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企業內部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2021-02-13 虎嗅APP

最近讀完Eric Ries的The Lean Startup這本書,收穫頗多。讀書筆記還沒有做完整,但是書裡一小段對大型企業內部創業者的描述讓我非常感興趣,所以今天邊摘要邊思考記錄一些。

1、大型企業內的創業者

說到創業者,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現在網際網路人山人海的創業潮,其實如書中所描述,大型企業裡也有創業者的存在和可能。

「創業者無處不在。你不一定非要在車庫裡折騰才算是創業。在我定義的創業企業中工作的任何人,都算得上是創業者。所謂的新創企業就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為目的而設立的個人機構。這意味著創業者無處不在,而且精益創業的方法可以運用到各行各業,在任何規模的公司,甚至是龐大的企業中。」

其實很多大型企業都有內部創業者的存在,只是可能他們不會稱自己為創業者,更多是公司新業務線負責人、創新產品負責人等。大型企業在自己的領域佔據絕對的優勢後,在市場、流程、技術、人員、文化等維度趨向成熟,現有的產品會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強,但是企業都需要顛覆性的創新去刺激產生新爆發點,發現新的市場、機會、領域、利益點。這時,大型企業的創新部門就會陸續產生。

書裡對企業的創新需求有一段精準的描述:

「企業常會陷入這樣一種情況:它們非常善於逐步完善現有產品,為已有客戶服務,即克裡斯坦森所說的『持續式創新』。但是企業在開發突破性的新產品上掙扎不已,而正是這種『顛覆性創新』才能製造出新的增長源頭。」

2007年在紐約工作時,我在愛立信的紐約分部工作,所在的部門叫移動創新事業部,其實就是一個大型公司內部創業的例子。當時移動網頁剛起步,超前的網際網路公司開始推動「移動領先」的浪潮,愛立信開始與合作夥伴合作開發移動產品,幫助合作夥伴把網頁服務轉移到手機上,例如國家地理、NASCAR、卡通頻道等。當時給我感覺很深的是,大型企業的創業部門同事都很潮。

紐約時代廣場旁的Grace Building,辦公室裡,一半是愛立信傳統業務的同事,每天西裝革履,不苟言笑;一半是創業部門的同事,穿得很典型的紐約客風格,天天討論新的移動技術,測試上百個手機,討論美劇,約著打棒球、看賽車啥的,當時筆者作為23歲的年輕人,工作很開心。

2008年在雅虎工作時,所在的移動搜索部門也是一個創業部門,這個部門是雅虎買回的一個創業公司,所以這個部門保留了很好的創業氛圍,年輕、快速、創新、精英團隊風格。每天都討論新產品思路,每周五下午在Sunnyvale和同事們走路鍛鍊、討論創新項目的設計與開發,非常有趣。

和小夥伴們也常常討論大型企業內部創業,在他們工作的大型企業:Google、蘋果、Facebook、Oracle、IBM等企業,都有創新部門,其實就是內部創業部門。

大型企業尋求突破,內部創業者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國內最好的例子就是騰訊的微信。大型企業內創業者的存在,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2、大型企業內創業的難點

書裡有一點講得非常清楚:

「新創企業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製造產品、賺取金錢、服務顧客,它們的存在更是為了學習了解如何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業務。」

大型企業內部創業也是一樣,是為了尋求一種更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而不是以大型企業的資源快速賺一筆錢。

所以第一點,就是要把大型企業內創業理解為一個長期的工作,不能因為短視而讓大型企業內的創業聚焦到1個季度出成績、2個季度盈利、3個季度業務翻番這樣的目標。

書裡對新創企業的困境做了這樣的描述:

「為什麼新創企業以慘敗告終的情況比比皆是?

