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一種生性好動的魚類,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十分特別的地方。然而自從有漁夫將它用作保證長途運輸沙丁魚成活的工具後,鯰魚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視。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鯰魚效應,那麼鯰魚效應是什麼意思呢!
鯰魚效應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在一個小鎮上人們非常喜歡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非常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當漁民們把剛鋪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後,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而活著的沙丁魚賣價比死魚高出若干倍。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的應用
現如今日本本田公司就對鯰魚效應應用的很出色。當時本田對歐美企業進行了考察,說企業當中存在三種人,第一種是既能幹活又有才的人,佔兩成,第二種屬於勤勞的人,但不一定有才,約佔六成,那最後兩成是屬於整日遊蕩的閒散人員。於是本田反思了自己的公司,自己公司的銷售部門非常閒散,尤其是銷售部門的經理思想守舊,更是嚴重的影響到了下屬的工作態度。
那該如何調動這些人員的積極性,從而減少第三種人員的減少呢?於是本田先生把松和公司銷售部副經理、年僅35歲的武太郎挖了過來。挖過來之後呢,這銷售部的景象是完全不一樣了,原來是非常的沉悶,就跟魚槽裡的沙丁魚一樣,死氣沉沉,現在呢,這武太郎就是這條鯰魚,憑藉自己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和過人的學識,以及驚人的毅力和工作熱情,活躍了整個銷售部。
因此公司的銷售也出現了轉機,月銷售額直線上升,公司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也不斷提高。從此之後,本田公司就一直延續所謂的鯰魚效應,每年都從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幹的、思維敏捷的、30歲左右的生力軍,甚至也會聘請一些董事級別的"大鯰魚"。其實這就是很典型的鯰魚效應了,所謂的藉助外來力量,而從調動整個企業員工的積極性。
鯰魚效應」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內部人員管理中。無論是傳統型團隊還是自我管理型團隊,時間久了,企業內部相對穩定的人員構成容易讓部分員工產生倦怠感,缺乏活力,產生惰性。此時,如果企業能適時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以製造一些緊張氛圍,就會促使原有的員工產生緊迫感而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可見,適當的時候引入一條「鯰魚」,在很大程度上能刺激團隊戰鬥力的重新爆發,給整個團隊帶來創新並實現多贏局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適當的競爭猶如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潛力。當壓力存在時,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人們必然會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挖掘自己的潛能永葆生命活力,才不會被淘汰。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作「鯰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