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學期期末檢測,重要性不言而喻。每次檢測前,我照例要動員一下,整頓學風,調動氛圍。但是這次我想嘗試一下張玉石老師的方法,學生熱情很高,目前看來效果不錯!
一、明確概念
給孩子們講「鯰魚效應」的故事: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
老漁夫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他去世,人們打開他的船艙,謎底才揭開。
原來老漁夫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總結:適度的危機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潛能。
二、尋找我的那條「鯰魚」
找「鯰魚」有兩個參照:
第一,「鯰魚」和你的成績比較接近(以期中考為主);
第二,這個人讓你有危機意識(好朋友不一定是好「鯰魚」)
最終課上定出「鯰魚」組合名單,即兩兩組合,互為「鯰魚」,PK賽制。
三、我和「鯰魚」一起衝
(一)調座位
兩條「鯰魚」並排坐,互相監督互相學習。(這是學生們很期待的一個環節,因為從未有過這種安排)
(二)定計劃
1.比耐力:每日-每周-每月複習
2.比方法:錯題整理、回看(不要美觀,但要重點)
3.比專註:上課、自習課的效率
4.比勤奮:早到班(規定時間內)
四、實施情況
這種方法實行以來,出現了幾種情況:
1、同位兩人都很優秀,互相促進效果顯著,我們班最優秀的兩位同學互學了筆記、做題標記等方法;
2、同位倆水平相近,也是好朋友,可能會一起違紀,有一次我悄悄進入發現倆女生一起睡著了;
3、同位倆優勢科目不同,也有促進效果。
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強有弱,學科成績參差不齊,門門優秀為數極少,因此,讓總分相近的學生坐在一起,學科優劣差異明顯的坐在一起。同學們有的有了做「人師」的機會,有的有了隨時請教的對象,可以起到幫帶互助、取長補短的作用,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另外還要高度重視任課老師的意見,因為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座位也是很關心的,他們可以根據所教學科的情況安排學生的座位,提出很好的建議。所以班主任老師不妨多徵求各位任課教師的意見,並綜合考慮每個人的看法,使座位排得更合理,符合更多人的要求。
當然,這種排列方法優缺點都比較明顯,優點比如:
1、優等生強強聯合,學習勁頭十足;
2、有助於上課開展小組互動;
3、激發學生競爭的興趣,從而積極努力提高自己成績。
缺點比如:
1、學困生失去學習動力,逐漸厭學。
2、班級某些區域會形成紀律管理的「重災區」。
總體來說,這個方法適用於期末衝刺階段,能夠起到活躍班級學習氛圍、互相促進互相學習的效果,當然也有一些弊端,但總體來說應該是利大於弊的。建議你也試試!