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利用「鯰魚效應」,讓孩子乖乖吃飯,重點在這3步

2020-09-23 小窩愛分享

相信很多家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有很多要擔心的事。比如孩子的睡眠情況、性格養成、未來的成長等等。最近總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歡吃零食,在吃飯的時候也出現了挑食的情況,要知道,如果孩子營養不良的話,對將來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很有可能會導致他們發育不良,所以說很多家長為此也是非常頭疼。

這裡推薦一個有經驗的家長分享的技巧,那就是「鯰魚效應」。指的是活魚的價格往往都是要比死魚高很多,挪威人喜愛吃沙丁魚,但是沙丁魚會在回港的途中死掉,於是漁夫就在魚槽裡放入以魚為食的鯰魚,當鯰魚去到陌生環境的時候,就會開始四處遊動,這樣往往就能夠引起其他魚的恐懼,然後沙丁魚就會為了存活下來,不停的躲避跟逃竄,從而活著回到漁港。

所以說,如果家長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比較挑食的話,首先可以去找出他們挑食的原因。有時候一些孩子挑食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活動量比較少,畢竟現在很多孩子,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裡,有的還是對著手機和電腦一坐就是一整天。運動量達不到有時候飢餓感就不強烈,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利用鯰魚效應讓孩子能夠愛上吃飯這件事情呢?

1. 到點吃飯,不建議讓孩子少食多餐

很多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小動作,比如要拿玩具、看動畫片、喜歡跑來跑去讓你要拿著碗追著,還有一些比較調皮的孩子會假裝把食物吃進去,但沒多久之後就會馬上吐出來。

對於這一類的孩子,家長們一定要非常有耐心,而且可以適當強迫孩子多吃一點,孩子還小,不知道那種有這頓沒下頓的感覺。少吃多餐的這種用餐方式不適合正處於成長中的孩子。最好就是讓孩子到點就吃飯,並且要吃夠一定的量,而且要均衡進食,不能出現只吃肉不吃菜的情況。當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沒到下個飯點喊肚子的時候,可以不給吃的,讓他記住這種感覺,在下一次吃飯的時候,和孩子強調按時吃飯的重要性。

而對於孩子吃零食的情況也要嚴加管理,適當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為吃零食而不吃飯就需要採取一些措施。規定每天吃零食的次數和分量,和孩子形成約定,如果違反規定,禁吃零食一天。

2、關鍵是使用正確科學的搭配方法

家長在做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每一餐最好都要有葷有素,這樣子孩子才能夠吸收比較多的營養。家長可以為了孩子去接受他們喜歡吃的食物,儘量多去嘗試,在每一餐當中加入一些麵食或者是湯,而且如果能夠有比較美觀的餐具,也會大大增強人的食慾。

3. 給孩子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

良好的就餐環境可以激發孩子們對食物的興趣,一個比較和諧的就餐環境,當然是一家人非常愉快的坐在一起,然後享受吃飯的這個過程,這能夠讓他們的心情變得愉悅。當孩子的心情變得愉快之後,那麼他們會主動去嘗試,並且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這樣挑食的習慣也能夠有所改善。

其實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不會好好吃飯的,父母總是會想很多方法改善孩子的這些習慣,雖然說有一些方法當場就能夠奏效,但是並不一定會長久,而且有可能會留下一些不好的影響。所以說想要讓孩子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用餐習慣,還是要使用正確科學的方式。

