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不好好吃飯,家長怎麼辦?「鯰魚效應」或能幫你解決問題

2020-11-01 綠葉媽咪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是最著急的,既擔心孩子餓肚子難受,也擔心他們因為營養不夠而影響發育。可以說,如何讓孩子好好吃飯,已經成為了很多家長不得不考慮的頭等大事。

這天穗穗跟朋友約了中午聚餐,她收拾打扮一番便出門了,來到樓下發現,樓下鄰居張阿婆又在餵孫子吃飯。張阿婆的兒子兒媳工作都很忙,平時都是她這個奶奶來帶小孫子,但這位小朋友可不好"伺候",尤其是吃飯這件事。

這不是穗穗第一次碰到張阿婆追著孫子餵飯了,每次看到,她都不由得感慨:在以前的貧窮年代,孩子們能吃上飯就已經很高興了,現在的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居然還不願意好好吃飯。

穗穗跟張阿婆閒聊了幾句,發現對方也很頭疼孫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孩子沒吃飽,奶奶也放不下心先吃。看著老人家天天這麼哄孩子、追著孩子跑,穗穗打算問問生了孩子的閨蜜是怎麼讓寶寶乖乖吃飯的。



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吃飯?

1、零食吃多了

有些寶寶非常愛吃零食,時不時就要拿著零食解饞。這麼一來,他們的胃都被零食塞得滿滿的,到了吃飯時間自然不覺得餓。尤其零食一般口味比較重,比起飯菜更得寶寶的喜愛,所以寶寶們對正餐的食慾就更小了。

2、缺乏運動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發現了,如果孩子哪天玩得特別瘋,那麼他當天的食慾會大增,也會乖乖吃飯。這是因為孩子的體能有所消耗,他們會更快產生飢餓感,需要進食來補充能量。而很多孩子待在家裡玩,缺乏運動,身體消耗少,也就沒那麼好的胃口。

3、腸胃功能較弱

有些寶寶有腸胃功能弱、消化不良等問題,吃飯時就沒什麼食慾。他們可能會想儘量多吃一些,但往往是沒吃多少就覺得飽了,或者沒有繼續吃的興趣。

4、飯菜不對孩子胃口

有些家長做飯其實是比較"自我"的,他們不會問孩子喜歡吃什麼,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這樣孩子自然不會喜歡吃。還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明顯地表現出自己不喜歡哪道菜,孩子還沒嘗試過,就會跟著爸爸媽媽一起討厭吃。

面對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家長們可謂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藝,什麼法子都用上了。不過,有些方法雖然能讓孩子吃飯,但卻不夠科學,久而久之會耽誤他們的發育,如果你有使用,請儘快調整。

孩子不好好吃飯時,這些錯誤做法你有嗎?

1、少食多餐

很多成年人在減肥的時候都會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所以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寶寶不好好吃飯沒關係,少吃多餐也可以讓他們不挨餓。

但其實,這種做法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合適的。少食多餐一來無法讓孩子感受飢餓感;二來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從小就習慣了這樣吃飯,那麼他將來做其他事的時候也可能無法集中注意力,專注力很低。

2、追著餵飯

"自己的娃不愛吃飯,還能怎麼辦?哄著唄。"這是很多家長懷有的想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庭都是家長追著寶寶餵飯的,而寶寶則一邊玩一邊被哄著吃。

這樣的做法會帶來三個壞處:①孩子習慣了一邊吃飯一邊玩,那麼就無法養成專注吃飯的習慣,導致專注度下降,消化也會受影響;

②寶寶一邊玩一邊吃,久而久之可能會把吃飯當成玩遊戲,不認真對待;③有時寶寶不願吃,家長卻一直哄勸,會導致寶寶產生反感,更加厭惡吃飯。

3、恐嚇孩子

"再不好好吃飯,就送你去打針。"

"不好好吃飯的話,警察叔叔就要來抓你了。"

