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後面一句才是精華,蘊含為人處世的真理

2020-12-13 諸葛品歷史

世上從來沒有歲月安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所有人都在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不敢停下奮鬥的腳步。客觀事實證明,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跌倒之後不放棄,爬起來繼續勇往直前。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想做出一番大事,單打獨鬥的方式行不通,必須學會合作共贏。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性格方面的衝突,三觀不一致。古人云: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人情世故,若能掌握溝通技巧,面對任何人和事都不會慌亂,做到遊刃有餘。提到為人處世,不得不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他們創造出的一些俗語,充滿人生哲理,比如「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

根據史書記載,「水至清則無魚」出自《漢書·東方朔傳》,顯而易見,肯定與才子東方朔有很大關係。東方朔比較可憐,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哥哥和嫂子把他撫養成人。西漢還沒有科舉制度,才華橫溢的東方朔,為了出人頭地,不走尋常路,以詼諧幽默的行事作風,加上真才實學,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官至太中大夫。

為官多年,東方朔看透很多道理,尤其明白伴君如伴虎,軍國大事點到為止,因此能與漢武帝談笑風生,雖然官職不算太高,卻活得比較瀟灑,且得以善終。東方朔用平生經歷,總結出「水至清則無魚」的金句,千百年來備受推崇,不少文人墨客把它當成座右銘,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從字面上分析,清水不適合魚兒生存。或許有人感到疑惑,難道魚喜歡汙水嗎?事實還真差不多。如果池塘裡的水非常清澈,說明水裡雜質少,可供魚吃的東西就少,即使魚勉強活了下來,也會長得很慢。

從農村走出的小夥伴應該記得,小時候把從河裡捉的魚,帶回家用井水餵養,結果沒幾天就死了。當時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那麼清的水,一天換好幾次,為何不能把魚養活。長大後恍然大悟,原來井水太清澈,裡面沒有供魚出的雜質,能養活才怪。

第二次意思,是指清水不利於魚隱藏。設想一下,如果你從很淺的池塘邊路過,假如水太清,一眼看到裡面有成群結隊的魚,不如意外的話,必然想辦法弄幾條魚上來,清蒸也好,紅燒也罷,味道都不錯。這樣的話,魚就成了你的美食,怎一個慘字了得。所以,稍微渾濁的水池,更利於魚的生存,清澈見底太危險。

道理是相通的,對於人類來說,在野外獨處的時候,儘量選擇有建築物,或者大樹遮擋的地方,這樣相對更安全。正所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鮮為人知的是,在「水至清則無魚」的後面還有一句名言,那一句才是精華,蘊含為人處世的真理,即「人至察則無徒」。

「察」是指調查研究、細緻深刻地觀看,「徒」是指朋友、夥伴,「人至察則無徒」的整體意思是:「跟朋友相處,如果太精明,對所有事情都精細研究,遲早變成孤家寡人,別人不願意跟你玩。」儒家講究中庸之道,凡事不可極端,避免物極必反的情況。與朋友相處,不可太認真,吹毛求疵的做法不可取。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拿放大鏡看人的話,就會把缺點無限放大,沒有人願意跟這種人做朋友。但凡人緣好的人,一定不會斤斤計較,聰明卻不精明,才更容易相處,一些無關於原則的事情上,無需放在心上,保持寬容的態度,於人於己都有益處。

