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機農場,它的生意從「中國最美豬圈」開始有機這生意怎麼樣了①

2020-12-17 好奇心日報

在清明節小長假接待了600人之後,浙江臨安的太陽公社非常安靜。

正處於休耕階段的水稻田裡開滿了紫雲英和油菜花,沒有農民在工作,只有幾隻雞在田裡散步。幾乎可以算作是旅遊景點的豬圈也正在修繕清理,看不到那些被稱為「全中國最幸福」的一百多頭黑豬。

拍攝:李莉蓉

三年半以前,臨安太陽鎮的雙廟村同樣安靜,不過那時候的村子,一半的土地都處於荒廢狀態。村裡老人小孩居多,已經少有勞動力耕作。

2013年,在莫幹山管理了一家有機農場四年之後,陳衛決定租下雙廟村朱伊塢山谷的700畝地,用來養豬。此前他花在找地上的時間將近一年,但始終不合心意。理想的地方得是這樣:小山谷,能將豬分開放養;有乾淨的飲用水水源供豬飲用;有土地可種植有機飼料;離陳衛所居住的杭州兩小時車程以內。

曾經管理太陽公社生產、如今在鄭州自己開了德谷元有機農場的李曉升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當時之所以決定要養豬,是因為他們發現市場上已經有安全健康的大米和蔬菜,唯獨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的豬肉。

因為父母都是浙江農業大學的教授,陳衛稱自己從小在農田長大,在換了十幾份工作之後他依然想做農業。管理了四年有機農場後,50歲的陳衛覺得做綜合農場太累了,「我就住在這片,養點豬,每年有(賺)幾百萬、一百萬好像也行」,於是他與另外四個人合夥,投入一千多萬,開始準備養有機豬。

陳衛

就像陳衛選地時所提出的那幾個條件那樣,想要養有機豬,無論是土壤還是水,附近的環境也要是符合有機標準的,這也就意味著陳衛他們必須說服當地所有農戶都轉為有機種植。

農民們並不樂意按有機的方法去種,在習慣用化肥和農藥的數十年後,他們覺得有機農業根本種不出東西,賺不到錢。

為了說服農民,陳衛租了四輛中巴,將全村人都帶到他之前管理過的農場去。他還搬出日本農業經營模式展示給村裡人看——這是他與李曉升以前去日本考察時學到的,那裡的農民幾代人都只種植同樣的幾種作物,銷售交給農業協會,收入不低於在城裡工作。

陳衛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在聽完之後,朱伊塢的農民表示,他們同樣也可以像日本農民那樣只種菜或者只養雞,於是太陽公社以每年600-700元/畝的價格租下土地,並承包農產品銷售。

所以陳衛的生意又變成了一個綜合農場。李曉升每周都在雙廟村裡開會,講解他們的有機理念,招募有意願做有機農業的農民,之後再按照他們所掌握的技能再分配到不同崗位去。

與此同時,太陽公社也放棄了最初招代理商賣豬肉的想法。陳衛將曾經在上個農場踐行過的配送制也用在這裡,顧客預付一定費用,之後公社將產品打包,交給快遞公司配送上門。

如今,已經有大約300戶家庭認為太陽公社的這些做法的確有說服力,每年預交25000元或者16800元來購買太陽公社的每周配送。

而陳衛為這一模式設置的用戶量上限是500戶。「之後,會員資格會變得很珍貴。」

通過預付費,農場能夠在生產之前就確定好需求,按需生產,也能夠提前獲得生產所需的資金。

不過豬還是得養。陳衛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請設計師來蓋豬圈。

設計師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陳浩如,他另一個身份是太陽公社合伙人。對他來說,設計豬圈正是實踐他數年的鄉間調研及竹材料研究的機會,但也有生產以外的目的:希望不同於普通豬圈設計的它能代表公社的形象,「當時為什麼請我做,主要是為了製作一個新的形象、品牌」。

