友們在聆聽和觀看的同時,對大自然的神奇充滿了讚嘆,也自然而然接受了徐仁修的觀點:大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都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深入大自然你就會發現,珍珠沒有露珠美。兒童欣賞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認同和融入大自然的過程,未來的世界,要靠想像力去創造,要靠想像力去展現。」徐仁修說。

「尋找」是生命的動力

有不少家長會認為,自然探險存在危險性。對此,徐仁修談到他曾做過的一次問卷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希望孩子將來……」結果,超過80%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甚至還有一些家長寫上備註——「不流淚、不流汗、不流血。」面對這樣的家長,徐仁修開玩笑地說:「改天我帶你們去看看你們所希望的這種生命——我養的名叫阿黃的狗,它完全符合你們提出的要求,每天被主人精心照顧,不流汗、不流淚、不流血。」

在徐仁修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精彩的經歷」,而人生最可怕的事是「無事可做」。好的父母,會讓孩子去「尋找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強制地決定並安排孩子一輩子去做什麼。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照顧好孩子的身體,不僅是營養充足,還要運動充分;第二是照顧他的心胸,不能一蹶不振,因為孩子是可以從頭再來的;第三就是要觀察孩子的興趣,不要有教育的功利心。」徐仁修還用了一句諺語「很難教老狗新把戲」來說明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家長不應該阻止他們去探索新事物。

徐仁修以自己的童年經歷為例,他出生於臺灣新竹縣的一個鄉野,三四歲時,每天黃昏,他都會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聲音,好像憋著很大的氣在使勁地喊叫,聲音在很遠的地方,但是卻很清晰。他問爸爸媽媽那是什麼發出的聲音,爸爸媽媽笑而不答。對這種聲音的探索就成為了徐仁修童年時的一個夢想。等到五六歲的時候,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去一探究竟。在擺渡人的幫助下,他渡過了那條看起來又深又急的溪澗,翻過一座山,在大人的指引下,來到了聲音發出的地方,靜靜地守候著。時間到了,他看見一條龐然大物,呼嘯著白煙,吃力地在兩條鐵軌鋪成的道路上爬行,隨後就發出了那種他百思不得其解的聲音「嗚……」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火車。一個長期在心底的疑惑得到了解釋,也由此激發了徐仁修的想法:「我翻過一座山,渡過一條溪澗,就有這麼神奇的發現。那我要是翻過更多的山,渡過更多的河,我該有多少驚喜啊。」

徐仁修的童年夢想就這樣被激發,在以後的日子裡,高山大川、熱帶叢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看來,童年的夢想是激發他探險的原動力,而在大自然中的種種驚奇發現,是他樂此不疲的真正原因。

人物檔案

徐仁修

1946年生於臺灣新竹,臺灣生態教育先驅,著名生態探險家、作家、攝影家、音樂家,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上世界六十年代,他在臺灣率先發出保護大自然生態的呼籲。近年來從事自然教育、演講。代表作品有《獼猴與我》《福爾摩沙野之頌》等。

連結

什麼是「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是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教育的教育理念。