工作和生活中,謹記古人總結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名言,福報不請自來。各位網友,你對這句俗語是如何理解的?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雖然沒有文化但卻擁有生活智慧。很多民間俗語看似很淺顯,但卻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這些由古人總結出來的人生真諦,只有在親身體會之後,才能徹底讀懂其中的深意。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兩個下半句都是精華,更需要謹記在心!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就是「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有兩個版本的小半句,每一個都是精華,值得我們謹記在心、從表面意思來看「水至清則無魚」的意思是如果水太過於清澈,就不利於魚的生存。因為水太過清澈就說明水中沒有水草、藻類等物質,從而導致魚類沒有食物而不得不到別處去覓食。
  • 為什麼說「水至清則無魚」?你應該學會的人生道理!
    水至清則無魚,是幾乎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話,意思就是水如果太清就不會有魚。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其蘊含的深刻寓意,或是把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為什麼說水至清則無魚,看似很奇怪,但細細想來,則是非常有哲理的。水如果太清的話,裡面的魚兒就等於失去了保護,久而久之,就非常容易被抓住,可是如果水沒有那麼清,甚至說雜物比較多,裡面魚則就可以借雜物遮蔽自己,就不會那麼容易收到傷害。可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不僅內涵深刻,還有這辯證的哲學道理。我想,如果可以將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 南懷瑾的告誡: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此評論一發,沒過多久就有不少網友追問我,說人為什麼要活得「糊塗」,怎麼才算「糊塗」活法。既然有網友問了,那我就可得好好給大家說道說道了。為什麼人要活得糊塗呢?很簡單,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盡,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要求太潔淨,還得容忍別人的許多缺點和錯誤,甚至別人較為嚴重的汙點.處世也不能太分明細緻,賢能或愚昧,美或醜都要能包容.但我們必須容納他們,這個社會是大家的,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個人的好惡而形成的.所以在這個大家庭似的社會裡,我們必須去包容那些我們看不慣的東西.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自己身上的東西未必就一定順別人的心思.既然是人,就一定有這樣的缺點或那樣的錯誤.我們也同樣希望別人能容納我們,假如人與人之間都不能容納,人類的生存形式就不會形成一個社會,我們就會像我們的祖先一樣生活在森林裡.東漢名臣班超在退休時對繼任者說:"水至清則無魚
  • 感悟生活: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還有意義嗎?
    從字義上解釋這句話;意思就是湖水太清了,就不會有魚兒遊來遊去。學會默默承受著生活給予的一切不得不承認自然是最具有運行規律的主宰 生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失去驀然回首心亦老,情遠疏此時的心境就像那清清的湖水已經看不到精靈活潑的魚兒在遊動不是魚懶了不在遊動而是水裡的魚沒了想到這些不僅心裡泛起絲絲涼意湖還是那個印象裡的湖只是魚再也沒有了影蹤
  •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實後面一句才是精華
    比如民間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雖然許多俗語聽上去有點粗鄙不堪,但是仔細讀來又覺得有幾分道理,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精華。不同地方的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其實民間俗語很大程度受到地理位置、天氣氣候、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古時候人們通過總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最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俗語,或者說是生活經驗。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大家一定都聽過「水至清則無魚」,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句俗語,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水太過於清澈,這個地方一定是沒有魚的,其實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根本我們現在學的知識就可以進行解釋。
  • 《增廣賢文》精華語錄6則,洞察世態人情,充滿為人處世的智慧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增廣賢文》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其中句句都蘊含了人生的大智慧,對我們受益頗深,所以總結出來6則精華,和大家分享分享。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全部的相信所謂非常正直的人,也要提防看起來非常仁義但是卻不仁義的人,山中有長得筆直的叔,但是世上是不會有絕對正直的人。對待別人,一定不要把全部的信任都託付給他,所有的人可能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樣,畢竟知人知面不知心。
  • 在農村為什麼農民說「水至清則無魚」?有道理嗎?
    為什麼人們常說「水至清則無魚」,卻很少有人說「水至濁亦無魚」?在農村,農民口中流傳著「水至清則無魚」的農諺。「水至清則無魚」意思是說水清靜到極至時,是水裡沒有魚活動的表現。這是說明水裡沒有魚類的生活。有魚生活,魚會在水裡不停地運動的,總會攪動泥漿使水變濁;魚在水裡生活,每天都要從腹中排出排洩物在水裡,也會使水變濁。既有魚生活的水,想清淨化的水是很難的。魚越少,魚活動時攪動塘水程度越小,生活的排洩物也越少,則魚越少水越清;魚越小,魚的活動能力越小,攪動泥漿的程度越小,生活的排洩物也越少,則魚越小水越清。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1、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他仕途不順,被人詆毀,先後被貶黜至偏遠的黔州與宜州。前途堪憂,黃庭堅卻毫不在意;住所破敗不堪,依舊坦然接受。  他在政治風暴中幾經沉浮,始終以灑脫平靜的心態面對榮辱得失。  黃庭堅曾作詩「人生政自無閒暇,忙裡偷閒得幾回」,忙裡偷閒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孝順,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古人很喜歡歌頌父母對孩子深厚的感情,就連慈禧,也寫下了「世上爹媽情最真」「可憐天下父母心」等詩句。其中辛苦不為外人所知,因此,古人才有這樣一句老話:「古來痴心父母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古以來,都是對子女痴心的父母多,但是孝順的兒孫卻不怎麼經常見,與痴心的父母對比起來,孝順兒孫實在是少得可憐。不過,也有一句話,卻頗有爭議。
  • 「讀了增廣會說話」,從《增廣賢文》中學為人處世之道
    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增廣賢文》的解釋是「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和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 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
    3、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儼兮其若客)!《禮記·表記》:「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這是就起碼的人生態度,不是較真,而是通過思辨,看到真實!4、從容自信(渙兮其若凌釋)!悠閒獨處時,身心舒緩而不敢放縱,慎獨。
  • 古人言:「廟小妖風大」,下半句才是精華,暗藏為人處世之道
    古人言:「廟小妖風大」,下半句才是精華,暗藏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在社會上生活與工作,每天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果處理不好,那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其實「廟小妖風大」只是一句俗語的上半句,它的下半句是「池淺王八多」。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是如果一個水池裡的水比較少的話,就會讓人水池裡有很多王八。
  • 古人說:「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蘊含為人處世之道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句話流傳下來呢,那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實有很多古時候的老人們說的話,雖然很簡單也很俗,但是卻蘊含著老人們總結的豐富的人生哲理,一傳一十傳百,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 《增廣賢文》的精華語錄40則,犀利睿智,滿滿的處世智慧
    感悟:為人處世,不必矯情,自然而然就好。9、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大意:路途遙遠才會知道馬的耐力怎麼樣,事情經歷多了才會明了一個人心地如何。感悟:給自己多點時間,給別人多點時間。感悟:能拔眾生的苦才是真修行。29、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意:城門著了火,取水救火,就會殃及池中的魚。感悟:躺著中槍,奈何?奉勸諸君子,莫傷及無辜。
  • 鬼谷子:六句話講透為人處世的精華,做人有道,做事有術!
    《鬼谷子》上、中、下三卷表面講的是詐術,其實是講為人處世的長贏之道。歷史浩瀚,文明璀璨,老祖宗曾經為後人留下諸多發人深思的語錄。老實人研習可以增廣見識,精明人悟透不再爭名奪利,這就是做人有道,做事有術。今天就來分享六句為人處世的精華語錄:1、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