第一個原因在於好的計劃、可靠的戰略和深入的市場分析造成的誘惑。在早期,這些都是衡量成功可能性的指標。把它們也套入創業企業中去的想法令人難以抗拒,但是此路不通。因為新企業的運營當中包含了太多不確定性。企業還不知道誰是自己的顧客,自身的產品應該是什麼。當情形變得更加難以捉摸之時,未來越發撲朔迷離。老的管理方式無法勝任這項工作。計劃和預測只能基於長期的、穩定的運營歷史和相對靜止的環境,而這些條件是新創企業所不具備的。

第二個原因在於,當目睹運用傳統管理方式無法擺脫困境後,一些創業者和投資人乾脆就撒手不管,回到『想做就做』跟著感覺走的狀態。人們相信,如果實施管理反而有問題的話,無為之治就是解決之道。不幸的是,我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也行不通。

新創企業的那種顛覆性、創造性和混亂的狀況是可以加以管理的,或者確切地說,必須加以管理。這種說法看似有違直覺。多數人認為流程和管理枯燥無味,而創業則充滿活力和激情。但是真正令人激動的是看到企業獲得成功,改變世界。人們為這些新企業付出的熱情、精力和抱負都是珍貴的資源,不容隨便浪費。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做得更好。」

第一個難點,其實在大型企業內創業更為明顯。優秀的大型企業,最強大的就是完整的計劃性、可靠的戰略、深入的市場分析、績效管理等能力,而這些有時會成為創業部門的擋路石。

設想一下,一個大型新建立了創業部門,有了開始的願景,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時候,公司給這個部門規定:給出三年計劃、給出五年戰略、做出創新領域的完整市場分析、對創業部門的負責人以及團隊建立嚴格的KPI審核體系……我感覺這樣的情況,創業部門很難高效、迅速、有熱情、無阻力地開展創新活動,更別說快速達到後續的創業成功了。

第二點,在大型企業可能還好一些,大型公司不太可能出現完全「無為而治」的情況,企業為創業部門付出了成本,肯定是有計劃和承諾帶來收益的,所以不太可能企業會無私地沒有目的地做創業投入。大型企業內創業的三個難點:

為了利益的短視而忽視長遠的爆發;

套用大型企業已成功驗證的完整方法論來管理創業部門,忽略了創業的不確定性、速度、活力;

找到對大型企業內創業部門人員以及項目管理的平衡點。

3、發射火箭與開汽車

書裡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

「太多關於創業的商業計劃看上去更像是火箭發射,而不是汽車駕駛。這些計劃細緻入微地制定了要採取的步驟,以及期望的結果,活像是要發射火箭。他們陷入了一種危險境地,哪怕假設中有細小錯誤,也會帶來慘痛後果。

……

在汽車駕駛過程中,你總是清楚知道目的地所在。如果你要去上班,就不會因為臨時改道或轉錯了方向而放棄。你還是會專心致志地駛向你要到達的地點。新創企業也有一個清晰的方向,一個腦海中的目的地:創造一項成功改變世界的業務。我把它稱為新創企業的願景。為了實現這個願景,企業制定了戰略,包括商業模式、產品方案計劃、對合作方和競爭對手的看法,以及誰是顧客的設想。產品是這個戰略的最終結果。」

大型企業的很多傳統產品其實是在發射火箭。例如華為為運營商提供的大型軟體解決方案,方案涵蓋業務點非常多,一個大的合作會持續多年的交付,每次交付都是非常關鍵且容不得錯誤的。所以這個時候,做軟體解決方案就是在發射火箭,步步為營、腳踏實地、計劃細微準確、節奏穩定紮實。

這樣當然沒錯,很多大型軟體解決方案這樣去交付是最靠譜的。然而,在大型企業內的創業部門,工作方式更應該像是開汽車。

有一個最終目的地,每個人開車去的方法不一樣,有些人喜歡開GPS導航,有些人喜歡電話朋友問路,有些人喜歡看著路牌往前開,有些人開得快但是有點危險,有些人開得慢但是穩重,有些人不守規矩闖了紅燈,有些人帶著小夥伴們一起開車,有些人喜歡一個人自己飈快車……創業的樂趣也許就在於,目的是一樣,但是到達目的地有無數種方式,靠的是人和體制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很多創業者都在享受這個刺激、激烈、不確定的過程。在大型企業裡,有創業夢想的人其實也可以享受這個過程。讓人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企業內部創業的重要性,給予了企業內部創業者足夠的信任、資源、和幫助。我相信很多選擇在大型企業內工作的人,也能有在完整體制下創業創新的可能,並做出有價值的事情。

