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告誡: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2020-12-23 千面略懂先生

先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內容是:「人,到底該有怎麼個活法」。

文章有趣,而底下的評論更是各色各樣。有人說,人應該活得瀟灑,也有人說,人應該活得富足。眾說紛紜,我也一時來了興趣,在底下留言:人,應該活得「糊塗」。

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此評論一發,沒過多久就有不少網友追問我,說人為什麼要活得「糊塗」,怎麼才算「糊塗」活法。既然有網友問了,那我就可得好好給大家說道說道了。

為什麼人要活得糊塗呢?很簡單,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盡,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

活得太明白,太通透,不見得就是一件多好的事情,這種透支「智慧」的活法,反而讓自己的人生陷入一個又一個人生「雷區」。

越是為生活掏心掏肺,到最後換來的還得是心力交瘁,而活得沒心沒肺,看似「愚拙迂昧」,實際上也唯有這種活法,活得最是瀟灑不累。

說到這裡,就不禁讓人想起昔日國學大師南懷瑾開示時說過的一番話。

南師曾說過:「人活一世,難得糊塗,越堅強,越疲憊;越在乎,越容易心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福,要真想讓自己活得安逸自在一些,那就得『明白的看,糊塗的活』,唯有如此,才算得上是人生的真正贏家。」

01清高的人,唱高調在行,解決困難不行

南師說過:「為人當有雅量傲骨,卻不能自命不凡,自命清高。凡自命清高者,多半持身皎潔、與人分明,他們只顧自己做謙謙君子,唱高調,真要實踐起來卻又乏善可陳。

若人人以此態度處世,只恐難成大器,更有甚者,或許還會因此與外界結下不菲的違緣。」

現實中其實有很多所謂的「清廉之士」,他們自視甚高,不屑與人為伍,究竟哪裡高人一等,卻也只有「自命清高」這點勝人一籌。

按理說,他們確實很「清」,他們看待事情很全面,點評他人很中肯,給出的看法建議也很有見地。

但是真要讓其付諸於行時,結果卻很糟糕。這類人屬於典型的「紙上談兵」,非幹實事的。

所以古人言「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中的「負心人」指的就是這類「自命清高,卻不幹實事」的庸才。

「屠狗輩」即貧窮的人,地位雖不高,但緊要關頭他們表現得很俠客,該亮劍時絕不手軟,言出必行。

而那些自詡「經天緯地之才」點評歸點評,唱高調很有一手,真有困難時,卻無能為力。

這種行為別人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有損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最後人人都知道自己能說不幹的庸人,會遠離自己。

如果耽誤了別人的事,還招來記恨怪罪,便是最大的孽緣。故此,「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人可以清高,不做隨波逐流的落葉,做淤泥中的一朵清蓮固然值得欽佩,但在處世過程中,不能苟求清高,特意標榜清高。