不知道你們的孩子是不是也正在挑食呢?教育的方法數不盡,咱們知道幾種就先嘗試幾種。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乖乖吃飯,父母可嘗試運用「鯰魚效應」,從3步著手調整
    其實,孩子不愛吃飯這個問題用「鯰魚效應」即可解決。於是就有漁民想了這樣一個辦法,往沙丁魚中放入它們的天敵——鯰魚。鯰魚到了陌生的環境就會四處遊動,引起沙丁魚的恐懼,沙丁魚就會四處躲避、逃竄、不停地遊動,最終提高存活率。這就是鯰魚效應。
  • 孩子吃飯不積極?不妨試試「鯰魚效應」,讓孩子愛上吃飯
    因為父母下班時間的變化和餐館的變化會導致飲食習慣發生變化。這對於成年人來說並不是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影響卻是非常大的,很容易導致他們因此不願意吃飯。只要父母能夠善於利用「鯰魚效應」就一定能夠順利的解決問題。二、什麼是鯰魚效應?
  •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鯰魚效應」很靈驗,帶娃老人最擅長用
    但是,也有人發現,孩子跟著父母的時候,最容易鬧騰不吃飯,但跟著家裡的老人,吃飯就容易好好吃,而且還會長胖不少。這一點,除了因為老人餵飯更有耐心,不嫌追著餵麻煩,還有一點是因為他們會運用「鯰魚效應」。①想要弄清楚這一點,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鯰魚效應」?「鯰魚效應」起源於挪威漁民的養殖故事,當地人喜歡吃活得沙丁魚,所以活魚比死魚賣價高。但是,想要把沙丁魚活著運到漁港很難。不過,有一條漁船卻能讓大部分沙丁魚存活,直到漁船的船長去世,謎底才被公布:就是在沙丁魚群裡加入他們的天敵鯰魚。
  • 孩子總不好好吃飯,家長怎麼辦?「鯰魚效應」或能幫你解決問題
    穗穗跟張阿婆閒聊了幾句,發現對方也很頭疼孫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孩子沒吃飽,奶奶也放不下心先吃。看著老人家天天這麼哄孩子、追著孩子跑,穗穗打算問問生了孩子的閨蜜是怎麼讓寶寶乖乖吃飯的。這麼一來,他們的胃都被零食塞得滿滿的,到了吃飯時間自然不覺得餓。尤其零食一般口味比較重,比起飯菜更得寶寶的喜愛,所以寶寶們對正餐的食慾就更小了。2、缺乏運動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發現了,如果孩子哪天玩得特別瘋,那麼他當天的食慾會大增,也會乖乖吃飯。這是因為孩子的體能有所消耗,他們會更快產生飢餓感,需要進食來補充能量。
  • 「中國式」餵飯會害了孩子,父母學會「1期3招」,讓娃乖乖吃飯
    孩子「吃好睡好」是很多父母的心願,但是小孩子不吃飯就成了一個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對於爺爺奶奶而言,看到寶貝孫子孫女不吃飯,怎能「善罷甘休」?於是他們追著娃,一口一口地喂,最後,飯涼了,孩子也吃不了幾口。但其實,這種「中國式」餵飯會害了孩子的,要想讓寶寶乖乖吃飯,家長還需「刨根問底」,對症下藥。
  • 成天追著孩子屁股後面餵飯?不用,學會3招,寶寶乖乖吃飯
    導讀:成天追著孩子屁股後面餵飯?不用,學會3招,寶寶乖乖吃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天追著孩子屁股後面餵飯?不用,學會3招,寶寶乖乖吃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總是得過且過?家長解鎖「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鯰魚效應",同樣可以刺激孩子的不斷進步。這個時候"鯰魚效應"的應有,就是給孩子施予適當的壓力,讓孩子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孩子就會化壓力為動力,積極進取從而有所進步。家長要學會告知孩子,得過且過,沒有追求的生活,未來只會是渾渾噩噩,每天生活在生活給予的壓力之中,不具備追求自由。美好的權利。只有不斷前進,向優秀的人學習,擁有更多的能力,才能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生活所主宰。
  • 鯰魚效應",給你答案,別耽誤了孩子成長
    後來漁民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條鯰魚投進沙丁魚群中刺激一下它們,沙丁魚看到鯰魚之後就變得活躍起來,害怕自己會隨時會被鯰魚吃掉,由於沙丁魚不停地遊動增加了氧氣,沙丁魚竟然沒那麼容易死還活過來了。這就是大家熟知&34;的小故事。其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人就會變得活躍起來而不會懶惰,提高競爭的效率然後獲得成功。
  • 身邊的心理學丨教育中的「鯰魚效應」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學習一些心理學規律,可以更有效,更和諧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這主要來源於安全感及危機感這種生物共有的心理活動。在教育管理中,也可以利用鯰魚效應,讓學生在適度的緊張中更好的發揮潛力和學習的積極性。