作者:尤原慶,華為設計總監,電信軟體首席用戶體驗專家,微信公眾號:Designer_Yoyo


相關焦點

  • 在大公司內部創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創新崗位有的設在HR裡,有的設置在企業大學或培訓部門裡,他們被賦予做企業文化的使命,2013、2014年這樣的職位很多,他們會請很多網際網路的創業公司到企業內部做演講,進行各種培訓,然後他們會宣講大家要創新,是不是像創新的布道者?
  • 復旦管院 | 在大公司內部創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最新一期復旦管院聯首CxO Talk上,指南創新零售與服務實驗室創始人郭小言,與復旦青年創業家教育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孫金雲博士,復旦MBA創新創業聯合會,共同為在職場打拼的創新創業者和有創新意願的公司高管帶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在大公司如何進行內部創業。
  • 如何看待大型科技企業對創業企業的併購
    在業界,臉書對創業企業的收購素以彪悍著稱,一旦發現潛在對手,就毫不猶豫地通過收購來消滅。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由於這種收購,才導致了臉書今天的壟斷地位。不過,也正是由於這樣,很多人對於大型科技企業收購創業企業的行為頗有微詞,認為應該禁止這種收購,或者至少大幅提升這種收購的審核標準。
  • 北漂750天,創業失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來源:LinkedIn領英我在魔都工作了13年,然後單槍匹馬跑去了北京加入一個創業項目。大致的情節是這樣的:在外企很焦慮的我,找到了一個很合適自己的網際網路創業項目,為了項目跑來了北京。剛到北京不久,心態爆棚,我還豪情萬丈的寫下了《奔四的人,北漂轉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不遺餘力的開展表揚和自我表揚。然而到了年底,就被現實按在地上摩擦。
  • HR人事招聘怎樣做好企業建立內部推薦機制
    由於企業不同時期的發展使得對HR人事招聘的工作要求也變高了,HR招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了。除了在招聘平臺進行招聘外,企業內部員工的推薦,也是非常靠譜並且有效的人才獲取途徑。HR人事招聘那麼,HR人事應該怎樣做好企業建立內部推薦機制?
  • 王品餐飲內部創業的成功 VS 華為內部創業的失敗!
    導讀:內部創業有助於激發企業內部活力、挖掘新增長點,員工也可依據現成資源輕鬆啟動創業夢,從而達成雙贏。王品通過「獅王計劃」成功打造多個新品牌,助力企業營收倍增、版圖擴張,並儲蓄充足高管梯隊。相比之下,華為的內部創業則慘遭失敗,不僅放養出港灣網絡等競爭對手,更經歷骨幹員工流失之痛。
  • 在twitter搞數據科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以為,對於那些有志成為數據科學家的人來說,充分了解數據科學家的實戰操作是怎樣一番體驗,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我在Twitter工作兩周年之際,我希望以這次回顧為契機來分享我的個人經歷,同時希望數據科學行業的同事們也能加入到這個行列中!
  • 在Twitter「玩」數據科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我以為,對於那些有志成為數據科學家的人來說,充分了解數據科學家的實戰操作是怎樣一番體驗,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我在Twitter工作兩周年之際,我希望以這次回顧為契機來分享我的個人經歷,同時希望數據科學行業的同事們也能加入到這個行列中!
  • 在快手工作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人們往往通過內容去認識和評價一家短視頻企業,進而形成刻板印象。然而高關注度下,快手本身依然神秘,外界對它的評價多數只有兩個字—低調。真實的快手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在快手工作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快手在2018年做的一件事,以及普通員工們的反應,提供了認知快手的一個新視角。
  • 怎樣快速創業並獲得成功
    這位朋友以前是在一家知名企業工作的,一貫是頂著「別人家的女婿」的光環的。前幾年腦子一熱就辭職出來創業。結果事與願違。現在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2正是因為創業有極高的風險,所以很多人退而求其次,尋求一種安全的創業方法。
  • 從兩月失敗職場經歷看內部創業四大弊病
    問題是「有哪些你以前認為完全正確,但是現在不這麼認為的觀點」,其中一個讓人不得不贊的回答是「漂亮管什麼用,她學習成績又不好!」總有一些事例,聽起來讓人熱血澎湃心嚮往之,但實際上,你不去親身體驗一把,永遠不知道「器大活好」是出自報告文學還是魔幻巨著。例如內部創業。