類似的對話,你有沒有在寶寶面前說過呢?這樣的威脅恐嚇有時候很有用,孩子會因為害怕而乖乖吃飯,但它卻不是長久之計。

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陰影,更加害怕家長用來恐嚇他們的"醫生""警察""老師";也會對吃飯產生恐懼的情緒。

4、強迫孩子吃

強制孩子吃飯,孩子一點也不快樂,會把吃飯當成一種"酷刑"。此外,有些家長更加過分,明明孩子吃飽了,他們卻以"吃得太少"為由強迫孩子繼續吃,導致孩子對食物產生心理陰影。

那麼,當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什麼做法才是科學的、值得建議的呢?"鯰魚效應"或許能夠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掌握"鯰魚效應",讓娃愛上吃飯

"鯰魚效應"來自於一個故事。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的,所以市場上的活魚會比死魚昂貴許多,漁民就會想各種辦法帶活的沙丁魚回港。可是,大部分的沙丁魚依舊在回港途中死亡了。

後來,有漁民在裝沙丁魚的容器裡放入了一條它們的天敵——鯰魚,沙丁魚為了逃命四處躲避,缺氧的問題迎刃而解,漁民也得以成功地將許多活的沙丁魚帶回港。

1、營造輕鬆的進餐氛圍

想要讓孩子真正愛上吃飯,那麼家長就不應該以施加壓力的方式來促使孩子吃飯,包括但不限於:恐嚇、威脅、不斷催促等等。這些帶有壓迫性的做法會導致氣氛很壓抑,孩子不會覺得吃飯是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所以,吃飯的時候一家人要坐在一起,享受吃飯的過程,儘量讓孩子掌握吃飯的自主權。

2、制定一些"小"規矩

為了讓孩子專心吃飯,家長要制定一些小小的規矩,比如飯前1小時不可以吃零食,吃飯時不能看電視、玩玩具等等。對於"吃飯要專心"這一點,家長要以身作則,吃飯時不玩手機。

3、利用"鯰魚效應"創造競爭

水槽裡的沙丁魚,因為有了天敵存在而開始努力求生,家長不妨給孩子創造一種競爭的氛圍。有位姑姑是這麼做的:小侄子挑食不愛吃青菜,她就在吃青菜的時候一邊誇吃青菜有哪些好處,一邊說"我要全吃光"。在姑姑說要全吃光的時候,原本就被勾起好奇心的小侄子急了,連忙跟她說給自己留點。

到了上幼兒園,孩子也會進入一個"競爭"的環境:周圍有很多小朋友陪他一起吃飯,孩子們會比誰吃得多、吃得乾淨,就會越吃越香。

4、給孩子"點餐"的權利

在按照營養食譜準備菜餚的時候,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讓他們說幾道想吃的菜,做出來給他們吃,這樣孩子會有享用的欲望。甚至,在下廚的時候,家長還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打打下手,增加他們的參與感,讓他們更有食慾。