在正式動工之前,陳浩如花了半年時間做調研和設計,邀請當地農戶與養豬人來討論需求。最終設計出的豬圈8米寬,沒有牆體,因為不能動土而直接用石塊把建築連起來。除了豬群的宿舍區以外還有餵食區、外置的廁所、室外活動場和泳池。

豬舍內景來源:陳浩如

遊泳池

陳浩如稱這次的設計「脫離於現代的建築業體系」,他沒有找施工隊和水泥廠,以當地的輕竹、茅草與鵝卵石為材料,請當地農民來搭建,甚至邀請全村人一起來編織現在已經不怎麼能在農村見到的茅草屋頂,最終造價只有普通豬圈的一半。

2014年5月豬圈完工,不負眾望,成為媒體口中的「中國最美豬圈」。附近村民來看,城裡人來看,外地人來看,杭州媒體報導,,威尼斯雙年展邀請參展。政府官員巡視

當地政府在2015年甚至還專門為太陽公社修路,讓高速公路至太陽公社的那段路更適於行車。

它還為太陽公社帶來了第一批顧客——七八十戶家庭預付了一年25000元的會員套餐,每周太陽公社將會配送12份蔬菜、2.4斤豬肉、5斤大米和1盒雞蛋,每個月再加一隻雞或者鴨。直到後來有會員抱怨說分量太多,太陽公社才加上了一年16800元的套餐,配送內容相應減少。

當然,這些家庭並不只是為了吃「全中國最幸福的豬」而付款的。

2014年的有機市場並不如現在大,但遠比之前要好。2002年就開始做有機農業的李曉升表示,2008年之前有機尤其難做,市場小,消費者也不理解。直到2010年,有機市場才開始擴大,到了他們創立太陽公社時,「有機市場已經蠻好的了」。

「那個時候就是,我想支持一個農民,你看他東西賣不出去了,我來買點吧,可能對於產品標準什麼也不了解。」分享收穫農場創始人石嫣如此描述2006年時的有機消費者。當時還在中國人民大學讀農業發展專業博士的她觀察到,那些想做有機的農場主發現有機產品既沒有市場,也難以配送。

2009年,石嫣協助創辦了中國第一家CSA農場——小毛驢農場。所謂的CSA,是指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經營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成員預支一部分費用,支持當地生產者,農場定期交付收成,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互信合作而非我們所習慣的買賣。

到了2012年,石嫣又自己創辦了同樣以CSA模式經營的分享收穫農場。她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2014年左右,她明顯感覺到消費者對有機感興趣或者有所了解,而且不再是以前那種更類似於做慈善的心態。按她的估計,現在中國已經有大約1000家CSA農場。

分享收穫農場來源:石嫣

只要隨便找個超市逛一下,你就能夠很容易感受到有機產品價格要比非有機產品高不少。而這是由有機本身的標準所決定的,光是生產本身,放棄農藥、化肥、激素等等化學合成物就意味著產量降低、成本上升,銷售價格自然也就上升了。

而在中國,買得起有機食品的人越來越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到了去年這個數字已經。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69.6元增長為33616元

不僅如此,買有機這種看起來更安全的食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令中國消費者越來越不信任他們所買來的食物,這時候歐美中產都在追捧、不使用任何各種化學合成物、非轉基因的有機食品就顯得安全不少。

諮詢公司Mintel去年八月的報告顯示,在中國,56%的有機產品購買者都把「不含有害物質」作為他們的購買動機,其次才是「有機食品生產過程是對環境友好的」(49%)。

所有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的有機農場都在歸納他們顧客的消費原因時,首先提到食品安全,而且很多顧客是希望能保證自己孩子的飲食。

比如太陽公社的將近300戶家庭會員全都有孩子。即便是在談到太陽公社時更喜歡談其對農村的影響的陳浩如,也提到他身邊的建築師、教授是因為覺得意識到食品問題「幾乎無可救藥」而成為公社會員。