  • 員工親述:在皮克斯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長江創創社區長江商學院旗下創業創新平臺,通過專業、聚焦、創新的【創業課程】和開放跨界的【社群服務】賦能新價值創造者,探索新商業邊界。《心靈奇旅》,《尋夢環遊記》,《玩具總動員》······ 皮克斯公司到底聚集了怎樣的一群人,能夠如此持續地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的動畫經典?我們從內部打探到了秘密。
  • 在北航讀MBA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然而我體驗的,就是北航最具特色的案例教學。基本每門課都會分析幾個案例,大家自己結合老師講的理論來分析,找出原因和解決方案。不僅如此,學院還給安排了各種講座和企業活動,讓我們貼近實際。可是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貼近實際的事情,我們自己的工作中就會有的啊,何必要來學校感受?可是當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在工作中運用課堂所學,才明白學校案例教學和各種實踐活動的意義所在。
  • 在中民投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獻上一個專題報導,通過三位青年才俊親口講述在中民投的工作經歷,讓大家更多了解,在中民投工作,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遲超:在中民投做世界級的項目遲超,中民投新能源設計室副主任。而現在要走向海外,就需要更多了解海外市場的投資規律,可能從投資習慣和操作手法上都會和國內有所不同,投資周期會更長,收益追求更穩定,該如何調整心態,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從而通過國際化布局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遲超按耐不住自己的興奮情緒,「專家們的回答讓我很受啟發,給了我一種全新的視角看中國經濟。」
  • 公司離職率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公司離職率高的體驗大概是:給你接風的同事不是給你送別的同事;面試的部門領導、入職時的部門領導和離職時的部門領導是三個人;給你辦離職手續的 HR 也不是當初給你辦入職時的那個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因為資金不充裕、制度不規範、環境混亂,是最容易發生「高離職率」的公司。出於節省人力成本的打算,他們往往招聘應屆畢業生員工。但是應屆生又恰恰是離職成本最低的一類人。長期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對於企業和員工都造成了傷害。
  • 大公司的內部創業,尋求新的增長動能
    大公司的內部創業堪比一部《007》,演好了,就是新的增長動能。一位美國華裔作家來了北京,很快產生了一種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他感覺,北京到處是創業者,他遇見的人很多是胸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尤其是那些產品經理,幾乎每個產品經理都有一顆創業之心。有很多人加入一家公司,就是以合伙人(而非僱員)的姿態進來的。
  • 在紐西蘭創業,做AI智能購物車是種怎樣的體驗?
    Imagr創始人William Chomley日前接受採訪時,談到了他的創業動機,以及對於AI技術未來發展的看法。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對採訪原文做了編譯:簡單介紹一下你們的業務。Imagr是一家位於奧克蘭的AI企業,主要從事圖像識別和處理。
  • 在大公司內部創業,就是演好一部《007》
    一位美國華裔作家來了北京,很快產生了一種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他感覺,北京到處是創業者,他遇見的人很多是胸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尤其是那些產品經理,幾乎每個產品經理都有一顆創業之心。有很多人加入一家公司,就是以合伙人(而非僱員)的姿態進來的。所以,很多大公司往往會推行「內部創業」作為一個激勵手段。
  • 當烘焙學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當烘焙學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發布時間:2019-06-04 09:33:24      來源:貴州網   學西點是當學徒還是去學校好?
  • 在清華,有一個「治癒系」導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清華,有一個「治癒系」導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來源:根據清華大學小研在線公眾號綜合編輯作為一個在你碩博的日常學習生涯中霸屏率高達50%的老師,他(或她)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存在。那麼有一個治癒系的導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雖然對自己做的藥有信心,但陳老師提出要第一個試藥還是讓我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