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放映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于謙於大爺又一次的突破。這位老北京頑主,是德雲社的最佳捧哏,是郭德綱的得力幫手,還是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雖是自稱頑主,卻處處透露著認真,應了那句話。養不好動物的相聲演員不是一個好搖滾人。
於大爺第一次以男主身份拍的電影《老師好》,就一舉奪得了第1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
電影裡,他飾演老師苗宛秋。劇中的看、頑固、古板、卻又為了學生突破、困惑。他有時是個老師,但也是「現實」的學生。
他真實,因為跟所有老師一樣唯成績論。電影的前半段真實到讓人恨,但對老師的情感當中從來都不只是尊重。師生情感有著酸甜苦辣的經歷,才促使我們對老師的情感更加真切、寶貴。
他給貧困的學生補課、甚至不是自己班級的學生,但反被舉報賺外快。他給患病的學生募捐,幫助他度過難關。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去考取名校,去探索更廣闊的天空。
學生看完《老師好》找到了跟老師的情感狀態。老師們也在苗宛秋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縮影,他篤定、迷茫、困惑,但同樣也執拗、古板。即便如此,也不妨礙他們一往無前、堅信自己的教導學生。
苗宛秋是失去更廣闊空間的機會,因為出身的原因只能做一個老師。做一個老師可能跟他所想相悖,他的世界可能因此變得無限小,小到上班下班、圍繞學生和黑板。但他沒有因為命運的挫折變得苦悶。
他把他的世界變得無限大,全心全意教導學生,幫助學生。就在這一片黑板下,走出校園的學生不盡其數。就在這一片校區裡,他的人生每天都在發生不一樣的事情。
他全心全意的。
他是洪流中的一顆沙礫,但也在默默地為建設添磚加瓦。
日復一日的付出,並不求高額回報,只為學生的廣闊天地。就因為這樣的日復一日,我們以為他放下了,沒有再對命運的執念,已經被社會磨平了稜角。直到他對學生在報考志願的建議上,說出的話:「如果你選擇北大的中文系,可能就有了廣闊天地,如果你選擇了師範,可能就只能做個老師了。」學生問:「做老師不好嗎?」他思考良久:好,也不好。
他在幻想另外一種人生,但也無悔當下的人生。好是因為,這種人生他能默默付出、辛勤教導,助無數學子奔向遠方。不好,在於他沒有體會到本想體會的人生。無限遺憾的遐想。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志願嗎?除了警察以外,最多的就是老師。
有時候老師對我們的好,有的人會懂,有的人永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