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敷之年
外敷的意思是外出求學的意思,長到十歲後就不能再像小時候一樣活的茫茫然不知所措,該學會自立,有自己的使命感和目標追求。是到了懂事的年紀,不能再和別人比吃比穿,應該比的是理想,比的未來。
外出求學是兩層意思,外出指的是自立,一個人在外面的生活的能力,求學指的是自學能力。所以十歲時應該有自己生活的能力和求學的能力的生活本能。
弱冠之年
弱冠之年是二十歲的年紀。冠,帽子的意思,這裡指的是戴上成年人的帽子,即,成年的意思。弱冠,剛剛成年。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成年之計,就應該在於弱,因為剛剛成年,所以要為自己接下來人生裡計劃好自己的每一步。這時候就不應該再去計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計較父母的職業,已經到了自己給自己計劃人生的時間。
如果到了弱冠之年,還尚無自立之志,還因出身貧寒而自卑,還處處依靠父母,還在家庭蔭護下養尊處優,很可能一生一事無成。
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這裡的立不但有自立的意思,還要有撐起的意思。三十歲的人大多數都已成家立業,也有的早已為人父母,已經有了幾年的生活經驗。
對上父母即將從壯年向老年過渡,應該從父母手中接過支撐家庭的接力棒。中間要給另一半堅實的依靠,丈夫不應該在計較妻子的容貌,而是否賢惠。妻子也該不在計較丈夫的身高,而是謀生的能力更重要。對下有孩子要照顧,更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希望。
如果把一個家庭比喻成一間房子,三十歲的年紀就是這個房子的大梁,身邊雖然有父母、另一半、孩子撐著,但自己還是需要用堅實的肩膀為他們遮風擋雨,給他們最堅實的希望和夢想。
不惑之年
不惑,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通過十幾年的練習,已經學到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不會再計較被人再議論自己什麼。別人愛說啥說啥,自己想咋過咋過。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的年紀,第一不被外界的事物迷惑,第二不再需要別人為自己解惑,第三要能夠給別人解惑。對於人生,對於世界,對於生活,對於未來均已瞭然於胸不再迷茫。
就像電視劇《三國演義》開頭曲楊慎所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詞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壺濁酒喜相逢。
是的,是非成敗已經看透,不變的是巍峨的青山,是絢爛的夕陽。看遍春去秋來,走過了寒來暑往,很多事情已經不再叫事情,古今多少大事,也只是一壺老酒,幾句笑談而已。四十歲,不惑年,一定要活出豁達,活出通透。
五十知天命
俗話說,天命不可違。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五十歲的人要看清自己的命運,懂得自己的命運,理清自己的命運。
五十歲前要做的是與天爭命,向天借命,信奉的是人定勝天。要拼搏,要奮鬥,要為自己爭取未來。五十歲後要做的是順應自然,順應人生軌跡,要知其為,知其不可違。
五十歲的年齡,孩子已經成年,已經開始逐漸成為家裡的頂梁柱。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到了五十歲應該學會權利移交,把自己的肩膀慢慢卸下來,讓新的柱子頂上,自己不再是說一不二的大管家,要讓拼搏,讓奮鬥移交給新鮮的血液,移交給蓬勃的力量。自己要學會退居二線,學會讓道,學會做一個好輔助,這樣家族才能更有生命裡,更有希望。
五十知天命,到了知道天命的年齡,就不要再去與天抗爭,而把抗爭的機會讓給新的生命,新的力量。
花甲之年
花甲,指六十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幹、地支組合,每一幹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
既然是循環,就說明是一個周期結束,新的周期開始。一個周期是從出生到弱小,從孩童到年少,再到青,到壯,到老。
新的周期開始,就開始新的活法,就像最初的孩童一樣,開始新一輪的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再為生活發愁,不再為生命煩惱。
一個新的甲子開始,花甲的意思就是這個新甲子,當然這個甲子不是最初什麼都不懂的甲子,而是一個花甲子。花甲子可以理解為另一個甲子。也可以理解會像上一個甲子一樣,學著開始過無憂無慮,不問世事的生活,像一個孩童一樣,開始新的一輪生命。
七十古來稀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的意思是原有古來稀少,由於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能夠活到七十歲的老年人比較少見,因此用古稀來形容七十歲。
當然現在醫學發達,活到七十歲已經不再古來稀,而已經非常常見。但古來稀的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看到再稀奇古怪的東西,都已經不再覺得稀罕,不再計較的東西更多,看淡的事情更廣。
年輕時你爭我搶的東西,現在只會淡然一笑。中年時費盡心機的事情,現在已經無關緊要。什麼名利地位,什麼金錢美色,已經都是過眼雲煙,已經不再看在眼裡,也沒有了以前的稀罕勁。
除了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良好的聲譽,其他不用太計較,馬馬虎虎什麼都可以湊合,也挺好。該計較什麼,不該計較什麼,其實都不太重要,該吃過的吃過,該看過的看過,已經沒有什麼能夠覺得稀罕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少,有取有舍,今夕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