實際上,在這普遍懷疑食品安全的環境中,有機食品也沒能成為例外。

住在杭州的蔣奕嬰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在成為太陽公社會員之前,她已經一直堅持買貼有「有機」標籤的食品,但她也不完全相信需要經過專門機構認證的有機標準,擔心如今的空氣、水、土壤汙染會滲透到食品中,而這些因素「認證有沒有考慮進去就不一定」。

並非只有她一個人這麼想。石嫣表示,很多人都認為「北京的空氣、水、土壤甚至全中國的水、土壤都被汙染了,哪還有有機的東西」。

在這種氛圍下,農場是否投入資金去找機構做有機認證似乎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太陽公社的微信公眾號文章裡,他們表示不會花錢去做有機認證:「真正的有機是在人們心裡的」。距離杭州1.5小時車程的太陽公社將公社輻射範圍限定在長三角內,陳衛期待他們的會員會自行開車來參觀農場,並在見到現場、與當地農民聊天之後相信他們的產品是有機安全的。

「我們的認證都是在農民的臉上」,陳衛用這句話來說明自己生意的可靠性。在太陽公社每塊地、每個養殖區域邊上,太陽公社都豎起了相關負責人的海報,上面印有他們的名字、照片、負責內容和座右銘。不僅如此,每個會員所收到的產品的包裝上都會有相應的生產者的照片。

陳衛與陳浩如都認為這種標明生產者的方式要優於有機認證。陳浩如說:「你城裡人跑到農村,參與農業勞動,看到這些人,然後農民的頭像貼在大米和豬肉的包裝上,產生的這個信任,就不是任何的認證體系能夠替代,說實話大家也不太信任這種體系。」

當然也有農場認為有機認證是基本標準。上海的百歐歡有機農場的業務拓展總監曹乃真強調他們「不是為了秀那張認證給客人看」,而是認為有機認證有一定的可信度,將其作為農場可信分數中的60分,其餘40分是「生態要給我們的一個證明」。

太陽公社有一套監督農民、保證產品品質的機制,包括統一採購種子等生產材料、定期抽檢、下架單個季度單品種被投訴次數超過10次的產品等等,在微信公眾號裡他們也曾經表示解僱了一位使用農藥的菜農。

不過大部分時候,太陽公社更喜歡展現公社裡融洽而非嚴格的一面。陳衛非常自豪於公社與農民的良好關係:「我們不賺錢、我們的農民永遠賺錢。我們第一是保護農民的效益,所以農民也有好的口碑」,還時常提到希望讓農民獲得高收入從而吸引他們在城裡的子女回來。

太陽公社將微信視為他們最重要的宣傳途徑。在公眾號裡他們不提賣產品,而是展現公社景色、農活、和農民的關係。在最初兩年裡,太陽公社的微信運營者陳意文經常將公社裡農活的進度展現給他們的會員或者是潛在顧客看,認為這樣能讓他們參與其中,逐漸建立信任。

陳意文認為用戶對他們的支付是「在微信朋友圈的支付(轉發)」,對大約有60%、70%客戶來自朋友介紹的太陽公社來說,會員在朋友圈的轉發成了有效的宣傳方式。另一個住在杭州的會員駱華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她最初知道太陽公社就是看到朋友平時在朋友圈裡發的一些太陽公社的文章。

顯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夠或者願意支付一年25000或者16800元的會員費。陳衛表示他們的定價基於成本,會員套餐利潤率在40%左右,蔬菜、豬肉、大米價格分別是每斤15、15、50元,而雞蛋價格為3元一個。

李曉升解釋說,太陽公社的定價並不高。他們吸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在上一個農場裡,他們依照有機食品市場價來定產品價格,價格過高導致銷量不佳,而賣不出去產品帶來的損耗又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成本,令產品價格越來越高,陷入惡性循環。

按照李曉升的說法,有機水稻和普通水稻成本比例分別為3:1,而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則是2:1到3:1之間,有機動物養殖則與普通動物養殖成本差不多。他並不認為有機農業更賺錢,「光靠種菜是不可能賺錢的」,他所看到的國內所有有機農業都是以農業為基礎,再融合第二與第三產業。

