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標題下方 南方教育時報 一鍵關注
10月19日,臺灣生態教育專家徐仁修做客深圳市福田圖書館「大家講壇」,為在場聽眾帶來「生態教育」觀念。講座中,聽眾聆聽到了徐仁修模仿的各種自然之聲,欣賞了由他拍攝記錄的自然界「奇觀」,還聽到了他講述的探險經歷。「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是徐仁修「生態教育」的核心觀念,同時,他也推崇讓「生態教育」觀念影響家庭教育。
「寫程式」最佳時間是7至12歲
講座伊始,徐仁修首先講述了大自然中的一個現象:某種幼蟲會自行挑選樹葉,將自己「卷進去」。除了選擇大小、乾濕都適宜的樹葉,幼蟲還要咬斷大約三分之一的葉脈,為的是減弱在卷樹葉時的舒張力。為什麼幼蟲沒有媽媽 「教」,卻對「卷樹葉」很有一套?那是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程式早就被寫好了。
在「寫基因程式」的問題上,徐仁修還為大家做了科普:雖然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程式早就被寫好,但越是高等的生物,其基因程式被寫得越少,空白處越多。所以,人類可算是基因程式最為空白的物種。這些空白的程式,首先要靠家庭教育來書寫,為此,媽媽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徐仁修認為,「媽媽就是給孩子書寫程式的人。」
在這種觀念下,徐仁修提出,作為「書寫程式的人」,媽媽一定要了解「書寫程式」的最佳時間,這個最佳時間是孩子的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對應的年齡是7到12歲。「難以想像,一個憂傷的媽媽能書寫出快樂的程式。」徐仁修舉例說,絕大多數人從來都沒有接觸過蛇,沒有被蛇咬過,為什麼卻那麼怕蛇呢?原因就是,怕蛇是媽媽「教」的。有一次他帶兒童深入大自然探險時,讓一條偶然出現的青蛇在孩子們的脖子上、手臂上爬來爬去,孩子們覺得很好玩,而電話那頭的媽媽們卻連連尖叫。「青蛇非常溫順,真正接觸時,孩子們未必會害怕它,以前他們怕蛇是因為在童年時,媽媽就為其寫入了『怕蛇』這種程式。」
基於媽媽是給兒童「寫程式的人」這一理論,徐仁修還提出一種觀點:職業媽媽。他援引動物界諸多的事例說明,在動物界,媽媽都是全天候的,是專職的。「只有人類的媽媽才會把後代交給保姆,交給不相關的人去教養。」徐仁修無奈地說。
「鄉土銘印」增加兒童想像力
媽媽該如何給孩子「寫程式」?徐仁修以自然界的一種聲音「銘印」現象為例說明:燕蛾幼蟲出生後,會把第一次接觸到的聲音認為是媽媽的聲音,經過一段時期的強化,幼蟲就能「銘印」這一聲音,而且終身不忘。很多動物都通過聲音「銘印」的方式來認識父母。
徐仁修曾經充當過6隻某種飛鳥的「媽媽」。在幼鳥出生時,徐仁修代替鳥媽媽出現在幼鳥身邊,並照顧它們的飲食。一段時間後,這些幼鳥就熟知了他的聲音,並篤定地認為他就是自己的「媽媽」。當這些幼鳥成年後,徐仁修把它們放飛了。多年後的一天,徐仁修在臺灣某個火車站候車時,抬頭發現天空中的一群飛鳥似曾相識,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火車站大聲喊叫起來,還引來周圍人的詫異目光。後來發生的一幕更讓人驚異,這一群鳥中的6隻飛鳥停下了飛行,並歡快地降落在徐仁修的身上。那一瞬間,徐仁修覺得,「自己就像上帝一樣」。可見,媽媽給孩子「寫程式」的方法就是陪伴。
年近古稀的徐仁修也有自己的聲音「銘印」,他輕輕地哼唱起童年時候的童謠和歌曲,《媽媽教我的歌》、《紅蜻蜓》、《多麼快樂的下雨天》,這些童謠和歌曲中,有的充滿了鄉愁,有的充滿了歡快。通過自己的童年記憶和鄉愁,徐仁修告訴家長,兒童需要鄉土銘印。「鄉土是情感的寄託,是生命的聯結點。童年的生活,童年的環境,在兒童心中寫下了最深刻的銘印。所以,帶著鄉愁的人,往往充滿了靈感和想像力。」
大自然是「創造力」的源泉
「生態教育」同樣重視孩子創造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徐仁修認為有兩種途徑,一是欣賞文學藝術作品,二是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
講座現場有不少孩子,於是徐仁修現場做了一個創造力實驗。他向在場的孩子提問,如何讓動物在沒有翅膀的情況下飛行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給小動物裝上發射器、螺旋槳……答案千奇百怪。聽過回答,徐仁修給大家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實例:鼯鼠可以利用衝力滑行,蛇也有遠距離「扭動飛翔」能力……動物能「飛」,植物也能「飛」,橡果能夠靠旋轉「飛行」,最遠能「飛」300多米。看,如果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他們對「飛行」的想像力就會更豐富。
