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犯罪學(二)》模擬試題一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號內。
1.「犯罪飽和理論」的提出者是( )
A.龍勃羅梭
B.菲利
C.李斯特
D.加羅法洛
2.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我國先後經歷的犯罪高峰有(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3.研究者有目的地嚴格控制或創造一定的條件以引導某種現象,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是(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調查法
D.比較法
4.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範圍是( )
A.14周歲至16周歲
B.14周歲至18周歲
C.12周歲至18周歲
D.16周歲至18周歲
5.在美國犯罪學理論中,貢獻最大、影響最深的當屬埃德溫·薩瑟蘭的( )
A.不適應理論
B.智力低下理論
C.差別交往論
D.挫折攻擊理論
6.龍勃羅梭的代表作是1876年出版的( )
A.《犯罪人論》
B.《論犯罪與刑罰》
C.《犯罪學》
D.《犯罪社會學》
7.把犯罪看成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沒有刑法就沒有犯罪的犯罪定義是( )
A.犯罪的功能定義
B.犯罪的法律定義
C.犯罪的社會學定義
D. 犯罪的實質定義
8.人種論在犯罪學流派中屬於( )
A.犯罪生物學理論
B.犯罪社會學理論
C.犯罪心理學理論
D.犯罪精神病學理論
9.計算機犯罪的特點有隱蔽性、高智能性、巨大的危害性和( )
A.一定的連續性
B.一定的組織性
C.非組織性
D.一次性
10.犯罪行為最根本的特徵是( )
A.社會性
B.違法性
C.過程性
D.社會危害性
11.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與犯罪的社會學定義間的關係是( )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反
C.沒有聯繫
D.有一致也有區別
12.犯罪的性別特徵方面,與女性相比,男性佔整個犯罪的( )
A.相對多數
B.絕對少數
C.絕對多數
D.相對少數
13.加羅法洛首倡使用犯罪人分類的社會標準,他以犯罪人的行為有無道德感而將犯罪人分為自然犯和( )
A.社會犯
B.法定犯
C.政治犯
D.風俗犯
14.認為人的一切能力的差異都是環境造成的,是由環境和教育機構決定的,這一理論叫做( )
A.社會決定論
B.後天環境論
C.差別交往論
D.多因論
15.推動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部動力,在犯罪學上稱之為( )
A.犯罪決意
B.犯罪誘因
C.犯罪動機
D.犯罪目的
16.從犯罪動機產生於犯罪行為實施前或實施後來劃分,可分為( )
A.已久動機和突發動機
B.原發動機和繼發動機
C.簡單動機和複雜動機
D.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17.因殺人、傷害、搶劫等暴力犯罪而造成死亡的被害人,是( )
A.性被害人
B.貪財型被害人
C.被剝奪生命的被害人
D.輕信型被害人
18.對暴力犯罪和智能型犯罪進行分類的標準是( )
A.犯罪經歷
B.犯罪性質
C.組織形式
D.行為特點和主客體特徵
19.「多愁善感,微弱的刺激往往就能引起強烈的內心體驗,常表現為行動遲緩、靦腆、有些孤僻」所描述的氣質類型是( )
A.多血質
B.抑鬱質
C.粘液質
D.膽汁質
20.固執己見,不計後果,狂妄自大,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好嫉妒的變態人格屬於( )
A.偏執型變態人格
B.情緒不穩定型變態人格
C.意志薄弱型變態人格
D.衝動型變態人格
21.犯罪治安預防的特點是針對性、有效性和( )
A.專門性
B.單一性
C.群眾性
D.普遍性
22.通過施加刑罰,使罪犯在道德上產生震動和覺醒,改惡從善的功能是指刑罰預防的( )
A.威懾功能
B.剝奪功能
C.懲罰功能
D.改造功能
23.在容易發生犯罪的各個局部範圍內採取的專門性預防措施是( )
A.技術控制
B.社會控制
C.微觀控制
D.宏觀控制
24.被害人因實施了某種或某些行為而促進、誘引罪犯實施了針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在此情況下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互動模式為( )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衝突模式
C.被害人推動模式
D.斯德哥爾摩模式
25.「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
A.貝卡利亞
B.薩瑟蘭
C.菲利
D.李斯特
26.對社會各部門、各階層之間的關係加以協調和處理的過程是指( )
A.結構整合
B.關係整合
C.規範整合
D.機構整合
27.使社會成為一個具有共同準則和凝聚力的團結的整體,增強公眾對社會共同價值的遵從和適應的功能是指社會預防的( )
A.社會建設功能
B.社會整合功能
C.社會控制功能
D.社會化功能
28.心理預防的對象主要是( )
A.未犯罪的正常人
B.罪犯
C.變態人格者
D.精神病患者
29.為了保護某些器械的功能而增設的非正常操作的裝置是( )
A.監測裝置
B.報警裝置
C.抗阻裝置
D.自救裝置
30.把犯罪視為是個體、社會以及個體與各種社會化機構在社會化過程中發生的相互社會心理作用的結果的犯罪學派是( )
A.社會異常論
B.文化衝突論
C.亞文化群論
D.社會控制論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31.犯罪人的價值觀所具有的主要特徵有( )