  • 巧用「椰殼效應」,3步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
    孩子看到椰殼後愛不釋手,父親就把椰殼鋸成兩半,給孩子當吃飯的碗。結果,孩子愛上了吃飯,問題迎刃而解。這一現象被稱為「椰殼效應」。飯是一樣的,僅僅因為孩子喜歡椰殼,家長把孩子喜歡的椰殼做成了椰殼碗,不愛吃飯的孩子就由"要我吃"變成了"我要吃",真是奇妙!
  • 父母巧用鯰魚效應,幫助孩子培養競爭意識
    原來,漁人在船的魚槽裡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遊動,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
  • 心理學效應:鯰魚效應
    鯰魚,一種生性好動的魚類,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十分特別的地方。然而自從有漁夫將它用作保證長途運輸沙丁魚成活的工具後,鯰魚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視。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鯰魚效應,那麼鯰魚效應是什麼意思呢!
  •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鯰魚效應」給你答案,別耽誤了孩子成長
    這就是「鯰魚效應」帶來的結果,意指通過競爭和刺激打破安逸環境,從而提高效率。家長該如何提高「鯰魚效應」的效果?既然「鯰魚效應」的效果比較突出,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夠協助提高「鯰魚效應」的效果,讓孩子受益更大一些呢?
  • 什麼是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對於管理人員來說,鯰魚效應就是要引進優秀的鯰魚型人才來推動企業員工的競爭,從而推動公司的發展。對員工而言,則意味著自己最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像被鯰魚追著跑的沙丁魚一樣,積極地在工作中尋找新的機會來提升自己。鯰魚效應是什麼?
  • 寶寶不愛吃飯怎麼辦?媽媽學會這4招,不打不罵讓孩子乖乖吃飯
    每天一到吃飯的時候,孩子就會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好不容易餵幾口,就吃飽了。於是,家裡就開始上演你追我趕,連哄帶騙的餵飯大戲。其實 想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如果想要孩子乖乖吃飯,就要知道孩子為啥不愛吃飯。孩子不愛吃飯,我不建議父母追著喂,逼孩子吃飯。
  • 讓孩子乖乖吃飯的攻略,就這麼簡單!
    如何讓寶寶乖乖吃飯1.準備一套專用餐具孩子如果使用大人的碗筷會很不適應,這會影響他的食慾。購買孩子喜歡的卡通餐具,會讓他更有興趣吃飯。2.更換烹飪方式如果父母常常更換烹飪方式,如紅燒、清蒸等,可以讓孩子對菜餚有新鮮感,這樣會讓孩子更有食慾。
  • 殘酷的競爭中,孩子如何能夠活得更出色?「鯰魚效應」給家長答案
    01鯰魚效應在挪威有這樣一個事情,挪威的漁民們,以捕撈沙丁魚為生。只是沙丁魚上岸之後,很容易就涼涼,要知道,沙丁魚只有鮮活的,才會更值錢。後來,有人想到一個非常好的辦法,讓沙丁魚保持鮮活,那就是在沙丁魚中,混入沙丁魚的天敵——鯰魚。鯰魚看到自己的食物,自然會去追逐捕食。沙丁魚也出於天性,為了活命而不斷的掙扎,不斷的逃脫,最終反而活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和如今的現實比起來,其實就是給自己一個強有勁的對手,逼著自己不得不去努力,不得不去想辦法生存。
  • 「網紅式教育法」能讓孩子乖乖吃飯?別被騙了
    一位家長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視頻,大概意思是講:【一開始,爸爸拿勺子餵孩子吃飯,但是孩子不吃,爸爸便轉身餵給旁邊的玩偶,再用手擺弄玩偶搖頭,表達玩偶不吃飯的意思。再然後,爸爸很兇狠的打了玩偶,讓孩子在一旁看著,最後再餵孩子,孩子就乖乖吃了。】我看到這段視頻後便私信問家長,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方法。
  • 鯰魚效應,完夢時光
    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 不想再追著孩子餵飯,學會下面幾個小竅門,讓孩子愛上吃飯
    各位寶媽,剛看到一個兩歲多的寶寶,自己乖乖的在餐桌前認真的吃飯時,有沒有羨慕過呢?相信很多寶媽都會感嘆,如果自己家的寶寶也能乖乖吃飯就好了!現在很多寶寶在吃飯的時候都是要讓父母在後面餵著甚至有些寶寶用乖乖吃飯和父母講條件。其實讓寶寶自主進食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做到下面這幾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