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來歷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啟發
漁夫
鯰魚效應對於"漁夫"來說,在於激勵手段的應用。漁夫採用鯰魚來作為激勵手段,促使沙丁魚不斷遊動,以保證沙丁魚活著,以此來獲得最大利益。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實現管理的目標,同樣需要引入鯰魚型人才,以此來改變企業相對一潭死水的狀況。
鯰魚
鯰魚效應對於"鯰魚"來說,在於自我實現。鯰魚型人才是企業管理必需的。鯰魚型人才是出於獲得生存空間的需要出現的,而並非是一開始就有如此的良好動機。對於鯰魚型人才來說,自我實現始終是最根本的。
沙丁魚
鯰魚效應對於"沙丁魚"來說,在於缺乏憂患意識。沙丁魚型員工的憂患意識太少,一味地追求穩定;但現實的生存狀況是不允許沙丁魚有片刻的安寧。"沙丁魚"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應該也必須活躍起來,積極尋找新的出路。以上方面都是探討鯰魚效應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相關案例
草原狼的例子。某牧場上狼群出沒,經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於是求助政府和軍隊將狼群趕盡殺絕。狼沒有了,羊的數量大增,牧民們非常高興,認為預期的設想實現了。可是,若干年以後,卻發現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數量銳減且體弱多病,羊毛的質量也大不如從前。牧民這才明白,失去了天敵,羊的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於是,牧民又請求政府再引進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數量又開始減少,羊毛的質量也提高了。
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作「鯰魚效應」。其實用人亦然。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製造一些緊張氣氛。當員工們看見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職業殺手」時,便會有種緊迫感,知道該加快步伐了,否則就會被Kill掉。這樣一來,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豬圈豈生千裡馬,花盆難養萬年松。
總結
「鯰魚效應」非常值得人們思考,想一想,讓沙丁魚活下來的居然是它們的「天敵」,如同在大草原上,正是因為有了「天敵」狼的存在,羊才能夠按照正常的生態繁衍、生存。這讓我們想到了職場。職場中,你有沒有「天敵」,有沒有處得非常不好的同事,或者遇到過讓你特別頭疼、需要提高警惕的同事?
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後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分享轉發。
這裡是完夢時光,一個完成夢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