今日互動話題: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鯰魚效應」很靈驗,帶娃老人最擅長用
    文|文兒養娃過程中,最讓家長們頭疼了,除了孩子不好管,還有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飯。而吃飯,看似是一件小事,卻關係到孩子健康成長,也關係到因為吃飯引發的一系列家庭問題。孩子一到飯點兒就各種「慪氣」,抱怨一大堆,就是不動手吃飯。就算上桌吃飯了,也是挑三揀四,不是不吃肉,就是不吃菜,朋友很無奈:孩子到底想吃啥?其實,很多家長都跟我朋友一樣,正在被孩子不好好吃飯所困擾。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其實危害很大。
  • 孩子吃飯不積極?不妨試試「鯰魚效應」,讓孩子愛上吃飯
    1.挑食父母如果希望解決他們吃飯不積極的情況,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原因。挑食是很多孩子都有的一個毛病,因為孩子的味覺更加敏感,所以總是不喜歡一部分食物。很多父母為了能讓他們更好的吃飯,甚至會只做孩子願意吃的食物。這樣雖然能夠解決他們不吃飯的情況,但是卻很容易導致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不均衡,並且挑食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
  • 想讓孩子乖乖吃飯,父母可嘗試運用「鯰魚效應」,從3步著手調整
    其實,孩子不愛吃飯這個問題用「鯰魚效應」即可解決。1.避免少食多餐有的孩子總是在吃飯時心不在焉,一會兒玩玩具,一會兒要看電視,或者直接吃進去食物嚼一嚼再吐出來。對於這類孩子,家長總是自以為很有耐心地採取少食多餐的辦法。大多數家長的想法都是:孩子只要吃飯,吃多吃少都可以,一頓吃得少,多吃幾頓不就可以了嗎?其實,這種用餐方式更適合要減肥的人,而不適合正在成長中的孩子。
  • 父母學會利用「鯰魚效應」,讓孩子乖乖吃飯,重點在這3步
    最近總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歡吃零食,在吃飯的時候也出現了挑食的情況,要知道,如果孩子營養不良的話,對將來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很有可能會導致他們發育不良,所以說很多家長為此也是非常頭疼。,那就是「鯰魚效應」。
  • 孩子總用哭來解決問題怎麼辦?家長該不該妥協?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孩子總用哭來解決問題怎麼辦 孩子總用哭來解決問題怎麼辦孩子總用哭來解決問題怎麼辦因為米婭明白,她根本不需要學習這些生活技能,只要自己一哭,媽媽就會幫她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暴力行為,做出更過分的事情。教育孩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家長們要用耐心與愛才能澆灌孩子成長。孩子總用哭來解決問題怎麼辦?你知道辦法了嗎?
  • 孩子總是得過且過?家長解鎖「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兒子卻回到:"我又不一定能跑第一名,再說最後一名也沒什麼不好,也沒有懲罰,那我還費勁幹什麼。研究表明:從小具備競爭意識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能夠擁有更大的成就。生活確實存在著許多孩子的競爭意識還未覺醒,此時家長的合理引導就顯得分外關鍵。家長可以善用"鯰魚效應",激發孩子的競爭力。
  •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鯰魚效應」給你答案,別耽誤了孩子成長
    鄰居並沒有直接會帶去與不去的問題,而是給爸爸媽媽講述了一個「鯰魚效應」的故事。什麼是「鯰魚效應」?家長該如何提高「鯰魚效應」的效果?既然「鯰魚效應」的效果比較突出,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夠協助提高「鯰魚效應」的效果,讓孩子受益更大一些呢?
  •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今天聽的視頻是《1-3歲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視頻裡的老師給的建議是定時定點專心,不能一邊吃一邊玩玩具。一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讓他邊自己吃邊喂,二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讓他先吃再補充喂,三歲左右的孩子就讓他自己吃,不要再喂,如果孩子吃的不夠,可以在上午和下午中間加餐時補充點營養。但願我的孫女將來吃飯好好的,像他爸小時候一樣哈。
  • 殘酷的競爭中,孩子如何能夠活得更出色?「鯰魚效應」給家長答案
    有了孩子的我們,自然希望孩子這輩子都能夠順風順水,但是在殘酷的競爭面前,似乎誰都逃脫不了。此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孩子在這殘酷的競爭中,如何生存,並且能夠活的漂亮,活得出色,才是我們作為家長,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想要孩子在競爭中依舊活的出色,其實,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 「鯰魚效應」很關鍵,家長該放手就別拖