為人處世,有容人容物的度量,要能夠看清事情真相,任重道遠,通曉人生的處事智慧。

相關焦點

  •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壞之有餘。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善化不足,惡化有餘。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要求太潔淨,還得容忍別人的許多缺點和錯誤,甚至別人較為嚴重的汙點.處世也不能太分明細緻,賢能或愚昧,美或醜都要能包容.我們生活在有許多人組成的社會,而每一個都是不同於別人的個體.有著不同於別人的思想.情趣.愛好.價值觀,每個人的層次有高有低,每個人的品德也有良莠.他們不可能按著我們的意志來進行一切社會活動,他們也不會按照我們的設計去規範他們的思想.但我們必須容納他們,這個社會是大家的,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個人的好惡而形成的.所以在這個大家庭似的社會裡
  •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後面一句才是精華,蘊含為人處世的真理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性格方面的衝突,三觀不一致。古人云: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人情世故,若能掌握溝通技巧,面對任何人和事都不會慌亂,做到遊刃有餘。提到為人處世,不得不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他們創造出的一些俗語,充滿人生哲理,比如「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 為什麼說「水至清則無魚」?你應該學會的人生道理!
    水至清則無魚,是幾乎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話,意思就是水如果太清就不會有魚。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其蘊含的深刻寓意,或是把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為什麼說水至清則無魚,看似很奇怪,但細細想來,則是非常有哲理的。水如果太清的話,裡面的魚兒就等於失去了保護,久而久之,就非常容易被抓住,可是如果水沒有那麼清,甚至說雜物比較多,裡面魚則就可以借雜物遮蔽自己,就不會那麼容易收到傷害。可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不僅內涵深刻,還有這辯證的哲學道理。我想,如果可以將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兩個下半句都是精華,更需要謹記在心!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就是「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有兩個版本的小半句,每一個都是精華,值得我們謹記在心、從表面意思來看「水至清則無魚」的意思是如果水太過於清澈,就不利於魚的生存。因為水太過清澈就說明水中沒有水草、藻類等物質,從而導致魚類沒有食物而不得不到別處去覓食。
  • 在農村為什麼農民說「水至清則無魚」?有道理嗎?
    為什麼人們常說「水至清則無魚」,卻很少有人說「水至濁亦無魚」?在農村,農民口中流傳著「水至清則無魚」的農諺。「水至清則無魚」意思是說水清靜到極至時,是水裡沒有魚活動的表現。這是說明水裡沒有魚類的生活。有魚生活,魚會在水裡不停地運動的,總會攪動泥漿使水變濁;魚在水裡生活,每天都要從腹中排出排洩物在水裡,也會使水變濁。既有魚生活的水,想清淨化的水是很難的。魚越少,魚活動時攪動塘水程度越小,生活的排洩物也越少,則魚越少水越清;魚越小,魚的活動能力越小,攪動泥漿的程度越小,生活的排洩物也越少,則魚越小水越清。
  •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由字面也能看出他的意思,清澈到一眼見底的水中,往往是不存在有魚的這也便有了水清無魚這個成語,僅僅幾個字,便能傳遞人生真理。可能古代人總結出來之後,沒有意識到他這深刻的含義,但親身體驗過之後就能得出他的真理。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水至清則無魚的話,就是說水裡沒有一絲一毫 的雜質,那麼就無法滋生魚類所需的營養物質,魚兒也會因為沒有遮蔽物,而 無處躲藏,從而暴露自己,被一些天敵殺死。
  • 南懷瑾的告誡:福報自有定數,福報再好,也切忌隨意揮霍
    因而,人的福禍與命運無關,皆因自己所作而得。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福報如存款,是有定數的,只取不存,終有一天會揮霍殆盡。他告誡世人:福報自有定數,福報再好,也切忌張揚揮霍。01心量大的人,福報才大 南懷瑾先生說:「心量大的人,福報才大。」
  • 成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中,「徒」的準確意思是啥
    (秦皇陵裡的步兵俑)(2)跟從的人。《左傳·昭公四年》:「旦而皆召其徒,無之。」杜預注稱:「徒,從者。」 早晨召見手下有從人,沒有像夢中見到的人。又比如《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履,織席以為食。」他的門徒有幾十個,都穿著粗麻編織的衣服,以打草鞋,織座席謀生。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前半句好理解,後半句是什麼意思?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恐怕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知道的人未必懂它的意思。「水太過清澈就不適合魚的生存」,這是因為有太多掠食者以魚類為食。天上的飛鳥,地上的人類和猛獸,都喜歡捕食魚類這種無法抵擋天敵的生物。清澈的河水無法藏匿魚類,只有稍微渾濁一點的河水,才能讓魚類的天敵無法發現它們。
  • 感悟生活: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還有意義嗎?
    從字義上解釋這句話;意思就是湖水太清了,就不會有魚兒遊來遊去。學會默默承受著生活給予的一切不得不承認自然是最具有運行規律的主宰 生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失去驀然回首心亦老,情遠疏此時的心境就像那清清的湖水已經看不到精靈活潑的魚兒在遊動不是魚懶了不在遊動而是水裡的魚沒了想到這些不僅心裡泛起絲絲涼意湖還是那個印象裡的湖只是魚再也沒有了影蹤
  • 水清無魚 人清無福
    問題:怎樣才能每天收到這樣對我有幫助的文章呢
  • 破"水至清則無魚"定勢 山東煙臺水產企業養魚先養水
    破"水至清則無魚"定勢 山東煙臺水產企業養魚先養水2016-01-28 14:47:00  水產養殖網  海上網箱養殖(資料圖)&nbsp&nbsp&nbsp&nbsp(記者&nbsp孫宗順&nbsp通訊員&nbsp張瑞村&nbsp王亮)27日,山東省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開展的水產品「清源」行動來到煙臺蓬萊市潮水鎮,膠東在線記者跟隨督導隊深入企業車間,實地感受他們突破「水至清則無魚
  • 南懷瑾的告誡:福報是有定數的,千萬別一次就透支
    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享福就是在消福,吃苦就是在了苦。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當享受到福報帶來的美好時,就應該省著用,因為不過不儲存,而一味縱情揮霍,就有用完的一天。」很多人難以理解這句話,南懷瑾先生打了個比喻,他表示每個人的福報就如同池子中的水,越用越少,只有一邊用,一邊往裡面注水,才能取之不竭。如果前面用太多,後面池子見底,福報也就沒有了,剩下的人生就只有痛苦了。前面省著用,後面的福報也就越來越多。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大家一定都聽過「水至清則無魚」,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句俗語,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水太過於清澈,這個地方一定是沒有魚的,其實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根本我們現在學的知識就可以進行解釋。
  • 水至清則無魚?看完這一幕,難道我上學時學到的是騙人的?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難道我小學學到的是騙人的?歲月是把殺豬刀!十年前和十年後對比,鬼知道這個男人經歷了什麼歲月是把殺豬刀,十八年前十八年後,鬼知道這個男人經歷了什麼!為了防止破壞公路,司機師傅想出來的辦法,真是太聰明了!我一般不會笑,除非忍不住,看到這一幕,簡直要把我笑翻了!我怎麼沒有遇到這麼好的女生?下班回家,無意間拍到這一幕,原諒我不厚道地笑了!
  • 南懷瑾的告誡:學《易經》不要太認真,因為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易經》推測萬物的方法其實是科學的,就像一個人行善積德,那麼別人也會感激和幫助他,那這個人的未來很大概率就是個有福之人。因此南懷瑾先生作為中國著名的詩文家,國學和佛學大師,他曾勸誡我們:「學《易經》不要太認真,因為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 《自然》子刊:「水清無魚」,利他行為裡的奇怪現象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0950-4導讀作者:狗尾巴花 | 封面:Florence Sabatier科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做好事的時候,人們似乎並不太關心效率——他們向慈善機構捐款,卻很少計較這些幫助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也不太糾結有沒有其他方式能使這筆金錢更好地幫助其他人
  • 人活得累,一是太認真,二是太想要!(句句在理)
    人活得累,一是太認真,二是太想要。欲望和誘惑,迷亂了你我的心,掙扎在追求與放棄之間,糾結在取捨與得失之間。人生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也許只有到最後一刻,才會真正的明白。該得到的不要錯過,該失去的,灑脫地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