農場利潤率在10%左右的石嫣也有類似的觀點。她表示就她所了解到的有機生產現狀來看,只要是按照真正有機標準來生產的,「不可能產生暴利的行為」。除此以外,即便賺到10%的純利潤,石嫣還需要將賺來的錢重新投入生產和維護中,為來年做準備。

按照這樣的模式,陳衛劃定了500戶左右的會員數量上限,而太陽公社近期也推翻了「不找代理商」的設定,同時通過自己的微信商城和代理商去銷售豬肉、雞蛋等單品,之後送貨上門。

太陽公社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有機蔬菜的複雜度和不穩定明顯高於其他農產品。陳衛表示他們所種的都是當季蔬菜,夏季與冬季品種相對要少,碰到病蟲害有些品種還會絕收,「真的本土化,沒有豐富的產品」,有些會員就因為蔬菜品種太少第二年不再續約。

而且蔬菜也並不是那麼賺錢的品類,在太陽公社,蔬菜的利潤率在30%左右,而豬肉和雞蛋則在40%左右。

陳衛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中國有機消費者依然很有限,並沒有那麼大的市場需求,「90%左右的有機企業都不賺錢」。現在,他正在開展更賺錢的其他產業,比如去年開始的自然教育,讓城裡的孩子來太陽公社玩、參加夏冬令營等等,一年之後已經開始盈利,相比之下農業至今還未盈利。

在陳衛的設想中,太陽公社將會成為以農業為基礎的「綜合體」,現在他們正準備建帳篷酒店與樹屋,未來還可能會做文創產業,利用太陽公社環境中的各種自然材料去製作產品,其他產業將會帶來食品消費,但農業所佔營收比例將會不斷下降。

主要作為自然教育場地的「大白屋」

與此同時,陳衛也計劃「輸出太陽公社模式」或者經營連鎖品牌。他沒有談及雙廟村朱伊塢山谷之所以能初具規模,是一個偶然,還是一個可複製的模式。

數次提到近幾年有機行業沒有變化、沒有突破的陳衛,卻否認自己對有機食品業是悲觀的:「我覺得未來會很好。就是現在我們(要)闖出一套模式來。」

當被問及太陽公社有無模仿、借鑑對象時,三個曾經或正在太陽公社工作的人都迅速回答說沒有,他們一致認為太陽公社是種全新的模式,一切都需要他們自行摸索,陳浩如甚至將其形容為「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一種社會實驗」。