A.腐朽的幸福觀
B.錯誤的英雄觀
C.為所欲為的自由觀
D.無原則的友誼觀
E.極端個人主義的人生觀
32.龍勃羅梭的主要學術觀點有( )
A.社會異常論
B.模仿規律
C.天生犯罪人論
D.處罰個別化
E.環境改造論
33.犯罪動機的特點有( )
A.內在性
B.複雜性
C.動態性
D.外在性
E.反映性
34.按犯罪的組織形式,犯罪類型的劃分包括( )
A.共同犯罪
B.團夥犯罪
C.集團犯罪
D.黑社會犯罪
E.暴力犯罪
35.刑罰預防的主體包括( )
A.國家立法機關
B.公安機關
C.檢察機關
D.監獄
E.法院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被害人的刺激性
37.犯罪行為
38.重新犯罪
39.犯罪原因
40.犯罪治安預防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41.簡述犯罪行為的構成要素。
42.簡述被害人的概念及其含義。
43.簡述城市社區環境對犯罪的促進作用。
44.簡述綜合治理的實踐原則。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5小題9分,第46小題12分,共21分)
45.論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弊端對犯罪的影響。
46.論刑事立法在預防犯罪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B 2.C 3.B 4.B 5.C
6.A 7.B 8.A 9.A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16.B 17.C 18.D 19.B 20.A
21.A 22.D 23.A 24.C 25.D
26.A 27.B 28.A 29.C 30.D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31.ABCDE
32.CDE
33.ABCDE
34.ABCD
35.ABCDE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36.被害人本身存在並顯露出引起加害人注意,誘發其犯罪行為的特點。
37.是指由犯罪人直接實施的具體活動表現出來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38.指行為人受到刑罰後,再次實施犯罪。
39.能夠引起犯罪發生的各種因素及其過程、結構和作用機制。
40.是指以公安保衛部門等專門的社會控制力量為主體,廣大社會民眾協同進行的旨在維護公共秩序和國家安全的社會管理和控制的活動與措施。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41.(1)犯罪時間。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犯罪行為的起始時間和終止時間:二是犯罪活動的延緩時間。
(2)犯罪空間。即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處所和範圍。
(3)人物。既包括犯罪行為的犯罪人,也包括犯罪行為指向的人或物。
(4)犯罪工具。它是犯罪分子達到犯罪目的必需的物質媒介。
(5)行為方式。指犯罪人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的舉止和動作,這是架在犯罪人同犯罪對象間的橋梁。
42.在犯罪學中所說的被害人,單純指因受犯罪行為侵害而使其人身或財物遭受損害的人,為了區別於其他受害人,犯罪學家把這類被害人稱之為「刑事被害人」或「犯罪被害人」。
具體地說,犯罪學中的被害人包含了以下幾層含義:
(1)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或損害的人。
(2)被害人是危害結果的直接或間接承受者。
(3)被害人是犯罪行為的侵害對象或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係的主體。
(4)從外延來說,既然肯定被害人是危害結果的承受者,則一切遭受犯罪侵害、承擔危害結果的「人」,均屬被害人。
43.(1)城市社區環境有利於提供犯罪場所和機會。
(2)城市社區環境為被害人孕育了犯罪被害的地理環境。
(3)城市社區可誘發犯罪分子的犯罪動機和沾染犯罪手段。
44.(1)打防並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
(3)法治原則。
(4)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原則。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45小題9分,46小題12分,共21分)
45.(1)學校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是培育精神文明的搖籃,學校環境總的說來是起著預防的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學校環境仍然存在著一些消極因素,對於在校學生的成長起著不良的影響和作用,客觀上成為犯罪原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2)辦學指導思想不端正。
(3)教育管理簡單化。
(4)各種收費太多。
46.刑事立法是社會對犯罪現象作出的正式反應和控制方式之一,在預防和控制犯罪中刑起著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
(1)界定犯罪標準,明確打擊對象。
(2)設立刑罰以及非刑罰處罰措施,從而規定了打擊犯罪的具體手段和方式。
(3)明確專門機關的職能分工及其活動原則,規範刑事訴訟以及刑罰執行程序,保證刑事司法程序正義。
(4)統一與犯罪作鬥爭的政策、原則和策略,規範和指導刑事司法以及整個預防犯罪活動。
(5)傳達道德律令和刑法禁令,規範人的行為,引導社會心理,抑制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