相關焦點

  • 家教與門風,是最大的家庭資產(深度好文)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現得很沒教養,別人在指責的時候絕對不會說是老師沒教育好,也不會說小夥伴把他帶壞了,只會說:「這孩子家教不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全家一個德行!」有人說,家教與門風,是最大的家庭資產。
  • 一節車廂兩種家庭,兩個孩子的未來讓人一眼看穿,家教真的太重要
    都說聽話的孩子是上天送給爸媽的禮物,不但能讓家長省不少心,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能容易些,但是家長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優秀的家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因為一個人的家教實在是太重要,可能也有不少讀者有過相同的經歷,出門在外看見一個有家教、有教養的孩子,會從內心深處覺得孩子的父母一定是優秀的人。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家庭教育中,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
    在臺灣,有這樣一位家教老師,因為她的工作性質,得以深入不同的家庭內部,窺見一部分臺灣家庭裡關於家庭教育的真實圖景。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些讓她記憶深刻的人和事,並寫成了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不同的家庭該採取什麼樣的家教策略?12種類型家庭詳解
    事實上並不是方法不對,而是同一個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孩子。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具有差異性,講究因材施教,實際上家庭教育也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因人而異。不同類型的家庭、家長和孩子,所採取的教育策略一定是有差別的,例如:祖輩主事家庭和全職母親家庭、矛盾家庭和無規則家庭、全方位家長和後勤型家長、多動的孩子和早慧的孩子等都要求我們進行因材施教、因家制宜的家庭教育。
  • 全職媽媽,不等於「保姆+家教」
    原標題:全職媽媽,不等於「保姆+家教」   ——本文系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最近,關於「高學歷女性當全職媽媽是否是浪費」的話題在朋友圈裡興起熱烈討論。   在很多人眼裡,全職媽媽們是一群不涉足職場,專心在家帶娃,養兒育女、把相夫教子當做她們全部「事業」的家庭婦女。但是,這樣的「全職媽媽」似乎是一個「保姆和家教的結合」。如果不考慮「相夫」的職責,那麼一個收入高於請保姆、僱家教開銷的職業女性,完全沒有必要辭職去做全職媽媽。
  • 小學「家長大講堂」開課 家長上臺傳授家教經
    小學「家長大講堂」開課 家長上臺傳授家教經 2011-12-14 07:36: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學 家長大講堂 家長 傳授
  •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有人說,家教與門風,是最大的家庭資產。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潛力股,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裡,暢意人生。樹立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一個家庭最豐厚的財富,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縱觀古今中外,家教與門風,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現得很沒教養,別人在指責的時候絕對不會說是老師沒教育好,也不會說小夥伴把他帶壞了,只會說:  「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全家一個德行!」  有人說,家教與門風,是最大的家庭資產。
  • 家教技巧奪人眼球 盤點「好媽媽」的制勝法寶
    近來一種「好媽媽」式家教圖書在育兒圈裡廣泛流傳,被挑剔的媽媽們奉為「神奇寶典」,其中一些「出格」的家教技巧很是奪人眼球。  「這是一本奇書!」育兒網上一位家長興奮地談論自己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後的感受,「這本書對孩子的一些常見問題提供了很多獨創的想法和做法,我試著做了,還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太神奇了!」
  • 沒有什麼程式語言是最好的?方便熟悉夠用就是最好的程式語言
    商人做生意賺錢是無可厚非的事,但真不可以因為賺錢而把"教育"當成是菜市場賣菜一樣的吆喝,身為一位老程式員我說出我的看法,請尊重一下程式員這份職業與專業。零基礎可以學編程嗎?答案是當然可以學習編程,但是沒有其他基礎知識的輔助,在學習上要花上更大的精力;比如說對物理知識不熟悉的人,要對於房屋結構的強度用編程的方式去做分析,這似乎不是學個編程就可以做到的;編程只是一個工具,藉由代碼將想要完成的目標或者是需要重複做的事,經過編程完後讓程式自動執行以減少人力的浪費,但卻不是學習好編程就可以幫你解決一切的事。
  •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深刻!)
    好的家教和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影響一生。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現得很沒教養,別人在指責的時候絕對不會說是老師沒教育好,也不會說小夥伴把他帶壞了,只會說:有人說,家教與門風,是最大的家庭資產。
  • 萌芽薈:家教與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
    ,好的家教和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影響一生。  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潛力股,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裡,暢意人生。樹立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一個家庭最豐厚的財富,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家教和門風,浸潤孩子的一生!(深刻)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現得很沒教養,別人在指責的時候絕對不會說是老師沒教育好,也不會說小夥伴把他帶壞了,只會說: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潛力股,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裡,暢意人生。樹立好的家教與門風,就是一個家庭最豐厚的財富,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縱觀古今中外,家教與門風,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 有什麼樣的家教,就有什麼樣孩子!
    我們這個家庭算是中等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錢總是捨得花的。他想學什麼愛好,經我們商量後會尊重他的意見。曾經學習英語,學了兩年不想學了;曾經學習武術,學了一年也不想學了;目前他加入學校薩克斯樂隊,正在初步學習當中,而且現在只保留了圍棋一門特長。
  • 同心戰「疫」 公益課堂助成長|線上家庭家教家風影視教育寒假專題...
    每周六的下午14:00-16:00,讓我們雲端相聚,在光影世界中為孩子打開一扇神奇的窗,引領孩子們感悟世界的真善美,獲得生命成長的力量和勇氣!「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近來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現實中,輔導孩子功課也成為了家長最頭疼的事情之一。是孩子太笨還是父母修行不夠?家庭的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裡了?
  • 學霸媽媽蔣佩蓉:兒子15歲被麻省理工錄取,原生態家庭教育是基礎
    蔣佩蓉出生於臺灣,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霸媽媽,畢業後工作,結婚生子,最後跟我們大多數媽媽一樣,不得不面臨職場和家庭兩者之間的選擇,跟老公溝通後,她選擇了做全職媽媽,從此以後家成了她事業的「主戰場」。
  • 一位五歲孩子媽媽對步步高家教機的真實感受:孩子更自律了
    吳媽媽每天都會陪孩子上下學,但她也發現了孩子的一些異樣。「我總覺得孩子接觸到東西少,他這個思維,我不知道如何去給他打開,」吳媽媽的擔心不無道理,孩子在學校學習,難免還需要更多的拓展,她希望家教機能給到孩子課餘的補充。
  •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5種行為,是沒有家教的表現
    所以孩子的調皮霸道不講理,沒有家教的行為,家長們需要及時更正,古語都說「三歲看老」,意思就是孩子三歲時候的性格,就能猜到以後成年人後的性格,因此別總是覺得孩子還小,就慣著他,殊不知,孩子沒有家教的表現,要趁早改成,進行教育才能讓他變成一位有素質的小孩子。 那麼,哪些行為是孩子沒有家教的行為呢?
  • 家教和門風,決定孩子的一生
    樂爸寄語Hi,大家好,我是樂爸,育兒路上我們結伴同行~家教和門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更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家教和門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更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 一節車廂,兩種家庭,孩子的未來一目了然,別再忽視家教的重要性
    通過兩個家庭不同的教育,兩個孩子的未來可以說是一目了然,比起熊孩子,擁有良好素質的小孩更能得到他人的喜愛。好孩子並不是天生的,是需要父母培養的,家長別再忽視家教的重要性。那麼家長應如何培養出一個家教良好的孩子?一、以身作則都說小朋友是爸爸媽媽的一面鏡子,不管面對什麼事情,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不夠強,因此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大多來源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