至於太陽公社的模式是不是可以成為中國有機農業的「代表」,也許,應該等到它成功自我複製之後再下結論。

文內圖片如無註明均來自太陽公社

相關焦點

  • 一個有機農場的商業探索
    在浙江莫幹山下有一個叫做「義遠有機農場」的農場,在做法和思維上都超越傳統農業,這位創業者投入千萬元經營有機農場除了注重農產品品質之外,還嫁接跨界商業思維和親子農場等創新的模式。01/跨界的意義跨界需要勇氣,還需要格局。
  • 君源有機農場「搬進」商場了
    它的鄰居有生態雞和生態豬,它們可愛的模樣引來了許多小朋友和家長的關注。  2月11日,君源有機農場正式入駐隴海路大商新瑪特店,打破了商場經營的一貫模式和體制,讓商場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  生態養殖展示區  吃五穀雜糧長大的生態雞,身體棒棒噠  這是君源有機農場「生態養殖」的一個展示區——在新鄭君源有機農場基地,擁有400畝生態養殖區。
  • 帶你走進全球第一個有機農場
    Rodale傳達創造營養豐富、無汙染的土壤的想法時,人們開始傾聽並接受。 1948年,一本關於化學農業和每況愈下的公共衛生之間聯繫的書《Rodale’s Pay Dirt》出版,這是美國有機園藝運動的開端,J.I. Rodale發現自己成了一場運動的領導者。
  • 【深度觀察】有機種植農場面臨盈利難,專家呼籲為有機農業立法
    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有機蔬菜銷售仍未恢復 北京昌平一家農場裡,徐增生巡視著農場裡的一個個蔬菜大棚。210畝的農場中,大部分土地種著鮮花和玉米,蔬菜只有一小部分。
  • 我眼中的君源有機農場
    2012年,君源有機農場聘請張紹文教授擔任首席技術總監。兩年多來,他吃住在君源有機農場,帶領技術人員具體指導有機蔬菜生產。應他的學生、《大河健康報》總編楊青平之約,張紹文教授撰寫了這篇文章,現予發表。讀者從中可以了解真實的君源有機農場。  2012年年初,君和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張風雷總經理、趙利靜副總經理來我家拜訪,就蔬菜生產問題和我交流,並邀請我擔任君源有機農場首席技術總監。
  • 有機農場主自揭行業內幕:籠養雞蛋冒充有機雞蛋
    農場主站出來自揭瘡疤   孫德瑋也是一個小農場主,2008年,他和幾個朋友合夥在順義區龍灣屯鎮大北塢村開辦了一個按照有機體系運作的農場。在不斷和其他農場主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這裡面並不像他想像得那麼純粹。   孫德瑋說,由於自己的農場也種了10畝黃豆,準備生產石磨豆漿。
  • 遠大有機農場調查報告
    十年前,農產品汙染問題凸顯,遠大集團總裁張躍先生認為:改革開放後人富了,卻吃起了有汙染的飯菜,這違背天理;遠大可以自辦無汙染的有機農場,讓公司員工和農場農民吃上無汙染的米、肉和蔬菜;遠大有機農場辦成了,就能起到示範作用,在城鄉普及後,就能普惠大眾。
  • 請來「翔生大地」農場 親手種種有機蔬菜
    一家臺資企業怎麼會在位於成都第三圈層的新津縣租下大片土地種植有機蔬菜?帶著這些疑問,成都商報記者昨日趕赴興義鎮,去感受這個有機生態小鎮的別樣風情。大棚果蔬很生態 農場裡禁菸走進興義鎮的「翔生大地」有機農場,一座座白色的溫室大棚整齊地排列在田地裡,頗引人注目。大棚裡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蔬菜,西葫蘆、番茄、海椒、花菜、小蔥……還有很多記者無法叫出名字的果蔬品種。
  • 君源有機農場開啟「重組整頓」
    這並非君源有機農場一家之「寒冬」,此前數年隨著大健康理念的普及,休閒項目迎來投資熱潮,但看似熱鬧的背後,投資者卻甘苦自知。如何尋找農業長周期投資與盈利的平衡,仍待破局。君源有機農場官方網站顯示,君源有機農場始建於2010年,總投資2.1億元,主要從事蔬果、雜糧、禽、蛋的生產、銷售及配送,產品通過歐盟有機和中國有機雙重認證,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 揭曉「貝拉米有機奶粉怎麼樣」與塞納牧有機奶粉對比哪個好
    面對著奶粉市場中種類品牌繁多的奶粉,寶媽們一時間挑花了眼,還有的寶媽會問貝拉米有機奶粉怎麼樣、伊利金領冠塞納牧有機奶粉怎麼樣這些問題。實際上與其這樣抱有疑問,不如實際去查看奶粉的專業有機認證,只有在通過專業的奶粉有機認證之後才能夠證明此款奶粉是否有說服力。
  • 蘇寧廣場首創都市有機農場 打造有機生活新風尚
    南京市民品嘗有機農產品   大公網10月15日訊(記者賀鵬飛)1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有機之道」都市有機農場沙龍在南京清江蘇寧廣場舉行,讓南京市民近距離地體驗了一把都市有機生活主辦方希望藉此推廣有機生活理念,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清江蘇寧廣場都市有機農場具有全國第一家有機產品市集,有機商戶來自世界各地,由清江蘇寧廣場與秦邦吉品有機農場機構共同維護運營。秦邦吉品是全國首家獲歐盟殿堂級「德米特」有機認證的機構,是目前世界有機農業食品有機生態農場運營商中的佼佼者。
