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4歲的蔣介石在母親的安排下,和毛福梅結了婚。
1906年,19歲的蔣介石在老家浙江奉化的龍津學堂念書。
有人說蔣介石是突然想去日本留學的,非也非也。
蔣介石這種人是不會心血來潮的,做事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先看當時的日本有多牛:
19世紀中期,日本比大清國好不到哪裡去。歐美列強的入侵,迫使日本了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大清國面臨著相似或者說同樣的困境。
但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天皇重新掌權後,主動向歐美列強學習,進行明治維新。
日本積極引入歐美的各種先進位度。
比如:一方面,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另一方面,以富國強兵為基本國策。
日本用幾十年的時間,搖身一變,成了近代國家;再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又成了列強中的一員,比如八國聯軍中就有日本。
日本這個國家厲害之處:只用很短的時間,從被侵略者變成了侵略者。
當時,清末的很多人對日本的短時期崛起,充滿了讚揚甚至欽佩之情。
有理想有抱負的蔣介石,想去日本留學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去日本學習先進經驗。
蔣介石為了表示決心,背著母親剪掉了頭上的大辮子。
蔣母知道,這就攔不住了,只能支持兒子去日本。
然而到了日本才知道,蔣介石想進的日本軍校都不收自費生,必須由清政府推舉才行。
無奈之下,蔣介石只能返回國內,按照程序先考上了保定軍官學校,一年之後又通過層層的考試,最後保送到日本的振武學校學習。
在一位遠方親戚的贊助下,1908年春天,蔣介石正式開始在日本的留學生涯。在日本的振武學校,蔣介石必須先上一個受訓兩年的預科班,然後再進入日本陸軍最基層的聯隊實習。
1911年辛亥革命時,蔣介石正在日本陸軍第13師團野炮兵第19聯隊實習。
政治嗅覺靈敏的蔣介石,不顧一切脫掉了日本軍服,立刻回國參加了革命。
即使算上第一次「非正式」的留學日本時間,蔣介石在日本留學的時間,還沒有到四年。
但是這四年,對蔣介石的影響非常深遠和重大。
第一、人脈。
蔣介石正是在日本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的(1908年)。由此結交了一大批國民黨元老,如孫中山、陳其美、胡漢民、張群、戴季陶、何應欽等人。
對蔣介石的印象,孫中山說過:「在我們的革命運動中正需要此人」。
辛亥革命後,蔣介石回國接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陳其美給他分派的。
第二、蔣介石學到的兩件事。
蔣介石自己在回憶錄中寫道:「日本四年,只是讓我學會了愛護軍馬和不隨地吐痰!」
為什麼這樣說呢?
到了日本之後,蔣介石發現這個所謂的「真武學校」根本不是日本的正規軍事學校,而是清政府作為留日學生的預備學校,所有的學生必須在這裡先學三年,畢業以後再以士官候補生的身份去日本軍隊實習一年,合格之後才能正式到日本的士官學校學習軍事。
蔣介石在振武學校學習了為期兩年的基礎操練後,被分到了野炮兵第十三聯隊實習,這個聯隊位日本的北海道。蔣介石是南方人,而北海道常年積雪,天氣十分嚴寒。
蔣介石每天早上必須5點鐘起床,還必須用冷水洗臉。
日本軍隊規定,每個士兵每頓飯只能吃一小碗米飯和三片鹹蘿蔔或一塊小鹹魚。
蔣介石常常吃不飽,他只能咬牙忍受。既然要學習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吃點苦可以忍,但讓蔣介石生氣的是,日本教官完全不把來自大清國的「學生」當學生看。
在聯隊中,蔣介石是個二等兵。
二等兵上面還有上等兵、下士、中士、曹長、特務長,再往上是正式的軍官。
說白了,蔣介石是最基層的一名士兵,需要給長官們洗衣服、擦皮鞋之類的。
最讓蔣介石生氣的是,想學習炮兵知識的蔣介石被分配當了個養馬兵,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伺候部隊裡的馬。
日本人出於防範心理,不會主動教給大清國的「學生們」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私下裡卻暗暗觀察這批「學生」。日本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聯隊的師團長,對蔣介石有過四個字的評價:「內蘊不露!」
蔣介石在北伐之後,為了擊敗地方軍閥和政治上的對手,經常 「不動聲色、以退為進」。
看來這位師團長的評論,是客觀和實際的。
當蔣介石走上權力的頂峰,當年忍辱負重、矢志報國的挨餓青年,一切都值了。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