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運動醫學宋斌醫生
專家簡介:宋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
看到這個題目,很多病友可能會問我
宋醫生,別忽悠我,怪嚇人滴,要不要和我比一下智商,雖然腿瘸,我智商可是槓槓的!!"
好吧,不用害怕,我說的也不是智商,且聽我細細道來!
要解釋我的這句話需要從最近的一些學術研究說起!
美國學者最近發表在《Neuroimage:clinical》雜誌的研究顯示:
ACL重建術後功能恢復不理想,可能與部分腦神經的功能不足有關!
我們來詳細看一下這個文章內容,看題目就很專業(驚悚):前交叉韌帶重建患者的皮質脊髓束形態及興奮性,文章的作者是幾位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學者,他們主要從事運動學、心理學、影像學等方面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中他們對10例做過前交叉韌帶重建的患者進行影像學(MRI)以及神經功能學的檢測,以下是這些患者的基本信息:
這些患者是術後6年左右的年輕患者,這些患者的功能評分還算不錯,可以達到85分左右,他們神經檢測的詳細內容(磁共振掃描和神經興奮性監測)就不多介紹,感興趣的可以搜索原文
他們的神經檢測結果顯示:與肢體正常側對應的皮質脊髓束相比,ACL損傷側對應的皮質脊髓束面積變小,同時神經的興奮性降低!換句話說就是支配控制損傷側肢體的神經區域面積變小,同時功能也有所降低。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皮質脊髓束
我們的大腦就像指揮部,由他發出的指令需要經過傳導系統傳到身體各個部位,皮質脊髓束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神經傳導系統,可以說他是電話線或者指揮棒,它傳輸的命令很多都是到達運動系統,控制我們的運動能力,而他的面積大小和功能的強弱是具有明顯相關的,比如我們的大拇指,因為有非常複雜的功能,相對於其他運動弱的手指或部位佔的面積會大很多,反之功能少的區域小,因此說面積和結構的減弱提示功能的下降。
我們重新理解一下這個研究的結果:他們發現ACL術後6年患者的主管運動的神經傳導系統從結構到功能,相比正常的那一側發生了退化,功能發生了下降,也就是我題目中的那句話:腦子壞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心灰意冷,心裡怕怕的,沒想到前叉斷了還成了神經科問題,先不用擔心,我們來分析一下應該怎麼看這個問題,在文章中作者推測正是由於ACL斷裂後,人體的相關運動能力下降,引起肢體運動對大腦的刺激也減少,相當於輸入的信號在減少,同等的信號輸出也減少,沒有大量的信號刺激,經過長時間,大腦相應區域的面積就減小了,就像一個運動員的大腦中的負責運動的區域比我們普通人的要發達一樣的道理,而且還有學者的研究證實在前叉斷裂患者,其實雙側的皮質脊髓束都發生了一定的功能下降,只是受傷這一側更明顯而已,說明這是一個廢用性的功能下降。目前的研究其實還有很多沒有確定的問題,嚴格來講作者是發現了一個伴隨現象,也就是術後6年患者特定腦功能有一定的下降,但是何時開始下降的?術前是否就有?手術後是否有恢復?另外除了韌帶的原因,肌肉萎縮等因素是否有較大的影響?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有其他研究證實通過針對性的訓練可以促進功能的提升或者避免出現功能下降。
問題來了,如何才能避免或者減緩這種神經功能的下降呢?
1、神經功能的改變相對比較慢,所以一旦出現運動損傷後及時就診成為預防這種下降的第一步,雖然還沒有研究證實早期治療會優於延遲,但是從目前臨床研究的結果看,損傷後3個月內治療是最佳的治療時期,超過一年後治療效果將受影響。
2、治療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康復訓練是第二步,單純治療還不行,還需要積極主動地康復訓練,前文提到,這是一種廢用性的功能下降,用進廢退,只有比較高強度訓練才能促進功能的恢復或提升。
3、更多的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抓緊時間好好訓練才是正道,剩下的研究交給我們。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