  • 「有機慢生活」君鑑生物動力農場
    君鑑作為「德米特中國協會」的發起會員,德米特國際有機認證的生物動力(BD)農場,引用世界有機農業最高標準德米特(Demeter)作為技術支持和國際合作夥伴,每年通過獨立第三方瑞士色瑞斯(CERES)國際檢察員的認證檢查,自2015年以來連續獲得「歐盟有機認證」和「德米特(Demeter)認證」, 認證單位「武漢君鑑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認證編號「28409」。
  • 我市新增一家 都市有機農場
    (原標題:我市新增一家 都市有機農場) 本報訊(記者  許琴)
  • 國際有機認證中心(ECOCERT) 有機農業探討會在光照人有機農場召開
    自2007年6月起,光照人有機茶每年通過杭州中農質量認證中心(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有機茶認證;2009年8月起,每年通過國際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0認證。2010年12月,取得自主進出口權。
  • 不惑之年創辦生態蔬菜農場 劉駿:有機田園 健康生活
    【人物名片】  劉駿,1978年出生,半冷有機生態農場創始人。他喜歡新事物、愛挑戰,是最早通過網際網路將中國產品賣到海外的創業者之一。不惑之年,他從城市奔向鄉野做起了農業。去年初,他在杭州市餘杭區承包了130畝土地,打造了一家生態農場種植有機蔬菜,在鬧中取靜的西湖邊開了家帶花園的民宿,希望能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
  • 有機農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全國僅50個!
    近日,生態環境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通過組織申報材料審查、現場抽查,正式將光照人有機農場評為第一批「國家有機食品生產示範基地」。據悉,第一批「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全國僅有50個,光照人就是其中之一。截止目前,光照人有機農場是福建省唯一獲得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有機認證的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生態環境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成立於1994年,是中國有機產品事業的發起機構,也是推動中國有機產品事業發展的主力軍與核心力量,在國際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的健康、食物、燃料和生產生活資料都來源於大自然的饋贈。
  • 貝拉米有機奶粉和普通奶粉區別,貝拉米有機奶粉怎麼樣?
    貝拉米奶粉是世界三大有機奶粉之一,又是以安全、純天然著稱的澳洲奶粉。頗受國內媽媽的關注。據【國際媽咪海淘母嬰商城】最新海淘數據統計,貝拉米有機奶粉海淘直郵銷量已經躍居海淘奶粉品類前3位。很多新媽媽在選擇有機奶粉的時候會有諸多疑問,澳洲貝拉米有機奶粉含有DHA嗎?
  • 挑剔媽媽選有機奶粉品牌 口碑擔當雅培菁智有機怎麼樣
    讓我們從「小白媽媽」也略知一二的認證開始,了解挑剔媽媽選有機奶粉的「心路歷程」。有機認證的種類有不少,其中以歐盟有機認證為例,是國際有機界公認嚴苛的。牧場、乳牛的牧養通過歐盟有機認證就夠了嗎?然並卵!從牧場到餐桌,全過程都通過歐盟有機認證的,才是全程歐盟有機。全程歐盟有機有多「牛」?
  • 君源有機農場:為民健康的堅守
    日前,君源有機農場與河南民航食品有限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君源有機蔬菜將直供航空套餐。    君源有機農場是河南首家通過歐盟有機認證蔬菜生產園區。零汙染、零殘留、高標準、最安全,是君源農場在生產種植過程中堅持的基本標準,達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 壹號農場——點點微信有機蔬菜配送到你家
    這是壹號農場項目發起人兼總經理姜方俊見到向記者介紹壹號農場時說的第一句話。  姜方俊總經理介紹說,壹號農場將面向滬寧線的城市居民,定位打造成長三角地區最大的一站式有機生活服務商。農場總投資需2.3億元,一期工程投資一個億,現已經投資6000多萬元。目前,建立了大棚蔬菜、有機稻鴨共作、機械化加工等生產基地,親子遊、會員俱樂部、會員休閒區等均嚴格按照規劃正在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