徐仁修曾經多次到野外探險,拍攝了很多畫面,他把其中的一些動植物照片展示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給植物命名,神奇的「搖錢樹」,火紅的「烈焰紅唇」花,蜘蛛「布置」的聖誕樹,黑白紅三色完美搭配的瓢蟲……現場的家長和小朋友們在聆聽和觀看的同時,對大自然的神奇充滿了讚嘆,也自然而然接受了徐仁修的觀點:大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都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深入大自然你就會發現,珍珠沒有露珠美。兒童欣賞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認同和融入大自然的過程,未來的世界,要靠想像力去創造,要靠想像力去展現。」徐仁修說。
「尋找」是生命的動力
有不少家長會認為,自然探險存在危險性。對此,徐仁修談到他曾做過的一次問卷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希望孩子將來……」結果,超過80%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甚至還有一些家長寫上備註——「不流淚、不流汗、不流血。」面對這樣的家長,徐仁修開玩笑地說:「改天我帶你們去看看你們所希望的這種生命——我養的名叫阿黃的狗,它完全符合你們提出的要求,每天被主人精心照顧,不流汗、不流淚、不流血。」
在徐仁修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精彩的經歷」,而人生最可怕的事是「無事可做」。好的父母,會讓孩子去「尋找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強制地決定並安排孩子一輩子去做什麼。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照顧好孩子的身體,不僅是營養充足,還要運動充分;第二是照顧他的心胸,不能一蹶不振,因為孩子是可以從頭再來的;第三就是要觀察孩子的興趣,不要有教育的功利心。」徐仁修還用了一句諺語「很難教老狗新把戲」來說明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家長不應該阻止他們去探索新事物。
徐仁修以自己的童年經歷為例,他出生於臺灣新竹縣的一個鄉野,三四歲時,每天黃昏,他都會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聲音,好像憋著很大的氣在使勁地喊叫,聲音在很遠的地方,但是卻很清晰。他問爸爸媽媽那是什麼發出的聲音,爸爸媽媽笑而不答。對這種聲音的探索就成為了徐仁修童年時的一個夢想。等到五六歲的時候,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去一探究竟。在擺渡人的幫助下,他渡過了那條看起來又深又急的溪澗,翻過一座山,在大人的指引下,來到了聲音發出的地方,靜靜地守候著。時間到了,他看見一條龐然大物,呼嘯著白煙,吃力地在兩條鐵軌鋪成的道路上爬行,隨後就發出了那種他百思不得其解的聲音「嗚……」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火車。一個長期在心底的疑惑得到了解釋,也由此激發了徐仁修的想法:「我翻過一座山,渡過一條溪澗,就有這麼神奇的發現。那我要是翻過更多的山,渡過更多的河,我該有多少驚喜啊。」
徐仁修的童年夢想就這樣被激發,在以後的日子裡,高山大川、熱帶叢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看來,童年的夢想是激發他探險的原動力,而在大自然中的種種驚奇發現,是他樂此不疲的真正原因。
人物檔案
徐仁修
1946年生於臺灣新竹,臺灣生態教育先驅,著名生態探險家、作家、攝影家、音樂家,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上世界六十年代,他在臺灣率先發出保護大自然生態的呼籲。近年來從事自然教育、演講。代表作品有《獼猴與我》《福爾摩沙野之頌》等。
連結
什麼是「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是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教育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