    今日話題:你覺得孩子到了3歲就必須上幼兒園嗎?現在的家長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從幼兒園時期開始,他們就已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因為大家都覺得學前教育真的很關鍵,儘管學的東西不是很多。可是也依舊會有一些家長覺得幼兒園上不上是無所謂的,尤其是老人們,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鯰魚效應",給你答案,別耽誤了孩子成長
    孩子還小,應該送去上幼兒園嗎?最近這個問題,一直讓小喬媽媽很煩惱。因為之前帶著小喬上幼兒園得時候,她表現出來太牴觸了,這讓小喬媽媽覺得很猶豫。或者是孩子不想跟媽媽分開,所以才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回到家之後,小喬媽媽就跟爸爸和爺爺奶奶商量,要不就先把孩子放在家裡,再大一點再送去上幼兒園。本以為會得到家人的支持,可是卻迎來了大家的反對意見。
  • 心理學效應:鯰魚效應
    鯰魚,一種生性好動的魚類,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十分特別的地方。然而自從有漁夫將它用作保證長途運輸沙丁魚成活的工具後,鯰魚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視。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鯰魚效應,那麼鯰魚效應是什麼意思呢!
  • 孩子吃飯難?這篇文章也許能幫你解決孩子99%的吃飯問題(二)
    任何通過獎賞、誘惑、賄賂孩子吃飯,或者懲罰打罵孩子吃飯,以及通過諸如此類的方式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都是不可取的。 在讓孩子吃飯問題上,大人們使盡渾身解數,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多吃幾口飯。 「如果你好好吃飯,我們一會就去吃冰淇淋!
  • 孩子吃飯總要催,一個模型幫你搞定孩子吃飯主動性
    孩子做事也需要內在驅動力要詳細講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人的動機系統,這個動機系統其實非常複雜。在內在動機和自驅力領域,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察.萊恩所提出來的理論,不能不提。而這個理論,對於你促進孩子好好吃飯,也是大有參考的價值。這個理論叫做自我決定論,提出了人的主動性,有三種根本上的來源。
  • 寶寶總不好好吃飯?德國喜寶奶粉助你解決寶寶挑食問題
    自從本老母親發現寶貝挑食,便一門心思研究起了解決挑食奶粉哪家強這個問題。現在看著在一邊「噸噸噸」喝喜寶奶粉都不帶停的小傢伙,真的很難想像這麼可愛的小天使原來居然是個這不吃那也不吃的小惡魔。營養全面寶寶愛喝除了成分安全,在中國香港消協15款嬰幼兒奶粉營養素含量中對比中,喜寶奶粉總能量貢獻、維生素A、B2、D3含量均排名前五。為寶寶提供充足營養後,呵護寶寶腸胃也是頭等大事。喜寶奶粉採用天然脫脂生牛乳,還是全乳糖配方,淡淡的自然甜味寶寶尤其喜歡。
  • 孩子不好好吃飯別著急,李玫瑾教授:孩子不好好吃飯,一招搞定!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有些著急。也苦惱為什麼孩子在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即使不放鹽孩子都吃的很香。但是,隨著孩子長大,吃飯變成了老大難問題,甚至有的寶寶寧可餓著也不吃做好的飯菜。其實孩子不好好吃飯,可能原因不完全在孩子身上,有些原因還跟大人有很大的關係,回想看看,你家寶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第一種,孩子自己吃飯的時候,被家長各種「嫌棄」。
  • 孩子總是不好好吃飯該怎辦?教你6個辦法來解決,家長們快看
    小孩子正是生長發育的時候,需要好好吃飯來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但是很多時候小孩子都是不好好吃飯的,因為他們容易被一些事情所吸引,比如看電視、玩玩具等,但是吃飯對於孩子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所以父母應該努力的讓孩子好好吃飯。
  • 老師總「告狀」孩子上課不認真,家長怎麼辦?
    老師總「告狀」孩子上課不認真,家長能怎麼辦?孩子在學校裡,不是應該老師管嗎?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裡去,不就是讓老師教育的嗎?老師動不動就以「家校溝通」為名向家長「告狀」,說孩子上課做小動作,下課做大動作,到處亂跑,調皮,不聽話,不學習......實在讓家長難以招架!
  • 父母巧用鯰魚效應,幫助孩子培養競爭意識
    很久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就已經死了,但是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原來,漁人在船的魚槽裡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遊動,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 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家長只需學會這3點,輕鬆搞定挑食壞習慣
    家長不斷提醒孩子好好吃飯,孩子卻好像"滿懷心事"似的,提不起興趣,家長給孩子餵飯時,孩子總把飯含在嘴裡或吐出來,因此家長"無計可施"。難道孩子真的沒辦法好好吃飯嗎?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家長只需學會這3點,輕鬆搞定挑食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